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环竹高产笋用林结构的研究



全 文 :毛环竹高产笋用林结构的研究
陈少红
(福建省松溪县林业规划设计队 ,福建 松溪 353500)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通过立竹密度 、平均胸径 、年龄结构等指标研究毛环竹笋用林的高产地上结构 ,结果以立竹
密度 10000株·hm-2 ,平均胸径 3 ~ 3.5cm ,年龄结构为 1~ 3 年生各 30%、4年生 10%的毛环竹林分产量最高 , 1hm2 可产笋
40000 个 、10000kg。
关键词:毛环竹;笋用林;地上结构
中图分类号:S795.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1)04-0043-03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of High-Yield Phyl lostachys meyeri Forests for Bamboo Shoots
CHEN Shao-hong
(The Forestry Planning and Designing Team of Songxi County , Fujian Province , Songxi 353500 , China)
Abstract:The or 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method is adopted to research the above-g round structure of high-yield Phyllostachys
meyeri forests for bamboo shoots through the indexes of living bamboo density , average dbh and age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ield of forest with the living bamboo density of 1000 trees/ hm2 , average dbh of 3 ~ 3.5 cm and age structure with all
30% of ages of 1 , 2 and 3 and 10% of age of 4 is highest , 10000 kg 40000 bamboo shoo ts emerges per hm2.
Key words:Phyllostachys meyer , Fo rest for bamboo shoots;Above-ground structure
  毛环竹(Phy llostachys meyeri)[ 1]又名浙江淡竹(浙江)、红壳竹(闽北)、红褐竹(闽东),属禾本科竹亚
科刚竹属 ,产于福建 、浙江 、安徽 、江西等地 ,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优良笋材兼用竹种。近年来 ,闽北地区大力
开发中小径竹 ,营造了 1000多 hm2 毛环竹笋用林 ,并对大量野生毛环竹林进行开发利用 。本文采用正交
试验设计方法 ,研究毛环竹高产笋用林的地上结构 ,为实现毛环竹林丰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松溪县郑墩镇杉溪村 ,年平均气温 19℃, 1月平均气温 3.6℃,7月平均气温 25.4℃,最低
气温-7.5℃,最高气温 39℃, ≥10℃的年活动积温 5560℃,无霜期 266d ,年降水量 1650mm ,年蒸发量
1443mm ,平均相对湿度 79%。土壤为沙质壤土 ,深厚疏松 , 透气性能好 ,有机质含量 33g·kg-1 ,全氮
1.18g·kg-1 ,水解氮 127mg·kg-1 ,速效磷 5.6mg·kg-1 ,速效钾 117mg·kg-1 , pH 值 5.2。立竹分布均匀 ,
1hm2 林地施尿素 450kg 、钙镁磷 225kg 、氯化钾 225kg ,分别在 3 、6 、9月各施 1/3 。
2 研究方法
试验小区设置按正交试验设计[ 2] 。各试验小区面积 10m×10m ,处理间留宽 2m 的隔离带 ,并在隔离
带中间挖宽 30cm 、深 40cm 的隔离沟。鉴于竹林经试验前 3a的调整而立竹分布均匀 、大小较整齐 ,叶面积
指数取决于立竹密度与平均胸径 、平均竹高 ,且竹高与胸径呈线性相关 ,确定试验因素为立竹密度 A(分
8000 、10000 、12000 、14000株·hm-24个水平)、平均胸径 B(分 2.0 、2.5 、3.0 、3.5cm4个水平)和年龄结构
C(分别是 1 ~ 2年生各 40%和 3年生 20%、1 ~ 4年生各 25%、1 ~ 3年生各占 1/3 、1 ~ 3年生各 30%和 4
年生 10%)。选用 L16(45)正交表 ,在正交表中 A位于第 1列 ,B 位于第 2列 ,C 位于第 4 列 ,试验误差位
于第 5列。出笋期每天统计出笋数量 ,出土高度达 30cm 左右从竹鞭连接处挖出鲜笋并称重 , 4月 21 ~ 30
日每天每个标准地按其设计方案留养母竹 ,不计入产笋量。
 收稿日期:2001-04-16
 作者简介:陈少红(1966-), 男 ,福建松溪人 , 松溪县林业局工程师 ,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工作。
第 28 卷 第 4 期
2 0 0 1年 1 2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28 No.4
Dec., 2 0 0 1
DOI :10.13428/j.cnki.f jlk.2001.04.012
3 结果与分析
  各试验小区的因素水平与出笋数量 、产笋重量
列于表 1。从表中可看出 ,出笋数量最多的是 6 、10
小区 ,达 389个和 388个;7小区次之 ,达 384个;1
小区最少 ,仅 287个 ,是 6小区的 73.8%、7小区的
74.7%。产笋重量最高的是 6小区 ,为 98.5kg , 7
小区次之 ,为 96.6kg;10 小区又次之 ,为 95.8kg ;
最差的是 1小区 ,仅 54.85kg ,为 6小区的 55.7%、
7小区的 56.8%。
3.1 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从表 2可看出 ,各因素对出笋数量的影响程
度:立竹密度 >年龄结构>平均胸径。立竹密度
10000株·hm-2的出笋量最多 ,平均达 374.25个 ,
比 8000株·hm-2的 331.25个多 43个 ,净增 13%;
比14000株·hm-2多23.5个 ,增产 6.7%。年龄结
构为 1 ~ 3年生竹各占 30%、4年生竹占 10%的出
笋量最大 , 平均达 376.25 个 , 比 1 ~ 2 年生各占
40%、3 年生占 20%的竹林平均出笋 338 个多
38.25个 ,增产 11.3%;比其它 2 种年龄结构亦增
产6%左右 ,平均胸径 3cm 的出笋量最大 ,比 2cm
的增加 30个 ,增产 8.9%,比 2.5cm的增产 3%。
表 1 试验结果
小区号 因素与水平
A B C
出笋数量
/个
产笋重量
/ kg
1 1 1 1 287 54.85
2 1 2 2 316 61.10
3 1 3 3 345 81.05
4 1 4 4 377 92.50
5 2 1 4 343 83.10
6 2 2 3 389 98.50
7 2 3 1 384 96.60
8 2 4 2 381 95.30
9 3 1 4 368 92.65
10 3 2 3 388 95.80
11 3 3 2 370 87.10
12 3 4 1 347 81.35
13 4 1 2 352 82.50
14 4 2 1 334 81.13
15 4 3 4 371 87.75
16 4 4 3 346 77.35
3.2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见表 3)表明 ,各因
素对出笋数量的影响均极显著 ,且影响力为立竹密
度>年龄结构>平均胸径 。各因素对产笋重量的
影响也均达极显著水平 ,影响力的大小依次为立竹
密度>年龄结构>平均胸径。立竹密度适中 ,平均
胸径增大 ,促进了竹株对水分 、养分和光合产物的
输导 ,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增加
了竹林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增大 ,提高了林分
光合作用的能力 ,有利于竹子养分的积累 ,从而提
高竹林产笋量。竹林年龄结构一方面影响叶面积
指数的大小 ,从而影响竹林光合作用能力。另一方
面还影响竹林养分积累与消耗的相对强度 , 1年生
竹子对竹林养分消耗大于积累 , 2 ~ 3年生竹子生
命力旺盛 ,对竹林养分积累贡献最大;4年生后竹
子进入衰老时期 ,而 5年生以上的竹子对竹林养分
积累不利 ,应基本伐去 ,以利于提高竹林产笋量。
3.3 各因素各水平的多重比较
表 2 各种处理产笋量
水平 出笋数量/个
A B C
产笋重量/ kg
A B C
1 331.25 337.50 338.00 72.375 78.275 78.480
2 374.25 356.75 354.75 93.375 84.133 81.500
3 368.25 367.50 355.50 89.225 88.125 84.325
4 350.75 362.25 376.25 82.183 86.625 92.850
极差 43.00 30.00 38.25 21.000 9.850 14.370
表 3 方差分析表
项 目 变差来源
离 差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均方比
出笋
数量
A 4492.75 3 1497.583 95.08**
B 2082.25 3 694.083 44.07**
C 2943.25 3 981.083 62.29**
e 47.25 3 15.750
产笋
重量
A 1013.20 3 337.73 135.09**
B 225.46 3 75.15 30.06**
C 459.14 3 153.05 61.22**
e 7.50 3 2.50
 *:F 0.01(3 , 3)=29.5 , F0.05(3 , 3)=9.28。
  为了对试验结果分析更科学 、更周密 ,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 ,采用邓肯新复全距法[ 2]对各因素各水平
的出笋数量和产笋重量进行多重比较。多重比较结果表明 ,立竹密度不同的竹林出笋数量和产笋重量均
表现为除 10000株·hm-2与 12000株·hm-2之间差异显著外 ,其它密度级间的差异均极显著;年龄结构不
·44·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28 卷
同的竹林出笋数量和产笋重量均表现为 1 ~ 3年生各占 30%、4年生占 10%的竹林极显著地优于其它模
式 ,而 1 ~ 2年生各占 40%、3年生占 20%的竹林极显著地差于其它模式 ,另 2 种模式间的差异不显著 。
平均胸径不同的竹林 ,3cm 与 3.5cm 差异不显著 , 3cm 与 2.5cm 出笋数量差异极显著 、产笋重量差异显
著 ,3.5cm 与 2.5cm 差异显著 ,2cm与其它胸径级间差异均极显著 。
4 小结
立竹密度 、平均胸径 、立竹的年龄结构对提高毛环竹林的出笋数量和产笋重量的影响极显著。方差分
析结果表明 ,对出笋数量和重量的影响均为立竹密度>年龄结构>平均胸径 ,毛环竹笋用林以立竹密度
10000株·hm-2 、平均胸径 3 ~ 3.5cm 、年龄结构为 1 ~ 3年生各占 30%、4年生占 10%的林分地上结构能
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水 、肥 、气 、热 、光能 ,增加竹林养分的积累 ,大幅度地提高竹林产笋量 ,取得更好的经济
效益 。
参考文献:
[ 1] 朱石麟.中国竹类植物图志[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4.132.
[ 2] 洪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3.150-158 , 34-36.
(上接第 26 页)系的过渡地带 ,处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一个核心部分 。从动物区系看 ,保护区的脊
椎动物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 ,而在东洋界种类中 ,表现为华南区的种类占优势 ,华中区的种类其次 ,古北
界物种较少 ,因而具有过渡性 。
5)脆弱性。保护区位于漳江入海口 ,周边社区群众多 ,台风亦常光顾 ,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及生态环
境的变化 ,该红树群落正受到威胁 ,而且本保护区是红树林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 。
保护区周边群众生产主要是养殖和种植水稻田 ,因而保护区具有脆弱性 ,受外界干扰影响大。
6)天然性。保护区自然分布的红树林植物群落 ,分布有成片的白骨壤林 ,并为全国最大面积 ,同时形
成木榄林 ,还有大面积的桐花树林和一定面积的秋茄林 ,具有天然性 。
7)感染力。保护区独特的地貌 、复杂的生境 、典型的南亚热带植被 、丰富的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
源 、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是科学考察 、科学研究 、科学实验及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
8)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气温较高 、雨水较多 、湿度中等 。由于
上游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 ,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长旺盛 ,自然环境受一定的人为活动的影响 ,保护区内大
气质量和水质的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的 Ⅰ级标准 ,环境质量达到优良 。
9)自然环境优越 。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复杂且优越 ,其气候 、土壤和生物都显示
出极大的多样性 ,生物区系成分复杂 ,其自然综合体有很高的保护 、研究和生态旅游价值 。
参考文献:
[ 1] 林鹏.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R].厦门:厦门大学 , 1999.7.
[ 2] 马建章.自然保护区学[ 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 1998.
·45·第 4 期 陈少红:毛环竹高产笋用林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