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PA) method in the study of species and landscape variations

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全 文 :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
研究中的应用 3
吴兆录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昆明 650091)
【摘要】 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研究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片的物种和景观变化. 结
果表明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抗干扰力弱的植物种逐渐减少和消失而耐干扰强的植物种
得以发展 ,导致了地区优势植被的替代 ;狩猎特别是外地人进入保护区的狩猎是大型野生
动物减少的直接原因 ;当地居民因狩猎而熟悉动物的习性和栖息地 ,成为研究野生动物的
信息源 ;景观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或因经济发展而恶化或因当地居民的参与保护而
地带恢复与改善. 对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研究物种和景观变化的局限性也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参与性农村评估  物种  景观变化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PA) method in the study of species and land2
scape variations. Wu Zhaolu (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botany , Yunnan U niversity , Kun2
ming 650091) . 2Chin. J . A ppl . Ecol . ,1997 ,8 (supp. ) :89~94.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 PRA) method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species
and landscape in Mengyang Nature Reserve of Xishuangbanna , which shows that under human
disturbance , the tree species with lower resistance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disappeared ,
and replaced by the species with higher resistance , resulting in a replacement of dominated veg2
etation. Hunting , especially the hunting of residents from the surroundings ,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big size wild animals in the reserve. The indigenous people , being famil2
iar with the habits ,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s of wildlife , are the better information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wildlife. Variations in landscap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
Some landscapes become wors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 while others are improved due to
the participatory conservation by the indigenous peopl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A method in the study of species and landscape vari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 Species , Landscape variation.
  3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 IDRC) 和云南省科委
资助项目 (9428011) .
1997 年 5 月 9 日收稿 ,8 月 28 日接受.
1  引   言
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时刻改变着景观
的结构和功能 ,使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成
为一种变化着的景观[10 ] . 结果是区域自然
景观的破碎化和生物物种的消失 ,并总是
积累为全球性变化. 目前的研究交点已经
从反应变化现象向揭示变化机制方向发
展 ,如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 IGBP) 等国
际组织将变化机制作为研究物种和景观变
化的焦点[2 ] .
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研究物种和景观
变化 , 象遥感技术、GIS 技术 ,有关部门的
土地利用现状图等都是基本的技术和资
料[5 ,6 ,8 ] . 可是 ,在缺乏这些高新技术或没
有相关图件时 ,要研究物种和景观变化就
必须开辟新途径.
西双版纳位于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区 ,
是唯一中国保存有大面积热带雨林的地
方. 这里年降水量在 1200~2000 mm 之
间 ,年均温达 22 ℃,植物生长很快 ,在排除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7 年 10 月  第 8 卷  增刊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Oct . 1997 ,8 (supp. )∶89~94
人为干扰后不到 10 年就能恢复成郁闭森
林. 使用遥感资料就会给人予森林未发生
明显变化的感觉. 实际上 ,组成森林的主要
动植物物种乃至森林的结构都因人为干扰
处于变化之中. 用 ARC/ INFO ( V IEW) 地
理信息系统 ,分析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
区 1995 年 3 月的卫星影像图 ,得到该保护
区天然森林覆盖率达 89. 8 %的结果. 但是 ,
地面调查表明这些现存的森林多为树龄在
10~15 年的幼龄林 ,其物种组成与该保护
区需要保护的热带雨林的相差很大. 因此 ,
有必要从新的视野来认识西双版纳热带雨
林及其物种组成的变化途径和机制. 本文
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 ( PRA) 对西双版纳勐
养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和物种变化进行研
究 ,以期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有抛砖引玉
之效.
2  研究方法
参与性农村评估是在克服快速农村评估缺陷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在一个缺乏资料的农村地
区开展研究或建议项目之前 ,必须对这个地区的
现实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曾使用了大同小异的
方式. 1978 年 ,在英国 Sussex 大学提出了快速农
村评估 (Rapid Rural Appraisal ,RRA) ,以概括这种
非正式的访谈方法[7 ] . 80 年代中期 , RRA 得到广
泛应用 ,同时也暴露了其弱点 :1) 短期访谈不能了
解真实情况 ,2) 研究者或项目人为自己的目的去
获取信息 ,当地居民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或不愿
意提供真实信息 ,3) 研究者或项目人在简单的访
谈后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当地居民 ,甚至干涉
地区事务 ,引起敌对情绪. 对 RRA 的修正 ,发展形
成了参与性农村评估 ( Participatory Rural Ap2
praisal ,PRA) ,其主要特点是1) [3 ] :1)研究者或项目
人以平等的姿态 ,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开
展研究、实施项目或从当地居民那里获得信息. 2)
研究者或项目人不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外来知识和
技术 ,更充分正视当地传统知识和技术的价值. 3)
研究者或项目人与当地居民进行长期的信息交
流 ,达到信息共享 ,实现了对当地情况的真实了
解. 4)研究者或项目人一般不提供资金或实物援
助 ,而是在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的基础上解
决实际问题.
在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进行的是研究项
目而不是开发项目 , 应用 PRA 旨在收集当地居民
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经验和事实 ,对这
些调查信息进行理论分析之后又将其返回给当地
居民 ,以期他们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
和保护其拥有的生物多样性. 具体做法如下 :1) 根
据研究区的现有材料 (文字、图件和卫星影像图
等) ,确定研究方案后 ,准备了具体调查地点的草
图 ,并在 1/ 25000 地形图上作简要标注. 2) 1995 年
3 月至 1997 年 3 月先后 4 次与当地居民接触. 初
次到达调查地点时主要查看周围环境 ,对当地的
物种和景观有个初步的认识. 在充分取得当地居
民的理解与支持之后 ,开始访谈调查. 3) 召集当地
居民数人 ,与他们一道 ,在 1/ 25000 地形图上讨论
现实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野生生物的分布情况.
选择熟悉情况的当地居民为向导 ,进行实地勘察.
4)将调查的信息编绘在地形图上 ,根据研究区的
人文历史 ,选择出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再次召集
当地居民讨论这些时期的景观格局 ,野生生物的
种类、数量和活动地 ,以及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5)
从调查地点得到的信息 ,经参照相关材料进行分
析之后 ,研究者得到了一个自己的认识. 把这些认
识返回到当地居民 ,请他们评述.
1) Mckinnon , J . and Aggett , G. 1996. What can PRA and
Mobile , interactive GIS contributeto the development of ap2
plied 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Southwest China
(manuscript) .
3  结果与分析
3 . 1  植物物种变化
应用 PRA 调查 ,得到了勐养自然保护
区植物物种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多数珍稀
濒危物种或因景观变化或因过度采集而变
为小种群 ,少数重要物种已经绝迹.
对于植物的变化 ,人们更关心与其密
切相关的物种. 文献表明 ,西双版纳的山地
雨林分布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上部 ,是山
0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8 卷
地逆温的结果[3 ] . 昆罕大寨旧居的龙山是
一块山地雨林 ,主要标志种有肉托果 ( Se2
mecarpus reticulata ) 、滇楠 ( Phoebe nan2
m u) 、龙果 ( Pouteria grandif olia) 、假海桐
( Pit tosporopsis kerrii ) 、红光树 ( Knem a
spp . )等. 据年长老人的推算 ,大约 100 年
前 ,目前的部分季风常绿阔叶林还是象龙
山森林一样的原始老林 ,与龙山森林相似
的森林或龙山森林的一些代表性树种的分
布海拔要低得多. 龙山森林周边在 70 年代
被蚕食 ,后来生长起来的是栲 ( Castanopsis
spp . ) 、石 栎 ( L ithocarpus spp . ) 、木 荷
( Schi m a w allichii ) 等季风常绿阔叶林的
优势种. 当地居民认为 ,山地雨林分布面积
的缩小是人们长期使用森林的结果. 人们
采用无轮歇刀耕火种 (即将森林砍倒焚烧 ,
种旱谷一季就丢荒) ,在丢荒的土地上 ,栲、
石栎、木荷等树种萌生能力强 ,更新很快 ,
而肉托果、滇楠、龙果等树种萌生能力弱 ,
更新慢. 日久 ,热带山地雨林为季风常绿阔
叶林所替换. 这样 ,山地雨林是山地逆温的
结果的论断至少在勐养自然保护区是值得
商榷的.
人为影响使森林树种发生替代是相当
普遍的. 在新田坝的调查反映了森林树种
逐渐替代的现象过程 :在村寨建立的初期 ,
番龙眼、红椿、麻楝 ( Chukrasia sp . ) 、红木
荷 ( Schi m a w allichii ) 等树种的高大乔木
十分常见. 长期在森林中选伐优良木材 ,到
90 年代 ,曾经常见的树种多为幼树 ,而羊蹄
甲 ( B auhi nia sp . ) 、榕树 ( Ficus spp . ) 、八宝
树 ( Duabunga gradif lora) 、栲类、青冈类树
种却越来越多. 在保护区西南部江边村附
近的调查表明 ,以绒毛番龙眼为标志的热
带季节雨林高达 30~40 m ,在 2500 m2 样
地中 ,有高等植物 236 种 ,其中高大乔木 81
种.而在轮歇耕地上形成的次生林 ,乔木高
度仅 10~15 m ,能代表季节雨林特征的绒
毛番龙眼、毗黎勒 ( Term i nalia belli rica) 、
泰国黄叶树 ( Xanthophyll um siamensis ) 、
思茅黄肉楠 ( A cti nodaphne henryi ) 、景洪
暗罗 ( Polyalthia cheliensis ) 、红 梗 润 楠
( M achil us ruf i pes) 已不存在 ,占优势的是
中平树 ( M aranga denticulata) 、印栲 ( Cas2
tanopsis i ndica) 、小果栲 ( C. f leuryi) 、石栎
( L ithocarpus spp . ) 、青冈 ( Cyclobalanopsis
spp . ) 、余甘子 ( Phyllanthus asteranthus) 等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标志树种. 等同面积样
地中的高等植物已经不足 100 种. 植被标
志种 (或优势种) 的替代 ,使季节雨林转变
为季风常绿阔叶林.
PRA 调查还揭示了保护区内飞机草
( Eupatori um odorat um ) 和肿柄菊 ( Titho2
nia diversif olia) 两种杂草蔓延的一般特
点. 这两种杂草是 60 年代后期向研究区深
处蔓延的. 肿柄菊一般分布在旱地和居住
地附近飞机草分布更广 ,只要没有郁闭森
林遮阴 ,在疏林、灌丛草地、道路、耕地和居
住地都有其生长. 这两种杂草的扩散影响
了天然森林林下植物的发展 ,已引起当地
居民的重视. 肿柄菊根茎肥大 ,难以用火这
种传统的耕作技术来根除 ,既影响作物生
长又增添整地的劳动. 飞机草也对作物生
长有影响 ,但它生长迅速对防止水土流失、
恢复旱耕地土壤肥力和抑制白茅 ( Im pera2
ta cyli ndrica) 有一定作用. 可在保护区的管
理中 ,基本没有关注这两种杂草的蔓延.
3 . 2  动物的变化
在过去数十年里 ,保护区的大型野生
动物基本呈逐渐减少趋势 , 例如水鹿
( Cerv usunicolor dejeani) 、黑熊 ( Selenarctos
thibetanus ) 等 已 退 居 深 山 老 林 , 孔 雀
( Povom utigone i m perator) 却全消失了. 应
用 PRA 进行调查 ,不仅发现了野生动物减
少的直接原因 ,而且更有利于了解其习性
及栖息环境.
19增刊        吴兆录 :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捕猎是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动物数量减
少的直接原因. 印度野牛 ( Bos gaurus read2
ei) 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区西部的骑马山一
带 ,一直是布朗族活动的地方. 布朗族信奉
神灵 ,把野牛等大型动物当做神而加以祭
奠 ,从不猎杀. 他们提供了野牛变化的原因
和趋势. 在 50 年代 ,这里有 4~5 个野牛
群 ,每个野牛群有 20~30 头 ,常在野草茂
盛的水塘和沟渠附近活动 ,70 年代的牛群
数量没有大的变化但个体数减少了 ,一般
每群为 5~10 头 ,并出现独牛 ,90 年代发现
的野牛很少. 他们认为 ,沟谷地区被耕种、
外地人的狩猎 ,是野牛数量减少的原因. 根
据资料 ,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 1979~
1983 年间 ,被猎杀的野牛是该时期野牛总
数的 13 %[4 ] . 狼 ( Canis l upus) 在保护区已
经绝迹 ,原因是政策性捕杀. 在 50 年代 ,骑
马山一带狼的数量很大 ,有的狼群达 50
只 ,常危害人畜. 60 年代初 ,曾用毒药毒杀 ,
一夜之间可消灭 30~50 只. 70 年代就很少
发现狼的踪迹.
PRA 对了解野生动物的习性及其栖息
地变化十分有益. 人们熟知鱼的季节性回
游规律和停留场所 ,在河道上修建渔坝捕
鱼 ,在一些河道上 ,至今还有渔坝[9 ] . 对鱼
类近 40 年的变化 ,当地居民更为熟悉. 50
年代 ,鱼群多 ,捕鱼人少 ,捕到的鱼多而大 ,
较大的鱼长可达 90 cm. 70 年代 ,鱼群停留
的河湾被损坏 ,鱼群虽多 ,但捕鱼人增加
了 ,大鱼已经相当稀少. 80 年代 ,外来人加
入了捕鱼的队伍 ,鱼群少了 ,捕到的鱼小而
少 ,随后使用了炸药、药物、电器等工具 ,使
图 1  根据当地居民的信息编制的野生动物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wildlife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indigenous people.
2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8 卷
图 2  景观变化的两个实例
Fig. 2 Two examples of landscape change.
A. 恶化着的景观 the worsening landscape ,B. 景观的恢复与改善 the recovering and impoving landscape.
90 年代的人把捕鱼当做一件很稀奇的事.
一些猎人很有经验 ,能在地形图上很快地
指出野牛、水鹿、麂子 ( M untiacus m untjak
vagi nalis)等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 ,对这些
动物在一天和一年里的活动规律也相当了
解. 将这些经验表示在地形图上 ,构成了不
同时期野生动物动态分布 (图 1) . 50 年代
以及之前 ,人们猎杀的主要对象是水鹿等
较大的动物 ,80 年代以来 ,水鹿稀少并被
保护起来 ,麂子却成为被狩猎的主要对象.
亚洲象 ( Elephasm axi m us i ndicus) 是勐养
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 ,当地居民对
其活动习性和栖息环境却相当了解[4 ] . 根
据当地居民的知识 ,可确定亚洲象的栖息
环境、群体大小和活动规律1) .
3 . 3  景观变化
研究区的景观处于变化之中. 在 1995
年 3 月的 1/ 50000 卫星影像图中 ,显示出
森林和非森林 (经地面调查核实 ,主要是耕
地、丢荒的轮歇地、灌丛草地和经济作物种
植园)两种明显不同的景观. 其分布具有两
个特点. 一是在保护区周围 ,森林越来越
少 ,而非森林土地却在扩大并在一些地方
成为背景化. 二是在保护区范围内 ,沟谷地
区出现了斑点状的非森林土地 ,分水岭山
地均为森林所覆盖 ,显示出茫茫森林景观.
  应用 PRA 对 16 个村寨所作的调查 ,
1)江望高、杨 敏. 1996. 亚洲象的行为策略. 中国生物圈
保护区 , (3) :30~31.
揭示出人为影响下的景观变化过程. 只要
有人居住 ,景观都在变化 ,主要表现在天然
森林的幼龄化、空隙化、小面积破碎化和一
些标志树种的替换. 景观变化主要有两种
过程 :其一是村寨周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9增刊        吴兆录 :参与性农村评估在物种和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位于保护区西北部的昆罕大寨是 1973 年
新建的. 当时的景观是在郁闭天然森林基
质下出现点状的居住地和耕地. 到 1996
年 ,能灌溉的土地都被开垦为水田 ,村寨周
围的森林被小面积地开垦为旱耕地 ,旱耕
地斑块的面积多数不超过 1000 m2 ,村寨
附近多为疏林和幼年林 ,郁闭森林已经越
来越远离村寨. 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村
民采集木柴 (有时采集原木) ,村民感到了
森林减少对其生产和生活的负面影响 ,但
无可奈何 ,一些为采集木柴而修建的简便
车道在森林中向远处延伸 (图 2A) . 其二是
村寨周围生态环境日益得到恢复和改善.
保护区东南部的新龙山村的情况与昆罕大
寨的恰好相反. 该村是 1969 年从山地迁移
到沟谷地区的. 人们一边开垦水田 ,一边沿
用传统的刀耕火种将沟谷附近的山地都辟
为旱耕地. 森林破坏导致了水源枯竭 ,以致
可灌溉土地剧减. 例如 , 其水田面积在
1973 年为 26. 07 hm2 ,到 1982 年下降到
6. 73 hm2 . 人们不得不放弃大面积的旱耕
地 ,而在森林里种植砂仁、在丢荒旱地里种
植橡胶等经济作物 ,从单一的粗放刀耕火
种转变为多种经营 ,经济发展了 ,村寨周围
的森林也得到了恢复 (图 2 B) .
在区域的大尺度上 ,如西双版纳或整
个云南南部 ,随着经济发展 ,森林面积减少
灌丛草地面积增加 ,是个很普遍的现象 ,使
用遥感资料或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很好地反
映这种现象. 但是 ,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
统技术无法反映森林减少的具体过程 ,以
至过去数十年努力并未使森林减少 (特别
是郁闭森林的减少) 的趋势得到有效地控
制. 使用 PRA 法反映了森林减少的过程、
原因和当地居民的态度 ,利于森林管理方
案的制定.
4  结   语
  本文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 ( PRA) 来研
究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物种和景观变
化的原因和过程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热
带地区水热条件良好 ,植物生长快 ,在人类
活动的影响下 ,抗干扰力弱的植物种 ,如肉
托果、滇楠、龙果、假海桐等逐渐减少和消
失而耐干扰强的植物种 ,如栲、石栎、木荷
等植物种得以发展 ,导致了地区优势植被
的替代. 2) 狩猎特别是外地人进入保护区
的狩猎是大型野生动物减少的直接原因.
3)当地居民因狩猎而熟悉动物的习性和栖
息地 ,成为研究野生动物的信息源. 4)景观
的微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或因经济发展而
恶化或因当地居民的参与保护而地带恢复
与改善.
参考文献
1  龙春林、王洁如. 1996. 参与性农村评估的远离、方
法与应用.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0~34.
2  李秀彬. 1996.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态. 地理学
报 ,51 (6) :553~558.
3  吴征镒. 1987. 云南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43~
159.
4  徐永椿等主编. 1987.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
察报告集.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16~321.
5  傅伯杰. 1995. 黄土农业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生态
学报 ,15 (2) :113~120.
6  Fox ,J . , Krummel ,J . et al . 1995. 泰国北部的土地利
用与景观动态 :三个高低流域变化的评价. A M2
B IO , 24 (6) :328~342.
7  Beebe ,J . 1987. Rapid appraisal :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definition of issues. In : Khon Kaen
University. Rapid Rural Appraisal. Siriphan Press ,
Khon Kaen ,47~68.
8  Estes ,J . E. and Cosentino ,M.J . 1989. 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In :M. B. Rambler. Global Ecology. A2
cademic Press , INC ,51~74.
9  Wu Zhaolu ,Liu Linyun. 1996. Change in land use of
the Tiaobahe District , Mengyang Section , Xishuang2
banna Biosphere Reserve. The China’s Biosphere Re2
serves ,No. 2 :36~42.
10  Zonneveld , I. S. and Forman ,R. T. T. 1990. Changing
landscape :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 Springer - Ver2
lag ,New York ,i~iii.
4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