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溪黄草水提物与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



全 文 :JTCVM
年第 2 期2015
溪黄草水提物与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
范葶莉,吴祖雄,张清林,黄桂兰,吴燕文,张旭政,张颖志,钟 威,马 驿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广东湛江 524088)
摘 要:为了评价溪黄草及其与抗菌药联用对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溪黄草等中
药水提物与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将溪黄草等中药水提物分别与抗
菌药联合,测定联用后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硫酸黏菌素、阿莫
西林与溪黄草联用后,明显增强了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其中,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的用量为单药用
量的 1/8,溪黄草的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64时即呈现抑菌效果;抗菌药与五味子、秦皮、乌梅、大青叶、黄芩、薄荷、
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制大多数呈现协同效果;盐酸环丙沙星分别与溪黄草和薄荷联用后,体
外抑菌效果变化不明显;乙酰甲喹分别与溪黄草和五味子联用后,体外抑菌效果均减弱。说明中药水提物与抗菌药
联用可以增强其抗菌效力,也可能存在配伍禁忌,有些中药水提物与抗菌药配伍应用时可能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
作用增强。
关键词:溪黄草;水提取物;抑菌
中图分类号:S85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354(2015)02-0010-04
DOI:10.13823/j.cnki.jtcvm.2015.02.003
收稿日期:2014-11-24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20307012);广东海洋大
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范葶莉(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491494201
@qq.com
通讯作者:马 驿,男,教授,E-mail:mayi761@163.com
溪黄草(Rabdosia serra Hara)主产于广东省及湖南、湖
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广东以
清远、饶平、潮州等地区为主 [1],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等
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等 [2]。近年研
究结果表明,溪黄草对动物源性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蜡状芽孢杆菌、溶血性链
球菌、巴氏杆菌及鸡源性大肠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与杀
灭作用 [3, 4],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临床上联合应用
中西药防治疾病的情况日趋普遍,治疗范围越来越广 [5]。
临床实践证明,抗菌药对于各种急性传染性细菌病有良好
的疗效,且使用方便,对危急病症更显优越性,但许多抗菌
药具有毒副作用,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或者造成药物残留
而危害人体健康。西药侧重于药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作用,
而中药则主要通过调整机体整体功能状态来实现抗菌作
用 [6]。中西药相互取长补短,配伍应用能提高疗效,降低药
物毒副作用,其效果已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中西药联
用也可能存在配伍禁忌,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时药物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笔者等采用水提法提取溪黄草与其
他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测定各种水提物对大肠杆菌的最
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将中药水提
物与抗菌药联用,测定其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以
期为溪黄草在畜牧生产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 溪黄草,采自广东清远市,阴干,备用;五味子、
秦皮、乌梅、大青叶、黄芩、薄荷、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各 50 g,
均购自湛江市第一中医院。
1.1.2 菌株 大肠杆菌标准珠,由广东海洋大学动物医学
系微生物学实验室提供。
1.1.3 主要试剂 营养琼脂、营养肉汤等培养基,购自北
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2 方法
1.2.1 中药水提物的制备 称取阴干切碎的溪黄草 100 g
置于烧杯内,加水 300 mL,置于室温下浸泡 10-30 h 后加
热煮沸 30 min,连续煎煮 3 次,冷却,过滤,合并煎煮液,浓
缩至 50 mL,使药液含原药材为 2 g/mL。其他中药均按此方
法制备水提物,使药液含原药材为 1 g/mL。抗菌药用灭菌蒸
馏水或磷酸缓冲液配制成 1 280 μg/mL。所有药液置于 4 ℃
冰箱内保存,备用。
1.2.2 中药水提物及抗菌药对大肠杆菌 MIC 的测定 将
大肠杆菌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 ℃恒温培养 16 h
后,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37 ℃恒温培养 16 h
后,采用平板计数法计数,用肉汤稀释至 1.0×105 CFU/mL,
置于 4 ℃冰箱内保存,备用。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各
中药水提物的 MIC[7]。取无菌试管 12支,除第 1管加入菌液
1.6 mL 外,其他各管均加入 1 mL,然后向第 1 管加入溪黄
草提取物 0.4 mL,混合均匀后吸出 1 mL 加入到第 2 管,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稀释至第 11 管,弃去 1 mL,第 12 管为
空白对照,12 个试管内菌液中溪黄草含量分别为400、200、
100、50、25、12.5、6.25、3.125、1.563、0.781、0.391、0 mg/mL(其
他中药及抗菌药的 MIC测定方法相同,但其他中药第 1管




10
JTCVM
年第 2 期2015
浓度为 200 mg/mL,抗菌药第 1 管浓度为 128 μg/mL,其余
各管浓度依此类推)。稀释完毕后,将试管置于 37 ℃恒温
箱中培养,分别于 24、48 h 观察结果。试验重复 3 次。
培养 24 h 时,若对照管细菌生长良好、管内发生混
浊,药液管亦发生混浊,即表示细菌生长,该浓度供试药物
无抑菌作用;若药液管清亮,表示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其为
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大稀释度的药液,即为该药物的最小抑
菌浓度(MIC)。
1.2.3 中药水提物及抗菌药对大肠杆菌 MBC 的测定 将
上述培养物继续培养至 48 h,若药液管仍清亮,将各管清
亮的药液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 8-12 h 后观察,仍
无细菌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物的最小杀菌浓度
(MBC)。
1.2.4 中药与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 MIC 及 MBC 的测
定 抗菌药分别与溪黄草和其他中药组成复方,复方的
MIC及 MBC测定方法与单药相同。
2 结果
2.1 不同中药水提物和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不同药物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见表 1。中草药中
五味子的抑菌效果最强,MIC为 12.5 mg/mL;乌梅次之,MIC为
25 mg/mL;其次是大青叶、黄芩、薄荷、金银花,其 MIC 均为
50 mg/mL;秦皮与板蓝根抑菌作用较弱,MIC均为 100 mg/mL。
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药有五味子、秦皮、黄芩和薄
荷,MBC均为 200 mg/mL,五味子效果最好,MBC为 50 mg/mL。
抗菌药中诺氟沙星抑菌效果最强,MIC 为 0.5 μg/mL;
其次是盐酸环丙沙星,MIC 为 1 μg/mL,氟苯尼考、阿莫西
林、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的 MIC 为 4-8 μg/mL;最弱的是
硫酸黏菌素,MIC为 32 μg/mL。与中药相比,抗菌药对大肠
杆菌的抑菌效果均很强。
表 1 不同中药水提物与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 MIC 和
MBC 测定结果
Table 1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of Chinese herb and
antibiotic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in vitro
2.2 中药水提物和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
中药水提物与抗菌药联用后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
效果见表 2。从表 2 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水提物与抗菌
药联用的抑制效果增强。溪黄草分别与头孢曲松、强力霉
素、诺氟沙星、硫酸黏菌素、阿莫西林联用后,明显增强了
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头孢曲松、溪黄草联
用后,头孢曲松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8、溪黄草用量为单
药用量的 1/64 时即呈现抑菌效果;强力霉素、溪黄草联用
后,强力霉素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2、溪黄草用量为单药
用量的 1/8 时即呈现抑菌效果;诺氟沙星、溪黄草联用后,
诺氟沙星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2、溪黄草用量为单药用量
的 1/256 时即呈现抑菌效果;硫酸黏菌素、溪黄草联用后,
硫酸黏菌素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2、溪黄草用量为单药用
量的 1/4 时即呈现抑菌效果;阿莫西林、溪黄草联用后,阿
莫西林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8、溪黄草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64 时即呈现抑菌效果。溪黄草分别与丁胺卡那霉素、氟
苯尼考、乙酰甲喹联用后,则减弱了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
体外抑制效果。
其他中药水提物与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
作用大多数呈现协同效果,丁胺卡那霉素与板蓝根、头孢曲
松与黄芩、强力霉素与秦皮、硫酸黏菌素与大青叶、氟苯尼
考与金银花、阿莫西林与乌梅联用后,均明显增强了抗菌药
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其中,头孢曲松与黄芩联用后,
头孢曲松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16、黄芩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64时即呈现抑菌效果。诺氟沙星与五味子、乙酰甲喹与五
味子联用后,则减弱了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
盐酸环丙沙星分别与溪黄草和薄荷联用后,体外抑菌
效果基本不变。乙酰甲喹分别与溪黄草和五味子联用后,
体外抑菌效果均减弱。
表 2 抗菌药与中药水提物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
Table 2 Effects of antibiotics combined with Chinese
herbal extract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in vitro
注:MIC、MBC 各栏中,“/”前为抗菌药浓度,单位为 μg/mL,
“/”后为中药提取物浓度,单位为 mg/mL。
Notes: In the column of MIC and MBC, antibiotics concentration
was in front of“/”wi h unit ofμg/mL, Chinese herbal extract concent-
ration was behind“/”with unit of mg/mL.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水煎法制备溪黄草等中药药液,该方法所
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据报道,溪黄草具有抑菌杀菌活
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溪黄草与其他 8 种中药对大肠杆菌
的体外抑菌浓度 MIC 为 12.5-200 mg/mL,MBC 大多数为
200 mg/mL,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浓度 MIC 为
药物
溪黄草
五味子
秦皮
乌梅
大青叶
黄芩
薄荷
金银花
板蓝根
200
12.5
100
25
50
50
50
50
100
200
5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8
8
1
16
0.5
32
4
8
4
丁胺卡那霉素
头孢曲松
盐酸环丙沙星
强力霉素
诺氟沙星
硫酸黏菌素
氟苯尼考
阿莫西林
乙酰甲喹
MIC
/mg·mL-1
MBC
/mg·mL-1 药物
MIC
/μg·mL-1
MBC
/μg·mL-1
8
8
1
32
1
32
8
8
8
复方药物 MIC MBC 复方药物 MIC MBC
丁胺卡那霉素/溪黄草
头孢曲松/溪黄草
盐酸环丙沙星/溪黄草
强力霉素/溪黄草
诺氟沙星/溪黄草
硫酸黏菌素/溪黄草
氟苯尼考/溪黄草
阿莫西林/溪黄草
乙酰甲喹/溪黄草
64/200
1/3.125
1/3.125
8/25
0.25/0.781
16/50
8/25
1/3.125
8/25
64/200
1/3.125
1/3.125
16/50
1/3.125
16/50
16/50
1/3.125
16/50
2/3.125
0.5/0.781
1/1.563
4/6.25
2/3.125
16/25
1/1.563
1/1.563
8/12.5
丁胺卡那霉素/板蓝根
头孢曲松/黄芩
盐酸环丙沙星/薄荷
强力霉素/秦皮
诺氟沙星/五味子
硫酸黏菌素/大青叶
氟苯尼考/金银花
阿莫西林/乌梅
乙酰甲喹/五味子
128/200
1/1.563
128/200
16/25
16/25
32/50
128/200
32/50
32/50




11
JTCVM
年第 2 期2015
Effects of Rabdosia serra Hara extract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in vitro
FAN Ting-li, WU Zu-xiong, ZHANG Qing-lin, HUANG Gui-lan, WU Yan-wen, ZHANG Xu-zheng,
ZHANG Ying-zhi, ZHONG Wei, MA Yi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Abstract:The experiment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Rabdosia serra Hara and its extract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in vitro,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0.5-32 μg/mL,MBC 为 1-32 μg/mL,抗菌药的抑菌效果相
当于溪黄草及其他中药水提物的几千倍至几十万倍。可见
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不能仅以体外抑菌效果来评价,不同
中药对不同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抑菌范围,也有不同的抑
制效果,中药中某些抑菌成分对细菌有直接抑制作用,且
中药的多种复杂有效成分能调节机体平衡,提高免疫力,
故中药对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也应成为评价其防治效果
的重要指标之一 [8,9]。中药的 MIC 和 MBC 测定结果对指导
临床用药剂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体外抗菌试验只能说明
所试中药与细菌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影响,而对被细菌感染
动物的治疗效果必须进行动物体内试验才能证实。
溪黄草与抗菌药联用后,大多数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
果增强,如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硫酸黏菌素、
阿莫西林与溪黄草联用后,明显增强了抗菌药对大肠杆菌
的体外抑制效果,其中,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用量为单药用
量的 1/8、溪黄草用量为单药用量的 1/64 时即呈现抑菌效
果,说明这些药物与溪黄草之间有协同作用,在实践中应
充分利用其协同作用,配伍出对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效果的
复方,用于防治疾病。盐酸环丙沙星与溪黄草联用后抑菌
效果变化不大,药物之间可能是无关作用。而丁胺卡那霉
素、氟苯尼考、乙酰甲喹与溪黄草联用后,反而减弱了抗菌
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相互之间可能是拮抗作
用。抗菌药与其他中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
与抗菌药、溪黄草联用后的抑菌效果基本一致,大多数呈
现协同效果,如丁胺卡那霉素与板蓝根、头孢曲松与黄芩、
强力霉素与秦皮、硫酸黏菌素与大青叶、氟苯尼考与金银
花、阿莫西林与乌梅联用后,均明显增强了抗菌药对大肠
杆菌的体外抑制效果。诺氟沙星与五味子、乙酰甲喹与五
味子联用后,则减弱了抗菌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效
果。在复方中,有效成分可能是各自作用的协同和制约,也
可能是各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而发挥出的综合效
应[10]。中西药联用可能使药物原有成分失去活性或丧失,
从而降低疗效 [11]。付佳毓指出从含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龙
骨、牡蛎、珍珠等以及含有金属离子的中成药与四环素族
抗生素同服,能降低四环素的疗效 [12]。中西药联用也可能
存在配伍禁忌,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时药物疗效降低,毒
副作用增强。
溪黄草含有萜类、黄酮等多种抗菌活性成分 [13],对革
兰氏阳性菌、阴性菌以及球菌、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
果,对酵母菌、霉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抗菌谱之广在
植物界中比较罕见 [3]。在实践中采用中西药相结合治疗细
菌性疾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13]。选择中药与西药按照科学
的方法组成复方制剂具有药效互补、疗效增强,且具有降
低抗菌药的用量和耐药性生、减少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和药
物残留等优点。但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中西药联合使用,
其抑菌的具体成分、作用方式和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金菊,吴祖雄,张志颖,等.黄溪草水提物及其复方对细
菌的抑制效果[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5,34(1):39-41.
[2] 谢兴亮,盛艳梅.溪黄草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
30(4):494-497.
[3] 战 宇,宁正祥. 溪黄草提取物抑菌效果研究[J]. 食品
工业科技,2003,24(10):61-63.
[4] 何春兰,林红英,张继东 .溪黄草类植物提取物对鸡常
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8(7):4-7.
[5] 张正宁 .浅谈中西药合理联合应用 [J].工企医刊,2007,
20(4):70-71.
[6] 王晓晖,刘亭岐,陈 波,等.14 种中药及其组方对临床
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 [J].畜牧与兽医,2009,41(8):
74-76.
[7] 李仪奎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1:36-38.
[8] 王志强,陈杖榴.兽用中草药与抗菌西药联合应用研究
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0,19(3):15-18.
[9] 李永刚,文景芝 .中草药水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368-371.
[10] 余 慧,蔡景义,左之才,等 .复方中药制剂的体外抑
菌效果观察与临床试验报告[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
(8):94-95.
[11] Cunics G N, Motohashi L, Amaral S,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biotics and nonconventional antibiotis on
bacteri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00,(3):239-242.
[12] 付佳毓.中西药联合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
5(17):154-156.
[13] 陈 晓.中草药溪黄草化学成分的研究[D].天津:南开
大学,2001.




12
JTCVM
年第 2 期2015
超微粉碎对菌草鹿角灵芝中多糖、三萜类溶出度的影响
廖吕燕,崔萧瑜,李 健,潘晓丽,马玉芳,黄一帆
(福建农林大学 中西兽医结合与动物保健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002)
摘 要:目的:比较不同浸提时间菌草鹿角灵芝超微粉和普通粉中多糖和三萜类溶出率的差异。方法:采用
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以齐墩果酸为标准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三萜类含量。结果:相同提取时
间下,超微粉多糖和三萜类的溶出量分别比细粉的溶出量提高 24%和 15.2%,溶出度参数 T50和 Td检测结果显示,
超微粉多糖、三萜类溶出速度也比细粉快,在 90 min时超微粉多糖累计溶出量达到 95%以上,三萜类在 90%以
上,而细粉的两项溶出量均仅为约 70%。结论:超微粉碎技术有利于菌草鹿角灵芝有效成分的溶出。
关键词:超微粉碎;菌草鹿角灵芝;多糖;三萜类;溶出度
中图分类号:S85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354(2015)02-0013-05
DOI:10.13823/j.cnki.jtcvm.2015.02.004
收稿日期:2015-01-08
基金项目: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JCJJ13014)
作者简介:廖吕燕(1985-),女,实验师,主要从事中西兽医结合
研究。
通讯作者:马玉芳(1970-),女,教授;黄一帆(1954-),男,教授,博导。
!!!!!!!!!!!!!!!!!!!!!!!!!!!!!!!!!!!!!!!!!!!!!
concentration (MBC) of aqueous extracts from Rabdosia serra Hara and other Chinese herbs were measured with test tube
double dilution method. Moreover,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Rabdosia serra Hara and other Chinese herbs extract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was determined in vitr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improved
mostly when the Rabdosia serra Hara extract was combined with cefatriaxone, deoxytetracycline, norfloxacin, colistin sulfate
and amoxicillin,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1/64 of the single dosage of Rabdosia serra Hara extract combined with 1/8 of
the single dosage of cefatriaxone or amoxicillin could present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The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improved mostly when the antibiotics was combined with Fructus Schisandra, Ash Bark, Dark Plum,
Folium Isatidis,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Mentha Haplocalyx, Flos Loniceraet, Radix Isatidis,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improved not observably when ciprofloxacin was combined with Rabdosia serra Hara or Mentha
Haplocalyx, the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reduced observably when Maquindox was combined with Rabdosia serra Hara or
Fructus Schisandra. Thus it can be seen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s can enhanced by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and antibiotics, but may also exist incompatibility to reduce the drug efficacy and enhance toxicity.
Key words:Rabdosia serra Hara; Chinese herbs extract; antimicrobial effect
超微粉碎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植
物细胞经破壁后,细胞内有效成分可充分暴露出来,从而提
高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增加药物吸收率,提高其生物
利用度,因此该技术在中药生产中已显示出特有的优势[1-3]。
鹿角灵芝是灵芝属的一种,在栽培过程中,因受外界
条件变化而异型生长所成的一种菌柄长、顶端呈杵状、无
伞状菌盖或只有小的近匙形菌盖的新菌株,多分枝而状如
鹿角,故此得名。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开始人工栽培鹿角
灵芝,之后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陆续开始研究其栽培方
法。20 世纪 80 年代菌草技术兴起后,其发明人福建农林
大学菌草所林占熺研究员利用菌草作为培养基,人工栽培
并成功地自主筛选出鹿角灵芝菌株 G0801,成功培养出菌
草鹿角灵芝 [4]。目前,关于菌草鹿角灵芝的研究仅见多糖
提取条件优化 [5],菌草鹿角灵芝超微粉有效成分溶出度研
究鲜见报道。笔者等将菌草鹿角灵芝加工成超微粉和普通
粉,比较研究两种粉体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度差异,旨在为
菌草鹿角灵芝超微粉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鹿角灵芝超微粉与细粉
真空包装菌草鹿角灵芝干燥生药切片(G0801),购于福
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菌草鹿角灵芝切片先经普通粉碎,
再经超微粉碎。粉体通过标准筛振机过筛,过 100目筛,得
到菌草鹿角灵芝细粉;过 300目筛,得到菌草鹿角灵芝超微
粉。分装,每袋 100 g,置于干燥器保存。
1.2 主要仪器
SQW-6BL三清植物超微粉粉碎机(山东三清不锈钢设
备有限公司);XSB-70B 型 &200 标准筛振机(柳州探矿机
械厂);超声波清洗器(济宁天华超声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BC-R201B 旋转蒸发器(上海贝凯生物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