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39卷第1期
2016年1月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Vol.39No.1
Jan.2 0 1 6
文章编号:1000-1573(2016)01-0043-06 DOI:10.13320/j.cnki.jauh.2016.0007
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王坤芳1,2, 彭 爽3, 纪明山1
(1.沈阳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2.辽宁省草原监理站,辽宁 沈阳 110161;
3.辽宁省彰武县草原监理站,辽宁 彰武 123200)
摘要:为探讨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和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本试验对其入侵地植物群落构成进行了调查。
调查地全部植物种类为20种,隶属8科18属。在此基础上,选定了少花蒺藜草及其常见伴生植物马唐和圆叶
藜进行了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少花蒺藜草的净光合速率为14.33μmol/(m
2·s),明显高
于马唐和圆叶藜;少花蒺藜草的光饱和点为1 573.74μmol/(m
2·s),均大于马唐的1 321.21μmol/(m
2·s)和
圆叶藜的1 226.94μmol/(m
2·s);在光饱和点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0.39μmol/(m
2·s),也显著高于2种
伴生植物。有效光合辐射的变化对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植物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有显著影
响。少花蒺藜草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物质积累能力,较高的生产力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 键 词:生物入侵;少花蒺藜草;群落组成;伴生植物;光合特性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9-10
基金项目:辽宁省省财政生产专项(2130108)-草原病害毒草害综合防治示范.
作者简介:王坤芳(1981-),女,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及农药毒理学研究.E-mail:kunfangwang@163.com
通讯作者:纪明山(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药毒理与生物农药研究.E-mail:jimingshan@163.c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xotic
invasive plant Cenchrus pauciflorus and its associated plants
WANG Kun-fang1,2,PENG Shuang3,JI Ming-shan1
(1.Colege of Plant Protection,Shenyang Agricultur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hina;2.Liaoning Grassland
Supervision Station,Shenyang 110161,China;3.Zhangwu Grassland Supervision Staion,Zhangwu 123200,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invasion mechanism of Cenchrus pauciflorus and to develop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s in the invaded area.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asive plant and its main associated plants Digitaria
sanguinalis and C.albumwere determined.Species composition of C.pauciflorus plant com-
munities consisted of 20species that belong to 18genera of 8famil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t phosynthetic rate[14.33μmol/(m
2·s)]of C.pauciflorus under their natural
condit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D.sanguinalis and C.album.The light saturation
point of C.pauciflorus was 1 573.74μmol/(m
2·s),which was higher than its associated
plants D.sanguinalis[1 321.21μmol/(m
2·s)]and C.album [1 226.94μmol/(m
2·s)].
The 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20.39μmol/(m
2·s)]of C.pauciflorus under the
light saturation point was also much higher than its two associates plants.The variation of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photosyntheticaly active radiation ha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tomatal conductance,tran-
spiration rat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the three plants.C.pauciflorus had higher photo-
synthetic rate and material accumulation capability,and its high productivity c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its successful invasion.
Keywords:bio-invasion;Cenchrus pauciflorus;species composition;associated plant;photo-
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外来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指从自
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并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
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
影响[1-2]。入侵植物给世界各国经济和生态环境都
带来了巨大影响,它已成为全球研究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恢复的热点问题[3-4]。目前,我国至少存在380
种入侵植物[5],种类最多的科是菊科,其次是禾本
科[6-7]。其中,水葫芦(Eichhorinia crassipes)、紫茎
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num)、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等
备受关注。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禾本科蒺
藜草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主要入侵植物之
一,最早发现于北美洲及热带沿海地区的沙质土壤
上[8]。在我国,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东部、吉林省
南部为主要分布区[9]。近年来,少花蒺藜草在科尔
沁草原及周边地区快速蔓延,已经形成灾害,对生态
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也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活
动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针对少花蒺藜草的研究多见一些分布、生
物学特性[10-13]、发生特点与危害[14-16]和化学防治等
防控对策[17-19]等方面,对少花蒺藜草生态特性,尤其
是光和生理生态特性涉及较少。有研究报道少花蒺
藜草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光合指标值[20]。但是,关
于光照的变化对少花蒺藜草光合速率的影响方面尚
未有详细报道。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
与其光合特性有关[21],外来植物本身的强生态适应
能力是其重要入侵机制[22-23]。因此,国内学者已经
逐步开始重视对外来杂草光合生理的研究,如王晓
红等研究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的最大净光合
速率及有效光合辐射范围明显大于其伴生植物山苦
荬(Ixeris chinensis)和鸭跖草(Commelina commu-
nis)[24];皇甫超河等研究了黄顶菊(Flaveria biden-
tis)与其4种伴生植物的光合特性,证明黄顶菊的最
大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中3种伴生植物,与另外
1种相当[21];胡天印等研究表明,外来入侵植物加拿
大一枝花(Solidago canadensis)和马樱丹(Lantana
camara)的光合速率也明显高于其伴生植物[25-26],
这些明显优于本地种的光合特性是其能够快速生长
并能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多年草原少花
蒺藜草监测及防控经验,发现在一次化学防除少花
蒺藜草后,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圆叶藜
(Chenopodium album)会迅速成长,种群优势明显
增强。为了解少花蒺藜草的基本光合特性及其与2
种伴生植物光合竞争关系,本研究在调查了少花蒺
藜草入侵地植被组成的基础上,选定了少花蒺藜草
及其伴生植物马唐和圆叶藜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
示少花蒺藜草适应环境的光合基础,为其入侵机制
及防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南坨
子(42°48′36.1″N,122°22′50.6″E),为未经人工改良
的天然草甸草原。该县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
属亚湿润干旱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
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和450~550mm。年蒸发量
为1 200~1 450mm,年均气温5.7℃(最高35.2
℃,最低-29.5℃),瞬间最大风速可达32m/s,大
于5m/s的起风沙全年可达240次之多,调查区域
土壤均为风沙土。
1.2 研究区域植被群落组成情况
2014年8月,随机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
1m×1m,样方间距不少于100m,对样方中牧草种
类、株丛数、高度(不足10株者全测,多于10株的测
10株,取其平均高度)、盖度(估测各种植物地上部
分垂直投影面积之和占样方面积之比)进行测定。
44
第1期 王坤芳等: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用1m×1m样方框随机抛取25次,记录各种植物
出现次数,测定各种植物频度。计算各植物在群落
中的重要值,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值(IV)=(RD+RC+RF+RH)/4
其中:
相对密度(RD)=
某种植物的密度
所有植物的密度之和×100%
相对盖度(RC)=
某种植物的盖度
所有植物的盖度之和×100%
相对频度(RF)=
某种植物的频度
所有植物的频度之和×100%
相对高度(RH)=
某种植物的高度
所有植物的高度之和×100%
1.3 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植物的光合特性
1.3.1 净光合速率测定 2014年8月,选择全天
晴朗无云的天气,于10:00-11:30选取少花蒺藜
草、圆叶藜和马唐3种植物处于营养生长期的健康
植株各5株。选取植株中部偏上的完整无损的叶
片,每株1片,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Li
-Cor Inc.,Lincoln,NE,USA),在自然条件下,对
其净光合速率进行测定。
1.3.2 光合-光强响应测定 在预试验的基础上,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在自然CO2 浓
度条件下,控制叶室温度稳定为25℃,相对湿度为
70%,利用红蓝光源设置有效光合辐射,梯度为
1 800,1 500,1 200,900,600,300,100,50和0μmol/
(m2·s),采用自动测量的程序对光合-光强(Pn-
PAR)响应曲线进行测定,重复5次。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经典的Farquhar模型[27]对光合-光强响应
曲线进行拟合,模型方程为:
Pn=(light×Q+Pnmax-SQRT((Q*light+
Pnmax)2-4×Q×Pnmax*light*K))/(2*K)
-RD
式中,Pn 为净光合速率[μmol/(m
2·s)],
Pnmax是最大净光合速率,Q 是表观量子效率,K
为曲角,RD 是暗呼吸速率,light为光合有效辐射
(PAR)。Pn达最大净光合速率时的light值,即为
光饱和点(LSP),Pn为0时,即为光补偿点(LCP)。
水分利用率(WUE)的计算公式为:WUE=Pn/
Tr,式中Tr为蒸腾速率[mmol/(m2·s)]。
数据采用SPSS16.0和 WPS表格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及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少花蒺藜草入侵地群落结构分析
调查区域主要有少花蒺藜草、马唐、狗尾草、拂
子茅、羊草、糙隐子草、丛生隐子草、细叶苦荬菜、薄
雪草、白沙蒿、铁杆蒿、沙打旺、小叶锦鸡儿、猪毛菜、
白沙蓬、圆叶藜、大麻、老鹳草、飞燕草、地梢瓜等共20
种植物,分8科18属,其中禾本科7种占35.0%,菊
科4种占20.0%,藜科3种占15.0%,豆科2种占
10.0%,大麻科、牻牛儿苗科、毛茛科、萝藦科各1种
均占5.0%。各植物种类在群落中所占重要程度如
见表1。
表1 少花蒺藜草入侵地植物群落组成及其重要值
Table 1 Plant species and important values in the environments invaded by C.pauciflorus
植物
Plants
科
Familia
属
Genus
重要值/%
Important value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
羊草Leymus chinensis
糙隐子草C1eistogenes scabrous
丛生隐子草Cleistogenes caespitosa
禾本科Gramineae
蒺藜草属Cenchrus 25.33
马唐属Digitaria 2.57
狗尾草属Setaria 13.35
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 5.59
赖草属Leymus 2.45
隐子草属C1eistogenes 3.01
3.16
细叶苦荬菜Ixeris gracilias
薄雪草Leontopodium japonicum
白沙蒿Artemisia blepharolepis
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菊科Compositae
苦荬菜属Ixeris 1.27
火绒草属Leontopodium 1.17
蒿属Artemisia 4.57
4.82
54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续表
植物
Plants
科
Familia
属
Genus
重要值/%
Important value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豆科Leguminosae
黄芪属Astragalus 3.55
锦鸡儿属Caragana 3.34
猪毛菜属Salsola 5.22
白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
圆叶藜Chenopodium album
大麻Cannabis sativa
藜科Chenopodiaceae
沙蓬属Agriophyllum 3.11
藜属Chenopodium 3.28
大麻属Cannabis 6.23
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 大麻科Cannabaceae 老鹳草属Geranium 2.16
飞燕草Delphinium grandiflorum 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飞燕草属Delphinium 2.29
地梢瓜Cymanchum thesioides 毛茛科Ranunculaceae 白前属Cynanchum 3.51
2.2 少花蒺藜草与马唐、圆叶藜的净光合速率比较
表2反映了少花蒺藜草和其伴生植物马唐、圆
叶藜在自然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应的光合有
效辐射。表中显示,3种植物的叶面有效光合辐射
差异不大,光照条件基本一致,它们相应的Pn具有
可比性。少花蒺藜草的净光合速率实测达到14.33
μmol/(m
2·s),显著高于马唐和圆叶藜的净光合速
率,说明少花蒺藜草的光合生产力大于其伴生植物
马唐和圆叶藜。
表2 少花蒺藜草及其2种伴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
的净光合速率及相应的有效光合辐射
Table 2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relat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in leaves of C.pauciflorus and its associated plants
植物种类
Species
净光合速率Pn
/[μmol·(m2·s)-1]
叶面有效光合辐射PAR
/[μmol·(m2·s)-1]
少花蒺藜草 14.33±0.87a 1119.00±68.94a
马唐 11.31±0.76b 1038.67±128.26a
圆叶藜 10.51±0.49b 1132.33±78.24a
注: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同一竖列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显
著水平(P<0.05),下同.
2.2 光合-光响应曲线的特征
光合-光响应曲线是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反映。对少花蒺藜草和马唐、圆
叶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效光合辐射结果作散点
图,并利用Farquhar模型方程拟合(见图1)。从图1
可以看出,随着有效光合辐射强度的增加,少花蒺藜
草和马唐、圆叶藜的净光合速率均呈一定程度的增
加,且增大趋势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最大值,即为光
饱和点。其中少花蒺藜草较马唐、圆叶藜增加幅度
大。少花蒺藜草(R2=0.988)、马唐(R2=0.994)和
圆叶藜(R2=0.951)的净光合速率与有效光合辐射
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经Farquhar模型方程拟合
得出3种植物的光合模型方程:
少花蒺藜草:Pn={0.014x+20.353-sqrt
[(0.014x+20.353)2-1.14x])/1.998-1.028
马唐:Pn={0.013x+17.218-sqrt[(0.013x
+17.218)2-0.8944x]}/1.998-0.555
圆叶藜:Pn={0.009x+13.581-sqrt[(0.009x
+13.581)2-0.485x]}/1.986-0.401
少花蒺藜草光饱和点为1573.74μmol/(m
2·s),
而马唐光饱和点次之,为1321.21μmol/(m
2·s),圆
叶藜为1226.94μmol/(m
2·s)。光补偿点的大小
为:少花蒺藜草>圆叶藜>马唐,分别为75.16,44.79
和45.63μmol/(m
2·s),经检验,少花蒺藜草与马
唐、圆叶藜的光补偿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少
花蒺藜草>马唐>圆叶藜,其中少花蒺藜草的最大
净光合速率为20.39μmol/(m
2·s),显著大于马唐
17.35μmol/(m
2·s)和圆叶藜13.53μmol/(m
2·s)
(P>0.05),说明与2种伴生植物相比,在相同的有
效光合辐射下,少花蒺藜草对光能的利用率最高,其
积累干物质的能力最强。
图1 少花蒺藜草和其伴生植物的光合-光响应曲线
Fig.1 Pn-PAR curve of C.pauciflorus and its associated plants
2.3 气孔导度对有效光合辐射的响应
植物在光下气孔开放,吸收 CO2 进行光合作
用,随着有效光合辐射的增强,植物消耗CO2 量随
之增大,则通过增大气孔的开张度来获取更多的
64
第1期 王坤芳等: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CO2。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有效光合辐射的增强,
少花蒺藜草、马唐和圆叶藜的气孔导度均呈不同程
度的上升趋势。在0~2 000μmol/(m
2·s)的测量
范围内,马唐和圆叶藜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加,气
孔导度上升趋于平缓,而少花蒺藜草在高光照强度
下,上升趋势未见减缓,说明高光照强度下少花蒺藜
草光合作用不受影响,而马唐和圆叶藜光合作用受
到一定抑制。
图2 少花蒺藜草和其伴生植物的气孔导度
对有效光合辐射的响应
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on stomatal
conductance(Gs)of C.pauciflorus and its associated plants
2.4 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率对有效光合辐射的
响应
3种植物的叶片蒸腾速率均随着有效光合辐射
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图3),其趋势与气孔导度
的变化类似,少花蒺藜草上升最快,而马唐、圆叶藜
相对平缓,少花蒺藜草蒸腾速率也明显高于马唐和
圆叶藜,即在相同的有效光合辐射下,与马唐、圆叶
藜相比,少花蒺藜草水分因蒸腾作用而散失较快。
图3 少花蒺藜草和其伴生植物的蒸腾速率
对有效光合辐射的响应
Fig.3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on transpiration
rate(Tr)of C.pauciflorus and its associated plants
少花蒺藜草、马唐和圆叶藜的叶片水分利用率
随有效光合辐射的增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图
4)。在相同的有效辐射下,马唐和圆叶藜的水分利
用率均大于少花蒺藜草。水分利用率反映了植物的
耐旱性,所以2种伴生植物的耐旱性强于少花蒺
藜草。
图4 少花蒺藜草和其伴生植物的水分利用率
对有效光合辐射的响应
Fig.4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on water use
efficiency(WUE)of C.pauciflorus and its associated plants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辽西北地区随着土地的逐渐沙化,植被
组成也日益发生变化,一年生杂草迅速侵入,而多年
生禾草和其他多年生植物逐渐退出。这类植物主要
有少花蒺藜草、马唐、虎尾草、狗尾草和猪毛菜等。
入侵植物能够成功入侵,其自身的生理特性至关重
要。光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生态因子之一,植物对光
的吸收利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生长及其在
群落中的竞争能力。有些外来植物具有更强的光能
利用率和光合响应机制,则成了其能够快速入侵的
重要因素之一[28]。
本研究中,研究区域植被群落调查地为固定沙
地,植物多以少花蒺藜草、马唐等一年生植物和部分
沙生植物为主,植物种类较少,且较为集中。研究结
果表明少花蒺藜草的光饱和点>1 500μmol/(m
2·
s),光补偿点介于50~100μmol/(m
2·s)之间,属
于喜阳植物,与马唐和圆叶藜相比,少花蒺藜草的有
效光合辐射范围较宽,这是其能够成功入侵的主要
原因之一。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反映了植物对光
合有效辐射的利用和适应能力,光合-光响应曲线的
参数已经成为植物速生丰产的科学依据[29]。本研
究中,少花蒺藜草在自然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为
14.33μmol/(m
2·s)和最大光合速率20.39μmol/
(m2·s),均明显高于马唐和圆叶藜,说明在相同的
光强条件下,少花蒺藜草对干物质的积累能力明显
高于其2种伴生植物,生长迅速。可见,少花蒺藜草
利用其较高的光合速率,以快速生长方式迅速占领
74
河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9卷
空间和养分,获取竞争优势,使其在不同生境条件下
形成单优势种群。
此外,少花蒺藜草较马唐和圆叶藜具有较高的
气孔导度,一方面有利于光合作用CO2 的进入,但
另一方面也与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密切关系。本
研究中,少花蒺藜草的蒸腾速率大于2种伴生植物,
而对水分的利用率又较两者低,因此,少花蒺藜草较
马唐和圆叶藜的耐旱性差。对于辽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马唐和圆叶藜利用其较强耐旱性,在植物群落
中可与少花蒺藜草形成有效的竞争,生产中可考虑
人为撒播马唐及圆叶藜用来控制入侵地少花蒺藜草
的扩散,改善草原生态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 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
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2,10(1):119-125.
[2] Reichard S H,White P.Horticulture as a pathway of
invasive plant int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Bioscience,2001,51:103-113.
[3] 陆庆光.生物入侵的危害[J].世界农业,1999(4):
38-39.
[4] 彭少麟,向言词.植物外来种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
影响[J].生态学报,1999,19(4):560-569.
[5] Xie Yen,Li Zhen-yu,Gregg W P,et al.Invasice spe-
cies in China:An overview[J].Biodiversity and Con-
servation,2000,10:1317-1341.
[6] 徐海根,强胜,韩正敏.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
入路径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12(6):626-638.
[7] Ewald Weber,Sun Shi-guo,Li Bo.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insights[J].Biological In-
vasions,2008,10:1411-1429.
[8] 杜广明,曹凤琴,刘文斌.辽宁省草场的少花蒺藜草及
其危害[J].中国草地,1995(3):71-73.
[9] 高晓萍,杨旋.疏花蒺藜在阜新的分布/危害及防控措
施[J].植物检疫,2008,22(1):6465.
[10] 徐军.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
特性研究[D].呼和浩市: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11] 曲波,朱明星,王巍,等.4种环境因子对少花蒺藜草
种子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1,30(3):28-35.
[12] 韩成莲,杨新芳,王莹,等.疏花蒺藜草种子发芽习性
差异的研究[J].草业科学,2011,28(5):793-796.
[13] 王志新,贺俊英,哈斯巴根.光梗蒺藜草种子萌发特性
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6):
785-790.
[14] 邱月,庄武,曲波,等.少花蒺藜草辽宁省分布现状/存
在问题及防控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3):
56-57.
[15] 王巍,韩志松.外来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在辽宁
地区的危害与分布[J].草业科学,2005,22(7):63-64.
[16] 王维升,侯国友,王宇飞,等.外来有害杂草———疏花
蒺藜草[J].植物检疫,2006,20(3):157-158.
[17] 李仁贵,于明,张泽新.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光梗蒺藜草
防治试验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
(1):90-91.
[18] 王坤芳,纪明山.几种除草剂对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
的防治效果[J].生物安全学报,2013,22(1):38-42.
[19] 王坤芳,纪明山,姚凤军,等.甲基化植物油对2种除
草剂防除少花蒺藜草效果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
学报:自然版,2014,45(2):225-227.
[20] 姜玲.科尔沁沙地植被动态与水分关系的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1] 皇甫超河,王志勇,杨殿林.外来入侵种黄顶菊及其伴
生植物光合特性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
29(4):781-788.
[22] 王俊峰,冯玉龙.光强对两种入侵植物生物量分配/叶
片形态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2004,28(6):781-786.
[23] 王俊峰,冯玉龙,梁红柱.紫茎泽兰光合特性对生长环
境光强的适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4,24(10):
2334-2339.
[24] 王晓红,纪明山.入侵植物小飞蓬及其伴生植物的光
合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71-77.
[25] 胡天印,方芳,郭水良,等.外来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
花及其伴生植物光合特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
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4):379-386.
[26] 朱慧,马瑞君.入侵植物马樱丹及其伴生种的光合特
性[J].生态学报,2009,29(5):2701-2708.
[27] Farquhar G D,Caemmerer S.Modeling of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C]//Lange OL,
Nobel CB,Osmond CB,eds.Encyclopedia of Plant Physi-
ologyⅡ.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y Volume 12B.Berlin:
Springer-Verlag,1982:549-589.
[28] Pooter L.Light dependent changes in biomass aloca-
tion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growth of rainforest
trees species[J].Functional Ecology,2001,15:
113-123.
[29] 赵广琦,张利权,梁霞.芦苇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光
合特性比较[J].生态学报,2005,25:1604-1610.
(编辑:李 川)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