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晋北地区莜麦品种比较试验



全 文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5,21(07)
晋北地区莜麦品种比较试验
苏占明 皇甫红芳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 037008)
摘 要:通过对9个优质莜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掌握了各品种的生育期、经济性状、抗逆性等特点,筛选出坝
莜3号、坝莜1号、白燕2号、定莜5号等综合表现较优的品种,初步认为其可用作晋北地区推广应用的品种。
关键词:莜麦;品种;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7-51-02
莜麦(裸燕麦)属禾本科植物,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
高寒山区,是重要的杂食作物,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
富的蛋白质,而且8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也比较平衡,且
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莜麦
的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它可以破坏胆固醇在心血
管中的积累,因而对防止人体衰老及高血压病有一定的
效果。晋北地区是山西省莜麦主要产区,随着人们保健
意识的提高和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对莜麦优质品种的需
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选用9个莜麦新品种进行了比较
试验,从品种的抗病性、适应性、丰产性等多方面进行比
较分析及综合考虑,以期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
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
物研究所基地进行,试验地海拔1 066.2m,北纬40°02′37″,
东经 113°23′10″,年平均气温 6.7℃,年降水量 400mm,无
霜期 130d,土质沙壤,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前茬作物为
豆类。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坝莜 1号、坝莜 3号、白燕 2
号、定莜7号、燕科1号、晋燕17号、晋燕12号、晋燕8号,
共9个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
理,其中以晋燕 8号为对照,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
区面积 10m2(5m×2m),四周设保护行,种植密度为 35万
株/667m2。
1.4 试验过程 种子播种前进行晒种,采用拌种灵进行
拌种,2013年 4月 24日播种。底肥每 667m2施复合肥
25kg,4月 29日开始出苗,中期进行 2次中耕除草,6月 8
日追施尿素 15kg/667m2。蚜虫防治,可用 6%可湿性 666
粉 500g进行喷施,也可用 80%敌敌畏乳剂 500g进行喷
施。对于粘虫防治,可用 5%可湿性滴滴涕 500g,加水
100~150kg喷洒,连喷几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9个品种
生育期在81~110d,其中白燕2号最短为81d,定莜7号生
育期最长为110d。
表1 不同莜麦品种生育期
品种
名称
坝莜1号
坝莜3号
白燕2号
定莜7号
定莜5号
燕科1号
晋燕17号
晋燕12号
晋燕8号
播种期
(月/日)
4/24
4/24
4/24
4/24
4/24
4/24
4/24
4/24
4/24
出苗期
(月/日)
5/1
5/2
4/29
5/4
5/2
5/2
5/3
5/2
5/1
分蘖期
(月/日)
5/12
5/14
5/10
5/19
5/15
5/14
5/13
5/13
5/12
拔节期
(月/日)
5/27
5/30
5/25
6/7
5/31
5/30
5/28
5/31
5/27
抽穗期
(月/日)
6/15
6/20
6/14
7/1
6/20
6/21
6/19
6/21
6/14
成熟期
(月/日)
7/22
7/30
7/13
8/11
8/1
7/31
7/27
7/28
7/22
全生育
期(d)
90
98
81
110
100
99
95
96
90
2.2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比较 通过田间调查可知,坝莜
1号较抗黄矮病和坚黑穗病,定莜 5号抗坚黑穗病,红叶
病发生轻,燕科1号中抗锈病,晋燕8号较抗红叶病,感病
最轻。
2.3 不同品种的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 2可以看出,晋燕
12号株高最高为128cm,晋燕8号最矮为90cm,其他品种
在99~120cm;分蘖方面,坝莜1号、白燕2号、晋燕17号、
燕科1号分蘖能力较强,其余品种分蘖能力适中;主穗穗
长以晋燕 12号最长为 28cm,坝莜 3号最短为 16cm,其余
基金项目:山西省农科院育种工程项目(编号:11yzgc125)。
作者简介:苏占明(1972-),男,山西天镇人,本科,助研,从事栽培类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3-31
51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5.07.020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5,21(07)
品种在17.8~22cm;穗铃数以坝莜3号最多为24个,最少
为定莜5号;穗粒重以晋燕17号最重为1.75g,定莜5号最
轻为 1.1g,其余品种在 1.2~1.54g;千粒重以晋燕 12号最
重为27.5g,燕科1号最轻为20g,其他品种在21~25.4g。
表2 不同莜麦品种经济性状
品种名称
坝莜1号
坝莜3号
白燕2号
定莜7号
定莜5号
燕科1号
晋燕17号
晋燕12号
晋燕8号
株高(cm)
103
116
99
106
104
101
120
128
90
分蘖性能

4个左右

适中
适中


3个左右
适中
穗型
周散
周散
侧散
周散
周散
侧散
周散
周散
周散
穗长(cm)
18.2
16
19
22
21
20.4
18
28
17.8
穗铃数(个)
20.8
24
22
20
19
31
22.6
20
22.3
主穗粒数
57.6
64
69.2
54
55
76
73
48
54.9
穗粒重(g)
1.5
1.4
1.2
1.21
1.1
1.5
1.75
1.2
1.54
千粒重(g)
25
23.7
24.6
22.5
21
20
25.4
27.5
25.2
2.4 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 由表 3可以看出,各参试品
种产量在1 700.85~2 371.19kg/hm2,其中坝莜3号产量最
高,为 2 371.19kg/hm2,比对照增产 21.5%;其次为坝莜 1
号,产量为 2 331.17kg/hm2,比对照增产 19.5%;白燕 2号
居第 3位,为 2 321.16kg/hm2,比对照增产 18.8%;其他品
种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定莜5号、晋燕17号、燕科1号、晋
燕8号、晋燕12号、定莜7号。
品种
名称
坝莜1号
坝莜3号
白燕2号
定莜7号
定莜5号
燕科1号
晋燕17号
晋燕12号
晋燕8号
小区产量(kg/10m2)

2.22
2.39
2.40
1.75
2.30
2.16
2.44
1.90
2.25

2.30
2.36
2.30
1.70
2.20
2.10
2.10
1.95
1.70

2.47
2.36
2.26
1.65
2.19
1.98
1.97
1.64
1.90
平均
(kg)
2.33
2.37
2.32
1.70
2.23
2.08
2.17
1.83
1.95
比对照±
(%)
19.5
21.5
18.8
-12.8
14.4
6.7
11.3
-6.15
0
折合产量
(kg/hm2)
2331.17
2371.19
2321.16
1700.85
2231.12
2081.04
2171.09
1830.92
1950.98
位次
2
1
3
9
4
6
5
8
7
3 综合评述
3.1 坝莜3号 全生育天数98d,株高116cm,分蘖4个左
右,主穗穗长16cm,主穗穗铃数24个,主穗粒数64粒,穗
粒重1.4g,千粒重23.7g,单产2 371.19kg/hm2,居第1位。
3.2 坝莜1号 全生育天数90d,株高103cm,分蘖较强,
主穗穗长 18.2cm,主穗穗铃数 20.8个,主穗粒数 57.6粒,
穗粒重1.5g,千粒重25g,单产2 331.17kg/hm2,居第2位。
3.3 白燕2号 全生育天数81d,株高99cm,分蘖较强,主
穗穗长19cm,主穗穗铃数22个,主穗粒数69.2粒,穗粒重
1.2g,千粒重24.6g,单产2 321.16kg/hm2,居第3位。
3.4 定莜 5号 全生育天数 100d,株高 104cm,分蘖适
中,主穗穗长21cm,主穗穗铃数19个,主穗粒数55粒,穗
粒重1.1g,千粒重21g,单产2 231.12kg/hm2,居第4位。
3.5 晋燕 17号 全生育天数 95d,株高 120cm,分蘖强,
主穗穗长18cm,主穗穗铃数22.6个,主穗粒数73粒,穗粒
重1.75g,千粒重25.4g,单产2 171.09kg/hm2,居第5位。
3.6 燕科1号 全生育天数99d,株高101cm,分蘖较强,
主穗穗长20.4cm,主穗穗铃数31个,主穗粒数76粒,穗粒
重1.5g,千粒重20g,单产2 081.04kg/hm2,居第6位。
3.7 晋燕 8号 全生育天数 90d,株高 90cm,分蘖适中,
主穗穗长 17.8cm,主穗穗铃数 22.3个,主穗粒数 54.9粒,
穗粒重1.54g,千粒重235.2g,平均单产1 950.98kg/hm2,居
第7位。
3.8 晋燕12号 全生育天数96d,株高128cm,分蘖3个左
右,主穗穗长28cm,主穗穗铃数20个,主穗粒数48粒,穗粒
重1.2g,千粒重27.5g,单产1 830.92kg/hm2,居第8位。
参考文献
[1]王盼忠,徐惠云.不同播期对旱地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陕西
农业科学,1998(1):17-18.
[2]颜显明,张耀儒.高寒地区引种燕麦的熟性极其栽培技术的研究
[J].中国草地学报,1992,5:47-50.
[3]龚海,李成雄.不同生态区播期对莜麦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
科技,1999(1):14-15.
[4]李明.莜麦在河南省的引种与利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4):1505-1508.
[5]张润桃,周德华.莜麦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
业,2005(7):27.
[6]郭孝,哈斯.莜麦在河南省引种试验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4
(11):35-38.
[7]王桂青.莜麦的栽培方法[J].山西农业,2003(11):31.
[8]马宁,陈富,贾瑞玲,等.16个芥麦新品种在定西的引种试验初报
[J].甘肃农业科技,2012(11):27-29. (责编:张宏民)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