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40 卷 第 2 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40 No. 2
2012 年 2 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Feb. 2012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166)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20090181110064)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91314、KJ111318)资
助。
第一作者简介:周先容,男,1968 年 2 月生,长江师范学院生命
科学与技术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四川大
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何兴金,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E -mail:
xingjinhe@ yahoo. com. cn。
收稿日期:2011 年 8 月 29 日。
责任编辑:潘 华。
巴山榧树(Torreya fargesii)资源及其保护1)
周先容 张 薇 何兴金 周颂东 余 岩 汪建华
(长江师范学院,涪陵,408100) (四川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摘 要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标本采集记录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巴山榧树
(Torreya fargesii)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巴山榧树地理分布较广,间断分布于重庆、四川、贵州、陕西、湖北、
湖南、安徽、河南、甘肃等海拔在 800 ~2 700 m的亚热带山区,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
林、灌丛及沟谷地带,湖北省为巴山榧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巴山榧树种群数量较多,但各种群分布区域狭窄,种
群密度小,开花结实率低,幼苗极少,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差。应加强巴山榧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育工作。
关键词 巴山榧树;资源;地理分布;生境;保护策略
分类号 S791. 53
Resources and Conservation of Torreya fargesii /Zhou Xianrong,Zhang We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uling 408100,P. R. China) ;He Xingjin,Zhou Songdong,Yu Yan(Sichuan University) ;
Wang Jianhua(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2,40(2). -42-46
A survey of the resources of Torreya fargesii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herbarium speci-
men records,and a lot of field work. Results show a wide range of natural distribution of T. fargesii,scattered in conifer-
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s,mixed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hillside
thickets and ravine forests,or disjuncted in sub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Sichuan,Guizhou,Shaanxi,Hu-
bei,Hunan,Anhui,Henan and Gansu at altitudes of 800-2 700 m. The resource of T. fargesii is the most enriched in
Hubei Province. In spite of more abundan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reas of T. fargesii,most populations maintain a narrow
distribution with very small population density,and low seedling recruitment because of low rates of flowering and seed set-
ting,which suggests that the germplasm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artificial propagation are necessary to T. fargesii.
Keywords Torreya fargesii;Resources;Geographic distribution;Habitats;Conservation strategy
巴山榧树(Torreya fargesii Franch.)为红豆杉科
(Taxaceae)榧树属(Torreya)常绿乔木或灌木,是我
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收录在《中国物种红色
名录》中,其濒危等级和标准为 VU A2c[1]。根据化
石资料,榧树属植物在中侏罗纪至第三纪上新世分
布于北美、欧洲及亚洲,第四纪冰期后,欧洲已无榧
树属植物的踪迹,现间断分布于中国、日本、美国的
东南部和西部[2]。榧树属植物共有 7 种,我国有 5
种 2 变种,包括日本榧树(T. nucifera)、榧树(T.
grandis)、巴山榧树、长叶榧树(T. jackii)、四川榧
(T. parvifolia)、九龙山榧树(T. grandis var. jiulong-
shanensis)和云南榧(T. fargesii var. yunnanensis) ,
其中日本榧树为引进栽培种[3-5]。榧树属植物是一
类古老珍稀的孑遗植物,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
值,我国榧树属所有种类均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
护野生植物。
巴山榧树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四川东部、东北部及西部峨眉山海拔 1 000 ~ 1 800 m
范围内,散生于针、阔叶林中。其木材坚硬,结构细
致,可作家具、农具等用;种子可榨油,是一种非常重
要的林木资源[3]。近年来,由于原生境岛屿化和破
碎化严重,巴山榧树的分布区范围越来越狭窄,其种
群及个体数量越来越少,物种处于易危状态[1]。目
前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研究很少,除作为实验材料用
于探讨红豆杉科及榧树属的系统发育外,仅涉及形
态学比较研究、植物化学成分和遗传多样性研
究[6-13]。植物资源现状是制订物种保护措施和合理
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14-16],而巴山榧树这方面的研
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标本采
集记录的基础上,于 2009 至 2011 年开展了巴山榧
树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及群落生态学研究,本文对
该物种的资源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期为
巴山榧树物种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提供基本资料
和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
1. 1 调查地点的选择
通过文献和标本查阅,课题组分别于 2009 年
4—5 月、7—9 月、2010 年 5 月、10 月和 2011 年 6 月
对重庆、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甘
肃 9 省市 26 个分布点的巴山榧树资源进行了实地
考察,并以贵州桐梓柏枝山和重庆南川金佛山为群
落生态学详细调查地点(表 1)。
表 1 巴山榧树调查地点地理位置、生境特征及种群状况
调查地点 经度 纬度
海拔 /
m
坡度 /
(°)
生 境
种群大小 /
株·hm-2
更新情况 调查时间
重庆南川金佛山周家石窖 107°08. 8E 28°56. 2N 1 340 35 山坡灌丛 19 无更新 20090417、20100503、20110624—20110626
重庆南川金佛山石人峡 107°08. 3E 28°56. 9N 1 610 50 山坡灌丛 15 无更新 20090418、20100504
重庆巫山骡坪徐家沟 110°05. 2E 31°17. 3N 1 400 60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21 无更新 20090802
重庆城口双河龙洞湾 108°23. 9E 31°57. 8N 1 280 30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65 更新较好 20090510
重庆城口明中康家湾 108°54. 3E 31°41. 5N 1 450 70 沟谷针阔叶混交林 26 更新差 20090512
四川万源梨树王家大湾 108°05. 1E 32°13. 5N 1 420 50 沟谷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5 无更新 20090515—20090516
四川峨眉山峨眉山天池峰 103°22. 4E 29°33. 0N 1 380 80 山坡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4 无更新 20090917
四川宝兴永富扑鸡沟 102°35. 0E 30°37. 0N 1 900 50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46 更新差 20090922
贵州桐梓柏枝山 107°09. 0E 28°52. 4N 1 750 65 山坡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9 无更新 20090416、20100501—20100502
陕西镇巴巴山林场 107°39. 4E 32°36. 9N 1 650 35 山坡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15 无更新 20090518
陕西略阳何家岩紫竹山 106°19. 7E 33°15. 4N 1 030 30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32 更新差 20090520
陕西镇坪钟宝猫子庙 109°30. 6E 31°46. 3N 1 400 55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16 无更新 20090804
陕西平利八仙白沙河 109°11. 8E 32°07. 1N 1 000 80 沟谷针阔叶混交林 21 更新差 20090806
陕西岚皋漳河肖洞沟 108°53. 8E 32°03. 9N 1 100 60 沟谷针阔叶混交林 18 更新差 20090807
陕西旬阳双河红岩沟 109°25. 1E 33°00. 7N 820 60 沟谷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17 更新差 20090811
湖北秭归杨林桥余家河 110°44. 7E 30°39. 8N 1 050 30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11 无更新 20090727
湖北神农架木鱼镇 110°23. 1E 31°28. 2N 1 450 45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29 更新差 20090729
湖北神农架新华镇 110°53. 5E 31°35. 5N 960 35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25 更新差 20090730
湖北神农架松柏镇 110°40. 5E 31°45. 3N 1 080 15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21 更新差 20090731
湖北英山桃花冲林场 116°02. 2E 31°00. 1N 900 45 沟谷针阔叶混交林 31 更新较好 20090820
湖南张家界天门山 110°28. 5E 29°03. 1N 1 480 30 山坡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12 无更新 20090722
湖南石门壶瓶山 110°46. 9E 30°05. 9N 800 75 沟谷常绿阔叶林 36 更新较好 20090724
安徽金寨天堂寨风景区 115°46. 6E 31°07. 8N 1 100 40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14 无更新 20090816
安徽霍山磨子潭马家河 116°12. 0E 31°05. 6N 1 040 30 沟谷针阔叶混交林 28 无更新 20090818
河南商城黄柏山 115°19. 2E 31°23. 9N 860 15 沟谷针阔叶混交林 11 无更新 20090814
甘肃武都洛塘大山沟 105°16. 9E 33°01. 6N 1 580 45 山坡针阔叶混交林 42 更新较好 20090809
1. 2 室内调查
主要查阅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 /www.
cvh. org. cn)和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教学标本资
源共享平台(http:/ /mnh. scu. edu. cn)的数字化标
本,包括国内 16 个标本馆(PE、QTPMB、NAS、LBG、
SWCTU、WUK、WNU、WH、SZ、LZU、CCNU、HSNU、
HNNU、HEAC、IBK、FNU)284 份巴山榧树标本信
息,其次是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国
内地方植物志等记述巴山榧树地理分布的科学文
献,作为野外调查的参考依据。
1. 3 野外调查
根据室内调查的结果进行野外调查,采用实地
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走访调查是向当地
林业部门和群众了解巴山榧树资源的分布、数量及
利用情况等。实地调查选择各分布点巴山榧树群落
保护较好的地段作为样地,每个调查地点设置 1 hm2
样地,分成 25 个 20 m×20 m样方进行调查。调查内
容主要包括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更新状况,以及种
群的地理位置、海拔、生境和植被类型等。种群密度
为 1 hm2 样地面积内的巴山榧树植株数,种群更新
状况由样地内记录到的巴山榧树幼树、幼苗株数确
定。此外,较详细地调查了贵州桐梓柏枝山和重庆
南川金佛山巴山榧树群落的物种组成,柏枝山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每个 20 m×20 m的样方内沿对角
线设置 5 m×5 m乔灌木小样方和 1 m×1 m草本小样
方各 3 个,金佛山巴山榧树灌丛群落采用典型抽样
方法,共设置 17 个 5 m×5 m 样方,调查记录样方内
的植物种类、数量、高度、盖度或显著度等。
1. 4 地理分布图的绘制
结合标本信息和野外调查数据,最终获取巴山
榧树不重复的分布点 57 个。所有分布地信息至少
精确至县一级,经纬度分辨率小于 0. 1°。在物种分
布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以海拔高度图层作为底图
(http:/ /biogeo. berkeley. edu /bgm /gdata. php) ,用
ArcGIS软件绘制巴山榧树的地理分布图(图 1)。
2 结果与分析
2. 1 地理分布
调查表明,巴山榧树集中分布于秦巴山区,向西
南至四川宝兴,向南至大娄山、武陵山区,向东延伸
至安徽岳西、霍山,102°35 ~ 116°21E,28°51 ~ 34°
26N(图 1)。包括重庆市的城口、南川、巫山、巫溪、
34第 2 期 周先容等:巴山榧树(Torreya fargesii)资源及其保护
开县、奉节、武隆,四川省的峨眉山、宝兴、万源、南
江、广元、茂县,贵州省的桐梓县,陕西省的略阳、镇
巴、镇坪、平利、岚皋、城固、勉县、安康、宁强、山阳、
旬阳,甘肃省的武都、岷县、康县、徽县、宕昌,湖北省
的神农架、秭归、英山、罗田、五峰、竹溪、兴山、通山、
巴东、宣恩、丹江口、房县、保康、南漳,湖南省的张家
界、石门、桑植、慈利、沅陵,河南省的商城、淅川、信
阳、桐柏、栾川,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等 9省市 57
县(市)。统计表明,湖北省为巴山榧树分布最为密集
的地区,已知有 14 个县级分布点。野外调查显示大
多数巴山榧树种群垂直分布于海拔 1 000 ~ 1 800 m
(表 1)。陕西旬阳双河红岩沟、河南商城黄柏山、湖
北英山桃花冲林场、湖南石门壶瓶山等种群分布下
限低于 1 000 m,川西亚高山地区的宝兴永富扑鸡沟
种群分布上限可达 2 700 m。
图 1 巴山榧树地理分布图
2. 2 生境特征
巴山榧树喜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不喜光照,以
灌木或小乔木形态分布于林下。自然植被主要为针
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主
要植被由乔木、灌丛及草本构成,层次分化较为明
显。本次调查的 26 个地点样方中,巴山榧树的生境
与群落特征大致如下:巴山榧树分布区域狭窄,生长
在山坡林下阴湿处、沟谷溪边及悬崖峭壁岩缝中;坡
向多为阴坡;坡度在 15° ~ 80°;植被类型有针阔叶
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
(表 1)。南川金佛山和桐梓柏枝山巴山榧树群落主
要伴生种有: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的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 ,防己科(Menispermaceae)汉
防己(Sinomenium acutum) ,毛茛科(Ranunculaceae)
扬子铁线莲(Clematis ganpiniana) ,小檗科(Berberi-
daceae)小檗(Berberis spp.) ,樟科(Lauraceae)猴樟
(Cinnamomum bodinieri)、香叶树(Lindera commu-
nis)、黑壳楠 (Lindera megaphyllas)、宜昌润楠
(Machilus ichangensis) ,蔷薇科 (Rosaceae)山桃
(Amygdalus davidiana)、栒子(Cotoneaster spp.)、悬
钩子(Rubus spp.) ,豆科(Leguminosae)山合欢(Al-
bizzia kalkora) ,八角枫科 (Alangiaceae)八角枫
(Alangium chinense) ,漆树科(Anacardiaceae)盐肤木
(Rhus chinensis)、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
芸香科(Rutaceae)花椒(Zanthoxylum spp.) ,五加科
(Araliaceae)楤木(Aralia chinensis)、异叶梁王茶
(Nothopanax davidii)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荚蒾
(Viburnum spp.)、忍冬(Lonicera spp.) ,菊科(Com-
positae)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 ,莎 草 科 (Cyperaceae)苔 草 (Carex
spp.) ,禾本科(Gramineae)金佛山方竹(Chimono-
bambusa utilis)、芒(Miscanthus sinensis) ,百合科(Lil-
iaceae)菝葜(Smilax spp.)等。
巴山榧树分布点人类活动频繁,不少种群出现
在农田附近,如南川金佛山周家石窖、巫山骡坪徐家
沟、城口双河龙洞湾、万源梨树王家大湾、略阳何家
岩紫竹山、武都洛塘大山沟种群,人为影响较大,生
境遭到严重破坏。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表明,南川
金佛山的巴山榧树灌丛群落系森林破坏后所形成的
次生灌丛。
2. 3 资源现状
研究表明,巴山榧树分布点和种群数量较多,但
44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0 卷
各种群的分布区域狭窄,生境特殊,个体零星分布于
各植被类型中,种群密度小,26 个调查地点平均仅
为 23 株·hm-2(介于 4 ~ 65 株·hm-2)。巴山榧树
开花结实率低,幼苗极少,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差(表
1)。2009 年 4—5 月、2010 年 5 月调查的桐梓柏枝
山、南川金佛山、城口双河龙洞湾等 8 个样地中,仅
在桐梓柏枝山发现 1 棵开花植株,南川金佛山共发
现 3 棵结实植株。2009 年 7—8 月调查的张家界天
门山、石门壶瓶山、秭归杨林桥余家河、神农架木鱼
镇等 16 个样地中,仅在巫山骡坪徐家沟、旬阳双河
红岩沟和武都洛塘大山沟样地内发现 4 棵结实植
株。2009 年 9 月在峨眉山天池峰和四川宝兴永富
扑鸡沟两个样地中未见到结实植株。各样地内的植
株高度一般在 1. 5 ~ 4. 0 m,胸径为 3 ~ 7 cm,高于 8
m或胸径达 20 cm的植株零星见于霍山磨子潭马家
河、宝兴永富扑鸡沟、镇坪钟宝猫子庙、武都洛塘大
山沟,城口明中康家湾和略阳何家岩紫竹山较多。
各样地中株高 30 cm 左右的幼苗极少,种群自然更
新困难。调查发现各地的巴山榧树资源均有不同程
度的破坏,乱砍滥伐、盲目开荒、过度放牧等导致原
生境破碎化,不少原有分布地已难觅巴山榧树踪迹,
有的仅残存于采伐不可及的地方。
3 结论与讨论
基于文献资料、标本信息和野外调查,分析了巴
山榧树的地理分布、生境特征、资源现状等,并与国
产同属植物资源进行了比较。
(1)巴山榧树间断分布于海拔 800 ~ 2 700 m 的
亚热带山区,跨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安徽、
河南、甘肃、重庆 9 省市。云南榧产于云南西北部海
拔 1 500 ~ 3 400 m 山区;长叶榧树主要分布于福建
北部、江西东北部和浙江南部等海拔 400 ~ 1 000 m
的一些地区;榧树产于安徽南部、福建北部、贵州东
北部、湖南西部、江苏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等海拔
200 ~ 1 400 m的一些地区;九龙山榧树仅分布于浙
江遂昌县九龙山海拔 800 m左右的低山地区[4]。四
川榧是易同培等在四川布拖县乌衣乡海拔 2 100 ~ 2
300 m处发现的新种[5]。巴山榧树水平分布跨度虽
然较大,但与同属其它物种一样,自然分布区域狭
窄,均呈岛屿化斑块分布,这可能是古老、长寿命孑
遗植物的共同特征[18]。调查发现巴山榧树的一些
原有分布地点已经消失,现有种群分布在更高的海
拔位置上,巴山榧树的地理分布区已出现了较大幅
度的收缩。
(2)巴山榧树喜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不喜光
照,常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坡林下阴湿处、沟谷溪边
及悬崖峭壁岩缝中,生存条件恶劣,其生境与同属其
它物种相似。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榧树属植物幼
年喜阴,高温和强光照会使幼苗枯死,一些中等高度
的乔木可以为其提供荫蔽的环境;苗木长大后,需光
量逐渐增强,光照不足则生长不良;结实以后的榧树
属植物更需要充足的光照以保证花芽分化和种子发
育[17,19-20]。我们推测巴山榧树可能在郁闭度适宜
的林中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然而,由于人类活动
的影响加剧,目前巴山榧树的生境破碎化严重,其赖
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渐丧失。因此,对巴山榧
树资源的保护必须从单一的物种保护转移到物种栖
息地及生态系统的保护。
(3)巴山榧树种群密度较小,平均为 23 株·
hm-2,并且以株高 1. 5 ~ 4. 0 m、胸径为 3 ~ 7 cm的矮
小灌木为主,幼苗稀少,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属衰
退型种群,该特点也与同属其它物种自然种群相似。
一方面,由于巴山榧树的生殖障碍大,开花结实率
低;另一方面,由于产地乱砍滥伐致使森林植被退
化,巴山榧树成年大树几乎采伐殆尽,幼苗生长发育
所需的荫蔽环境无法得到满足,种群更新困难,规模
较小。巴山榧树资源现状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其
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中国物种红色名
录》将巴山榧树的濒危等级和标准定为 VU A2c 是
恰当的。
(4)巴山榧树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应加强对
巴山榧树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护。作者对大娄山区
巴山榧树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巴山榧树的遗传
多样性较高,绝大部分变异分布于居群内[14]。因
此,只要采取合理的保育策略,巴山榧树的种群数量
和种群规模可望得到恢复。巴山榧树地理分布较
广,种群数量较多,应优先就地保护现有种群,重点
关注没有出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的保护空白地
区,协调这些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加大这些自然
保留种群的管理力度。建议有巴山榧树资源的省、
县(市)林业及相关部门划定资源保护区,尽可能建
立自然保护区或巴山榧树自然保护点,并且鼓励科
技人员开展迁地保护及人工繁育种群回归自然的研
究,最大限度地保护巴山榧树种质资源,维持其较高
的遗传多样性。
(5)本文统计到巴山榧树县级分布点 57 个,实
地调查的 26 个地点涉及 22 县(市)。由于巴山榧
树零星分布在海拔 800 m以上的山区,生境狭窄,不
易被研究者发现,在具有相似气候环境条件的山地
或许还有其它分布点。因此,巴山榧树的地理分布、
资源总量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4第 2 期 周先容等:巴山榧树(Torreya fargesii)资源及其保护
参 考 文 献
[1]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第 1 卷[M].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2] 康宁,汤仲埙. 榧属分类学研究[J]. 植物研究,1995,15(3) :
349-362.
[3] 郑万钧,傅立国.中国植物志.第 7 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4] Fu Liguo,Li Nan,Robert R M. TAXACEAE[J]. Flora of Chi-
na,1999,4:89-96.
[5] 易同培,杨林,隆廷伦.榧属(红豆杉科)一新种:四川榧[J].植
物研究,2006,26(5) :513-515.
[6] 席以珍.中国红豆杉科花粉形态的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
1986,24(4) :247-252.
[7] 苏应娟.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
观察[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7,15(4) :307-316.
[8] 汪小全,舒艳群.红豆杉科及三尖杉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兼论
竹柏属的系统位置[J].植物分类学报,2000,38(3) :201-210.
[9] Li J H,Davis C C,Donoghue M J,et al. Phylogenetic relation-
ships of Torreya (Taxaceae)inferred from sequences of nuclear ri-
bosomal DNA ITS region[J]. Harvard Papers in Botany,2001,6
(1) :275-281.
[10] 陈振德,谢立,许重远,等. 国产榧属植物种子氨基酸的测定
[J].中药材,2000,23(8) :456-458.
[11] 陈振德,郑汉臣,傅秋华,等. 国产榧属植物种子油含量及其
脂肪酸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8) :456-457.
[12] 张虹,陈振德,柳正良. TLC-HPLC 法分析榧树属植物叶中的
紫杉醇[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 :106-107.
[13] 周先容,周颂东,何兴金,等. 大娄山区巴山榧树遗传多样性
的 RAPD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2) :24-27.
[14] 陈红星,陈华,张龙满.浙江省磐安县香榧种质资源调查[J].
林业科学研究,2004,17(5) :660-665.
[15] 程雁云,刘兆刚.帽儿山林场林木资源资产评估[J]. 东北林
业大学学报,2010,38(2) :23-26.
[16] 傅俊卿.东北天然红松林资源现状与保护经营对策[J].东北
林业大学学报,2009,37(2) :75-78.
[17] 高兆蔚.我国特有树种长叶榧树的生物学特性与保护问题研
究[J].生物多样性,1997,5(3) :206-209.
[18] 张文辉,许晓波,周建云,等.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地理分布和
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J]. 生物多样性,2004,12(4) :419 -
426.
[19] 程晓建,黎章矩,喻卫武,等. 榧树的资源分布与生态习性
[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4) :383-388.
[20] 程晓建,黎章矩,戴文圣,等. 香榧的生态习性及其适生条件
[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1) :
39-42.
(上接 38 页)
参 考 文 献
[1] 姚兆华,郝丽珍,王萍,等. 沙芥属植物叶片的气孔特征研究
[J].植物研究,2007,27(2) :199-203.
[2] 姜继芳. YG砧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红富士苹果抗轮纹病特性
的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9.
[3] Hetherington A M,Woodward F I. The role of stomata in sensing
and driving environmental change[J]. Nature,2003,424:901 -
908.
[4] 陈策.苹果果实轮纹病研究进展[J]. 植物病理学报,1999,29
(3) :193-198.
[5] 陈之端,张志耘. 桦木科植物叶表皮的研究[J]. 植物分类学
报,1991,29(2) :156-163.
[6] 庄东红,宋娟娟.木槿属植物染色体倍性与花粉粒、叶片气孔
器性状的关系[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1) :49 -
52.
[7] 李润唐,张映南,田大伦. 柑橘类植物叶片的气孔研究[J]. 果
树学报,2004,21(5) :419-424.
[8] 郭从俭,张新胜,张万钦.气孔性状对楸树生长及早期选择的
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1) :65-71.
[9] 吴丁,王红,卢金梅,等.中国梅花草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
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5,43(3) :210-224.
[10] 李广旭,沈永波,高艳敏,等. 皮孔组织结构及密度与苹果枝
干粗皮病发生的关系[J].果树学报,2004,21(4) :350-353.
[11] 李志英,梁艳荣,胡晓红. 梨不同系统叶气孔的密度、大小与
起源地气象因子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4(5) :31-
32.
[12] 张纪英,杨风云.几种落叶果树叶片气孔性状观察[J]. 邯郸
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4) :14-15.
[13] 杨传友,史金玉,杜欣阁,等.苹果叶片气孔的研究[J]. 山东
农业大学学报,1998,29(1) :8-14.
[14] 魏岩,周桂玲.十字花科四属植物叶片的表皮特征[J]. 云南
植物研究,1998,20(4) :407-412.
[15] 曹五七,李逊,谢林,等. 杂种棉花叶片气孔形态及数量的扫
描电镜观察[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2) :158-160.
[16] 伊稍·K.种子植物解剖学[M]. 2 版.李正理,译.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7] 张延龙,牛立新.中国葡萄属植物叶片气孔特征的研究[J].
植物研究,1997,17(3) :315-319.
[18] 铁军,金山,李旭娇,等.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叶片形态结构
及气孔参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9) :24-27.
[19] 李茂松,王春艳,宋吉青,等. 小麦进化过程中叶片气孔和光
合特征演变趋势[J].生态学报,2008,28(11) :5385-5391.
[20] 杨惠敏,王根轩.干旱和 CO2 浓度升高对干旱区春小麦气孔
密度及分布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3) :312 -
316.
64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