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14C-phenanthrene in a controlled nutrient solution lava wheat system

14C-菲在营养液-火山石-小麦有控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全 文 :14
C菲在营养液火山石小麦有控系
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李  滢  区自清  孙铁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5)
Ayfer Yediler  Ines Conrad  Antonious Kettrup 
( GSF/ Ins titute of Ecological Chemistr y , Germany)
摘要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 标记菲在有控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
明, 14C菲在有控系统中降解较快, 施入药品 24d 后仅有 0. 32% 的14C- 菲存留在植物、营
养液和火山石中.植物吸收的14C 放射性大部分被结合到植物组织中,其它14C 主要以菲的
极性代谢物形态存在.
关键词  菲  小麦  14C 标记  有控系统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14Cphenanthrene in a controlled nutrient solutionlava
wheat system. L i Ying, Ou Ziqing, Sun T ieheng ( I 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 A cademia
Sinica, S henyang 110015) , Ayfer Yediler , I nes Conrad and Antonious Kettrup( GSF / Insti
tute of Ecological Chemistry , Germany ) . Chin . J . A pp l. Ecol . , 1998, 9( 3) : 318~ 322.
With isotopic techniques,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14Cphenanthrene in a con
tro lled nutrient solution( NS)lav aw heat system w 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uggest t hat after
applied for 24 days, 14Cphenanthrene in the controlled system deg raded fast , and only 0. 32%
of it remained in the plant, NS and lava. Most of 14Cactivity abso rbed by plant w as inco rporat
ed in plant tissues, and the remains ex isted prominant ly as polar metabolites of phenanthrene.
Key words Phenanthrene, Wheat, 14Clabelled, Contr olled system.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9677021) 和中国科学院陆
地生态系统痕量物质生态过程开放实验室基金资助项
目.
  1997- 08- 14收稿, 1997- 11- 18接受.
1  引   言
  多环芳烃( PAHs)因其许多成员具有
致畸、致癌或致突变作用,近些年来引起了
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较多的 PAHs 为苯
并( a)芘.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一些植物可
通过根和叶片吸收苯并( a)芘并向不同植
物部位迁移,还可将苯并( a)芘代谢成有机
酸、氨基酸、糖和 CO2 等低分子量物质, 但
也有报导发现许多高等植物并不吸收或迁
移PAHs[ 2, 3, 5, 6] . PAHs可能通过在食物链
中累积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所以,了解多
环芳烃的生态行为, 对于保护环境和进行
污染治理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放射性
同位素示踪法可以更灵敏、准确地研究
PAHs的行为规律.
2  材料与方法
2. 1  材料
  实验中采用14C标记的菲作为示踪物. 14C标
记菲来自 BIOTREND化学公司 (科隆, 德国) , 比
强为 50mCi/ mmol,纯度大于 97% . 菲浓度用高效
液相色谱 ( HPLC)测定, 放射性用液体闪烁计数
器( LSC)来计数.小麦为铁春 1号.
2. 2  实验装置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8 年 6 月  第 9 卷  第 3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Jun. 1998, 9( 3)!318~ 322
  实验装置见图 1. 3 个管子装有闪烁吸收液,
用来吸收培养瓶内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 ( VOC)
(包括所施加菲及其挥发性代谢产物 )和 CO2. 管
1 装有 10ml乙二醇单甲醚 ( EMME)用于吸收
VOC,管 2 和管 3 装有 15ml CO 2 闪烁液 ( Carbo
sorb和 Permafluor的混合液, v: v / 2!3)用来吸收
CO2 .共有 5 个同样的装置作为重复, 并联于同一
泵上.实验前在泵前装一流量计 (测定范围 0. 04
~ 20L∀min- 1 , Brooks Instrument B. V. , 荷兰)调
节好气流量.整个实验在 20~ 24 # 下进行. 菲溶
液由14C标记和非标记菲两部分组成, 设计菲总
浓度为 0. 5mg∀L- 1 ,每个培养瓶中菲放射性量约
为 330000dpm.
图 1  实验系统装置
Fig. 1 Experimental system apparatus.
1.培养瓶 Culture bott le; 2.小麦苗 Wheat seedlings; 3.营
养液和火山石 Nutrient solut ion( NS ) ; 4.注射器针管 Sy
ringe; 5.玻璃塞 Glass cap; 6.玻璃管 Glass tube; 7.控制阀
Cont rol valve.
  实验前, 先将小麦放在玻璃器皿中发芽, 长
到 0. 5cm 左右, 按每瓶 12 株将麦苗移到培养瓶
中,适应 3d 后,开始施入配制好的实验药品溶液.
每个培养瓶中盛装营养液 60ml, 营养液组成为
Ca( NO3) 2∀4H2O 1. 43g∀L - 1, MgSO 4∀7H2O 0. 25g
∀L- 1, KH2PO4 0. 25g∀L- 1 , KNO3 0. 25g∀L- 1 , Fe
SO4 0. 0001g∀L - 1. 泵除了在采样时关掉外在实验
运行期一直开动. 空气流量由泵前的控制阀控
制.
  在加入试验药品后, 定期采集营养液、VOC
和 CO2 样品. 采集营养液样品时, 从瓶中吸取
0. 5ml与 15ml U ltima Gold 混合,在 LSC 上测定放
射性.采集 VOC 和 CO2 样品时,用 LSC 小瓶分别
收集管 1、2 和 3 内的吸收液. 向管 1 中加入 10ml
混合闪烁液(将 11g Permablend 溶于 1L 甲苯) , 向
管 2 和管 3 中分别加入 5ml CO2 混合闪烁液冲洗
管壁, 并收集到相应的 LSC 小瓶中, 测定其放射
性.
  营养液的蒸腾损失和根系所需 O2 均靠加入
新的营养液来补充. 运行 24d 后, 实验结束,收集
最终的营养液、植物和火山石样品. 培养液立即
用环己烷提取. 其他存于冰箱- 80 # 下待测.
2. 3  样品提取和分析
2. 3. 1 营养液  将 40ml营养液分别用 40、30 和
20ml环己烷进行萃取. 有机相被收集到同一瓶
内.留在水相中的视为菲的极性代谢产物部分.
收集的有机相在旋转蒸发仪 ( LABO ROTA S
300,瑞士 )上蒸发至干, 重新溶解于 1ml 甲醇中
待测.
  根据样品放射性量向 TLC 硅胶板上点加定
量上述甲醇提取液,同时用非标记标准菲溶液作
对照, 然后用氯仿: 醋酸: 甲醇( 90!5!5, v / v)作展
开剂,使含菲的非极性部分充分展开, 风干后在
紫外光下鉴定菲点, 标出位置. 将菲点 ( Rf 值约为
0. 9)刮入 LSC 小瓶, 与闪烁液充分摇匀混合静
置, 使固体物沉淀, 然后在 LSC 上测定放射性, 其
它有关条带也刮入 LSC 小瓶测定放射性.
2. 3. 3 火山石  取火山石样品风干后粉碎, 在燃
烧器上充分燃烧后得出火山石上总放射性. 将
20g 未风干火山石样品用 20ml二氯甲烷( DCM )
提取, 超声振荡 1h 后静置过夜, 定量上清液收集
在梨形小瓶内旋转蒸发浓缩, 用 N2 吹干后重溶
于 1ml甲醇, 同样用 TLC硅胶板分离菲及其代谢
物. 由于该提取液中既含有极性物质也含有非极
性物质, 所以展开剂用环己烷, 菲 Rf 值约为0. 5,
Rf 值小于0. 5的视为菲的极性代谢产物, 大于0. 5
的视为菲的非极性代谢产物.
2. 3. 4 植物  植物分成根和茎叶两部分, 用丙酮/
水( 1!1, v / v)洗掉吸在表面的放射性后, 称取一定
量植物根和茎叶鲜样, 在燃烧器上燃烧, 并在
LSC 上测定其放射性 , 其余的根、茎样品用于提
取用.
  植物提取剂为甲醇. 首先称取一定量( 0. 3~
0. 5g )的样品, 然后把样品剪碎、称重, 连同 20ml
甲醇一起加入匀浆玻璃瓶, 在高速匀浆机下匀浆
3193 期      李  滢等: 14C菲在营养液火山石小麦有控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5min 后, 超声振荡 1h, 再用玻璃滤膜抽滤, 收集
滤液并用无水 Na2SO4 干燥其中的水分, 记下滤
液体积. 然后在旋转蒸发仪上蒸发至很小体积
后,用 N 2 吹干,重新溶于 1ml甲醇中, 用 TLC 法
分离测定菲及其代谢物, 方法同火山石. 玻璃滤
膜上的植物残渣风干后, 在燃烧器上燃烧, 在
LSC 上测其放射性. 同时, 分别取少量样品提取
液测定放射性含量.
3  结果与讨论
3. 1  14C放射性在系统各组分间的分配
  24d实验结束时, 从测定的各样品总
放射性量可得到14C 在此系统中各个成分
间的分布(图 2) .可以看出, 植物中所含放
射性比例较大, 约占总放射性量的 70%,
其中茎叶放射性含量高于植物根. 其次为
CO2, 占 12%左右. 挥发性有机物、火山石
和营养液中的放射性比例相对较小, 分别
占施入放射性总量的 5%、3. 2%和 2. 9%.
而吸附在系统内壁上(包括培养瓶壁、瓶
盖、吸收管壁及碳管 )的14C 量仅占小部
分, 14C放射性回收率达到 90%以上.
图 2  14C放射性在系统各组分间的分配
Fig. 2 Dist ribution of 14Cact ivity in dif 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 .营养液 Nutrient solut ion ( NS) , %. 火山石 Lava, & .
挥发性有机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 VOC ) , ∋.
CO 2, ( . 茎叶 Shoot , ) . 根 Root, ∗ . 系统装置 System
apparatus, n= 5.
3. 2  挥发性有机物、CO2和营养液中的放
射性动态曲线
  图3显示了挥发性有机物 ( VOC) 、
图 3  营养液( NS )、挥发性有机物( VOC) 和 CO2 中14C放射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A 为累积产量, 5个重复的平
均值)
Fig. 3 Time course of changes of 14C act ivity in NS , VOC
and CO2( A : Accumulative production, the data are the av
erage of 5 replicates) .
CO2 和营养液中放射性的动态变化.
  VOC和 CO2 累积产量(产生量之和)
呈上升趋势(图 3a) . VOC 产生量在第 6天
达到最高, CO2在第 11天达最高(图 3b) .
在实验结束时 VOC产生量趋于稳定; CO2
产生量仍未达到平衡, 累积曲线依然呈上
升趋势. CO2的产生有两种可能途径: 1)由
于微生物降解释放出来; 2)植物在吸收菲
及其代谢产物后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
从图 3b可见, CO2 量一直小于 VOC产生
量,到第 7天时才高于 VOC, 而且 VOC产
量高峰出现在 CO2 产量高峰之前. 这一现
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随着营养液中14C
菲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 14C 菲首先在营
养液中经微生物降解为菲的初级代谢物
(其中含有 VOC) . 这时植物对 VOC 的贡
献可能还不大.
32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9 卷
  VOC产生量达最高后,一方面菲的初
级代谢产物在营养液中进一步被降解, 另
一方面植物将菲及其代谢物吸收进行代谢
并释放出 CO2, 因而 CO2 产生量迅速增
长,在第 11天左右产量达最大.之后,由于
营养液中可利用的菲及其代谢物降低,
VOC和 CO2 产生量均逐渐下降.
  图 3a中营养液的放射性含量在 2h 内
迅速下降到总放射性量的 20%左右, 实验
结束时约为 3% .因为在加入药品后的 2h
内植物不可能大量吸收14 C 菲, VOC 和
CO2 产生量也较低, 所以认为加入营养液
中的大部分放射性菲被吸附到植物根上,
少部分吸附在培养瓶壁和火山石上. 随着
挥发、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的进行,营养
液中14C 菲趋于降低, 引起吸附物上所吸
附的14C 不断释放到营养液中, 因而营养
液中14C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比较稳定.
3. 3  系统组分中不同形态14C 放射性的
分布
  如前所述, 一方面,未灭菌的营养液中
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
利用菲作为底物,将其降解成一系列代谢
产物;另一方面,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
菲及其代谢物,而植物自身又可将吸收的
菲转化成其他物质.
  将营养液、火山石、植物根和茎叶中放
射性各种形态表示成施入放射性总量的百
分数(图 4)可以看出, 14C 在营养液和火山
石中的分配顺序均为极性代谢物> 非极性
代谢物> 菲.
  茎叶中菲的极性代谢物和结合态14C
量均显著高于根, 而各形态14C 在茎叶和
根中的量从高到低均为结合态> 极性代谢
物> 非极性代谢物> 菲. 植物吸收外源化
合物后,一般趋势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
其代谢为极性形式, 使其同自身生成的高
极性物质共轭成新的大分子[ 1] ,所以植物
图 4  各组分中的14C放射性量
Fig. 4 14C act ivity in diff erent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A.不可提取部分 Not ext ractable( N- EXT ) ; B.菲的极
性代谢产物 Polar metabolit es of phenanth rene ( P -
MET) ; C.菲的非极性代谢产物 Nom polar metabolites of
phenanthrene( NP- M ET) ; D.菲 Phenanthrene( PH EN) .∃ .营养液 Nutrient solut ion( NS ) ; % . 火山石 Lava; & .
小麦根 Wheat root ; ∋.小麦茎叶 Wheat shoot .
中吸收的大部分14C以结合态存在.
  从图4可见, 14C菲在以上 4个组分中
的含量之和仅为所施加放射性总量的
0. 32% ,说明绝大部分施加的放射性菲均
被代谢. Edwards[ 4]用14C研究菜豆对蒽从
营养液中的吸收、迁移和代谢时发现, 在
30d的暴露时间里, 90%以上的蒽被代谢,
且大部分代谢发生在植物组织中.这与本
实验结果类似, 说明菲和蒽作为同分异构
体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行为比较接近.
3. 4  系统组分中不同形态14C 放射性的
浓度
3. 4. 1 总放射性浓度  从表 1 可见, 在各
组分中,火山石上的总放射性浓度最低,这
表 1  系统各组分中14C放射性浓度( dpm∀g- 1)
Table 1 14C concentration in the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14C形态
14C form
营养液
NS
火山石
Lava
茎叶
Shoot

Root
14C总放射性 205 103 122380 81159
Total 14Cactivity
极性代谢物 115 9. 29 36665 5113
PMET
菲 Phen. 12. 61 0. 97 9. 79 422
非极性代谢物 77. 45 2. 3 1970 455
NPMET
14C结合态 - 90. 44 83735 75169
14Cbound
3213 期      李  滢等: 14C菲在营养液火山石小麦有控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与火山石较低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茎叶中
总放射性最高, 且明显高于植物根,这可能
源于植物通过叶片从空气中吸收了更多的
CO2 和 VOC, 但却很少向根部输送14C 的
结果.
3. 4. 2 菲及其代谢物的放射性浓度  茎叶
中菲的代谢产物浓度均显著高于根, 而菲
浓度则大大低于根, 菲在各组分中的浓度
顺序为根> 营养液> 茎叶> 火山石. 可能
是以下几种作用的共同结果: 1) 根从营养
液中吸收了较多的菲, 并发生了富集; 2)
根很少将菲传送到茎叶; 或者 3) 菲在小麦
茎叶中的代谢高于根或根将大量菲的代谢
物输送到茎叶; 4) 茎叶很少将菲的代谢物
向下输送到根.
4  结   论
4. 1  系统中约 70%的放射性被小麦幼苗
吸收. 14C在系统各组分间分配量顺序为:
茎叶> 根> CO2> VOC> 火山石> 营养
液.
4. 2  系统中投加的14C菲降解较快, 在
24d内绝大部分被转化成其他物质. 植物、
营养液和火山石中仅存留占施入量0. 32%
的14C菲.菲降解是靠微生物分解和植物
代谢完成的.
4. 3  植物体吸收的14C 放射性多以结合
态存在,而非结合态的菲代谢物以极性代
谢物为主.
4. 4  14C菲浓度在植物茎叶中小于植物
根,菲代谢物浓度在植物茎叶中大于植物
根.
参考文献
1  李书鼎、张少兰、马吉春. 1995.苯并( a)芘在土壤和
水稻中降解和存在形态.核农学报, 9: 113~ 119.
2  Durmishidze, S. V. and Ugrekhilidze, D. S. H. e t
al . 1973. Cleabage of 3, 4 - benzpyrene- 1, 214C by
higher plants. B ull . A cad . S ci . Georgian S SR 70,
460.
3  Edw ards, N. T. 1983.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
carbons ( PAHs( s) in th e terrest rial environment A
review . J . En vi ron. Qual . , 12: 427~ 441.
4  Edw ards, N. T . 1986. Uptake, t ranslocation and
metabolism of anth racene in bush bean ( Phaseolus
vu lgaris L. ) . Env i ron . T oxic . Chem . , 5: 659~
665.
5  Sims, R. C. and Overcash, M . R. 1983. Fat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 PAHs ) in soil -
plant system. Resid ue Rev . , 88: 3~ 68.
6  Wild, S . R. and Jones, K. C. 1992. Polynuclear
aromat ic hydrocarbon uptake by carrots grown in
sludge- amended soil. J. E nvi ron. Qual . , 21: 217
~ 225.
32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