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第51卷)第2期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藏药绿萝花为天南星科喜林芋属植物绿萝花
Scindapsus aureus(Linden ex Andre)Engl的干燥花蕾,
花蕾呈松球状,表面披护一层淡绿色茸毛[1-2]。该药
材产于西藏寒冷地带及喜马拉雅山脉区域,每年
7-8月开花,花期 30 d左右,性微寒,具浓烈芳香气
味 [3]。绿萝花是西藏地区特有的珍贵草本植物,是
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习用药材,当地人采摘花蕾晾
干泡水饮用[2],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各种血
管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本研究
在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指导下,结合当地藏民服用
习惯,考虑到总化学成分产生整体效应,采用最传
统的水煎法提取绿萝花总化学成分,以干膏重量为
考察指标[4],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浸泡时间、
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 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
行优化,为绿萝花的药理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试验
依据,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绿萝花购自四川省荷花池中药材市
场,由四川省兽药监察所鉴定。室温密封干燥
保存。
仪器:电子天平(00000249,北京赛多利斯仪
器有限公司);万用电炉(DL-1,北京中兴伟业仪
器有限公司);纯水机(MILL-QA),数显式电热恒
温干燥箱(101-A,上海阳光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高速中药粉碎机(ZN-500A)等。
1.2 方法
1.2.1 水提工艺L9(34)正交试验 根据预试验结果,
确定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 4个因
素;以水提干膏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
进行试验;精确称取 10 g绿萝花,按照正交表设计
藏药绿萝花总化学成分水提工艺试验
康莲莲 ,刘 群 ,王 赛 ,杨 荣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为了确立藏药绿萝花总化学成分的水提工艺,给绿萝花药理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研究材料。采用L9(34)正交表设
计试验,结合单因素考察,对药材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4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以水提后的总化合
物干膏重量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水提工艺为:浸泡时间0.5 h,加水量20倍,加热时间1 h,煎煮次数3次。表明水提工艺组
合稳定可靠,水提干膏平均收率为23.11%(23.12%、23.17%、23.05%),均接近正交方案中的最高值。
关键词:藏药绿萝花;正交试验;水提工艺
中图分类号:S567.23+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9-6005(2015)02-0084-02
Studyonthe Waterextractiontechnologyofto alch mica compositionsof Scindapsusaureus
KANG Lian-lian,LIU Qun,WANG Sai,YANG R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is paper aimed at establishing the water-extracting technology of total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Scind⁃
apsus aureus,thereby supporting research materials fo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cindapsus aureus. Method
Using L9(34)orthogonal table and combined with single factor investigation to optimize soak time water consumption boil time and
boil times. Results Dry paste weight of total chemical compositon was determined as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The optimial technology
was established,namely soaking for 0.5 h,20times of water consumption, boiling 3times and 1.5h each time. Conclusion The final op⁃
timial technology was stable,the average percent of dry paste yield was 23.11%(23.12% 23.17% 23.15%),which were closed to the
maximum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Key words:Scindapsus aureus;orthogonal experiment;Water extraction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author:LIU Qun
收稿日期:2013-07-0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平台建设项目11NPT
03
作者简介:康莲莲(1988-),女,硕士,主要从事中药(复方)药理
研究,E-mail:kanglianlianswun@163.com
通讯作者:刘群,E-mail:liuqun2567@qq.com
84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第51卷)第2期
的试验分组方法进行煎煮,3层纱布过滤,合并滤液
浓缩并定容至 100 mL,精确量取 10 mL,水浴蒸干,
105 ℃干燥3 h,放入干燥器冷却30 min,精确称量干
膏重量并换算成干膏得率(%)。所选因素水平见
表 1。
1.2.2 提取工艺可靠性和重复性检测 将已确定
的最佳提取工艺组合平行制备 3份样品,检验该
提取工艺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并确定最佳提取
工艺。
1.2.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18.0统计软
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提工艺L9(34)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
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表5。
表 3方差分析表明:试验设计的 4个影响因
素对干膏得率影响大小依次为D>B>C>A。表 5多
重比较表明:加水量对干膏得率有显著影响,表
现为加水量 10倍、15倍对于浸膏得率的影响差异
不显著,但与 20倍加水量有显著差异,因此加水
量选择B3;表 2-4多重比较表明:煎煮次数对干膏
得率的影响是极显著,表现为煎煮 3次,其干膏得
率明显高于煎煮 2次与 1次,因此煎煮次数选择
D3。从表 2正交试验结果结合 F检验结果表明:
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对干膏得率影响不显著,最
佳提取工艺组合应为 A1B3C3D3。考虑到煎煮时间
对于浸膏得率没有显著影响,为了提高提取效率
和节约工艺成本,将煎煮时间调整为 1 h。最终确
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A1B3C1D3。
2.2 提取工艺可靠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 为检测
最佳水提工艺(A1B3C1D3)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按最
佳工艺平行制备3份样品,每份10 g。结果显示3份
样品的浸膏得率分别为:23.12%、23.17%、23.05%,
均接近正交方案中的最高值。由此说明最佳提取
工艺组合稳定可靠,且符合工艺最优的原则。
3 讨论与小结
传统的优化设计方案有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和
单因素设计,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设计具有均匀分
散、整齐可比和计算简便的优点,是现代中药研究
最常用的设计方法 [5]。为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化学
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强调中药整体化学成分产生
的药效及中药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治疗作用,本
研究选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以水提干膏得率为
考察指标,对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
数 4个因素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的水提工艺优化
方案A1B3C1D3,即浸泡 0.5 h、加水量 20倍、煎煮时间
表1 水提工艺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因素水平 A浸泡 B加水量 C加热 D煎煮
时间 / h (药材倍数) 时间 / h 次数
1 0.5 10 1.0 1
2 1.0 15 1.5 2
3 1.5 20 2.0 3
表2 水提工艺L9(34)正交试验
A浸泡 B加水量 C加热 D煎煮 干膏得率
时间 / h /药材倍数 时间 / h 次数 /次 / %
1 0.5 10 1 1 14.27
2 0.5 15 1.5 2 18.17
3 0.5 20 2 3 24.18
4 1 10 1.5 3 20.48
5 1 15 2 1 15.31
6 1 20 1 2 20.40
7 1.5 10 2 2 18.17
8 1.5 15 1 3 19.99
9 1.5 20 1.5 1 17.42
K1 18.87 17.64 18.22 15.67
K2 18.70 17.82 18.69 18.91
K3 18.53 20.67 19.22 21.55
R 0.34 3.02 1.00 5.88
K:平均数;R:极差
表3 水提工艺L9(34)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III型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显著性
A 0.182 2 0.091 1.000 >0.05
B 17.279 2 8.639 94.904 <0.05 *
C 1.502 2 0.751 8.249 >0.05
D 52.106 2 26.053 286.194 <0.01 **
注:P>0.05,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不标注;P<0.05,表示显著性差
异,用*标注;P<0.01,表示极显著差异,用**标注
表4 水提工艺L9(34)正交试验加水量多重比较
加水量 /药材倍数 干膏得率 / %
10 17.6400a
15 17.8233a
20 20.6667b
注:同列数据右肩标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肩标
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表5 水提工艺L9(34)正交试验煎煮次数多重比较
煎煮次数 /次 干膏得率 / %
1 15.6667a
2 18.9133b
3 21.5500c
85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第51卷)第2期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建立中药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当归、黄
芩薄层色谱的鉴别方法,并获得指纹图谱。同时对
英花乳炎灵的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中
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参考。在药物的质量
控制研究中,前人大多使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
色谱法对主要成分进行检测,考察药物的稳定性,
已形成成熟的研究体系。如参照 2010年中国药典
第一部,都有对各味中药中主要成分鉴别方法的确
定。但是薄层色谱法易受实验室环境影响,特别是
中药成分复杂,在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时需提取所要
鉴别成分,并进行分离-吸附-分离-再吸附的复杂
过程。而药典中只是对单味中药中某一主要成分
进行鉴别,如果鉴别成分提取方法不对,或鉴别成
分分离不完全,都得不到完整的指纹图谱。英花乳
炎灵是一种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成膜剂,也是一种
传统的复方中药制剂,是由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
丁、当归、黄芩、连翘、牛蒡子、青皮 8味中药组成的
复方中药。而英花乳炎灵中当归、黄芩采用药典薄
层色谱鉴别法均得不到符合试验结果的指纹图谱,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进行鉴别。复方制剂
成分复杂在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时,不要盲目的采用
药典方法,要结合实际提取的鉴别成分,选择正确
的提取方法和展开剂,为其他学者在药物质量控制
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
1.1 仪器 SK8200H型超声波清洗机:上海科导
超声仪器有限公司;YOKO-ZF三用紫外线分析
英花乳炎灵质量控制试验
郭婷婷 ,武 瑞 ,王跃强 ,韩 旭 ,吴国军 ,李 坤 ,宋国希 ,赵雅婧 ,郝丹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要:为英花乳炎灵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提供试验依据,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对复方中的主药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当归、黄芩进行鉴别;通过离心、高温、高湿及光照试验对药物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对薄层色谱观察可见,供试品与药材对
照品在相应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清晰荧光斑点,阴性对照品溶液无相应的斑点;药物离心后,无分层、破乳现象,外观呈棕色,
色泽一致,质地均匀,其pH值在6.34左右,有效成分咖啡酸的含量不小于15 μg/mL;表明英花乳炎灵药物性质稳定,薄层色谱
法简便、准确、专属性、重现性好,该法可作为英花乳炎灵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英花乳炎灵;薄层色谱;稳定性;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S85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9-6005(2015)02-0086-04
收稿日期:2013-04-01
作者简介:郭婷婷(1986-),女,硕士,从事动物药物研发工作,
E-mail:g710020@126.com
通讯作者:武瑞,E-mail:fuhewu@126.com
1 h和煎煮次数3次,并对此方案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进行论证,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稳定、可靠,适用
于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实际。
绿萝花是藏族人民习用保健饮品,多以散
剂、水泡剂内服。由于用量大、浪费大、显效慢,
需改变药物剂型以提高疗效和降低用药成本,这
就需要对其整体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提取。由于
对绿萝花研究较少,没有明确的绿萝花化学成分
及有效成分的研究报告,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和
规范性的评价方法,本试验的目的就在于规范、
优化中药总化学成分的提取工艺,为后续化学成
分研究、药理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剂型改革
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罗小文,顾健 .藏药绿萝花不同活性部位降血糖实验研究
[J] .中药材,2012,35(4): 612-614.
[2] 黄福开 .藏医养生图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5.
[3] 曾艺玲,李莉 .藏药绿萝花超临界萃取工艺优化及降血糖作
用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0:7-9.
[4] 钟晓明,黄真,毛庆秋 .正交试验法优选北沙参欧前胡素的
提取工艺[J] .中成药,2006,28(5):749-750.
[5] 张素萍,胡能 .中药提取生产工艺优化的实验设计 [J] .贵州
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3(3):3-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