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



全 文 :书四川动物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5,34(1) :1 - 7
收稿日期:2014-06-30 接受日期:2014-10-17
基金项目: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项目(GP09_1213) ;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国际合作基金项目(SD0631)
* 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shiqiangzhou@ sina. com
DOI:10. 3969 / j. issn. 1000 - 7083. 2015. 01. 001
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
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
周世强* ,李仁贵,严啸,黄金燕,刘巅,黄炎,李德生,张和民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 623006)
摘要: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活动密集的“五一棚”区域,设置固定监测
样线,定期收集大熊猫在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中的活动痕迹和生境数据。通过路线监测和样地调查,“五一
棚”区域拐棍竹和冷箭竹为海拔梯度分布,2700 m以下为拐棍竹林,2300 ~ 3600 m 之间为冷箭竹林;冷箭竹的更新
竹林和残存竹林呈镶嵌耦合分布,从而有利于大熊猫的季节迁徙、食物转换和面对冷箭竹的开花枯死和自然更新。
2012 年 9 月—2013 年 11 月的监测数据表明野生大熊猫主要生活于更新竹林中,利用率达到 91. 94%,且不同月份
之间具有波动性(P < 0. 05)。比较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的微生境结构,发现两者之间除小部分变量之外(坡度、灌
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竹笋密度、成竹密度、种群密度和枯死竹密度) ,其余各变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且竹子质量(地径、株高和生物量)达到大熊猫选择利用的标准。
关键词:大熊猫;冷箭竹;更新竹林;残存竹林;空间分布;选择利用;微生境;结构
中图分类号:Q959. 8;Q958.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7083(2015)01 - 0001 - 07
Selection and Comparison of Structure of Microhabitat by Giant Pandas in
Regenerative and Remnant Bamboo Forests of Arrow Bamboo
ZHOU Shiqiang* ,LI Rengui,YAN Xiao,HUANG Jinyan,
LIU Dian,HUANG Yan,LI Desheng,ZHANG Hemin
(China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Giant Panda,Wolong,Sichuan Province 623006,China)
Abstract:From July 2012 to December 2013,fixed monitoring transect lines were set in Wuyipeng,Wolong National Na-
ture Reserve. Giant panda activity traces and habitat data were regularly collected in regenerative and remnant arrow bamboo
(Bashania faberi)forests. According to the transect monitors and plot investigations,the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Fargesia
robusta and Bashania faberi forests were altitudinal gradient. Fargesia robusta growed well below 2700 m,while B. faberi
was the dominant bamboo between 2300 m and 3600 m in Wuyipeng. The pattern of the regenerative and remnant bamboo
forests of B. faberi was mosaic and coupling distribution,therefore,it was beneficial for the giant pandas against seasonal
migration,food transform and responding to flowered and died of bamboo species. By analyzing the monitor data of wild pan-
das’traces from Sept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3 in Wuyipeng,we found that giant pandas lived mainly in the regenera-
tive bamboo forest,and the average using ratio was 91. 94%,although there was fluctuation in different months (P <
0. 05). Comparing microhabitat structure between regenerative and remnant arrow bamboo fores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 05)in all the variables except slope,shrub cover,herb cover,shoot density,mature bamboo density,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ensity of dead bamboo. Bamboo quality (stem diameter,stem length and biomass)was enough for
the giant pandas using standards.
Key words:Ailuropoda melanoleuca;Bashania faberi;regenerative bamboo forest;remnant bamboo forest;spatial distri-
bution;selection;microhabitat;structure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 Ailuropoda mel-
anoleuca食物组分的 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
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
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Schaller et al. ,1985;胡锦
矗,2001)。20 世纪 70、80 年代,邛崃山系和岷山山
系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野生大熊猫部分老弱
1
四川动物 2015 年 第 34 卷 第 1 期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Vol. 34 No. 1 2015
病残个体因食物短缺而死亡(胡锦矗,2001) ,以及
对其他幸存大熊猫的觅食策略和移动格局产生较大
影响(Johnson et al.,1988) ,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大熊
猫分布地区的承载量和种群数量动态(Reid et al.,
1989)。
1983 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种之一
冷箭竹 Bashania faberi 开花枯死,开花面积达 95%
以上,残存竹林呈斑块化分布(Johnson et al.,1988;
Reid et al.,1989)。竹子的开花枯死为森林植被的
更新恢复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上层乔灌树种种子的
萌发和幼苗的生长(Taylor & Qin,1988a,1988b;
Taylor et al.,1991a,2004;秦自生等,1993)。冷箭竹
种子成熟并降落于土层,一些具有生命活力的种子
在得到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后逐渐萌发和生长
(Taylor & Qin,1988c;秦自生等,1989) ,经过 10 余
年自然恢复,渐成郁闭林(Taylor & Qin,1993;周世
强,黄金燕,1996,1997,1998)。
通过 1989—1997 年的路线监测发现,到 1997
年 7 月,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区域的野生大熊
猫仍未利用自然恢复的更新冷箭竹林,其 85%的时
间生活于残存老竹林中(Mainka et al.,1994;杨建
等,1997)。从大熊猫活动痕迹的空间分布与卧龙地
区冷箭竹更新和残存竹林的分布叠加分析来看,自
2000 年以来,大熊猫已经利用更新恢复的竹林(国
家林业局,2006) ,植株的生长指数达到大熊猫选择
利用的标准(Schaller et al.,1985;胡锦矗,2001)。目
前距离冷箭竹开花枯死已有 30 年时间,达到冷箭竹
生命周期的 50%左右,冷箭竹的开花周期大约为
50 ~ 60年(秦自生等,1993;易同培,1997) ,而且野外
观察发现 1980 年代残存的竹林大部分已经逐步开
花枯死(个人观察,2013)。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从不同竹林斑块的空
间分布格局了解冷箭竹的开花枯死和自然更新规
律;第二,从大熊猫对不同竹林的利用率变化了解竹
子的生命周期阶段;第三,评估冷箭竹自然更新状
况。为此,我们分析了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
的空间分布格局,统计了从 1983 年冷箭竹开花枯死
和自然更新开始到 2013 年期间,不同时段野生大熊
猫对不同竹林的利用率,尤其是 2012 年 9 月—2013
年 11 月,并对不同竹林的生境结构特征进行了
比较。
1 研究地自然概况
为了比较不同时段野生大熊猫的活动痕迹数
据,了解大熊猫对不同更新阶段的竹子利用状况,我
们以监测时间较长的“五一棚”区域作为研究区域。
“五一棚”位于四川省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南部,为 1980 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
国政府联合建立的“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面积
36 km2(图 1)。该区域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平均坡
度 20 ~ 30°,有些达 50°以上,最高处为海拔 3624 m
的齐头岩。在海拔 2800 ~ 2900 m 有 2 个主要的夷
平面,分别为河谷北面的方子棚,南面的二道坪,是
野生大熊猫喜欢的活动场所。气候属于青藏高原气
候区,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暖和季节平均
气温 16 ~ 19 ℃,最冷月气温在 0 ℃左右,年降雨量
达到 938 mm,相对湿度 85%以上(胡锦矗,2001)。
森林植被类型包括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
山暗针叶林,分布的大熊猫主食竹种主要为海拔
2700 m以下的拐棍竹 Fargesia robusta和海拔 2300 ~
3600 m 的冷箭竹(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
1987) ,与植被相适应的土壤类型分别是山地棕壤、
山地暗棕壤和山地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张万儒,
1983)。
2 研究方法
2. 1 样线设置
根据野生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在其巢域范围内
的各个点上活动机率几乎相同的原则,在“五一棚”
区域设置固定监测样线 6 条(图 1)。每条样线满足
以下条件(Mainka et al.,1994) :①是大熊猫及其伴
生动物的良好栖息地;②大熊猫主食竹的最适分布
区,尤其包括冷箭竹的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③范围
覆盖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活动的主要海拔、坡度、坡
向和水源等。“五一棚”的监测样线与 1983—2012
年的设计路线相同,以便进行比较分析(Mainka
et al.,1994;杨建等,1997)。
2. 2 不同竹林的定义与分布斑块调查
更新竹林是指 1983 年冷箭竹群团开花枯死后,
经种子繁殖更新和无性系扩展而形成的竹林,竹子
的基株年龄(种子繁殖到测定时的年限)相对较小,
目前仅 30 年左右。而残存竹林是指 1983 年尚未开
花枯死的竹林,竹子的基株年龄已进入衰老期,目前
大约已达到 45 年以上。
不同竹林分布斑块的调查基于 Reid 等(1989)
和 Taylor 等(1991b)对“五一棚”冷箭竹开花枯死后
无竹区、死竹区、活竹区和拐棍竹分布上限的分布
2
周世强等: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
图 1 研究地点位置图及监测样线分布图
Fig. 1 Location of research sit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onitor transects
图,结合路线监测和样地调查,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
林的分布海拔、地域、大小等进行复查,并制作草图。
室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Map 10. 1)进行矢
量化和可视化分析(ESRI,2006) ,鉴于臭水沟的一
支沟、二支沟和三支沟距离较远,同时为了与前人的
调查范围相符,故未纳入分析之中。
2. 3 活动痕迹监测
采用固定样线调查法。定期收集野生大熊猫及
其伴生动物的全部活动痕迹(包括实体、粪便、足迹、
食迹、抓痕、卧穴等)和人为干扰情况。具体操作如
下:在进行样线监测过程中,当发现大熊猫和其他动
物痕迹时,除进行详细记录外,还要将粪便和卧穴进
行捣毁;食迹和抓痕根据痕迹颜色深浅进行时间确
定,并采用标记法和 GPS 以示定位与分辩;足迹只
在潮湿地或雪地上留下,下次调查时因湿地变干或
覆雪融化 /新雪覆盖而消失。以上操作避免了重复
记录。
2. 4 环境特征、森林结构和竹子种群调查
以痕迹点为中心,使用手持罗盘仪测定痕迹处
的坡度(°)、坡向(°) ,海拔仪测定海拔高度(m) ,数
字式光照仪测定竹林上层、竹林下层和痕迹点的光
照强度(lux) ,海拔每上升 100 m测定林中的光照强
度(lux) ;设置 20 m × 20 m 的大样方调查痕迹处的
森林结构,包括植被类型、森林起源,乔木层、灌木层
和草本地被层的植物组成、覆盖度(%)、乔木层和
灌木层植物的平均胸径(cm)、各层植物的平均高度
(m/cm)等;随机布设 1 m ×1 m的小样方,调查竹子
的种类、覆盖度(%)、平均高度(cm)和种群结构(各
龄级竹子的数量)等。
2. 5 数据分析
对所有数据用 Kolmogorov-Smirnov test 进行正态
分布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 Mann-Whitney
U Test 进行比较,对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 One-way
ANOVA分析,比较更新竹林与残存林各变量间的差
异;不同月份之间利用频次的比较采用 One-way Sample
T Test(洪楠等,2000)。Kolmogorov-Smirnov test、Mann-
Whitney U Test、One-way ANOVA和 One-way Sample T
Test分析均在 SPSS 统计软件(Version 20. 0,IBM SPSS
Statistics)中进行。变量数值以平均值 ±标准差(Mean
± SD)表示。显著性水平设为 0. 05。
3
四川动物 2015 年 第 34 卷 第 1 期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Vol. 34 No. 1 2015
图 2 “五一棚”区域竹子分布示意图(Reid et al.,1989;Taylor et al.,1991b)
Fig. 2 Distribution of bamboo forests in Wuyipeng(Reid et al.,1989;Taylor et al.,1991b)
3 结果
3. 1 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空间分布
“五一棚”主要生长着拐棍竹和冷箭竹 2 种大熊
猫主食竹种,拐棍竹林分布于海拔 2700 m以下区域,
面积 2. 82 km2;冷箭竹林分布于海拔 2300 ~3600 m区
域,面积19. 42 km2(Taylor & Qin,1987)。通过踏查冷
箭竹 1983年开花枯死后自然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的
斑块分布,两者呈镶嵌耦合状态(图 2)。统计调查范
围内海拔 3200 m以上区域的更新竹林,面积较小,仅
占该海拔段竹林面积的 6. 3%,残存竹林斑块数量为
14块,面积较大,平均达 0. 135 km2;海拔 3200 m以下
的更新竹林,恢复面积达到 86. 4%以上,残存竹林斑
块数量多,约 439块,面积小,平均仅 0. 003 km2,其中
只有 32块竹林面积在 1 hm2 以上(Reid et al.,1989;
Taylor et al.,1991b)。
在近年的线路监测和样地调查中发现,海拔
3200 m以下区域,斑块面积较小的残存竹林均已逐
渐开花枯死,或被更新竹林的扩展所替代,或形成空
地;而斑块面积较大和海拔 3200 m以上的残存竹林
仍然存在,仅有零星开花现象,成团状分布,面积也
逐年萎缩。
3. 2 大熊猫对不同竹林的选择利用
通过固定的样线监测(1983—2013 年)表明,
1983—1985 年冷箭竹的开花枯死盛期,“五一棚”区
域的野生大熊猫除采食较低海拔生长的拐棍竹和未
开花的残存冷箭竹外,还取食开花竹林中尚未干枯
和倒伏的竹秆、花枝和籽实(Johnson et al.,1988;胡
锦矗,2001)。1986—1999 年的冷箭竹自然更新恢
复过程中,大熊猫不仅调整其觅食行为策略,而且改
变其空间利用规律,主要活动于残存冷箭竹林中,采
食冷箭竹的竹茎、老竹笋和枝叶,尤其是海拔 3200 m
以上的区域和 3200 m 以下面积相对较大的斑块,比
如干沟、幺棚子、转经沟和简棚子等地;同时增加采食
拐棍竹竹笋、竹秆和枝叶的时间(Johnson et al.,1988;
Reid et al.,1989;Mainka et al.,1994;杨建等,1997;周
4
周世强等: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
世强等,2000)。2000—2013 年时的更新冷箭竹林已
逐渐郁闭成林,植株的地径和高度生长均已达到大熊
猫的选择利用标准(胡锦矗等,1985;Taylor & Qin,
1993) ,大熊猫也逐渐由原来的活动区域转向海拔
2700 ~3200 m的更新冷箭竹林,4—6月拐棍竹的发笋
时期,又下移至海拔 2700 m 以下的拐棍竹林采食
竹笋。
图 3 大熊猫对竹林类型(冷箭竹林)的选择利用
Fig. 3 Selection of giant pandas to the bamboo forest types of Bashania faberi
为了比较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
的利用规律,我们从 2012 年 9 月—2013 年 11 月进
行了系统的路线监测,隔月收集各条线路上的大熊
猫痕迹数据。根据线路监测期间大熊猫粪便的新鲜
程度、分布位置和竹子器官组分,以及其他痕迹类
型,统计分析表明现阶段野生大熊猫主要活动于“五
一棚”区域冷箭竹的更新竹林中,利用率占
91. 94%,少数时间生活于残存竹林中(df1 = 1,df2 =
13,F = 9. 858,P = 0. 008) (图 3)。从不同月份的利
用率来看,野生大熊猫在更新竹林的利用率不同月
份之间具有较大的波动性(df = 7,t = 8. 340,
P < 0. 001) ,而在残存竹林中除 2013 年 5 月利用率
较高和 7 月基本不利用之外,其余月份基本一致(df
= 6,t = 1. 193,P = 0. 104) (图 3)。
3. 3 冷箭竹更新与残存竹林的微生境比较
更新竹林自然恢复状况如何?与残存竹林的结
构组分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为此,对 2 种类
型的冷箭竹林的微生境结构各组成因子进行了调查
和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冷箭竹更新竹林
和残存竹林中除坡度、灌木层盖度、竹子高度、草本
层盖度、竹笋密度、成竹密度、竹子种群密度和枯死
竹密度等变量外,其余各变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 = 0. 077 ~ 0. 852) (表 1)。坡度、成竹密度和
竹子种群密度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 010 ~ 0. 009) ,而灌木层盖度、竹子高度、草本层盖
度、竹笋密度、竹子种群密度和枯死竹密度之间差异
仅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26 ~ 0. 032)。变量绝对
值之间,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互有高低,但更新竹林
低于残存竹林的变量个数多于残存竹林低于更新竹
林的变量数量,前者 17 个,后者仅 10 个,尤其是大
熊猫主食竹的种群结构变量中更新竹林均明显低于
残存竹林(表 1)。
4 讨论
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是竹类生命的周期规律,
无性繁殖的生活状态结束,进入种子更新和新的无
性繁殖过程(Janzen,1976;易同培,1997)。一个地
域至少分布有 2 种以上的大熊猫主食竹(国家林业
局,2006;周世强等,2010) ,不同竹种的海拔梯度分
布,不仅有利于不同季节大熊猫选择,而且即使该地
域其中一种竹种大面积开花枯死,也不会因这一竹
子的死亡而导致大熊猫的食物短缺危机和种群衰退
(Schaller,1988)。另外竹子开花枯死期间仍留存有
一定面积的残存竹林,且残存竹林和更新竹林的镶
嵌耦合分布,利于大熊猫寻找可利用的竹子资源和
其觅食结构的延续(图 2)。
冷箭竹从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到郁闭成林大约需
要 15 ~ 20 年时间(Taylor & Qin,1993) ,在漫长的更
5
四川动物 2015 年 第 34 卷 第 1 期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Vol. 34 No. 1 2015
表 1 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各生境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Mann-Whitney U Test检验
Table 1 One-way ANOVA and Mann-Whitney U Test for each variable among
regeneration bamboo forest and remnant old bamboo forest of Bashania faberi
变量
Variable
更新竹林
Regenerative bamboo forest
(Mean ± SD)
残存竹林
Remnant bamboo forest
(Mean ± SD)
F或 Z P
海拔高度 Elevation /m 2817 ± 114 2961 ± 115 F = 4. 272 0. 210
坡度 Slope /° 27. 45 ± 7. 07 18. 14 ± 7. 27 Z = - 3. 035 0. 002
坡向 Slope aspect / ° 207. 60 ± 107. 26 182. 86 ± 92. 5 Z = - 0. 879 0. 380
水源距离 Water distance /m 293. 50 ± 278. 49 320. 00 ± 181. 11 F = 2. 941 0. 130
小路距离 Road distance /m 1. 93 ± 13. 29 4. 00 ± 8. 94 Z = - 1. 634 0. 102
竹林上层光照强度
Radiation intensity on bamboo forest / lux 3886. 70 ± 3749. 33 2595. 50 ± 2588. 72 F = 0. 224 0. 640
竹林下层光照强度
Radiation intensity in bamboo forest / lux 1086. 35 ± 833. 11 447. 15 ± 179. 82 F = 1. 609 0. 312
痕迹点光照强度
Radiation intensity of track points / lux 1482. 60 ± 1697. 92 1287. 50 ± 911. 12 F = 0. 250 0. 875
乔木层郁闭度 Arbor layer crown canopy 3. 21 ± 11. 16 23. 57 ± 11. 07 Z = - 1. 771 0. 077
乔木胸径 Tree diameter /cm 58. 11 ± 11. 40 51. 86 ± 15. 39 Z = - 0. 893 0. 372
乔木高度 Tree height /m 20. 37 ± 1. 94 19. 14 ± 2. 67 Z = - 1. 318 0. 188
灌木盖度 Shrub coverage /% 33. 99 ± 12. 27 45. 00 ± 20. 62 F = 4. 741 0. 032
灌木胸径 Shrub diameter /cm 5. 32 ± 1. 45 6. 20 ± 1. 30 Z = - 1. 468 0. 142
灌木高度 Shrub height /m 2. 88 ± 0. 54 2. 85 ± 0. 24 Z = - 0. 186 0. 852
竹子盖度 Bamboo coverage /% 71. 67 ± 18. 94 79. 26 ± 15. 66 Z = - 0. 937 0. 349
竹子高度 Bamboo height /m 1. 19 ± 0. 19 1. 36 ± 0. 24 Z = - 2. 372 0. 018
草本层盖度 Herb coverage /% 26. 45 ± 18. 77 9. 00 ± 2. 24 Z = - 2. 292 0. 022
草本层高度 Herb height /m 8. 20 ± 4. 97 7. 00 ± 2. 74 Z = - 0. 562 0. 574
苔藓层盖度 Moss coverage /% 45. 96 ± 21. 54 52. 86 ± 29. 28 Z = - 0. 800 0. 424
苔藓层厚度 Moss thickness /m 7. 39 ± 3. 26 8. 57 ± 3. 78 Z = - 0. 937 0. 349
枯枝落叶层盖度 Litter coverage /% 58. 16 ± 23. 70 66. 00 ± 23. 54 Z = - 0. 663 0. 508
枯枝落叶层厚度 Litter thickness /m 8. 88 ± 3. 88 9. 20 ± 3. 96 Z = - 0. 435 0. 664
竹笋密度 Bamboo shoot density /Culm·m -2 3. 26 ± 2. 50 4. 43 ± 1. 64 Z = - 2. 150 0. 032
幼竹密度 Young bamboo density /Culm·m -2 3. 91 ± 2. 28 5. 57 ± 3. 05 Z = - 1. 451 0. 147
成竹密度 Adult bamboo density /Culm·m -2 54. 08 ± 21. 62 77. 86 ± 25. 87 Z = - 2. 602 0. 009
种群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Culm·m -2 61. 25 ± 25. 56 87. 86 ± 29. 98 Z = - 2. 571 0. 010
枯死竹密度 Dead bamboo density /Culm·m -2 4. 99 ± 5. 09 8. 57 ± 4. 94 Z = - 2. 232 0. 026
新恢复阶段,大熊猫一方面选择尚未开花枯死的残
存竹林和同域分布的其他竹种(如拐棍竹、短锥玉山
竹 Yushania brevipaniculata 等) ,另一方面通过长距
离迁徙找寻可利用的竹子资源,改变它的觅食策略
和食物结构(Johnson et al.,1988;Reid et al.,1989)。
经过近 30 年的更新恢复,大熊猫从不利用更新竹林
到目前更多地选择生活在更新竹林中,并逐渐减少
在残存竹林中采食(图 3)。从残存竹子的生活时间
推断,卧龙地区 20 世纪 80 年代的残存竹林目前已
接近衰老期,这与我们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残存竹林
大量开花枯死的现象吻合。由于不同月份竹子器官
的营养含量有所变化,大熊猫觅食常表现出明显的
季节性和波动性(Schaller et al.,1985;胡锦矗,
2001) ,这种规律在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中亦
是如此(图 3) ,因此,郁闭成林的竹子并不影响大熊
猫的活动规律和生存策略。
因大量的枯立竹死亡,竹子开花的初期有利于上
层乔木和灌木植物的种子繁殖和幼苗定植,促进森林
结构的演替(Taylor et al.,1991a)。随着竹子的更新
恢复,盖度和密度逐渐增加,上层树木的幼苗、幼树逐
渐减少,进而达到稳定状态(Taylor et al.,2004)。分
析更新竹林的微生境结构,大部分的结构组成因子与
残存竹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更新竹
林和残存竹林都是大熊猫生存繁衍的适宜之地。虽
然更新竹的种群结构和高度略低于残存竹,但并不妨
碍大熊猫的觅食,因其竹子质量(地径和高度、生物量
结构) (个人观察,2013)已达到大熊猫的取食要求
(Schaller et al.,1985;胡锦矗,2001)。
6
周世强等: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
致谢:数据收集过程中得到卧龙特区卧龙镇的杨文
兵和杨洪先生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 . 2006. 全国大熊猫第三次调查报告[M].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洪楠,林爱华,李志辉,等 . 2000.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胡锦矗,乔治·夏勒,潘文石,等 . 1985. 卧龙的大熊猫[M]. 成
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胡锦矗 . 2001. 大熊猫研究[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秦自生,艾伦·泰勒,蔡绪慎 . 1993. 卧龙大熊猫生态环境的竹子
与森林动态演替[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432.
秦自生,蔡绪慎,黄金燕 . 1989. 冷箭竹种子特性及自然更新[J].
竹子研究汇刊,8(1) :1-12.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四川省林业厅保护
处 . 1987. 卧龙植被及资源植物[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11-194.
杨建,张和民,谭迎春,等 . 1997. 卧龙“五一棚”野生大熊猫及伴
生动物监测[C]/ / 中国林业部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办
公室,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 . 大熊猫放归野外可行性
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53-56.
易同培. 1997. 四川竹类植物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85-87.
张万儒 . 1983.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土壤及其垂直分布规律[J].
林业科学,19(3) :254-268.
周世强,黄金燕 . 1996. 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密度的研究[J]. 竹子
研究汇刊,15(4) :1-7.
周世强,黄金燕 . 1997. 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的研究
[J]. 竹子研究汇刊,16(2) :34-39.
周世强,黄金燕 . 1998. 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J]. 竹子研究汇刊,17(1) :31-36.
周世强,张和民,李德生 . 2010. 大熊猫觅食行为的栖息地管理策
略[J]. 四川动物,29(3) :340-345.
周世强,张和民,杨建,等 . 2000. 卧龙野生大熊猫监测期间的生境
动态分析[J]. 云南环境科学,19(增刊) :43-45.
ESRI. 2006. ArcMap Version 9. 2[CP].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
search Institute (ESRI) ,Redlands CA.
Janzen DH. 1976. Why bamboos wait so long to flower[J]. Annual Re-
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7:347-391.
Johnson KG,Schaller GB,Hu JC. 1988. Response of giant pandas to a
bamboo die-off[J]. Natural Geographic Research,4:855-868.
Mainka SA,Yang J,Zhang GQ,et al. 1994. “五一棚”野生大熊猫和
其它动物的观察[C]/ /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编 . 成都国际大熊猫
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39-143.
Reid DG,Hu JC,Dong S. 1989. Giant panda behavior and carrying ca-
pacity following a bamboo die-off[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49:
149-154.
Schaller GB,Hu JC,Pan WS,et al. 1985. The giant pandas of Wolong
[M]. 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aylor AH,Huang JY,Zhou SQ. 2004. Canopy tree development and
undergrowth bamboo dynamics in old-growth Abies-Betula forests in
southwestern China:a 12-year study[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
ment,200(3) :347-360.
Taylor AH,Qin ZS. 1987. Culm dynamics and dry matter production of
bamboos in the Wolong and Tangjiahe Giant Panda Reserve,Sichuan,
China[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4:419-433.
Taylor AH,Qin ZS. 1988a. Regeneration patterns in old-growth Abies-
Betula forests in the Wolong Natural Reserve,Sichuan,China[J].
Journal of Ecology,76(4) :1204-1218.
Taylor AH,Qin ZS. 1988b. Tree replacement patterns in subalpine
Abies-Betula forests in the Wolong Natural Reserve,Sichuan,China
[J]. Vegetatio,78(3) :141-149.
Taylor AH,Qin ZS. 1988c. Regeneration from seed of Sinarundinana
fangiana,a bamboo,in the Wolong Nature Reserve,Sichuan,China
[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75:1065-1073.
Taylor AH,Qin ZS. 1993. Ageing bamboo culms to assess bamboo popu-
lation dynamics in panda habitat[J].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19:
76-93.
Taylor AH,Reid DG,Qin ZS,et al. 1991a. Bamboo dieback:An op-
portunity to restore panda habitat[J].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17:
166-168.
Taylor AH,Reid DG,Qin ZS,et al. 1991b. Spatial patterns and envi-
ronmental associates of bamboo (Bashania fangiana Yi)after mass-
flowering in southwestern China[J]. Bulletin of the Torrey Botanical
Club,118(3) :247-25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