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伏石蕨的生药学鉴别



全 文 :收稿日期:2013-04-26; 修订日期:2013-09-23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山市医学科研项目( No. 20113A082)
作者简介:梁 食( 1967-) ,男( 汉族) ,广东中山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
中山医院主管中药师,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及广东地产药材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田素英( 1968-) ,女( 汉族) ,河南虞城人,广东药学院副
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教学与研究开发工作.
伏石蕨的生药学鉴别
梁 食1,吴惠妃1,梅全喜1,田素英2*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2.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实验中心,广东 中山 528458)
摘要:目的 通过对伏石蕨的生药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
定及理化鉴别方法。结果 伏石蕨的性状、显微特征突出,理化鉴别初步确定其所含成分。结论 该研究能很好地鉴定伏
石蕨,为进一步研究伏石蕨提供了生药学基础。
关键词:伏石蕨; 原植物鉴定;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别
DOI标识:doi: 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4. 02. 046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 2014) 02-0372-02
伏石蕨为水龙骨科植物伏石蕨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的全草,别名螺厣草、镜面草、瓜子莲、石耳垂,味甘、微
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肺止咳、散瘀消肿作用,临床
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肺脓疡、肺痨咳血、黄疸、肝脾肿大、风湿疼
痛、跌打损伤、衄血、尿血、便血、血崩、乳痈、痞块、痢疾、中耳炎
等[1]。在临床应用时伏石蕨常易与同科同属混淆,但其功效明
显不同。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现对伏
石蕨进行生药学研究[2 ~ 4]。
1 材料与仪器
1. 1 材料 伏石蕨采自广东省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经田素英
副教授鉴定为水龙骨科植物伏石蕨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薄层层析硅胶 (CP,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00090427);浓硫酸(AR,广州化学试剂厂,20120101 - 2);无水乙
醚(AR,广州化学试剂厂,20111002 - 1);三氯甲烷(AR,广州化
学试剂厂,20120101 - 2);无水乙醇(AR,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
限公司,20120103);95% 乙醇(AR,成都市科尤化工试剂厂,
20120107);香草醛(CP,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20120103),茚
三酮(CP,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2012. 8. 1 - 1);α - 萘酚
(CP,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012. 9. 1 - 1);其它所用
试剂均为化学纯。
1. 2 仪器 BK5000 数码摄影光学显微镜(重庆奥特光学);
JA2003 千分之一电子天平(上海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WS
-26 电热恒温水浴锅(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KQ - 500 超
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GZX - 9246 数显鼓风
干燥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KD - 202 轮转式
切片机(浙江省金华市科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 1 基原鉴定 小型附生蕨类。根状茎纤细,长而横走,棕褐色,
疏生鳞片;鳞片有粗筛孔,顶端钻状,下部略近圆形,两侧不规则
分叉。叶远生;显著二型;肉质;不育叶近无柄,或仅有 2 ~ 4 mm
的短柄,近球圆形或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长 1. 6 ~ 2. 5
cm,宽 1. 2 ~ 1. 5 cm,全缘;能育叶柄长 3 ~ 8 mm,狭缩成舌状或
狭披针形,长 3. 5 ~ 6 cm,宽约 4 mm,干后边缘反卷。叶脉网状,
内藏小脉单一。孢子囊群条形,近主脉。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见图 1)。
图 1 伏石蕨原植物图
2. 2 性状鉴定 根状茎纤细,圆柱形,淡绿色;疏生鳞片,鳞片为
长钻形;叶二型,棕褐色,营养叶近无柄,或仅有 2 ~ 4 mm 的短
柄,近球圆形或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长 1. 6 ~ 2. 5 cm,宽
1. 2 ~ 1. 5 cm,全缘;孢子叶柄长 3 ~ 8 mm,狭缩成舌状或狭披针
形,长 3. 5 ~ 6 cm,宽约 4 mm,边缘反卷;叶片革质;孢子囊群条
形,近主脉。气微,味淡。
2. 3 显微鉴定
2. 3. 1 根茎横切面显微特征 表皮细胞 1 列,径向延长。皮层由
两层薄壁细胞组成,外部可见根迹维管束其内有数列棕黄色厚壁
细胞排列成环,内部的皮层薄壁细胞较大,类圆形或方形,排列不
甚紧密。皮层内网状中柱近环列,5 ~ 7 个,双韧型,木质部由管
胞组成,外有内皮层。中柱鞘细胞一列,明显(见图 2)。
2. 3. 2 叶横切面显微特征 上下表皮各 1 列细胞,外被角质层;
异面叶,栅栏组织位于上表皮的下方,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大
排列疏松;主脉向上微凹,向下微凸,可见厚角组织;下表皮可见
气孔、星状毛;叶脉为双韧型维管束,周围有维管束鞘(见图 3)。
2. 3. 3 全草粉末显微特征 粉末棕褐色。星状毛由数个单细胞
毛茸叠加而成,辐射状排列。孢子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
外壁有规则的突起和凹陷,轮廓呈整齐的波浪纹,孢子囊壁有 14
~ 18 个成一层细胞组成,细胞呈“U”不均匀增厚,或均匀增厚呈
长圆形,呈纵行环带状。鳞片顶端长钻形,下部圆,两侧有分叉;
·273·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年第 25 卷第 2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4 VOL. 25 NO. 2
有粗筛孔。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下表
皮细胞不规则,垂周壁近平直。气孔较多,多为腋下细胞型,常见
不等式。上、下表皮均可见到星状毛脱落后留下的痕迹(见
图 4)。
1.表皮 2.皮层 3.厚壁细胞 4.韧皮部
5.髓(含棕褐色分泌物)6.木质部 7.网状中柱
8.中柱鞘 9.内皮层
图 2 伏石蕨根茎横切面构造图
1.上表皮 2.厚角组织 3.栅栏组织 4.叶脉维管柱
5.海绵组织 6.维管柱鞘 7 星状毛 8.气孔 9.下表皮
图 3 伏石蕨叶横切面构造图
1.孢子囊壁 2.孢子 3.鳞片 4.上表皮 5.下表皮(示气孔)6.星状毛
图 4 伏石蕨粉末特征图
2. 4 理化鉴定 取伏石蕨 5 g,分别用蒸馏水、95%乙醇、石油醚
80 ml,超声提取 30 min,过滤。水提液做糖、多糖和苷类;氨基
酸、多肽和蛋白质类;酚类、鞣质类;有机酸类;皂苷类成分的检
识。乙醇提取液做黄酮类、蒽醌类、甾体和三萜类、强心苷类、生
物碱类、强心苷类成分的检识。石油醚提取液做挥发油、油脂类
成分的检识。具体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2. 4. 1 糖、多糖和苷类定性鉴别 (Molish反应):分别取 1 ml 伏
石蕨的供试液于试管中,加入 1 ~ 2 滴 10% α -萘酚乙醇试剂摇
匀,倾斜试管,沿管壁滴加 1 ml浓硫酸,静置观察,两只试管中的
两液层交界面出现紫红色环,表明可能含有糖、多糖和苷类成分。
2. 4. 2 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定性鉴别 茚三酮反应:分别取
伏石蕨供试液点于滤纸片上,喷雾茚三酮试剂后,加热数分钟,伏
石蕨斑点呈浅紫红色,表明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或蛋白质。
2. 4. 3 有机酸类定性鉴别 pH试纸反应:分别加 1 ~ 2 滴伏石蕨
供试液于 pH试纸上,pH约为 5,呈弱酸性。
2. 4. 4 皂苷类定性鉴别 泡沫反应:分别取 2 ml 伏石蕨供试液
于试管中,剧烈振摇 2 min,均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表明可能含
有皂苷。
2. 4. 5 甾体和三萜类定性鉴别 醋酐硫酸试剂反应:取 1 ml 伏
石蕨供试液,置于白瓷反应板上,加入 1 ml 醋酐,沿边缘滴入硫
酸,溶液由黄色变成红色,再变成紫色,表明可能含有三萜皂苷类
成分。
2. 4. 6 挥发油、油脂类定性鉴别 油斑试验:取伏石蕨供试液于
滤纸片上,室温下挥去溶剂后,滤纸片上有浅墨绿色油斑残留,加
热后油斑无变化,表明可能含有油脂类成分。
香草醛 -浓硫酸反应:分别取伏石蕨供试液点于硅胶色谱板
上,挥去石油醚,喷洒香草醛 -浓硫酸试剂,加热至 105 ℃,伏石
蕨斑点明显呈紫色,表明可能含有挥发油或萜类和甾醇类成分。
2. 4. 7 生物碱类定性鉴别 硅钨酸反应:各取 1 ml 上述伏石蕨
供试液于试管中,加 1 ~ 2 ml硅钨酸试剂,均有黄白色沉淀产生。
碘 -碘化钾反应:各取 1 ml伏石蕨供试液于试管中,加 2 ~ 3
滴碘 -碘化钾试剂,均有暗褐色沉淀产生。
碘化铋钾反应:各取 1 ml 伏石蕨供试液于试管中,加 1 ~ 2
滴碘化铋钾试剂,均有棕黄色沉淀产生。
以上结果表明可能含有生物碱。
2. 4. 8 黄酮类定性鉴别 性醋酸铅反应:取 1 ml伏石蕨供试液,
加一滴中性醋酸铅试剂,溶液显淡黄绿色,并有黄白色沉淀,表明
可能含有黄酮类成分。
2. 4. 9 薄层鉴定 将脯氨酸配置成 1 mg /ml 的对照品溶液。取
伏石蕨粉末 2 g,加入 20 ml水置于具塞锥形瓶中,超声 30 min,过
滤,浓缩。以 95%乙醇 ∶ 25%氨水(体积比 77 ∶ 23)展开 。以
2%茚三酮试剂显色。结果供试液中均有与对照品在同一位置有
相同、颜色相同的斑点,这说明伏石蕨均含有脯氨酸成分。
3 讨论
伏石蕨根茎皮层中部有壁较厚的细胞,网状中脉为 5 ~ 7 个;
叶为异面叶,主脉向上微凹,可见侧脉维管柱,气孔轴式为主要为
腋下细胞型,多为不等式;孢子外壁表面具微细的长条形的突出
纹饰,比较短,不规则弯曲,鳞片是顶端长钻形,下部圆,两侧有分
叉;有粗筛孔。这些特征可以很好地鉴别伏石蕨。
理化鉴别试验初步判断伏石蕨含有糖、多糖和苷类;氨基酸、
多肽和蛋白质类;有机酸类;皂苷类;挥发油或萜类和甾醇类、生
物碱类成分,可能含有黄酮类、油脂类成分,酚类、蒽醌类成分均
为阴性。薄层鉴定结果也证明伏石蕨含脯氨酸。
本研究通过对伏石蕨植物基原、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
别及薄层鉴别的研究,为伏石蕨的鉴别、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
制定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而其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效等有待深
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0,6(2):66.
[2] 姚振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药院出版社,2007:34.
[3] 唐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1.
[4] 匡学海.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
·373·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4 VOL. 25 NO. 2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年第 25 卷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