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雷竹保护地栽培林分退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全 文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 19( 1): 94~ 96
Journa l o f Fujian Co lleg e of For estry
雷竹保护地栽培林分退化机制的初步研究⒇
  金爱武 周国模 郑炳松      赵夏威       
(浙江林学院科研处 , 临安 311300)   (浙江省临安市高虹镇政府 , 311306)
摘要 根据浙江省临安市高虹镇和东天目乡共 44个样地调查表明: 因母竹留养困难 , 实施覆盖
栽培不当等原因 , 雷竹林分出现退化 . 表现为雷竹立竹结构失调 , 幼壮龄鞭和鞭上侧芽数量显
著减少 , 烂鞭严重 , 产量持续下降 . 本文提出解决林分退化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 雷竹 ; 保护地栽培 ; 林分 ; 退化 ; 经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5. 902
雷竹 (Phyllostachys praecox . Prev eynalis) 为中小型笋用竹 , 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德清、 余杭、 临安
等地 . 近年来 , 本省其他县 (市 ) 及上海、 江苏、 江西、 福建、 安徽、 湖北、 广东等省市均已大量引种 ,
发展迅速 . 从 1990年以来各地进行了以覆盖酿热增温为主的保护地栽培 , 生产反季节竹笋 , 取得了显著
经济效益 . 根据研究〔 1~ 2〕 ,在实施覆盖增温保护地栽培初期 , 雷竹笋产量可明显提高 , 地下鞭和鞭上侧芽
能保持良好的结构状况 . 随着林地实施覆盖栽培年限的增加 , 雷竹林分退化 , 竹笋产量持续下降 , 已成
为当前雷竹持续丰产高效的障碍 . 本文对雷竹林分退化状况进行调查 , 供雷竹生产参考 .
1试验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3~ 4〕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临安市高虹镇陈家坎村、 新德村和东天目乡龙溪村 . 试验方法为访问法 ; 小组访
谈 , 在访问调查的基础上 , 进行了 4次小组访谈 , 访谈对象 6~ 8人 , 以便对经营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 ;
立竹结构与地下鞭结构调查 .
2雷竹覆盖栽培林分退化状况
2. 1立竹结构
2. 1. 1立竹度 调查区覆盖栽培林地平均立竹度为 1. 7万株· hm- 2 , 最高达到 2. 4万株· hm- 2 , 变异系
数为 31. 1% ,各样地间立竹度变异极大 . 和已有研究〔 1〕实施覆盖栽培经营竹林合理立竹度为 0. 9~ 1. 2万
株· hm- 2的结论有显著差异 . 存在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实施覆盖增温保护地栽培导致母竹留养困难、 地下
鞭黑变 . 竹农通常采用提高竹林立竹度 , 改变母竹留养技术等方法改善竹林结构 , 以保持丰产 .
2. 1. 2年龄组成 丰产竹林合理年龄结构必须使 1~ 3a的母竹占 70%以上 . 调查区 1~ 3a母竹所占比例
小于 70%的样地达 32% , 其中陈家坎村高达 45% , 表明调查地竹林立竹年龄组成已出现严重失调 .
2. 1. 3竹林胸径 占 76%的样地平均胸径在 3~ 5cm之间 ,有 89. 1%的样地胸径整齐度在 7以上 ,为整齐
的竹林〔5〕 . 整体经营水平基本上能保持竹林的合理胸径 .占 18%的样地立竹平均胸径小于 3cm , 10%的样
地胸径整齐度小于 7, 这种状况已日趋严重 .
2. 2地下鞭状况
2. 2. 1竹鞭和鞭芽数量 经覆盖竹林样方内鞭段数为 9. 1条 /m2 , 总鞭长为 6. 06m /m2 , 总芽数为 181
个 /m2 , 其中壮芽数占总芽数的 6. 3% ,弱芽数为 45. 0% .和未覆盖竹林地相比 ,总鞭长和幼壮鞭的比例
明显下降 ,竹鞭侧芽的绝对数量远低于未覆盖丰产竹林芽的数量 ,仅为丰产竹林单位面积芽数的 53% .竹
鞭和鞭芽状况是笋芽孕育和萌发的基础 , 其数量显著降低 , 表明目前采用覆盖栽培经营的雷竹林地下鞭
结构状况较差 , 持续生产力降低 , 覆盖措施已对竹林产生负面影响 . 这种现象和近年来部分样地竹笋产
⒇本研究为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 IDRC) 和国际林业研究中心 ( IFO R) 资助项目 .
第 1作者简介: 金爱武 , 男 , 1969年 10月出生 , 助理研究员 .
收稿日期  1998— 12— 06  修回日期  1998— 12— 06
DOI : 10. 13324 /j . cnki . jfcf . 1999. 01. 028
量持续下降是一致的 .
2. 2. 2竹鞭在土层中的分布 覆盖地竹鞭主要分布在 0~ 30cm土层中 , 30cm以下土层很少有成活的竹
鞭 . 其中 0~ 10cm和 11~ 20cm的土层中竹鞭分布都在 25%以上 , 表明 , 竹鞭分布已明显上升 , 部分样
地的地下鞭上浮 , 竹鞭几乎都分布在土层 0~ 10cm.
2. 3竹林开花
雷竹为零星开花 , 开花率一般在 3%以下 . 受覆盖栽培影响 , 覆盖强度越大 , 连年覆盖时间越长 , 开
花越严重 , 调查表明 , 覆盖 2a以上平均开花率高达 11% .
3引起林分退化的经营技术分析
3. 1母竹留养情况〔 4〕
覆盖保护地栽培林地 , 在出笋高峰期 , 因外界气温较低 , 不宜留养母竹 , 而清明前后竹林已几无健
壮竹笋出土 , 因此 , 留养母竹困难已成为林分退化的重要原因 . 目前 , 在调查地区实行的留养母竹方法
主要有 3种 ,第 1种为每年留养一定数量母竹 ,形成均年竹林结构 (占经营农户 45. 4% ) ,但因留养困难 ,
新竹生活力弱 , 导致立竹结构严重失调 . 第 2种是不覆盖年留养母竹 , 覆盖年不留 (占 36. 4% ) , 该方法
如实施恰当 , 掌握留养的年份和保留合理的立竹度 , 效果可以较好 . 第 3种为根据其它因素留养 , 主要
是指从经济效益出发 , 如考虑到市场价格等 , 留养在出笋末期或经济效益较高的连年不留养 .
3. 2覆盖增温保护地栽培技术〔5〕
3. 2. 1覆盖物厚度和覆盖时间 占 73. 3%的竹农采用覆盖物厚度在 20~ 30cm,该覆盖厚度增温保温效果
较好 . 厚度小于 20cm (经营农户占 20% ) 对竹林基本无损害 , 只是出笋时间稍微推迟 . 覆盖物厚度大于
30cm , 则易损伤立竹 , 出的笋长而细 , 品质差 , 且易引起地下鞭腐烂等 . 覆盖一般从当年的 11~ 12月开
始 , 持续到次年的 3月 , 因覆盖物地表层发酵增温耗氧和覆盖的物理隔离效果 , 往往使林地长期处于高
湿和缺氧状态 , 影响到竹鞭和根系的生长 , 造成烂鞭 , 使地下鞭系统严重退化〔 3, 6〕 .
3. 2. 2后期覆盖物清除 覆盖保护地栽培的末期在 2月底 3月初 , 3月份以后只有零星竹笋发生 ,尔后地
下鞭进入生长旺季 , 留养的母竹开始发根展枝长叶 . 及时去除覆盖物对协调土壤通气 , 保护林地的母竹 ,
防止地下鞭向上生长和烂鞭等都有重要影响 . 经调查 , 目前未及时清除覆盖物的占 41. 4% , 使地下鞭上
浮 , 母竹竹兜根系露出地表 , 地下鞭生长不良、 腐烂 .
3. 2. 3覆盖栽培作业制度 为竹林连年取得良好的经济收入 , 竹农实施覆盖栽培通常强度过大及连年采
用覆盖 .占 84%的样地连续实施覆盖超过 2a,部分样地已连续 4a实施覆盖栽培 ,使竹林不能得到及时更
新 , 竹林衰退 .
4讨论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确定了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地位 , 农户往往追求当前利益的最大化 , 导致了选
择经营品种上的单一性 . 同时 , 经营中往往注重当前利益 , 表现为实施覆盖栽培时 , 实施强度过大及连
年采用覆盖 , 导致了由经营不当引起的林地退化和经营风险增大 , 使竹林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 政府部
门和科技人员在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外 , 还应加强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引导 , 实现优质高效林业经营的可
持续发展 .
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 做好竹农培训和种植示范 . 各地经营水平和经营历史、 受到培训程度等
因素密切相关 , 因此应随着生产发展 ,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 以提高科学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 .
为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 并保持丰产竹林结构 , 目前可采用两年覆盖 , 一年休闲留养方法 , 覆盖年份
少留养 , 休闲年份多留养 ; 留养母竹的株数应控制在立竹度 1. 65万株· hm- 2左右 ; 覆盖厚度不宜超过
30cm , 注意协调覆盖土壤的通气状况 , 后期及时清除覆盖物 . 覆盖时间的选择 , 在竹笋重点产区应由乡
村组织进行规划引导 , 使竹笋的出产期和竹笋盛期分布较长 , 有利保持稳定竹笋价格 , 其它地区可以将
覆盖时间选择在 12月上旬 , 笋期安排在春节前后 , 以保证竹笋有良好价格 .
951期            金爱武等: 雷竹保护地栽培林分退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何钧潮 , 方 伟 , 卢学可等 . 雷竹双季丰产高效笋用林的地下结构 . 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5, 12 ( 3): 247~ 252
2方 伟 , 何均潮 , 卢学可等 . 雷竹早产高效栽培技术 . 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4, 11( 2): 121~ 128
3金爱武 , 周国模 , 郑柄松等 . 覆盖保护地栽培对雷竹地下鞭的影响 . 竹子研究汇刊 , 1998, ( 4)
4周国模 , 金爱武 , 郑柄松等 . 雷竹覆盖保护地栽培林分立竹结构的初步研究 . 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8, 15( 2): 111~ 115
5胡超宗 ,金爱武 ,郦章顺等 .早竹保护地栽培覆盖材料的研究 .浙江林学院学报 , 1996, 13( 1): 5~ 9
6中国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主编 .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大全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2∶ 41~ 6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Degenerative Mechanism of
Phylloslachys praecor Stand Planted in a Protected Site
Jin Aiw u   Zhou Guomo   Zheng Bing song
( Zh ejiang Fo res try College, Lin an 311300)
Zhao Xiaw ei
( Gaohong Government Depar tments of Linan coun try, zh ejiang province 311306)
ABSTRACT  Based on th e investig ation o f 44 plo ts selected in Gaohong and ea stern Tianmu , Lin an, Phylloslachy s
praecor was found to show degene rativ e symptoms due to poo r nutrient-ho lding capacity and inco rr ect implementation o f
mulching cultiv ation. These symptoms included unfavor able stand st ructure, significant decline o f young and matur e bam-
boo rhizomes and their la tera l buds, serious decay of rhi zomes, and continuous decr ea sed yields. Stra teg y and suggestion
w ere also prov ided in this paper to so lv e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 s.
KEY WORDS Phylloslachys praecor , cultiv a tion in pro tected site, stand degenera 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
96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1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