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HPLC测定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超微细粉中牻牛儿酮的含量



全 文 :[收稿日期] 20100426(001)
[基金项目] 广西科学基金项目莪术炮制工艺的热力学研究
(桂科自 0848008)
[第一作者] 韦相忠,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民族
药质量分析研究,Tel:13768270996,E-mail:woxoz
@ 163. com。
[通讯作者] * 李耀华,硕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中药、民族药
的质 量 分 析 研 究,Tel:0771-2140840,E-mail:
yaohuali@ 163. com。
HPLC测定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超微细粉中牻牛儿酮的含量
韦相忠,岳丽,秦松梅,劳深,冯军,陆秋凡,李耀华 *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 530001)
[摘要] 目的:研究广西莪术 4 种不同炮制品超微粉碎前后对其中牻牛儿酮含量的影响。方法:超微细粉的制备采用低
温(- 30 ± 2)℃球磨技术,磨细至 1. 0 ~ 2. 0 μm 尺寸;采用 HPLC,色谱柱大连依利特 Hypersil ODS2 C18柱(4. 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65∶ 35);紫外检测波长为 210 nm。结果:不同炮制品超微细粉中牻牛儿酮的含量在粒径为 75 ~ 53 μm 的
普通粉末较高,而粒径为 1. 0 ~ 2. 0 μm 的莪术超细粉末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超微细粉的粒径对广西莪术炮制品中牻牛儿酮
含量有明显影响,含量并不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加,为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提取工艺提供试验参考数据。
[关键词] 广西莪术;超微细粉;牻牛儿酮;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903(2010)12-0045-03
Determination of Germacrone in Superfine Powder of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urcuma kwangsiensis by HPLC
WEI Xiang-zhong,YUE Li,QIN Song-mei,LAO Shen,FENG Jun,LU Qiu-fan,LI Yao-hua*
(Guna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germacrone from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urcuma kwangsien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superfine comminution. Method:With the ball milling technology at low
temperatures (- 30 ± 2)℃,the size of the superfine powder was between 1. 0-2. 0 μm. The HPL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Hypersil ODS2 C18(4. 6 mm × 250 mm,5 μm),the mobile phase was acetonitrile-water(65 ∶ 35),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at 210 nm. Result:The germacrone content of commom powder (75-53 μm)was
higher than the content of the superfine powder (1. 0-2. 0 μm). Conclusion:The size of superfine powder
influenced the content of germacrone of the four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 kwangsiensis evidently,and this
offered referenced data for the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 kwangsiensis.
[Key words] Curcuma kwangsiensis;superfine powder;germacrone;HPLC
广 西 莪 术 为 姜 科 植 物 广 西 莪 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的干燥块茎。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主要用于行气破血,消积
止痛。用于秈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
颈癌,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1]。广西莪
术又名桂莪术,主要分布于桂中南地区,为广西地道
药材,含挥发油、姜黄素等成分。其挥发油具有抗肿
瘤、抗早孕、保肝、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抗菌等功用,
目前已从中分离出有桉油精、樟脑、异龙脑、β-榄香
烯、我术烯、牻牛儿酮、α-松油醇等 30 多种成分[2-4]。
低温球磨超微粉碎技术是近年来中药领域新兴的一
项新技术。中药超微细粉体,因其具有一般颗粒所
不具有的一些特殊理化性质,因此备受关注。本文
对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超微细粉中含量进行 HPLC
测定,为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提取工艺提供试验参
·54·
第 16 卷第 12 期
2010 年 9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6,No. 12
Sept.,2010
DOI:10.13422/j.cnki.syfjx.2010.12.060
考数据。
1 仪器与试药
1. 1 仪器 Agilent 11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Agilent LC 化学工作站;B3500S-MT 型超声波清洗器
(上海必能信仪器有限公司);赛多利斯 BP211D 电
子天平;G80W23YSP-Z 型微波炉、电镜(日本日立公
司 S-3400N)、低温行星式球磨机(南京大学仪器厂
QM-DY4)。
1. 2 试药 牻牛儿酮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提供,批号 111665-200401,供含量测定用);莪
术药材购于广西灵山县,经广西中医学院药用植物
教研室韦松基教授鉴定为姜科植物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乙腈为色谱纯(美国 Fisher),
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 3 样品制备 3 种传统炮制品的制备均参照《中
国药典》2005 年版一部关于炮制的有关规定及各地
炮制规范[2]。生莪术(A)取原药材除去根须杂质,
略泡,洗净,切片(3 mm 左右),室温阴干。微波炮
制品(B)将净制后莪术约 0. 7 kg,经微波加热(功率
800 W,频率2 450 MHz,时间 7 min),取出放冷,切片
(3 mm 左右),室温阴干。水煮莪术(C)将净制后莪
术加水浸没,煮至透心(恒温 100 ℃,时间 20 min),
取出放冷,切片(3 mm 左右),室温阴干。醋莪术
(D)将净制后莪术加陈醋(100 ∶ 20)拌匀浸没,煮至
透心(恒温 100 ℃,时间 20 min),取出放冷,切片(3
mm 左右),室温阴干。超细粉体的制备将 4 种不同
炮制品的阴干药材先放入恒温箱(50 ℃)干燥 4 h,
然后各取 300 g 干燥药材分别经机械打粉机粉碎,
分别过 100,200,300 目筛,得到不同粒度的普通粉
末 3 种,即尺寸为 150 ~ 75 μm,75 ~ 53 μm,小于 53
μm 的 3 种普通粉末。
在低温(- 30 ± 2)℃环境下,使用球磨机对尺
寸为 75 ~ 53 μm 的 4 种不同炮制品的普通粉末进行
4 h 的超细化加工,得到平均粒度为 1. 0 ~ 2. 0 μm 的
莪术超细干粉体,电镜测试结果见图 1。
2 色谱条件
色谱柱 Hypersil ODS2 C18 柱 (4. 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65∶ 35),流速为 1. 0 mL
·min - 1;紫外检测波长为 210 nm;柱温 35 ℃;进样体
积 10 μL。
3 方法与结果
3.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牻牛儿酮对照品
图 1 低温球磨机研磨超微粉电镜图[平均粒度(1 ~ 2 μm)]
A.生品;B.微波炮制品;C.水煮炮制品;D.醋煮炮制品
图 2 莪术中牻牛儿酮含量测定 HPLC
(A)对照品(B)供试品
4. 75 mg,精密称定,用乙醇溶解并定容至 10 mL 量
瓶中,作为储备液。精密吸取 1 mL,定容至 10 mL,
配制成0. 047 5 g·L - 1的溶液。
3.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确称取样品莪术粉末
1 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确加入乙醇 25 mL,密封,超
声处理 30 min,放冷,补重,滤过,滤液过 0. 45 μm 滤
膜备用。
3. 3 线性关系 从上述对照品溶液(0. 095 g·L - 1)
分别精确吸取 1,2,4,8,10 mL 定容至 10 mL 量瓶,
根据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对应牻牛
儿酮 进 样 量 进 行 线 性 回 归,得 回 归 方 程 Y =
2 802. 5X - 8. 669,r = 0. 999 6(n = 6),说明牻牛儿
·64·
第 16 卷第 12 期
2010 年 9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6,No. 12
Sept.,2010
酮在0. 009 5 ~ 0. 095 g·L - 1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3. 4 精密度试验 从上述牻牛儿酮对照品溶液分
别精确吸取 10 μL,连续进样 6 次。测峰面积,结果
RSD 0. 46%(n = 6),说明精密度良好。
3. 5 重复性试验 按上述样品液溶制备方法和色
谱条件,对同一批样品平行试验 6 份,得平均含量为
0. 361 2 mg·g - 1,RSD 1. 2%(n = 6),说明本方法有
较好的重复性。
3. 6 稳定性试验 精确吸取同一供试品 10 μL,按
上述色谱条件,分别在 0,4,8,12,16,24 h 测定峰面
积,结果 RSD 0. 88%(n = 6),说明 24 h 内稳定。
3. 7 回收率试验 称取水煮莪术号样品 6 份各 0. 5
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牻牛儿酮对照品(0. 182 5 g·
L - 1)储备液 1 mL。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操作,按
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含量,计算回收率,得平均回收率
100. 62%,RSD 为 1. 7%(n = 6),见表 1。
表 1 牻牛儿酮加样回收率考察结果
No.
取样量
/ g
原有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回收率
%
平均值
/%
RSD
/%
1 0. 509 3 0. 183 3 0. 182 5 0. 369 3 101. 92
2 0. 501 3 0. 180 5 0. 182 5 0. 364 8 101. 02
3 0. 506 6 0. 182 4 0. 182 5 0. 367 7 101. 57
100. 62 1. 7
4 0. 501 8 0. 180 6 0. 182 5 0. 358 0 97. 20
5 0. 504 7 0. 181 7 0. 182 5 0. 365 0 100. 44
6 0. 509 1 0. 183 3 0. 182 5 0. 368 7 101. 58
3. 8 样品测定 分别精确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
品溶液各 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计
算含量,见表 2。
4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药材粒径对广西莪术的 4 种炮制
品中牻牛儿酮含量有明显的影响,粒径为 75 ~ 53
μm 的普通粉末牻牛儿酮含量较高,而粒径为 1. 0 ~
2. 0 μm 的莪术超细粉末的牻牛儿酮含量明显降低。
由此可见,牻牛儿酮含量并不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加。
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药材超细粉体容易形成团
聚[5],这种团聚体内部作用力大,颗粒间结合紧密,
表 2 广西莪术不同炮制品超微细粉中牻牛儿酮的含量(n = 3)
炮制方法
粒径
/μm
牻牛儿酮
/mg·g - 1
RSD
/%
生品
微波
水煮
醋煮
150 ~ 75 0. 736 6 0. 63
75 ~ 53 0. 932 8 1. 5
≤53 0. 792 3 1. 0
1. 0 ~ 2. 0 0. 565 6 0. 54
150 ~ 75 0. 395 1 0. 26
75 ~ 53 0. 998 9 1. 5
≤53 0. 743 9 0. 44
1. 0 ~ 2. 0 0. 524 8 0. 49
150 ~ 75 0. 356 0 0. 68
75 ~ 53 0. 725 4 0. 84
≤53 0. 690 0 0. 52
1. 0 ~ 2. 0 0. 3122 0. 39
150 ~ 75 0. 359 5 2. 5
75 ~ 53 0. 957 6 1. 3
≤53 0. 759 0 1. 5
1. 0 ~ 2. 0 0. 339 3 0. 73
不易重新分散,粉体的活性差,不利于有效成分牻牛
儿酮的提取。莪术药材提取应粉碎至粒径为 75 ~
53 μm(过 200 目筛)为宜。莪术超微细粉对药效的
影响待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一部[S]. 2005:194.
[2] 邓家刚,韦松基 .广西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7:364.
[3] 刘雯,王建,张炜,等 .广西不同产地莪术挥发油的含量
测定及其 GC-MS 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
(3):73.
[4] 王建,刘雯,张炜,等 .广西不同产地莪术中吉马酮的含
量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091.
[5] 曹瑞军,林晨光,孙兰,等 .超细粉末的团聚及其消除方
法[J].粉末冶金技术,2006,24(6):460.
[责任编辑 顾雪竹]
·74·
第 16 卷第 12 期
2010 年 9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6,No. 12
Sep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