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台湾杉叶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全 文 :台湾杉叶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龚玉霞 , 张文慧 , 姜自见 , 周 敏 , 闫 浩 , 孙 勇
(徐州师范大学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采用气 -质联用法对台湾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 共分离出 16个峰 , 鉴定出 14种化合物。
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质量分数 , 含量较高的物质有:蘑菇醇(22.457%), 二氢苯并呋喃
(11.511%), 4-乙烯基 -苯酚(9.482%), 乙酸松油酯(7.595%), 反式 -2 -己烯酸(6.939%), α-杜松醇
(6.424%), tau-杜松醇(6.172%)。抑菌试验及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 , 台湾杉挥发油抑细菌 、抗肿瘤作用都不明
显 ,但具有较好的抗红酵母活性。
  关键词:台湾杉;化学成分;气 -质联用
  中图分类号:Q946.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8)05-0235-02
收稿日期:2008-05-04
基金项目: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项目(编号:2006BAD03A0603);
徐州市科技项目(编号:XZ2006221)。
作者简介:龚玉霞(1982—),女 ,江苏南京人 ,硕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
植物学。 Tel:(0516)83403515;E-mail:ldgyx@ 126.com。
通讯作者:孙 勇 ,讲师。 E-mail:sunyong23@xznu.edu.cn。
  台湾杉(Taiwaniacryptomerioides),杉科常绿巨
大乔木 ,是第三纪孑遗的珍贵速生用材树种 [ 1] 。据
Chang等报道 ,台湾杉香精油具有杀螨功能 [ 2] 。目
前对于台湾杉叶挥发油成分还未见报道 ,本文采用
GC-MS技术对台湾杉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 ,旨在
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台湾杉打下基础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材料:台湾杉采自南京中山陵 ,由江苏省林业科
学研究院李晓储研究员鉴定。
仪器与试剂:无水硫酸钠;冻干人纤维蛋白原
(ShanghaiRAASBloodProductsCo., Ltd.);挥发油
提取器(常规玻璃仪器), RE-52A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气 -质联动分析仪为
6890/5973NGC/MS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所
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供试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
reus), 大 肠 杆 菌 (Escherichia coli), 红 酵 母
(Rhodotorulaglutinis);肿瘤细胞株:人非小细胞肺
癌 NCI-H460。菌株和肿瘤细胞株均由江苏省药用
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提供 。
1.2 样品制备
取新鲜台湾杉叶 200 g,用剪刀剪碎后立即进行
水蒸气常压蒸馏 6 h。蒸馏出的液体用乙醚萃取 3
次 ,合并萃取液 ,无水硫酸钠干燥 ,过滤 ,常压浓缩 ,
得到淡黄色透明油状物 2.52 g, 挥发油得率为
1.26%,相对密度小于 1,低温 4℃保存备用 。
1.3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GC条件:色谱柱为 HP-5MS石英毛细管柱
(30 m×0.25 mm×0.25 μm);柱温:毛细管柱。程
序升温:从 70℃开始 ,保持 2 min后 ,以 10 ℃/ min
的速度升到 255 ℃并保持 25 min,再以 10 ℃/min
的速度升到 270 ℃并保持 5 min。气化室温度 280
℃,柱流量 60 ml/min,进样量 1 μl,载气为高纯氦
气 ,分流比 50∶1。 MS条件:EI离子源 ,离子源温度
为 150℃,四极杆温度为 230℃,电子能量为 70eV,
相对分子质量范围 30 ~ 550 AMU,扫描周期 1s。
定性分析:取样品 0.1 μl,用气相色谱 -质谱计
算机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
理系统 ,检索 Nis98图谱库 ,与 EPA/NIH质谱图集
的标准谱图进行对照 ,再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人工谱
图解析[ 3] ,确认台湾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定量
分析:通过 G1701BA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 ,按
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 ,求得各化学成分在挥
发性组分中的相对含量 。
1.4 活性测定
抗菌活性测定:采用杯碟法[ 4-6] ,检测挥发油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红酵母的抑制作用 ,样
品用丙二醇溶解 ,浓度为 10 mg/ml,丙二醇为对照
组。抗肿瘤活性测定:采用 Alamarblue方法[ 7-8] 。
—235—江苏农业科学 2008年第 5期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08.05.077
2 结果
2.1 台湾杉叶挥发油成分及相对含量
对台湾杉叶挥发油进行 GC-MS分析 ,共分离
出 16个组分。化合物的定量分析使用 Hewlet-
Packard软件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峰面积的相
对含量 。根据 GC-MS联用所得质谱信息 ,经计算
机用 N1ST98r.lbrSaturn数据库检索与标准谱图对
照分析 ,确认了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 ,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知 ,已鉴定的化合物组成 ,占色谱总流出峰
面积的比率为 90.411%。台湾杉挥发油主要含蘑
菇醇 、二氢苯并呋喃 、4 -乙烯基 -苯酚 、乙酸松油
酯 、反式 -2 -己烯酸 、α-杜松醇 、tau-杜松醇 、
(-)-斯巴醇 、石竹烯氧化物 、L-4-松油醇 、石竹
烯 、苯乙醛 、邻苯二甲酸盐 、L-α-萜品醇。
表 1 台湾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MS分析结果
峰号 保留时间(min) 分子式 化合物名称
相对含量
(%)
1 3.957 C8H16O 蘑菇醇 22.457
3 4.479 C6H10O2 反式 -2-己烯酸 6.939
4 4.799 C8H8O 苯乙醛 1.484
6 6.577 C10H18O L-4-松油醇 3.562
7 6.743 C10H18O L-α-萜品醇 1.367
8 7.016 C8H8O 二氢苯并呋喃 11.511
9 8.374 C9H10O2 4-乙烯基-苯酚 9.482
10 8.824 C12H20O2 乙酸松油酯 7.595
11 9.862 C15H24 石竹烯 2.608
12 11.801 C15H24O (-)-斯巴醇 4.785
13 11.890 C15H24O 石竹烯氧化物 4.543
14 12.500 C15H26O tau-杜松醇 6.172
15 12.660 C15H26O α-杜松醇 6.424
16 15.785 C16H22O4 邻苯二甲酸盐 1.481
2.2 台湾杉叶挥发油活性的初步测定
台湾杉叶挥发油活性的初步研究表明 ,抑细菌 、
抗肿瘤作用都不明显 ,但具有较好的抑红酵母活性
(表 2)。
表 2 台湾杉叶挥发油的抑菌活性
测定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红酵母
10mg/ml挥发油抑菌圈直径(mm) - - 13.1
丙二醇对照抑菌圈直径(mm) - - -
  注:“ -”表示无抗菌活性。
3 讨论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台湾杉挥发油 ,并经 GC
-MS方法分离鉴定出 14种化合物 ,其中主要含蘑
菇醇(22.457%),二氢苯并呋喃(11.511%), 4 -
乙烯基 -苯酚(9.482%),乙酸松油酯(7.595%),
反式 -2 -己烯 酸 (6.939%), α-杜松 醇
(6.424%), tau-杜松醇(6.172%), (-)-斯巴醇
(4.785%),石竹烯氧化物(4.543%), L-4-松油
醇 (3.562%), 石 竹 烯 (2.608%), 苯 乙 醛
(1.484%),邻苯二甲酸盐(1.481%), L-α-萜品
醇(1.367%)。
从抑菌能力看 ,挥发油对红酵母具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 ,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均无作用。
而文献报道台湾杉心材中的香精油及其组分有很好
的抑制真菌和细菌的效果[ 2, 9] ,这可能与台湾杉心
材和叶中的精油成分不同有关。
台湾杉叶的挥发油中检出 α-杜松醇含量为
6.424%,这与文献报道台湾杉心材中含 α-杜松醇
成分一致 。α-杜松醇有强烈的杀螨活性 [ 9] ,因此
台湾杉叶的挥发油在居室杀螨和防治尘螨方面有很
好的利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1]郑万均 ,傅立国.中国植物志:第七卷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290-293.
[ 2] ChangST, ChengSS, WangSY.Antitermiticactivityofessential
oilsandcomponentsfromTaiwania(Taiwaniacryptomerioides)[J].
JournalofChemicalEcology, 2001, 27(4):717-724.
[ 3]丛浦珠 ,李笋玉.天然有机质谱学 [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 , 2003:783-1107.
[ 4]钱存柔 ,黄仪秀.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 , 1999:179-180.
[ 5]马绪荣 ,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 [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2000.
[ 6]刘冬梅 ,李 理 ,杨晓泉 ,等.用牛津杯法测定益生菌的抑菌活力
[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27(3):110-111.
[ 7] Pagé B, Pagé M , NoèlC.Anewfluorimetricassayforcytotoxity
measurementsinvitro[ J] .InternationalJournalofOncology, 1993,
3:473-476.
[ 8] HamidR, RotshteynY, RabadiL, etal.Comparisonofalamarblue
andMTTassaysforhighthrought-putscreening[ J] .Toxicologyin
Vitro, 2004, 88:703-710.
[ 9] ChangST, ChenPF, WangSY, etal.Antimiteactivityofessen-
tialoilsandtheirconstituentsfromTaiwaniacryptomerioides[ J].
JournalofMedicalEntomology, 2001, 38(3):455-457.
—236— 江苏农业科学 2008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