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叶底红叶片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筛选



全 文 :叶底红 [Phyllagathis fordii(Hance)C.Chen] 为
野牡丹科金锦香属常绿直立亚灌木状草本植物。 原
产中国, 分布浙江、 江西、 广西、 广东、 福建、 贵
州、 香港。 性喜生长在荫蔽的环境和湿润肥沃的土
壤中, 适宜生长温度一般在 15~25℃。 叶底红植
株低矮小巧, 叶片下面及花瓣均呈紫红色, 植株密
披红棕色柔毛和长腺毛, 形态优美, 色泽艳丽, 是
盆栽的佳品; 全株可供药用, 具有通经活血、 清热
燥湿、 化积消食等功效[1~2]。
叶底红种子成熟后在适宜条件下即可萌发, 自
然条件下可自播繁衍后代, 但种子发芽成活率极
低, 而且从种子萌发到植株开花需要时间较长, 苗
期管理难度大[3]。 另外, 由于叶底红野生资源较
少、 母树枝条不多等原因, 扦插繁殖受到了一定的
限制。 而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在人工控制管
理条件下, 可大大提高繁殖数量, 同时可以有效提
高植株生长速度, 缩短植株开花所需的时间。 有关
野牡丹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仅有几篇报道[4~6],
而叶底红组培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叶片取自本所外圃大棚, 所取材料为新长嫩芽
上的叶片, 叶宽1.5~2.5cm。
1. 2 方法
消毒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 因子水平见表
1。 消毒后的叶片接种于空白的1/2 MS上, 10d后
观察污染情况。 每瓶接种 1片叶, 每个处理接种
30瓶, 重复3次。 最后将未污染的外植体转入培养
基 MS+6-BA1.0mg/L+NAA1.0mg/L中进行培养,
叶底红叶片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筛选①
蔡坤秀② 陈振东③ 林秀香 苏金强 余智城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 福建漳州 363001)
摘 要 运用正交设计, 对叶底红叶片外植物体进行不同消毒方法的灭菌效果比较和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 结果
表明, 其最佳灭菌措施为: 自来水冲洗60min、0.1%升汞浸泡 25min、 次氯酸钠 20min。
关键词 叶底红 ; 消毒方法 ; 组织培养
分类号 S722.3
Screening of Appropriate Disinfection Method for Early
Cultured Phyllagathis fordii Leaf Explant Tissue Culture
CAI Kunxiu CHEN Zhendong LIN Xiuxiang SU Jinqiang YU Zhicheng
(Fuji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Crops, Zhangzhou, Fujian 363001)
Abstract With leaves of Phyllagathis fordii as explants, orthogonal design method was used to chose the
appropriate disinfection method for and study callus induction of early cultured Phyllagathis fordii tissue
cul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est disinfection method was rinsing the explants with tap water for
60 min, then immersing in 0.1% HgC12 for 25 min, and finally immersing in 2.0%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for 20 min.
Keywords Phyllagathis fordii ; tissue culture ; disinfection method ; screening
①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No.2004N012)。
收稿日期: 2009-11-27。 责任编辑/乐长灯; 编辑部 E-mail: rdnk@chinajournal.net.cn或 rdnk@163.com。
② 蔡坤秀(1976~), 女, 福建平和人, 助理研究员, 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研究。
③ 通讯作者: 陈振东(1966~), 男, 福建仙游人, 高级农艺师, 从事园林花卉引种栽培研究与推广。
Vol.30, No.1
2010年1月 热 带 农 业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第30卷第1期
Jan. 2010
1- -
2010年1月 第30卷第1期热带农业科学
表 1 L9( 34)因子水平
因子
水平
因 子 种 类
自来水冲洗
(A)/min
0.1%升汞
(B)/min
次氯酸钠
(C)/min
1 0 15 0
2 30 20 10
3 60 25 20
观察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 次氯酸钠 10min, 这与实际结果处理 9相符。 同
时, 这也是污染率最低的处理组合, 说明在本试验
中, 提高外建成功率的关键是降低外植体的污染
率。 随着升汞和次氯酸钠处理时间的加长, 外建的
成功率越高, 因而说明这两种消毒剂的浓度和浸泡
时间还在叶片能承受的范围, 没有对叶片愈伤组织
的诱导造成不良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各因素不同, 水平间的极差也不同, 极差越
大, 表明该因素越重要[7]。 通过对结果的极差分析
(表3)可知, 污染率的极差差异很大, 其中自来水
冲洗的极差最大, 为 70; 升汞和次氯酸钠的极差
较小, 两者均为 16.7。 说明自来水冲洗对降低叶
片外建的污染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而升汞和次氯
酸钠作用相比较小。 表2结果表明, 自来水冲洗时
间越长, 污染率越低; 超净台上单独使用升汞消毒,
污染率较高; 升汞与次氯酸钠配合消毒效果更好。
由试验得出外建较好的消毒方法为: 自来水冲洗60
min、 升汞浸泡25min、 次氯酸钠10min。
说明 : 污染率=(污染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数)×100%; 成功
率=(诱导出愈伤组织的不污染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数)×100%。
组合号
因子
污染率/% 成功率/%
A B C
1 0 15 0 100 0
2 0 20 10 96.7 3.3
3 0 25 20 93.3 3.3
4 30 15 10 90 6.67
5 30 20 20 83.3 13.3
6 30 25 0 86.6 10
7 60 15 20 73.3 20
8 60 20 0 80 16.7
9 60 25 10 66.7 26.7
表 2 叶片消毒法的 L9( 34)正交试验表及结果
表 3 污染率的最小显著极差法分析结果
因子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极小值 极大值 极差R
A 80.92 68.67 59.03 59.03 80.92 21.88
B 72.89 69.62 66.12 66.12 72.89 6.77
C 73.38 68.63 66.61 66.61 73.38 6.77
表 4 成功率的最小显著极差法分析结果
因子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极小值 极大值 极差R
A 6.95 18.22 27.27 6.95 27.27 20.32
B 13.83 18.66 19.96 13.83 19.96 6.12
C 14.17 18.83 19.44 14.17 19.44 5.27
3 结论与讨论
组织培养是否能够成功, 组织材料的消毒是基
础而关键的一步。 叶底红叶片密被柔毛和长腺毛,
容易内藏尘土和滋生杂菌, 且影响消毒剂的渗透,
这给外建消毒造成很大的困难。 叶片细嫩, 上超净
台前清洁不宜用刷洗, 因此自来水冲洗在初步清洁
上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的最佳消毒方法是自来水
冲洗60min、 升汞浸泡25min、 次氯酸钠10min。
成功率是外植体建立的一个关键指标。 在灭菌
过程中, 由于消毒剂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杀伤力,
容易杀死或损伤细胞, 造成外植体长势不良, 从而
影响到外建的成功率。 因此在外建过程中, 降低污
染率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消毒剂对外植体的伤
害。 本实验升汞和次氯酸钠的浓度及浸泡时间对叶
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带来负面的影响较少, 说明两者
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还在叶片能承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五
十三卷第一分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福建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
(第四卷)[M].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3]林秀香, 陈振东 , 谢南松 , 等.叶底红引种试种初报
[J].福建热作技, 2008, 33(2): 19-20.
[4]马国华, 林有润, 简署光, 等.野牡丹和地稔的组织培
养及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0, 36(3):
233-234.
(下转第5页)
从表4的各因素水平来看, 成功率最高的处理组
合为A3B3C3, 即自来水冲洗60min、 升汞浸泡25min、
2- -
孙世伟 等 6种杀虫剂对茶角盲蝽的药效试验
目害虫有特效; 多杀霉素[9]是一种天然生物杀虫
剂, 其对人畜毒性极低, 降解迅速, 无 “三致” 作
用, 多用于无公害蔬菜的害虫防治, 且与目前常用
的各类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 鱼藤酮是3大传统
植物性杀虫剂之一[10], 作用谱广, 对环境污染小,
对多种害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从试验结果看, 2.5%高渗吡虫啉EC对茶角盲
蝽防治效果好、 持效期长, 且具有在自然中易降
解、 残留少、 使用安全等特点, 因此在生产上应该
作为防治茶角盲蝽的首选药剂。 在该虫大发生时选
用25g/L多杀霉素 SC进行防治, 也可以达到快速
降低其种群数量的目的。 由于茶角盲蝽在海南全年
均可发生为害, 长期连续使用单一药剂容易使其对
该药产生抗药性, 因此, 使用阿维菌素、 毒死蜱、
高效氯氰菊酯、 鱼藤酮进行合理轮换使用, 有助于
延缓茶角盲蝽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针对可可园较为
常见的蚜虫、 粉蚧、 叶螨及鳞翅目害虫, 可以结合
茶角盲蝽的防治, 选择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 充分
发挥其兼治作用。
参考文献
[1]胡 奇, 罗永明.中国四种角盲蝽的识别[J].昆虫知
识, 1999, 36(3): 169-171.
[2]罗永明, 金启安.海南岛两种角盲蝽记述[J].热带作
物学报, 1985(9): 120-128.
[3]罗永明.海南岛的腰果害虫[J].热带作物学报, 1991
(9): 83-92.
[4]潘贤丽, 邱健德.腰果园茶角盲蝽为害分布型及防治策
略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 1991(3): 91-96.
[5]谢心宏.新型杀虫剂吡虫啉[J].农药, 1998, 37(6):
40-42.
[6]张少华, 皇甫伟国, 何新华, 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葱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J].农药 , 2006, 45(4):
263-265.
[7]钟国华, 何 玥, 刘萱清, 等.毒死蜱高效降解酶保护
剂配方优化及稳定性[J].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42
(1): 136-144.
[8]陈 娇, 宋敦伦, 李会仙, 等.渗透剂对高效氯氰菊酯
毒力和三种鳞翅目害虫上表皮超微结构的影响[J].昆
虫学报, 2008, 51(2): 216-221.
[9]于洪春, 裴海英, 刘宏宇.生物源杀虫剂菜喜防治小菜
蛾[J].植物保护, 2000, 26(3): 40-41.
[10]徐汉虹, 黄继光.鱼藤酮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大
学学报, 2001, 23(2): 140-143.
!!!!!!!!!!!!!!!!!!!!!!!!!!!!!!!!!!!!!!!!!!!!!
(上接第2页)
[5]马国华, 张静峰, 刘 念, 等.从多花野牡丹和野牡丹
花柄直接诱导出芽[J].植物生理学通讯 , 2OO4, 0
(6): 719.
[6]伍成厚, 冯毓敏, 陈妙贤, 等.印度野牡丹茎段的培养
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 42(6): 1145-
1146.
[7]王光萍, 黄敏仁.福建山樱花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6(2):
73-7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