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期
#∃% & ∋ ( ∋ )∗ + , & − . ∗ / − 00. %∋ 1 ∋ # ∗ . ∗ 2 3 , − 04 5 , ∀ 6 7 8 ∀ 一 ∀ 9
茶园 间 植 乌柏 的气候 生 态 效 应 :
丁瑞兴 黄晓澜二 周亚军二 6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 ; ; 落7
【摘要】 在安徽省黄山地区的红壤上 , 研究了茶园种植乌柏树对 改善 小气候环境的效应 5 夏秋季借
助乌柏树稀疏的林冠为茶树遮荫 , 茶树一乌柏间植茶园的太阳总辐射低于茶树的光饱和点 , 其散 射 辐
射比普通纯茶园增加 , 散射辐射与直接辐射的比率高达 ; 5 9< 一。5 ; , 气温及湿度得到调节 , 宜于茶树
正常生长 = 茶树及乌柏树的根系分别从浅层及深层吸收土壤水分 , 提高了土壤水的利用率 5 因此 , 茶
园间植乌柏可减轻夏季热旱危害茶树生长 , 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 是江南茶区生产优质绿茶的一种人
工生态模式。
关健饲 茶树 乌柏 气候生态效应
# %>? ≅ Α >Β 一 Χ Β Δ ΕΔ Φ >Χ ≅ Γ Χ ΗΗΧ Χ Α Δ Η >Ι Α Χ 4 0Ε≅ Ι Α>Ι Φ Α≅ ΓΕΔ ϑ Α4 Χ Χ Κ >Ι ΑΧ ≅ ΛΕ≅ Ι Α≅ Α>Δ Ι Κ 5 1 >Ι Φ , Μ >Ν >Ι Φ ,
∃ Μ ≅ Ι Φ Ο >≅ Δ Ε≅ Ι ≅ Ι Π Θ Ρ Δ Μ 3 ≅ ΣΜ Ι 6& ≅ Ι ΣΣΙ Φ − Φ 4 >Χ Μ ΕΑ Μ 4 ≅ Ε + Ι >Τ Χ 4 Κ >ΑΥ , & ≅ Ι Σ>Ι Φ ; ; ! 7一 # Ρ >Ι 5
) 。− 00% 5 ∋ Χ Δ Ε 5 , , ∀ 6 7 8 ∀ 一 ∀ 9 5
ς Ρ Χ Χ ΗΗ Χ Χ Α Δ Η >Ι ΑΧ 4Λ Ε≅ Ι Α>Ι Φ Α≅ ΕΕΔ ϑ Α 4 Χ Χ Κ >Ι Α Χ ≅ 0Ε≅ Ι Α ≅ Α>Δ Ι Κ Δ Ι ? >Χ 4 Δ Χ Ε>? ≅ Α >Χ Χ Ι Τ >4 Δ Ι ? Χ Ι Α
ϑ Χ 4 Χ Κ Α Μ Π >Χ Π Δ Ι 4 Χ Π Κ Δ ΣΕΚ Δ Η ∃ Μ ≅ Ι Φ Κ Ρ ≅ Ι 4 Χ Φ >Δ Ι , − Ι Ρ Μ > 0 4 Δ Τ >Ι Χ Χ 。 ς ≅ Ω ΕΔ ϑ Α4 Χ Χ Κ Χ Δ Μ ΕΠ ≅ 0 Ξ
04 Δ 04 >≅ Α Χ ΕΥ ΚΡ ≅ Π Χ ΑΡ Χ ΑΧ ≅ Α 4 Χ Χ Κ ϑ >ΑΡ ΑΡ Χ ≅ >Π Δ Η ΑΡ Χ >4 Κ0≅ 4 Κ Χ Χ ≅ Ι Δ 0>Χ Κ >Ι Κ Μ ? ? Χ 4 ≅ Ι Π ≅ Μ Ξ
Α Μ ? Ι 5 %Ι ΑΧ ≅ 一 Α≅ ΕΕΔ ϑ Α4 Χ Χ >Ι ΑΧ 4 0Ω ≅ Ι Α ≅ Α>Δ Ι , ΑΡ Χ ΑΔ Α≅ Ε Κ Δ Ε≅ 4 4 ≅ Π >≅ Α >Δ Ι Ψ ΕΔ ϑ Χ 4 ΑΡ ≅ Ι ΑΡ Χ Ε>Φ Ρ Α
Κ ≅ ΑΜ 4≅ Α>Δ Ι Λ Δ > Ι Α Δ Η Α Χ ≅ Α 4Χ Χ Κ ≅ Ι Π Α Ρ Χ Π >ΗΗ Μ Κ Χ 4 ≅ Π >≅ Α >Δ Ι Δ Η Ψ Ρ >Φ Ρ Χ 4 ΑΡ ≅ Ι ΑΡ ≅ Α Δ Η 0Μ 4 Χ
Α Χ ≅ 0Ε≅ Ι Α ≅ Α >Δ Ι 5 ς Ρ Χ 4 ≅ Α >Δ Δ Η Π >ΗΗ Μ Κ Χ 4 ≅ Π >≅ Α >Δ Ι Α Δ Π >4 Χ Χ Α 4 ≅ Π >≅ Α >Δ Ι ΣΚ ; 5 9 <一; 。 ; 5 ς Ρ Χ Α Χ ? Ξ
Λ Χ 4 ≅ ΑΜ 4 Χ ≅ Ι Π Ρ Μ ? >Π >ΑΥ ≅ 4 Χ 4 Χ Φ Μ Ε≅ ΑΧ Π ≅ Ι Π ≅ Π ≅ Λ Α Χ Π ΑΔ Α Ρ Χ Φ 4 Δ ϑ ΑΡ Δ Η ΑΧ ≅ 0Ε≅ Ι Α 5 ς Ρ Χ 4 Δ Δ Α Κ
Δ Η ΑΧ ≅ ≅ Ι Π Α≅ ΕΕΔ ϑ Α 4Χ Χ Κ ≅ 4 Χ ≅ Ζ ΕΧ ΑΔ Α≅ [ Χ ϑ ≅ ΑΧ 4 Η 4 Δ ? Μ 00Χ 4 ≅ Ι Π Π Χ Χ0 Ψ ; Ε≅ Υ Χ 4 Κ 4 Χ Κ0Χ Χ Ξ
Α >Τ Χ ΕΥ , ≅ Ι Π ΑΡ Χ Μ Α >Ε>∴ ≅ Α >Δ Ι 4 ≅ Α Χ Δ Η Ψ ; ϑ ≅ ΑΧ 4 Ψ >Ι Χ 4 Χ ≅ Κ Χ Π 。ς Ρ Χ 4Χ ΗΔ 4 Χ , >Ι Α Χ 4 0Ε≅ Ι Α ΣΙ Φ Α ≅ ΕΕΔ ϑ
Α 4Χ Χ Κ >Ι Α Χ ≅ 0Ε≅ Ι Α ≅ Α >Δ Ι Κ Χ Δ Μ ΕΠ [ Χ Χ 0 ΑΧ ≅ Α 4 Χ Χ Κ Η 4Δ ? ΑΡ Χ Ρ ≅ 4? Δ Η Ρ Δ Α ≅ Ι Π Π 4 Υ ϑ Χ ≅ Α Ρ Χ 4
>Ι Κ Μ ? ? Χ 4 ≅ Ι Π >Ι Χ 4 Χ ≅ ΚΧ Α Ρ Χ Υ >Χ ΕΠ ≅ Ι Π ] Μ ≅ Ε>Α Υ Δ Η Α Χ ≅ 5 %Α Ψ Κ Μ Φ Φ Χ Κ ΑΧ Π ΑΡ ≅ Α Α Χ ≅ 一 Α≅ ΕΕΔ ϑ
> Ι Α Χ 4 0Ε≅ Ι Α ≅ Α >Δ Ι Ψ ≅ Ι ≅ 4 Α>Η >Χ >≅ Ε Χ Χ Δ ΕΔ Φ >Χ ≅ Ε Λ ≅ Α ΑΧ 4 Ι 04 Δ Π Μ Χ >Ι Φ Φ 4 Χ Χ Ι ΑΧ ≅ Κ Δ Η Ρ >Φ Ρ ] Μ ≅ Ε>ΑΥ
>Ι ΑΧ ≅ 0Ε≅ Ι Α >Ι Φ ≅ 4Χ ≅ 。
⊥ Χ Υ ϑ Δ 4 Π Κ ς Χ ≅ Λ Ε≅ Ι Α ≅ Α >Δ Ι , ς ≅ ΕΕΔ ϑ Α4 Χ Χ , # Ε>? ≅ Α>Χ 一 Χ Χ Δ ΕΔ Φ >Χ ≅ Ε Χ Η Η Χ Χ Α 5
5 ‘尸
引 言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经济植物 , 其生态特性
是需温 、 耐荫 、 喜湿 、 怕旱 , 适生于酸性土壤
和散射辐射条件 , 不宜强光 直 射 〔弓 ’Ψ ’ 5 在 我
国一些传统名茶产地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
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
参加研究的有宋木兰 、 孙玉 华= 金玉中、 金贤昌参 加 部
分观侧。
升 土化系 < 及 < 届硕士生 。
本文于 叉 。年 ! 月 9 日收到 5
件 , 如山势较高, 云雾缭绕 , 日照不强 , 土质
肥沃等环境 , 能够出产优质茶叶 〔“’ = 而 在广
大茶区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 往往影响茶叶产
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5 为了探索和人工模拟
茶树优质高产的生态环境 , 经过实地调查 , 发
现茶园间植乌柏的生态组合形式具有较大的优
越性 , 夏季茶树利用乌柏树遮荫改善茶园的小
气候环境 , 秋季乌柏落叶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
和归还土壤养分 〔9 ’ , 调整茶园生态系统 的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 现就茶树 一乌柏间 植 茶园
的小气候特征及其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5
5 # Ρ >Ι 。) 5 − 00% 5 ∋ Χ Δ Ε 5 , ∀ 8 6 7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研究地点概况及研究方法
5 研究地点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安徽省休宁县洪里乡 , 距黄
山市 6屯溪7Ε Δ[ ? , 地处皖南丘陵地区 , 海拔
Ψ; ? , 为我国著名绿茶 “屯绿” 产区 5 本区气
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型气候 , 全年太阳总辐射为
! ∀ 5 _一! _ ; 5 Κ[ ) 5 Χ ? 一 “, 日照时数 为 ∀ ; 5 <
小时 , 日照百分率 为 ! ! ⎯ , 年 平 均 气 温 为
_ 。 ! ℃ , 日均温 7 ; ℃ 的年积温 为 ! < 9 ;一
Ψ _ ;℃ , 夏季日最高气温 7 ∀Ψ ℃ 的天数可达
5 ∀ 天 , 年降 水 量 _ 9 ; ? ? , 年 蒸 发 量
∀Ψ 9 ? ? , 年相对湿度为 <; ⎯ 5 木区雨 热 同
步 , Ψ 一 月的月平均气温都在 ; ℃以上 , 降
水充沛 , 正值茶树生长盛期和采茶季节 , 但也
存在伏天干旱现象 5 供试茶园的土壤为砂页岩
上发育的红壤 , 土层较深厚 , 呈 酸 性 反 应 ,
Λ∃ ( 5 Ψ一Ψ 5 9 , 质地为粘壤土 , 丘岗 地 形 5 试
验观测样地包括普通纯茶园 6简称对照茶园 7和
茶树一 乌柏间植茶园 6简称间植茶园7两种类型 ,
以纯茶园作为对照 , 观测研究乌柏间植茶园的
小气候特征和生态效应 5 两类茶园互相毗邻 ,
地形及土壤相同 , 茶树品种为祁门枯叶种 , 树
龄 ; 年 , 试验期间的施肥管理一致 5 茶树单行
种植 , 行距 5 Ψ ? , 树高近 ; ∗Β? , 树 幅 约
5 ? 5 间植茶园的乌柏树插植于茶 行 内, 不
单占土地 , 株距约 _ ? , 行距 ∀? , 树高 一
巧? , 胸径平均 Ψ 5 ∀ Χ ? , 树冠直径 Ψ 一 Ψ 5 ! ? ,
林冠郁闭度约为 ; 5 9; 5 乌柏为喜光阳性树种 ,
枝叶稀疏透光 , 有较大通风空 河 , 根 系 深 达
一 ∀ ? , 在 _; Β ? 土 层内为主根及侧根分布
区 5 茶树的根系主要分布在 。一(ΔΒ ? 土层内5
乌柏河植茶园的空间结构由乔木层 6乌柏 7及灌
木层 6茶树7组成 , 乌柏树的生态特性对茶树生
长有较好的补益 , 乌柏落叶期气温虽较低 , 但
茶园内阳光充足 , 茶树能正常采光 = ! 月中旬
乌柏新梢开始萌发 , 由于幼叶生长缓慢 , 林下
茶树的光照和温度仍较充足 , 至 Ψ 月中旬乌柏
枝叶基本长成 , 其树冠层可对茶树起到遮荫作
用 = 至 ; 月底鸟柏叶开始脱落 , 此时茶叶采摘
期已结束。
5 研究方法
小气候观测同时在两块茶园进行 5 用 Θ / Ξ
型照度计测定光 照 强 度 , 用天 空 辐 射 仪
61 /3 Θ型 7和直接辐射仪 61 ς 一 < ∀; 型7 定位定
时分别测定太阳总辐射 、 直接 辐 射 、 散 射 辐
射 、 反射辐射和透过辐射 , 并计算 出 吸 收 辐
射 5 用通风干湿度计观测气温 、 相对湿度和绝
对湿度 5 用地温计测定土温 , 上述观测均在晴
天进行 5 土壤含水量用土钻每隔 ;Β ? 分层取
土烘干法测定 = 用压力膜仪 6#− ς 型7 测定土
壤水势能 , 计算土壤有效水量 5 就地设置雨量
筒逐 日观测降水量 5 茶叶 6一芽 、 二 、 三叶 7生
化成分的测定 〔” 8 水浸 出物用杯量法 , 氨基
酸用苟三酮比色法 , 茶多酚用酒石 酸 铁 比 色
法 , 儿茶素用香荚兰素比色法 5 根据茶园样方
分批采摘鲜叶 , 按 ! , 换算成干茶产最 5
结果与讨论
茶园的光照强度
由图 可见 , 初春 6 月 < 日7对照茶园的
决翔端风
与>Ι≅ΑΕΔΙ苏ΧΙΚ性石乙
对照茶园
#悦 Χ [ Α Χ ≅ Λ Ε≅ Ι Α ≅ Α >Δ Ι
α 夕食
Σ , 乙一β 、
, , , 5岌5; Γ ! _ <
间植装园 ; ;目
5乙贾力,
卜Ε‘,十4)%Ξ以匕_中<;_ χ
时间 6真太旧时7
ς >?Χ 6− Λ碑 4 ΧΙΑ Κ Δ Ε≅ 4 Α叹砒 7
“诬公坦‘训三‘ 一甘!毛工
侧烈匿絮
— ∀ 月 ∀# 日一一∃ 月 %# 日 & 一 ∋月() 日丈晴 、 午后∗’+ 园、 ,晴 − , 晴 −
图 % 不 同茶园光 照强度比较
. / 0 1 % 2 3 45 6 / 7 8 9 : /0 ; < / 8 <= 8 7 / <> 9 / ::! 3 / &
8 5 8 / 8 <; = ? / 9 = 6 = 8 < <= 5 4:5 8 <5 < / 8 7 1
光照强度的日变化与间作茶园十分相近 ≅ 至 ∃
月下旬开始采摘春茶时 , 乌柏新叶初萌发 , 两
类茶园的光照强度仍相近 , 到夏季 , ∋ 月() 日
以后 − , 乌柏已完全展叶 , 其树冠截留太 阳 光
2; / 8 , Α 1 Β 44∗ 1 Χ = : , , ( Δ ∀ , % Ε Ε ∀ −
期 丁瑞兴等8 茶园间植乌柏的气候生态效应
能 , 林下光照减弱 , 间植茶园比对照茶园的光
照强度显著减少 , 前者日间光照变幅为 ∀ ; 一
∀ Ψ ; ;.Ν , 后者为 ∀ ; ;一∀ ; ; ; . Ν 5 不过 , %’ΗΕ
植茶园的乌柏树疏散分布 , 茶树遮荫面随太阳
高度角的变化而移动 , 使林下光照分布不均 ,
且夏秋季茶园内光照不均匀程度大于春季 。
∀ 5 茶园太阳辐射能的分配
在对照茶园太阳辐射直接到达茶树冠层 ,
茶树可以截获大部太阳辐射能 5 据 Ψ 月∀; 日晴
天观测 6表 7 , 日间 _ 时至< 时的太阳总辐射
正午 时的散射辐射α直接辐射比值也 可 达
; 5 9 < , 而对照茶园此比值却只有; 5 。 因此 ,
间植茶园中的散射光显著增强 。 在夏季 , 间植
茶园的茶树冠层有较多辐射能被反射和透过 ,
其日平均反射率为 9 5 _ ⎯ , 透过率为 ; 5 ⎯ ,
而对照茶园的反射率和透过率分 别 为 Ψ 5 ⎯
及 Ψ 5 ; ⎯ 5 晴天正午对照茶园的反 射 辐 射 为
; 5 < _ 7 ·Χ ? Θ , ? >Ι 一 ‘ , 透 过 辐 射 为 ; 5 < Ψ7 Ξ
Β ? 一 “ ·? >Ι 一 ‘= 而间植茶园这两 种 辐 射 分 别
为 ; 5 < Ψ 7 · Χ ? 一 “ · ? >Ι 一 ‘ 和 ; 5 7 · Χ ? 一 “ 5
? >Ι 一 。
从图 可以看出太阳辐射各分 量 的 日 变
盆冲聋
留≅Π>Α。王Ν一∗ΦΓ3万日二 ∗Α Α山
裹 % 不 同茶园夏举茶树冠 层太阳辐射的分况状况
, % ) ∋ Η年 ∋ 月( Ι , 晴 −
ϑ 5 Κ 1 % Λ / 7 <6 / Κ! 8 9 7 :5 6 6 5 ? / 5 < / 8 8 < = 5
= 6 Μ 8 7 / 8 ? / 9 9= 6 = 8 < < = 5 4:5 8 <5 < / 8 7 / 8 7 ! 3 3 = 6 对照茶园
2阮 = Ν < = 5 Ο:5 8七5 更/ 8
项 目 对照茶园2; = 2Ν < = 54:5 8 <5 < / 8
间植茶园 间植茶园
8 = 3 ∗ 8 < =护:粤8毕?< = 5 4: 5 8 <5 不∗Π 8
∗ 8 <= 6识5 8 <= ? <= 5 Ο Θ 5 8 < 5 < / 8
丫陈勺
已Ρ6 艺一Σ吕%司芍1国
国芬肆
总辐射 叹Κ <5 : 6 5 ? / 5 < / 8 护‘权
)Η+皓∃时∀1%
,Α 1 = 刀以Τ ∀ ·?& % − Ε ∀ % 。 ∋
直接辐射 Λ / 6朗< 6 5 ? /5 & 8 ,Α 1 = 刀Υ =7 ς 1 ? 一 % −
散射辐射 Λ / 9 ! 7 = 6 5 ? / 5 & 8 ,Α · =刀8 一名 · ? 一 % −
散射辐射 Ω直接辐射 Λ / 9&9! 7 = 6 5 ? / 5 < / 8 Ω ? / 6 = = <
6 5 ? /5< / 8
吸收率 , Ξ −Β Κ7 6 4 8 6 5 < =
反射率 , Ξ −Ψ = 9:= Γ< / 8 6 5 < =
透过率 , Ξ −ϑ 6 5 8 7 3 /7 7 / 8 6 5 <=
∀ Η ) Ε 。 (
% Ε ∃ ∃ 。 (
Η + ∃ 。 Ε
) 。 ( Ε
# ) 。 ∀
% ∋ 。 ∀
∋ 。 )
趁
∃ ( + 。 ∀ “犷扩亩花 %∃ 甘+时 ∗司 ,真太阳时少
ϑ 示8 犯 ,Β 445 民6< 7 :5 6 < /3= −一愁想器/5、,。8— 总福射ϑ <5 : 6 5 ? /5 8
一一散射辐射Λ /99! 7 = 6 5 ? /5 8
一一吸收辐射Β坛 6 8 < / 8 65 ? / , < / 8
图 ∀ 不 同茶园的辐射分配 日变化 , % Ε# Η 1 ∋ 1 () 1 晴 , 晨雾 −
. / 0 1 ∀ Λ 5 /:> Ζ 5 6 / 5 8 9 6 5 ? / 5 < / 8 ? /7 < 6 /Κ ! 8
/ 8 ? / 99= 6 = 8 < < = 5 4:5 8 < 5 8 7 1
为 ∀ Η )Ε 1 ( − , Γ 3 一 ∀ · ? 一 ‘, 被茶树截获的吸收辐
射为 ∀ % Η∃ 1 ∀− · Γ 3 一 “ 1 ? 一 ‘ , 其吸收率为 # ) 1 ∀ Ξ 1
而在间植茶园中 , 太阳辐射首先为乔木层截留
一部分 , 到达茶树冠层的总辐射 大 大 减 少 ,
只有 Ε ∀% 1 [Α · Γ 3 一 “ · ? 一 ‘ , 其 吸 收 率 亦 降 至
Η ∀ 1 ∋ Ξ , 这样 , 夏秋季乌柏林冠层对茶树起到
一定遮荫作用 , 减少强光直射 1 对照茶园茶树
冠层的直接辐射为 % Ε ∃ ∃ 1 (− · Γ 3 一 ∀ · ? 一 ‘ , 散射
辐射为 Η +∃ 1 [Α · Γ 3 一 ∀ · ? 一 ‘ , 散射辐射 Ω直接辐
射比 值 为 ) 1 (Ε ≅ 而间了植茶园的直接辐射减至
∃ # ∋ 1 ( − · = 3 一 “ · ? 一 ‘ , 散射辐射为 ∃ ( + 1 ∀− · = 3 一 ∀ ·
? 一 ‘, 散射辐射 Ω直接辐射比值 增 至 ) 1 Ε。≅ 在
化 , 无论是总辐射 , 还是直接辐射均以正午最
高 , 向早晚明显趋于减弱 1 在对照茶园 , 茶树
冠层的吸收辐射 日变化也呈明显的单峰形 , 正
午可达 ∃ 1 0 + ∀Α1 Γ 3 一 “ · 3 /8 一 ‘, 夏季 日间大部分
时间 , # 一%+ 时 −的太阳总辐射 、 直接辐射和吸
收 辐射均超过茶树的光饱和点 , ∀ 1 )Ε (Α1 Γ 3 一 ’ 1
3 /8 一 ’− < ς ’ ( ’ , 茶树的光合作用速率 下 降 , 次
生代谢受阻 1 但在间植茶园中, 由于乌柏树冠
遮荫 , 到达茶树冠层的太阳总辐射大大减少 ,
其余各辐射分量亦都明显低于对照茶园 , 其 日
变化峰形也较平缓 , 日间茶树冠层的太阳总辐
射 、 直接辐射和吸收辐射大都介于茶树光补偿
2; 之8 , Α , Β 44】1 Χ = : 1 , ( Δ ∀ , % Ε Ε ∀ −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点 6Δ 5 ! <7 · Β ? 一 5 ? >Ι 一 ’7 〔 ’和光饱和点之间 ,
改善了茶树冠层的光质 , 有利于茶树进行光合
作用和改善茶叶内质 〔” ’“’。
∀ 5 ∀ 茶园近地层的温度状况
太阳辐射在茶园内的再分配 , 使茶园的热
量平衡随茶园类型而改变 。 在对照茶园 , 白天
茶树冠层是聚热最多 , 温度最高的一层 , 而地
面温度较茶冠层低 = 夜间茶树冠层受长波辐射
的影响 , 散热快 , 温度低 。 由表 可知 , 间植
气温升高而减少 , 惟间植茶园内的气温 日较差
明显低于对照茶园 。 所以 , 夏秋季节乌柏树的
遮荫对调节茶树冠层的温度有积极意义 , 使间
植茶园保持较适宜的温度条件 , 有利茶树新梢
生长 〔“ 5
夏季茶园不同高度气温日变化的观测表明
6图 ∀ 7 , 对照茶园白天受日射的影响 , 茶树冠
ΗΕ寸间 ς , ? Χ δ、 Ξ
8 ∀ ; 8 ∀; ! 8 ∀ ;
表 茶树冠 层气温 6℃ 7的季节变化 6 <9 7
ς ≅ Ζ 5 ( Χ ≅ Κ Δ Ι ≅ Ε Τ ≅ 4 >≅ Α>Δ Ι Δ Η ≅ Ε4 ΑΧ ? 0Χ 4≅ ΑΜ 4Χ Δ Ι
ΑΡ _ Α Χ妞 #Α ; ε Ι ( 6 < 9 7 一一尹 间卡战园%Ι ΑΧ 4 江8 Ι ΑΧ Π Α Χ Δ Λ Ε≅ Ι Α≅ .>。Ι温?ΕΥ7Χ帐均枷Π≅>珊茶园类型 δ观测 日期5卿Λ Χ5 Δ Η毛Χ早0丢≅Ι一工≅ 工互∗ Ι 1 ≅Α Χ Δ ΗΔ Ζ Κ Χ 4 φ ≅ ΞΑ>Δ Ι 日 较 差1 ≅ >ΕΥ4 ≅ Ι Φ Χ
对照茶园
# Ρ Χ#[
ΑΧ ≅
终砰Ι Α≅ Ξ
不; Ι
!月 < 日
Ψ月 ∀ ;日
<月 ‘日 888=
∀ 。 ∀
∀ _ 。
∀ ! 。 !
9 。 _
< 。 <
! 。 ∀
! 。 9
9 。 ∀
; 。
_ 8 ∀ ; ; 8 ; ;
’ ; Α6αγ < ;卜 3乒 Ε 八全 胡4 η ‘
三 ∗ 卜 η 尸 α 、召 干 荞夕曰瞥 二 一 ; 卜 从认+转 ∗ —、β 们云二 _ 二∀;扭 侄 ; 卜 厂; 8 ; ;诵贫 、 ; ; ,铿 兰 < ; 卜
主 如 4 η、
∗卜 η δ γ 戮岁对照茶园
! 月 < 日
Ψ 月∀ ; 日
< 月 ! ∃
< 。 !
∀ 。 !
9 。
∀ ; 。 ∀
。 !
∀ ; 。 ∀
9 。 <
< 。
! 。 _
。 Ψ
; 。 Ψ
Ψ 。 9
一 Γ叱
Ε<
乡下 8 二 #黔 ΑΧΕ≅5
! _ <
温度 ς Χ ? ΛΧ 4 ≅ ΑΜ 4 。 6。# 7
0Ε≅ Ι Α≅ Α Ε Δ Ιγ γ γ Ε5∀ ; ∀
赞 观 测日均为晴天 。
茶园在秋末乌柏落叶后到次年春季 新 叶 萌 发
前 , 茶树冠层的日均温与对照茶园比较接近 ,
但其温度 日较差均超过 ; ℃ = 到夏秋季节 , 由
于乌柏林冠层截留太阳辐射能 , 间植茶园的热
状况明显改变 , 白天茶树冠层的气温低于对照
茶园 , 正午最高温度一般只有∀; ℃左右 , 比对
照茶园低 ! 一 9 ℃ 。 两种茶园的气温 日较差随
图 ∀ 两类茶园不同时间气温和土温的垂直分布
/ >Φ 5 ∀ φ Χ 4 Α>Χ ≅ Ε Π >Κ Α4 >ΖΜ Α >Δ Ι Δ Η ≅ >4 ≅ Ι Π Ψ ; ΑΧ ? Ξ
0Χ 4 ≅ ΑΜ 4 Χ Κ ≅ Α Π >ΗΗΧ 4 Χ Ι Α Α>? 巴 >Ι ΑΡ Χ Αϑ Δ ΑΥ0Χ∀
Δ Η ΑΧ ≅ 0Ε≅ Ι Α≅ Α >Δ Ι Κ 5
园仆‘吐犯Ι茶甘ΑΧ7Ε>Δ嘿Ε≅ΙΑ馏
层 6%∗; Β ? 高度 7 的气温最高 , 向树冠下方及上
方均趋下降 , 到地面急剧降低 , 正午前后上下
层之间相差 9 ℃ 以上 , 土壤温度由地表向下继
续缓慢下降 = 从夜间。时到清晨 _时∀; 分 , 茶园
内温度的垂直变化相对比较稳定 , 茶树冠层的
表 ∀ 不同季节茶树冠层空气湿度之比较
ς ≅ Ζ 5 ∀ # Δ 5 0≅ 4> ΚΔ Ι Δ Η ≅ >4 Ρ Μ ? >Π >ΑΥ Δ Η ΑΧ ≅ Χ 4Δ ϑ Ι Κ >Ι Π >ΗΗΧ 4Χ Ι Α ( Χ < ( ∗ Ι (
茶 园
日 期1 ≅ ΑΧ
绝对湿度
昼 均1 ≅Υ ? Χ ≅ Ι
− ΖΚΔ ΕΜ ΑΧ Ρ Μ ? >Π >ΑΥ 6? Ζ 7
0Ε≅ Ι Α≅Α >Δ Ι
对 照 茶 园
# Ρ Χ #[ ΑΧ ≅
夜 均& >Φ Ρ Α ? Χ ≅ Ι
日较差1 ≅ >ΕΥ 4 ≅ Ι Φ Χ
相对湿度 , Χ Ε≅七>Τ Χ Ρ Μ ? >Π >ΑΥ 6⎯ 7
昼 均 夜 均 日较差1 ≅ Υ ΝΙ Χ ≅ Ι & >Φ Ρ Α ? Χ ≅ Ι 1 ≅ >ΕΥ 4 ≅ Ι Φ Χ
0Ε≅ Ι Α≅Α >Δ Ι
间 植 茶 园
%Ι ΑΧ 4 0Ε≅ Ι ΑΧ Π
ΑΧ ≅ 0Ε≅ Ι Α≅ Α>Δ Ι
∀ 月 日
Ψ 月 ∀ ; 日
< 月 ! 日
∀ 月 日
Ψ 月 ∀ ;日
< 月 ! 日
Ψ 。 Ψ
∀ 。 ;
∀ ∀ 。 Ψ
Ψ 。 9
。
∀ ∀ 。
_ 。 9
; 。
∀ 。 ;
9 。 ;
。 9
∀ 。 _
Ψ < 。 ∗
_ < 。 9
9 9 。 _
Ψ < 。
9 Ψ 。 9
< Ψ 。
< ∀ 。
Ψ 。 ;
! 。 _
_ < 。
! 。 ;
9 。 ;
< 9 。 _
Ψ 。
Ψ 。 !
_ Ψ 。 ;
! ! 。 ∗
。 ;
;甘∗+厅己⋯Ι。∗+!Β‘Φ∃
2 ; / 8 , Α 1 Β 44∗ 1 Χ = : 1 , ( ≅ ∀ ,% Ε Ε ∀ −
期 丁瑞兴等8 茶园间植乌柏的气候生态效应 ∀ Ψ
认竺0一日二名
Ψ 月 ∀ ; 一 ∀ 日
‘知一5。Φ
∴洛弓二Ω
8181]+Φ一⊥
攫二华夕)#+洲叫贫甲侧犷
温度较低 , 向地面略有升高 , 而土壤温度仍由
地面向下减低 1 说明对照茶园的温度垂直变化
在白天呈 日射型 , 温度变幅大 ≅ 夜间到清晨呈
辐射型 , 温度变幅较小 1 在间植茶园 , 白天茶
树冠层的温度显著低于对照茶园 , 地面以上温
度随高度增加而趋于上升 , 夜间略有下降 , 但
上午茶树冠层需吸热 , 其温度略低于其上 、 下
方的温度 1 白天间植茶园的地面温度均低于对
照茶园 , 而地下 % ∋Γ 3 的土温仍与对照茶园相
近 。 由此可知 , 夏季无论是对照茶园 , 还是 间
植茶园 , 土温的变幅很小 ≅ 而近地层气温的变
幅则很大 , 对照茶园又大于间植茶园 1 间植茶
园温度的改善 , 可防止夏季遭受热害 , 减少茶
树蒸腾和地面蒸发 1
( 。 ∃ 茶园的空气湿度状况
茶园的空气 湿 度 受 气温 、 土壤蒸发和植
物蒸腾的影响 , 也和茶园中的水汽乱流交换有
关 1 随着季节变化及昼夜交替 , 茶园的空气湿
度呈有规律的变化 1 由表 ( 可知 , 茶园的空气
绝对湿度春季较低 , 到夏秋显著升高 , 这与屯溪
气象站多年观测结果是一致的 1 夏季茶园的绝
对湿度 日较差均高于春季及秋季 , 对照茶园内
的日较差又高于间植茶园 1 而空气相对湿度由
春季到秋初逐渐增高 , 其日较差则以春季 _ 夏
季 _ 秋季的序列出现 1 间植茶园的相对湿度在
不同季节 , 尤其是白天均高于对照茶园 , 夏秋
季夜间的相对湿度高达 Ε∋ Ξ 左右 1 由图 ∃ 可
见 , 茶园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 日问形成低
谷 , 午后 %( 时前后相对湿度最低 , 清晨及夜间
趋于增高 。 清晨 ∋ 时左右空气湿度接近饱和 ,
相对湿度可达 Ε# Ξ 。 春季常有晨雾 , 茶园相对
湿度的昼夜变幅最大 , 可达+∃ Ξ , 而夏季为∃
一∃Ε Ξ , 秋季只有 %Ε 一∀Η Ξ 1 日间间植茶园相
对湿度的低谷时间亦 由春季到秋季逐渐延长 1
间植茶园的相对湿度在早晨 + 时至晚∀ 时这段
时间均高于对照茶园 , 有利于茶树新梢生长 。
( 1 ∋ 茶园土壤的水分状况
供试茶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 + Η) 3 3 , 降
⎯ 司一咧卜Τ ‘Τ Τ ‘一人, 祷一去, 为, 鲜, 卜一卜砖+ # %) Θ ∀ %∃ %+ % # 袱] 之乙 乙∃ 乙 ∃ )
时问 ϑ / 3 。 , ;
Τ一 对照 茶园 2 ; = Γ Ν Δ = 。 Ο :。 8 < 5 < / 。& 间技茶团 ∗ 8 之= 6 Ο :5 8 < = ? < = 5 Ο :Δ 。 < 。 < / 8
图 ∃ 两类茶园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 / 0 1 ∃ Λ 5 /:> Ζ 5 6 / 5 < / 8 9 6 = :5 < / Ζ = ; ! 3 / ? / <> / 8
<Μ <> 4= 7 9 < = 5 4:5 8 <5七/ 8 7 1
雨 %∋ ∀天 , ( 一 Η 月雨水较多 , 每月的降水量
均超过% ∋ 3 3 , 其中 ∋ 一+月可超过 ∀ ∋ ) 3 3 ≅
伏天雨水较少 , 有伏旱发生 ≅ 冬季 ,% %一 % 月 −
的月平均降水量只有 ∋) 3 3 左右 ,图 ∋ − 1 茶园
土壤的水分贮存情况全年可 分 为 ( 个 时 期 Δ
( 一 ∋ 月为土壤水分盈余期 , 降水较多 , 土壤
‘、、、、Ω :
∃ α ∋
月份
%) ‘Θ : β%∀‘χ
()Λ∀∋δ%∋∋))1
廷石。一%‘曰ε?Φ山喇书盘
一 多年平 均值
Η # ,
) 8 <;
= 5 8 Ζ 5 :! ‘=
一一 %Ε # 5 年 观测值 β) 阮 Δ= 6 >弓< / 8 Ζ 5 一” = 、8 切, ∋ #
图 ∋ 试验茶区 降水量的分布
.宜Ε 1 ∋ Λ / 7 <6 / Κ ! < / 8 9 46 = = /4/ <5 < / 8 / 8 <; =
7 2 ; / 8 1 Α 1 Β 44∗ 1 Χ = : 1 , ( Δ ∀ , % Ε Ε ∀ −
∀ _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蒸发和茶树蒸腾耗水较少 , 土壤贮水充足 , 一
般高于田间特水量 = _ 一 月为土壤水分消耗
期 , 气温高 , 茶树需水多 , 蒸腾蒸发较强 = ;
月至次年 月为土壤水分补给期 , 此时茶树二Ε85
长耗水大大减少 , 土壤水分由降水得到补充 5
< <年为干早年份 , 全年降水只有 ∗∀< ? ? ,
其中 ! 月和 9 一 < 月发生干 早 , 9 月 全 月 无
雨 , 茶树受到严重干旱威胁 , 至 < 月上旬所 有
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降到最低值 6图 _ 7 5 从 Ε?
分在 ; 一 _ ;Χ ? 土层内 , 主要吸收上 层 6 ∗一
(#Χ ? 7土壤的水分 , 从 。一Ψ ; Χ ? 和 Ψ ;一∴ Δ ΔΧ ? 的
土壤水分状况可以看出6表 ! 7 , 两 类 茶 园 在
表 ! 不同茶园的土壤水分含且
ς ≅ Ζ 5 ! ε ≅ Α Χ4 Χ Δ Δ ΑΧ Ι Α Κ 6⎯ 7 >Ι
6⎯ 7
Π >ΗΗΧ4 Χ Ι Α ΑΧ ≅ Ψ ; Ψ
采样日期
( ≅ ? 0 Ξ
>Ι Φ Π ≅ Ξ
ΑΧ
; < <年
! 月 日
Ψ 月 ! 日
深 度
1 Χ 0ΑΡ
6#? 7
土 壤 水( 7 ϑ ≅ ΑΧ 4
土 壤 有 效 水∀ 〕 ≅ φ ≅ >Ε≅ Ζ Χ
、φ ≅ ΑΧ 4
对照茶园# Ρ Χ #[
间植茶园 对照茶园
#Ρ Χ #[
间植茶 园
氛念 ΑΧ兮黑≅飞森 ‘
%ΗΕ
杏Χ从Λ Ε≅Ι Ξ毛≅ 石%∗ Ι
工叉劣捌Ξ
ΑΧ飞貂器三
_ 月 日
9 月 日
< 日 月
Ρ泞Σ%‘。%! 。Α8妇的一洲口
%。[
蜘书如鲜叫
<一习 1 宾 , · ∗ ⎯ 一‘一∃ Τ Μ= “‘∃ ∋ + Η # Ε % ) ≅ % %∀ % ∀ (
%Ε # # 月份 χ 8 < ; φ丁弓Ε
, 一 对 熙 茶园 2 ∗、= 。 Ν < = Δ Ο β5 。 < 。 < / 。。一 , 间 朴片茶 园 ∗ 8 ⎯。 Δ 尹/ 。 。块 ? < = 5 Ο Θ 。 「Δ ⎯ Δ < 、。 Δ
Ε 月 , 日
% )月 Ε 日
% %月 Ε 日
图 + 不 同茶园 。一 工。。Γ 3 土壤含水量的年变化
. / 0 1 # Β 8 8 ! 5 : Ζ 5 6 /5 8 9 Μ 5 < = 6 〔 8 < = 8 <7
9 ∋ ) %% :5 > = 6 7 , 一 : = 3 − / 8 ? / 99= 6 = 8 < < = 5
4:5 8 < 5<沁 8 7 1
% Ε # Ε年
% 月 % ∃ 日
( 月 ∀ ) 日
) 一 ∋ )
∋ )一 % ) )
) 一 ∋ )
∋ )一 % ) )
) 一 ∋ )
∋ )一 % ) )
) 一 ∋ )
∋ )一 % ) )
Π 一 ∋ )
∋ )一 % ) )
) 一 ∋)
∋ )一 % ) )
Π 一 ∋ )
∋ )一 %) )
Π 一 ∋ )
∋ )一 % ) )
) 一 ∋ )
∋ )一 % ) )
Π 一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Η 。 Η
∀ ∀ 。 +
% Η 。 %
∀ ) 。 ∀
% ∃ 。 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Η ∋ 。 ) # 。 %
∀ Η 。 ∀ Η 。 Η % ) 。 Ε
∀ + 。 # ∃ 。 ( # 。 ∀
% Ε 。 ∋ ∀ 。 + ( 。 ∀
∀ % 。 ∋ ∋ 。 + ∀ 。 Ε
%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一 ∀ 。 %
%+ 。 Ε % 。 ∀ 一 % 。 Η
∀ ( 。 ( ∋ 。 % Η 。 )
∀ ∃ 1 Ε ∃ 。 # + 。 (
∀ ∀ 。 ) ( 。 % ∋ 。 Η
∀ ∃ 。 Η ∃ 。 ∀ + 。 %
% # 。 ∀ 一 ) 。 + % 。 Ε
∀ ∀ 。 % ∀ 。 ∃ ( 。 ∋
() 。 ) Η 。 Ε % ( 。 Η
∀ ∋ 。 ∃ ∃ 。 # + 。 #
∀ + 。 ∋ Ε 。 ∀ % ) 。 ∀
∀ Η 。 Η + 。 ( Ε 。 :
土体含水量来看 , 除极端干旱条件以外 , 间植
茶园的土壤供水状况均优于对照 茶 园 土 壤 1
值得注意的是 , 乌柏根系分布 深 , 可 从 深 层
, ∋ )2 3 以下 − 吸收土壤水分 ≅ 而茶树根系大部
% 一 ∋ 月的土壤含水量均超过田间持水量 ,对
照茶园 Π一[ΠΓ 3 及 ∋) 一: Γ 3 的) 1 (巴土壤含
水量分别为 % Ε 1 + Ξ 及 ∀ ) 1 Ε Ξ , 间植茶园分别为
∀ ( 1 ∀ Ξ及 ∀ ∃ 1 (Ξ − 1 当茶树进入生长盛期和采
表 ∋ 不 同年份试验茶园的茶叶产 < ,Ν 0 Ω ;5−
ϑ 5 Κ 1 ∋ ϑ = 5 > /= :? ,Ν 0 Ω ; 5 − 9 = γ 4= 6 / 也= 8 <5 : < = 5 Ο :5 8 <5 < / 8 7 / 8 ? / 99= 6 = 8 < Ζ = 5 6 7
年 份η = 5 6
茶园类型今 Ο只夕毛< = 54:5 8 < 杖 ⎯/ 8
春 茶[ 46 /8 0 < = 5
夏 茶
[! 3 68 = 6
< = 5
秋 茶
Β ! 总产 量ϑΠ <5 : > / = :?
增 产 , Ξ −∗ 8 2 6 = 5 7 Γ / 8
>/ = :?
正常年
ι 6 3 5 : > = 5 6
, %Ε # Ε −
对 照 茶 园 Ε ( ( 1 %
2 ; = 〔Ν < = 5 4:5 8 <5 < / 8
间 植 茶 α 园 Ε % ) 1 #
∗ 8 <= 6 4:5 8 <= ? < = 5 4:5 8 < 5 8
对 照 茶 园 Η % ∃ 1 (
2 ; = = Ν < = 5 4:5 8 <5 < / 8
间 植 茶 园 引 ∋ 1 ∋
∗8 < = 6 4:5 8 <2 ? <2 5 4:5 8 <5 < / 8
+ ∀ # 。 ) # % ∀ 。 + ∀ ( Η ( 。 Η
# Η # 。 Ε # ∀ ( 。 + ∀ + % ( 。 ( : )
干早年
Λ 6 ! 0 ; < > = 5 6
, % Ε # ∋ −
∃ Ε # 。 Η ∃ Ε # 。 Ε % Η % % 。 Ε
∋ # ∋ 。 Η 2 ∃ Ε 。 Ε ∀ % ∋ Θ 。 ∀ ∋ 。Η
2 ; / 8 1 Α 1 Β 44 ∗ 1 Χ = : 1 , ( Δ ∀ , % Ε Ε ∀ −
期 丫瑞兴等 8 茶园间植乌柏的气候生态效应
表 _ 试验茶园的茶叶生化成分
ς ≅ Ζ 5 _ ι >Δ Χ Ρ Χ ? >Χ ≅ Ε Χ Δ Ι ΚΑ >ΑΜ Χ Ι ΑΚ Δ Η Α Χ≅ >Ι Χ却Χ 4 >? Χ Ι Α≅ Ε Α Χ≅ 0Ε≅ Ι Α ≅ Α>Δ Ι Κ
茶 园 类 型欢 Λ Χ Δ戈5Α Χ ≅0Ε≅ Ι 工≅ 毛Ε Δ Ι
月 份ϕ ∗ Ι ΑΡ
水 浸 出 物ε ≅ ΑΧ 4 Χ Ν Α4 ≅ #Α6⎯ 7
氨 基 酸 茶 多− ? 黑严“ ς Χ≅ ”禽犷酚 儿 茶 素Ρ ΧΙ Δ Ε # ≅ ΑΧ Χ Ρ >Ι6⎯ 7 茶多酚 α氨基酸ς兮≅ 0Δ ΕΥΛ Ρ兮县; α ≅ 」Ι ΕΙ Δ ≅ # %+
对 照 茶 园 !
#Ρ Χ改 ΑΧ ≅ 0Ε≅ Ι Α ≅ Α>Δ Ι Κ
间 植 茶 园 !
%Ι ΑΧ 4 0Ε≅ Ι ΑΧ Π ΑΧ ≅ 0Ε≅ Ι Α ≅ Α>Δ Ι Κ
! ! 一
! ; <
! < 。 _
∀ 一 Ψ
∀ 5 < <
∀ 。 ;
Ψ 。 ;
∀ 5 Ψ <
。 Ψ
∀ 。 _
。 ∀
。 ∀
_ 。
; 。 ∀
。
< 。 Ψ_
Ψ 。 !
9 。 <
! 。
Ψ 。 Ψ9
茶期 , 对照茶园主 要消耗 。一Ψ; Β ? 土壤的水
分 = 而 Ψ; 一 %∗;Β ? 土壤的含水量仍比上层多 ,
即使在干旱的 9 、 < 月仍介于田间持水量和凋
萎含水量 6Ψ 巴土壤水含量为 9 5 ; ⎯ 7之间 5 就
间植茶园而言 , 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对照茶园 ,
但在茶树和乌柏生长期间 , 尤其在 _ 一 < 月 ,
Δ 一ΚΔ Β ? 和 Ψ ;一 ; Δ Β ? 土 壤的水分同步消
耗 , 乌柏主要吸收下层 6Ψ ; Β ? 以下7土壤水分 ,
与茶树无明显争水矛盾 5 间植茶园的土壤有效
水量一般均高于对照茶园 , 唯长期无雨条件下
土壤呈现缺水现象 , 但由于乌柏树遮荫能减轻
茶树的水分消耗 , 茶树新梢生长仍比对照好 ,
茶叶产量亦高于对照茶园 6表 Ψ 7 5
∀ 5 _ 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试验茶园的茶叶产量见表 Ψ , 由于当地重
采春茶 , 春茶的产量高于夏 、 秋茶 5 在正常年
份 , 如雨量丰沛的 < 年 , 对照茶园茶叶产量
6干 茶7 为 ∀ 9∀ 5 9 [ Φ α Ρ ≅ , 间 植 茶 园 增 至
_ ∀ 5 ∀ [ Φ α Ρ ≅ , 比对照增产 ; 5 ⎯ , )笃中夏茶
可增产!; ⎯左右 5 而在干早的 < <年 , 两类茶
园的茶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 对照茶园
为 9 5 [ Φ α Ρ ≅ , 间植茶园为 Ψ 5 %[ Φ α Ρ ≅,
增产 幅 度 可 提 高 到 Ψ 5 9 ⎯ = 其中春茶增产
< 5 ⎯ , 夏茶因干早 , 增产 9 5 ! ⎯ , 秋茶增产
∀; 5 ∀ ⎯ 5 这就说明在于早和夏季高温的年份 ,
间植茶园的产量比正常年份可以减少损失 , 增
产幅度相对更高些 5
乌柏间植茶园由于气候生态环境改善和土
壤肥力提高 , 茶叶品质得到提高 。 据供试茶园
土壤的测定 〔 9 〕, ; 龄的茶园土壤 有 机 质 和
氮、 磷 、 钾含量均是间植茶园高于对照茶园 。
因此 , 间植茶园春茶的氨基酸 、儿茶素和水浸出
物的含量普遍高于对照茶园 5 _一 < 月茶树在遮
荫条件下 , 间植茶园的夏 、 秋茶的氨基酸含量
仍高于对照茶园 , 而茶多酚的含量 , 以及茶多
酚 α氨基酸比值则低于对照茶园 6表 _ 7 。 这些
都证明间植茶园茶叶的内质优于对照茶园 , 适
制优质绿茶 5
综上所述 , 茶树 一 乌柏复合生态系统可为茶
树生长创造良好的光质 、 温度和湿度条件 , 能
够充分利用和调节土壤水分 , 是江南茶区茶园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良性循环的一种较理想
的立体种植模式 , 可以在丘陵茶区试种推广 ,
但要注意乌柏种植 密度 , 适度遮荫 5
参 考 文 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 。 < ∀ 。 茶树 生 理 及 茶
叶生化实验手册 。 农业出版社 , 北京 , 一 < 5
庄雪岚。 < 。 茶树光合作用 研 究 进 展 5 国 外 农 学
—茶叶 , 6 ∀ 7 8 一 ; 5庄晚芳 5 < ! 5 茶 树 生 理 5 农 业 出 版 社 , 北京 5
;一 Ψ Ψ 。
庞振潮。 < 。 散射直射比 61 α ( 7与茶树光 能利用率。
茶叶 , 6 盛 7 8 Ψ 一 了 。
黄寿波 5 < Ψ 5 我 国茶树气象研究进展 5 浙 江 农 业 大
学学报 , 6 > 7 8< 了一_ 5
黄寿波 。 < ! 5 皖浙闽主要高山名茶的气候生态分析 。
茶业通报 , 6 7 8 一拓 5
黄晓澜、 丁瑞兴 5 < 5 皖南茶柏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
肥力特 性。 茶叶科学 , 6 7 8 ; 一 _ 。
潘根生 、 高人俊 。 < _ 5 茶树遮荫生理生化变化 。 茶叶
科学 , 6 7 8 一 _ 5
∃ ≅ ΠΗ>Χ ΕΠ , ε 5 了! 5 ( Ρ ≅ Π Χ >Ι & Δ 4 ΑΡ 一∋ ≅ Κ Α ΕΙ Π >≅ Ι
ΑΧ ≅ 0Ε≅ Ι Α ≅ Α >Δ Ι Κ 5 ) 5 − 00Ε>Χ Π ∋ Β Δ ΕΔΦ Υ , 8 Ψ 一 5
# Ρ >Ι 5 ) 。 − 00% 5 ∋ Χ Δ Ε 5 , ∀ =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