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叶底红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第 41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41 No.1
第 1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6
21

叶底红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林秋金,苏金强,林秀香,王美盛,武 英,陈振东﹡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漳州 363001)

摘要:对引种的叶底红的花部形态、花期、访花昆虫等进行观察,同时对其繁育系统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结
果表明,叶底红访花昆虫主要有蜂类、瓢虫类和螽斯类;主要传粉昆虫有蜜蜂;为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
虫传粉;其繁育系统是兼性异交。2013-2014年度观测叶底红果实未成熟即干枯或掉落,未能采收到种子,其
中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叶底红;传粉生物学;繁育系统;传粉
中图分类号:S682.3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7—(2016)01—0021—04

叶底红 Phyllagathis fordii(Hance)C.Chen.,别名野海棠、叶下红、铺地锦等,野牡丹科锦香草属植物,
小灌木、半灌木或近草本,高 20~50 cm,喜生长在荫蔽的环境和湿润肥沃的土壤中。叶底红全株可供
药用,具有通经活血、清热燥湿、化积消食等功效[1]。因其植株低矮小巧,叶背和花瓣均呈紫红色,植
株密被红棕色柔毛及长腺毛,色泽艳丽,形态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广
东、浙江、江西、福建[2]。目前关于叶底红的报道有药用[1]、抗性生理[3]、扦插繁殖[4]、组培[5]以及种子
发芽特性[6]方面,对叶底红的传粉生物学特性未见报道。由于叶底红的自播能力差,野生存量少,本研
究以引种的叶底红成年植株为材料,对叶底红的开花特性、繁育系统、访花昆虫及访花行为等进行研究,
为下一步的资源保存、繁殖以及育种工作奠定必要的科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测地点和材料
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梁野山引种的叶底红成年植株为研究对象;试验于2013-2014年在福建省热
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进行。
1.2 研究方法
1.2.1 花部形态与开花特性观测
随机选取 20 朵花,观测花朵每一轮结构的数量、大小、形态和颜色,并对花序中单花数量进行统
计。持续观测单花的开花进程。观察和记录 2013-2014 年度所有植株的开花物候(始花期、盛花期、
末花期)。
1.2.2 杂交指数(OCI)和花粉胚珠比(P/O)的估算及人工授粉试验
依 Dafni标准进行杂交指数(OCI)的估算,判断其繁育系统;对花粉胚珠比(P/O)进行统计,按
Cruden的标准评定繁育系统;进行人工授粉试验,具体方法参考林秋金等(2014)[7]人工授粉试验方法。
1.2.3 花粉粒柱头形态观测与活性检测
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柱头形态特征并拍照。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采用
MTT法测定花粉活性。
1.2.4 访花昆虫种类行为观测
观察、记录访花昆虫种类、访花行为,并进行初步鉴定。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野牡丹科观赏植物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2012J01116);福建省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野牡丹科植
物种质资源保存、鉴定与初步评价(2014R1028-1);叶底红成花规律及其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2013GY02)。
第 41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41 No.1
第 1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6
22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的形态特征与开花特性
伞形花序生于枝条顶端,有花 3~16朵,花序、花梗及花萼均密被紫褐色短柔毛及长腺毛。总花梗
长 1.5~5.0 cm;花紫红色,花冠径为 3~3.4 cm;花萼陀螺形,长 5~7 mm,两面均被毛;花瓣卵形至
广卵形,长 1.1~1.7 cm;雄蕊 8枚,同型,长约 1.5~1.9 cm,4枚与花瓣对生,4枚与萼片对生,药隔
膨大,下延,前后连成盘状,子房下位,卵形,4室,蒴果杯状,为宿萼所包裹,长 0.7~0.9 cm,直径
约 0.6~0.9 cm,种子多数。
单花开放动态过程是:19:00 微微开口或花瓣紧密抱紧的花蕾花瓣慢慢张开;21:00 至凌晨 1:00 花
瓣半开,雄蕊花药内折;凌晨 2:00至 4:00左右花瓣接近完全开放,内折的雄蕊花药散开;早上 6:00花
朵完全开放。开花当天雌雄蕊不变色,花瓣鲜艳;第二天早上或下午花瓣掉落,雄蕊花药顶部从微蓝色
变为褐色,个别雄蕊掉落,少数花药变褐腐烂,柱头顶部不变色或变褐;第三天雄蕊完全掉落,柱头顶
部或部分柱头基部变褐;第四、五天柱头掉落或存留或整个子房掉落。单花花期两天,观赏期两天。叶
底红花朵开放受气温影响,当气温比较高时,常会出现开花异常现象,即花瓣完全开放或者半开,内折
的雄蕊花药不散开直至整朵花凋谢。
2013-2014年度叶底红的开花物候情况:2013年 5月底进入开花期,6月中旬至 7月上旬进入盛花
期。7月中旬至 9月中旬零星开花,9月底至 10月上旬花量增多,10月下旬至翌年 3月花量少,果期 6
月至翌年 3月。2014年 5月上旬进入开花期,5月下旬至 6月下旬进入盛花期。7月至 8月下旬零星开
花,果期 5至 9月。2014年 9月后植株大量死亡,观测结束。
2.2 叶底红的杂交指数
叶底红花冠径为 3~3.4 cm,雌雄蕊同时成熟,柱头与花药空间分离,依据 Dafni标准,三项数值相
加 OCI值为 4,繁育系统为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活动才能完成传粉过程。叶底红单个花药花
粉量为 195976±24846 粒,单花花粉量为 1567805±198767 粒,每个子房平均胚珠数目为 743±38粒,花
粉量/胚珠(P/O 统计值)为 2019.2±241.2,依据 Cruden 标准,繁育系统属兼性异花授粉类型。而人工
授粉处理的结果是无论是自然状态下还是人工授粉花朵,个别子房虽有膨大现象,但果实均未成熟就掉
落,未能采收到种子。
2.3 花粉与柱头的生物学特性
2.3.1 花粉粒与柱头的形态特征
叶底红的花粉粒和柱头的形态
见图 1。通过光学显微镜测量得出雄
蕊花粉粒大小:(16.59±0.42)μm×
(11.82±0.36)μm,P/E=1.41±0.05,
椭球形。柱头长 1.4~1.8 cm,柱头
端部呈白色,解剖镜下观察,柱头圆
形,花粉接受面由许多小乳突构成,
表面无粘液。
2.3.2 花粉的活性及柱头可授性的动态变化
从表 1 可以看出,叶底红花粉的活性及
柱头的可授性随单花花期的推移,有一定的
波动。在整个单花花期内,花粉活性偏低,
在 20%~30%左右,在花开第一天早上 8:00
时,花粉活性最低,只有 3.13%。柱头可授
表 1 叶底红柱头与花粉活性检测结果
处理
花开第一天 花开第二天
8:00 10:00 14:00 16:00 8:00 10:00 14:00 16:00
柱头可授性(%) 10.00 20.00 19.00 22.22 28.57 33.33 22.22 12.50
花粉活性(%) 3.13 30.24 29 32.21 27.5 26.5 22 19.7
图 1 花粉粒和柱头形态
第 41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41 No.1
第 1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6
23
性在花开第一天早 8:00为 10%,随后柱头可授性不断增强,第二天早上 10:00柱头可授性增至 33.33%,
第二天下午柱头活性开始下降,花开第三天柱头活性为 0。从整体花期来看,柱头可授性偏低(小于 33%)。
从表中可见花粉活性与柱头可授性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先升高后降低。
2.4 访花者的种类和访花行为
在开花期间,主要有蜜蜂、隧蜂、蛾类幼虫、螽斯、甲虫等 7种昆虫(见图 2)访问叶底红的花,
经过室内初步鉴定,分属于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及鳞翅目(表 2)。用体视显微镜对这些昆虫标本
进行了检测,发现蜂类的胸腹部及足部携带有大量的花粉。蜜蜂在采食花粉时通过翅和腹部的震动及发
出嗡嗡的振动声使花粉从花粉囊中散出,形成的花粉雾散落在柱头上。在采食花粉时,足及腹部与柱头
产生磨檫,从而使足腹部所带的花粉被带到柱头上。结合蜜蜂的访花行为,笔者认为蜜蜂是叶底红的主
要传粉昆虫。隧蜂科的昆虫访花时长时间停留在花粉囊上,也是有效传粉者;蛾类幼虫、螽斯长期占据
花上,啃食花蕾、花药和花瓣,对叶底红的花部破坏很大。
表2 叶底红的访花昆虫
目 科 种类 访花目的
膜翅目(Hymenoptera) 蜜蜂总科(Apoidea) 蜜蜂科(Apidae) 2 采粉
隧蜂科(Halictidae) 1 采粉
鞘翅目(Coleoptera) 瓢虫科(Coccinellidae) 1 采食花蕾、花药、花瓣
直翅目(Orthoptera) 螽斯科 (Tettigoniidae) 2 采食子房、花药
鳞翅目(Lepidoptera) 夜蛾科 (Noctuidae) 1 采食子房、花药、花瓣

图 2 叶底红的部分访花昆虫
3 结论和讨论
OCI和 P/O是统计植物界许多植物后得出的一般规律。在两性植物繁育系统研究中,被许多研究者
使用。本文也使用这两个参数对叶底红的繁育系统进行评定,两个参数的评定结果一致,叶底红的繁育
系统为兼性异交,说明叶底红为异花授粉植物,需要传粉者,并且自交亲和。
通过检测可知叶底红单花的花粉量很大,可达到上百万,但是花粉粒小,花朵散粉能力差,无法给
予传粉昆虫足够的报酬,且叶底红的花期与周边许多野牡丹属植物的花期相叠,在花量及花粉数量上没
有优势,导致传粉昆虫蜜蜂和隧蜂数量极少,每次观测一般只见到1至4只左右的蜜蜂访花,隧蜂的数量
也只有个别只。
生境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叶底红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土壤
及阴湿的环境中,适宜生长温度在15~25℃,温度上升,植株停止生长,夏季忌高温和强光直射。2011
年在春夏秋季不同时期可以采收到成熟的种子,而在2013-2014年度试验中,只观测个别叶底红子房有
第 41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41 No.1
第 1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6
24
膨大现象,但未等果实成熟,整个果实即干枯掉落,未能采收到种子,这说明叶底红的生长受环境和气
候的影响很大,可能因为栽培基质和气候的变化,导致花器官发育所必需的光照、温度、湿度或其他条
件的缺乏,导致叶底红的花粉活性、柱头可授性偏低,且叶底红的柱头不分泌粘液,难以授上粉,导致
没有挂果。具体原因还有待布置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常章富,吴嘉瑞,滕云霞,等.中国野牡丹科药用植物性能主治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7):854-859.
[2]福建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四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0-121.
[3]郑涛,陈振东,林秀香,等.野牡丹科、金粟兰科野生花卉抗寒性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1):29-33.
[4]陈振东.叶底红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99-201.
[5]陈振东,蔡坤秀,林秀香,等.叶底红生根培养因子优选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11,38(1):83-85.
[6]林秀香,陈振东,林秋金,等.叶底红种子发芽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8):156-159.
[7]林秋金,苏金强,林秀香,等.细叶野牡丹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4,35(7):1318-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