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茶树菇菌丝分离及菌种配方试验



全 文 :白茶树菇菌丝分离及菌种配方试验
陈少珍 , 韦仕岩 , 吴圣进 , 陈振妮 , 陈丽新 , 王灿琴
(广西农科院生物所 , 南宁  530007)
摘 要: 以白茶树菇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 ,取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界处的组织分别接入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进
行分离培养试验 ,获得试管母种 ,并将母种扩大培养成再生母种 ,经 2代母种扩转 ,在Ⅱ 、Ⅳ、Ⅴ 、Ⅵ 号母种培养基上
菌丝生长良好 ,并通过栽培试验 ,该菌株生物性状稳定 ,无退化、变异现象。
关键词: 白茶树菇 ; 菌种 ;培养基 ;分离 ; 培养
中图分类号: S646. 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8161( 2003) 05 0063 03
Isolation of white tea mushroom hyphae and testing
for medium of the culture
CHEN Shao zhen, WEI Shi yan, WU Sheng jin, CHEN Zhen ni, CHEN Li xin, WAN G Can qin
( Bio log y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 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China )
Abstract: The tissue from th e part linking the top w ith the stipe of white tea mushro om body , w ere cultured respec-
tiv ely on va rious mediums for seg regation. Th e strain of the mushroom came to r eg enera tiv e st rain a fter reproduction
of tw o genera tions. The ropes developed well on mediums of II, IV , V , and V I. The characters of the strain were
stabile w ithout degenera tion and heteromo rphosis.
Key words: w hite tea mushroom; strain; medium; seg rega tion; culture
  白茶树菇与浅黄田头菇 (又名平田头菇 ) Agro-
cybe pediades ( pers. : Fr . ) Fayod的颜色有点相似 ,
菌柄和菌盖表面乳白色或浅黄褐色 (污白黄色 ) ,生
活习性、形态及生物特性与杨树菇基本相同 ,属真菌
门同隔担子菌亚纲粪锈伞科野生菌 ,其菇小、味鲜、
脆嫩、营养丰富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珍稀木腐食
用菌。 为了探索白茶树菇的菌丝分离技术和人工栽
培 ,笔者进行了多次试验 ,成功地分离到白茶树菇菌
丝体 ,进行栽培试验并应用于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 1  分离材料   菌株采自广西融安县大乐乡淑
母屯白茶树菇生长地。采摘幼嫩的 (或内菌幕刚破 )、
无病虫、朵型正常、生长健壮、成熟的新鲜子实体。
1. 2  分离培养基配方
Ⅰ 号培养基 ( PDA): 马铃薯 200g、葡萄糖 20g、
琼脂 20g、水 1000ml。
收稿日期: 2003 08 14
作者简介: 陈少珍 ,女 , 1958年生 ,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植物
组培工作。
Ⅱ号培养基 ( PDA加富培养基 ):马铃薯 200g、葡萄
糖 20g、琼脂 20g、蛋白胨 2g、酵母膏 1g、硫酸镁 0. 5
g、V B1 10mg、磷酸二氢钾 2g、水 1000ml。
Ⅲ号培养基 ( PDYA): 马铃薯 300g、酵母膏 2g、
豆胨 1g、葡萄糖 1 g、琼脂 20g、水 1000ml。
Ⅳ号培养基:马铃薯 150g、麦粒 100g (煮汁 )、葡
萄糖 20g、蛋白胨 1. 5g、磷酸二氢钾 0. 5g、硫酸镁
0. 5g、VB1 10mg、琼脂 20g、水 1000m l。
Ⅴ号培养基: 马铃薯 200g、葡萄糖 20g、硫酸镁
0. 5g、蛋白胨 2g、磷酸二氢钾 0. 5g、V B1 10mg、琼脂
20g、水 1000ml。
Ⅵ 号培养基: PDA+ 麸皮 10g (煮汁 )、水
1000ml。
1. 3  分离方法  先将子实体外表用 75%酒精或
0. 1%升汞进行表面揩擦消毒后 ,放入超净工作台
上 ,用消毒过的刀片与镊子切取菌柄与菌盖交界处
组织块分别接入不同的培养基斜面上 ,置于 26~
28℃温度下暗培养 , 3d后菌丝开始萌发 ,每隔 2d检
查 1次 ,除去污染 ,选择菌丝生长速度快和长势强的
试管作为纯母种。设 4个处理 ,分别用Ⅰ 、Ⅱ 、Ⅲ、Ⅳ
号培养基 ,每个处理接 6支试管。
·63·广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 5期
1. 4  原母种扩大再生母种   将分离获得的纯菌
丝体 ,设 6个处理分别接入Ⅰ 、Ⅱ 、Ⅲ 、Ⅳ、Ⅴ 、Ⅵ 号分
离培养基斜面上 ,各接 8支 ,置于 26~ 28℃温度下
暗培养 ,每隔 2d观察 1次。
1. 5  固体培养
1. 5. 1 原种固体培养基配方
Ⅰ 号培养基: 杂木屑 78% 、米糠或麸皮 20% 、蔗
糖 1% 、石膏 1%。
Ⅱ号培养基: 杂木屑 72% 、米糠或麸皮 20% 、玉
米粉 5%、蔗糖 1% 、石膏 1%、过磷酸钙 0. 6%、硫酸
镁 0. 2%、磷酸二氢钾 0. 2% 。
Ⅲ号培养基: 小麦 45%、杂木屑 32% 、玉米粉
5% 、麸皮 15% 、红糖 1%、石膏 1% 、硫酸镁 0. 2%。
1. 5. 2  栽培种固体培养基配方 (分别以杂木屑、棉
籽壳、麸皮为主料 )
Ⅰ 号培养基 [1 ]: 棉籽壳 78%、麸皮 20% 、蔗糖
1% 、石膏 1%。
Ⅱ 号培养基: 杂木屑 78%、麸皮 20%、蔗糖
1% 、石膏粉 1% 、硫酸镁 0. 2%。
Ⅲ号培养基: 杂木屑 59% 、棉籽壳 18% 、米糠或
麸皮 15%、玉米粉 5%、过磷酸钙 1% 、白糖 1% 、石
膏 1% 。
Ⅳ号培养基 (同原种Ⅲ号 ): 小麦 45%、杂木屑
32%、玉米粉 5%、麸皮 15% 、红糖 1%、石膏 1% 、硫
酸镁 0. 2% 。
Ⅴ号培养基 (同原种Ⅱ号 ): 杂木屑 72%、米糠
或麸皮 20%、玉米粉 5%、蔗糖 1% 、石膏粉 1% 、普
钙少量、硫酸镁 0. 2%、磷酸二氢钾 0. 2%。
Ⅵ 号培养基: 杂木屑 38% 、棉籽壳 38% 、麸皮
18%、玉米粉 3%、石膏 1%、磷肥 1%、磷酸二氢钾
0. 4%、硫酸镁 0. 2% 、白糖 1%。
上述培养料按常规装瓶 (或袋 ) ,经高压灭菌后
备用。
1. 5. 3  培养 接种后置于 26~ 28℃温度条件下
黑暗培养并记录菌丝长满瓶所需时间。
1. 6  栽培试验 培养基配方:
Ⅰ号培养基 (常规培养基 ): 杂木屑 78%、麸皮
或米糠 20%、白糖 1% 、石膏或碳酸钙 1%。
Ⅱ号培养基 [2 ]:杂木屑 52% 、棉籽壳 26%、麸皮
19%、蔗糖 1% 、石灰 1%、石膏 1% ,料水比 1∶ 1. 3。
Ⅲ 号培养基: 棉籽壳 34%、蔗渣 34%、麸皮
30%、碳酸钙 2%。
Ⅳ号培养基: 棉籽壳 39% 、杂木屑 39% 、麸皮或
米糠 15% 、玉米粉 4% 、石膏 1% 、蔗糖 1%、过磷酸
钙 0. 5% 。
Ⅴ号培养基: 杂木屑 50%、甘蔗渣 25%、麸皮
15% 、玉米粉 8% 、石膏 1% 、糖 0. 5% 、磷酸二氢钾
0. 4% 、硫酸镁 0. 1%。
Ⅵ 号培养基: 杂木屑或棉籽壳 50% 、稻草屑
30% 、麸皮 10%、玉米粉 8%、石膏 1% 、红糖 0. 6% 、
磷酸二氢钾 0. 3% 、硫酸镁 0. 1%。
Ⅶ 号培养基:草菇菌糠 (主要含棉籽壳、甘蔗渣 )
86% 、麸皮 10%、石膏 1% 、糖 1% 、石灰 2%。
栽培方式、菌袋制作、接种培养、出菇管理同常
规。
2  结果与讨论
2. 1  白茶树菇菌丝的分离 从表 1可看出 ,在几
种分离培养基配方中 ,Ⅱ号配方菌丝分离效果最好 ,
菌丝浓白 ,生长快 ;其次是Ⅳ号和Ⅰ 号 ,菌丝白色、较
密、生长较快 ;Ⅲ号配方菌丝分离效果最差 ,菌丝白
色、纤细、生长慢。 3~ 5d长出白色菌丝 ,所有分离到
的菌丝体在培养基上生长成熟后均易形成子实体。
表 1 白茶树菇不同培养基配方组织分离结果
培养基
配方
分离成功
率 (% ) 菌丝生长情况
Ⅰ 90 菌丝白色、较密、生长较快、绒毛状生长
Ⅱ 100 菌丝白色、浓密、生长快、绒毛状生长
Ⅲ 75 菌丝白色、纤细、生长慢、绒毛状生长
Ⅳ 100 菌丝白色、较密、生长较快、绒毛状生长
2. 2  原母种扩大再生母种   经 2代扩转 ,Ⅱ 、
Ⅳ、Ⅴ、Ⅵ 号培养基的菌丝生长快 , 7d左右长满试
管 ,菌丝浓白、粗壮、绒毛状生长 ;Ⅰ 号培养基的菌丝
生长相对较慢 ,需 10d左右长满试管 ,菌丝白色、较
密、呈绒毛状生长。
2. 3  原种固体培养观察   几种配方菌丝长势观
察结果表明 ,Ⅱ号固体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最快 ,菌
丝浓白 ,这可能是白茶树菇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的能
力较弱 ,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很强的原故。增加玉米
粉、麸皮或米糠含量 ,实际上就是增加有机氮源含
量 ,从而促进白茶树菇菌丝生长发育 ,适当增加磷酸
二氢钾、硫酸镁等微量元素也有利于促进菌丝生长 ,
结果表明白茶树菇与杨树菇的生物特性基本相同。
其菌丝体生长情况见表 2。
·64· 陈少珍等:白茶树菇菌丝分离及菌种配方试验
红 龙 果 高 产 栽 培 技 术
马松明
(百色市右江区农业局经作站 , 广西百色  533000)
摘 要: 红龙果果实外型奇特 ,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 ,挂果时间长达 6个月 ,一般寿命在 10年以上 ,是一种一次投
入、长期收获的高效水果。 一年四季均可种植 ,栽种前挖好定植果盘 ,立柱 ,及时绑苗 ,注意保护生长点 ,适时打顶 ,
加强肥水管理 ,三年可达到丰产期。
关键词: 红龙果 ;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7. 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8161( 2003) 05 0065 02
  红龙果 ( Hylocereus) ,又称青龙果、芝麻果、仙人
掌三角柱属 ,原产墨西哥。 红龙果果实外型奇特、颜
色鲜艳 ,果肉鲜美、清甜爽口 ,内含丰富的维生素
C1、 B1、 B2、 B12 ,葡萄糖 ,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食用
收稿日期: 2003 02 10
作者简介: 马松明 ,男 , 1958年生 ,广西百色市人 ,壮族 ,农艺
师 ,现任百色市右江区农业局经作站副站长。
红龙果有清血、降火气、降血压、治糖尿病、解肝毒、
解便秘等功效。
红龙果种植 8~ 12个月即开花结果 ,第 3年进
入丰产期 ,每 hm2产 45t左右。开花结果期为每年 5
~ 10月份 ,从开花到果实成熟一般需 38~ 40d。由于
红龙果挂果时间长达 6个月 ,形成结果梯队 ,为水果
上市销售提供了一个非常长的销售时间 ,克服了其
表 2  原种固体培养基菌丝生长情况
培养基
配方 菌丝生长状况
菌丝生长天数
(满瓶 )
Ⅰ 号 菌丝较白、均匀、生长速度较慢 30d
Ⅱ号 菌丝浓白、均匀、生长速度快 25d
Ⅲ号 菌丝较白、生长速度较快 25~ 30d
2. 4  生产种固体培养观察   几种配方菌丝长势
观察 (表 3) ,记录表明Ⅴ号固体培养基菌丝浓白、菌
丝生长速度最快 ,长势良好 ;Ⅰ号、Ⅱ号、Ⅲ号、Ⅳ号、
Ⅵ 号固体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较快 ,长势良好。菌丝
长满瓶后 ,随着时间不断增加 ,极易观察到瓶料面上
长有乳白色的小颗粒子实体 ,与实际相符 ,说明白茶
表 3  生产种固体培养基菌丝生长情况
培养基
配方 菌丝生长状况
菌丝生长天数
(满瓶 )
Ⅰ 号 菌丝较白、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28~ 30d
Ⅱ号 菌丝较白、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30d
Ⅲ号 菌丝较白、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28~ 30d
Ⅳ号 菌丝较白、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30d
Ⅴ号 菌丝较白、均匀、生长速度快 25d
Ⅵ 号 菌丝较白、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28d
树菇是一种典型的木腐菌 ,与杨树菇生物特性基本
相同。
2. 5  栽培观察   几种配方菌丝长势和出菇生物
转化率观察记录表明 ,Ⅰ号、Ⅴ号配方产量中等 ,生
物转化率 50%~ 55% ,Ⅱ号、Ⅲ号、Ⅳ号、Ⅵ 号配方
的产量较高 ,生物转化率 55%~ 60% ,潮数多 ( 4~ 6
潮 ) ,后劲足 ,Ⅶ 号配方生物转化率为 55. 8%。
上述试验表明 ,从白茶树菇分离获得的菌丝纯
培养经优选建立的优良株系和筛选出来的组织分离
培养基、母种扩繁培养基、原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
基以及栽培生产培养基等配方可直接应用于菌种制
作和栽培生产。
致谢:部分实验由广西融安县大乐乡淑母屯陈福明、陈福安先生
实施并提供数据。
【 参 考 文 献 】
[1 ] 王玉华 , 苏贵平 . 茶薪菇栽培技术 [ J]. 食用菌 , 2001,
( 1): 30~ 31.
[2 ] 阮海东 . 杨树菇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 J]. 食用菌 ,
2001, ( 1): 11~ 12.
(责任编辑 温国泉 )
·65·广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