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滨海前胡药用价值浅析



全 文 :滨海前胡药用价值浅析
许 响,李红芳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 连云港222007)
摘 要:前胡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肺、脾、肝经,有疏散风热、降
气化痰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等疾病[1]。但《中国药典》(2010
版)仅收载白花前胡及紫花前胡,而资源更为丰富、分布更为集中的滨海前胡却未予收载。滨海前胡为
伞形科Apiaceae前胡属植物[2],是以上两种前胡的同科同属植物。经我国学者对滨海前胡的化学成分
及药理作用系统研究表明,滨海前胡与药典收载正品前胡的主要成分并无明显差异,可作为正品前胡的
代用品,应予重视。对滨海前胡的药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分子水平研究现状等进行探索,以期
进一步推动滨海前胡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滨海前胡;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6)08-0045-02
DOI:10.11954/ytctyy.201608019
收稿日期:2015-07-12
作者简介:许响(1983-),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及科研。
  前胡,多年生草本,根颈粗壮,茎上部叶无柄,花瓣卵
形,棕色,花期为8-9月,果期为10-11月。该药物生长于
海拔250~2 000m的山坡林缘、路旁或半阴性的山坡草丛
中,主产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安徽省宁国市前胡
产量居全国之最。《本草图经》载其能散风清热、降气化痰,
可用于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黏、哎逆食
少、胸膈满闷等疾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前胡作为我国传
统中药材之一,中医临床一般用于治疗风热咳嗽痰多、痰热
喘满、咯痰黄稠等症。《中国药典》(2010版)仅仅收载白花
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及紫花前胡(Peu-
cedanum decursivum (Miq.)Maxim)。滨海前胡(Peuceda-
num japonicum)为伞形科 Apiaceae前胡属植物,是以上两
种前胡的同科同属植物,却未收载。但经我国学者研究表
明,滨海前胡与药典收载的正品前胡药理成分相似,应予以
重视和合理开发。本研究介绍中药滨海前胡近十五年来的
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子水平等的研究成果,详
细阐述其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具体报道如下。
1 滨海前胡药用资源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5版至2005版将白花前胡
(P.praeruptorum)和紫花前胡(P.decarsivum)的干燥根作
为前胡的药用部位,2010版药典将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及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q.)Maxim)分项收载其中,不过由于受地域特点、传统
认识、物种分布及民族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用药历史
的发展,前胡的药用品种和植物来源也发生了变化。国内
学者饶高雄等[3]研究发现,在中国各地及部分东亚国家,如
韩国、日本、朝鲜等,有将伞形科16属约40多种植物作为前
胡使用的习惯。根据各项相关记载,药用前胡品种的来源
比较多,但能用于临床实践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多。一
般习惯将白花前胡和紫花前胡作为正品前胡使用,但白花
前胡、紫花前胡等公认的正品前胡,在资源上没有集中分
布,导致采集和收购困难。与此同时,排除在正品前胡之外
的滨海前胡却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及
台湾等地区分布集中,常可在近海山坡灌木丛或石隙采集,
为滨海前胡的规模化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4]。
2 滨海前胡鉴别研究
张洪冰等[5]采用性状鉴定及显微鉴定法对滨海前胡的
生药组织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对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
药材显微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滨海前胡根木栓层中
夹杂近方形或长圆形石细胞,油管呈环状散在;茎圆柱形有
纵棱脊25~40条,棱脊内有厚角组织及油管,维管束于各
棱脊处较发达;叶为等面叶,维管束上下方及韧皮部均有油
管,薄壁细胞含有放射状或针簇状的橙皮苷结晶。以上生
药组织学特征稳定、可靠,可作为滨海前胡的鉴别依据之
一,为滨海前胡的定种提供了可靠依据。
3 滨海前胡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滨海前胡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各类香豆
素类化合物。此外,还发现其含有色原酮、挥发油、聚炔、黄
酮、木脂素、简单苯丙素衍生物等有效成分。近年来,滨海
前胡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相应
研究已逐步展开。
—54—
3.1 滨海前胡的化学成分
滨海前胡根中含白花前胡醇(peucedanol),伞形花内酯
(umbeliferone)[1],3′(S),4′(S)-双异戊酰-3′,4′-氢邪蒿素
[3′(S),4′(S)-disovaleryolxy-3′,4′-dihydroseselin],3′(S),
4′(S)-双异戊烯酰-3′,4′-二氢邪蒿素[3′(S),4′-dihydrosese-
lin],3′,4′-dihydroseselin],右旋萨米定(samidin),右旋川白
芷内酯(anoma-lin),防葵素(peujaponisin),左旋齿阿米定
(visnadin),其它上部分含右旋反式-开洛内酯(trans-khel-
lactone),右旋反式-4′-乙酰-3′巴豆酰凯诺内酯(trans-4′-
acetyl-3′-tigloylkhelactone),左旋顺式-凯诺内酯(trans-4′-
acetyl-3′-tigloylkehlactone),左旋顺式-凯诺内酯(trans-4′-
acetyl-3′-tigloylkhelactone),左旋顺式-凯诺内酯(cis-khel-
lactone),右旋顺式-4′-乙酰-3′-当归酰凯诺内酯(cis-4′-ace-
tyl-3′-angeloylkhelactone),顺-3′-异戊酰-4′-异戊烯酰凯诺
内酯(cis-3′-isovaleryl-4′-senecioylkhelacto-ne),香叶木甙
(diosmine)和甘露醇(mannitol)[6]。此外,该植物还含香柑
内酯(bergapten)[7]、亥茅酚(hamaudol)[8]。
3.2 与正品白花前胡及紫花前胡的比较
福建师范大学实验中心兰瑞芳等通过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滨海前胡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进行研究,以SE-54石英毛细管柱共分离出42个峰,鉴定
出24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68%。同时,采用薄
层层析、紫外光谱、脉冲极谱等方法分析采自福建省福清的
滨海前胡与正品前胡,对其根、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比较提取挥发油、薄层层析谱图、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发
现滨海前胡与正品白花前胡具有基本一致的主要有效成
分,且在醇浸出物含量和总香豆素含量上,滨海前胡高于正
品白花前胡,提示滨海前胡具有成为白花前胡替代品的潜
质,甚至可将滨海前胡作为中药前胡的一个新品种加以开
发利用。张洪冰通过TLC方法比较,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
样品于相应色谱位置上荧光斑点基本相同,二者的主要化
学成分基本相同;紫花前胡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白花前
胡及滨海前胡有一定的差异。滨海前胡的根、茎叶及花样
品的薄层色谱于相应位置上荧光斑点相同,三者的主要化
学成分相同。白花前胡乙素作为白花前胡的指标性成分之
一,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中“白花前胡”项方法,采用
HPLC法测定并比较滨海前胡及白花前胡中白花前胡乙素
的含量;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白花前胡乙素含量不低于
0.24%。结果显示:11个白花前胡样品中3个样品白花前
胡乙素含量低于药典标准,1个样品中不含有白花前胡乙
素;滨海前胡不同部位主要成分相同,其根样品的平均含量
0.757%,茎叶平均含量为 0.381%,花中平均含量为
0.326%;二者含量比较有显著差异,滨海前胡中白花前胡
乙素含量明显高于白花前胡的含量;此外,紫花前胡中不含
白花前胡乙素。使用GC-MS法可分析滨海前胡不同部位
挥发油的成分,α-蒎烯、β-蒎烯、α-侧柏烯、石竹烯、石竹烯氧
化物等为主要成分;此外,对滨海前胡成分进行初步研究,
分离出异紫花前胡内酯、8-甲氧基补骨脂素、白花前胡乙素
及亥茅酚等4种化合物。
3.3 药理作用研究
前胡属药用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香豆素类化合
物[9],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10],而其醇提取物对心血
管系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白花前胡中总香豆素组分
(TCP)呈剂量依赖性,可延长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但对
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无明显影响;且 TCP可显著降低
ANH和ADM活性。结果显示:TCP能抑制小鼠肝药酶活
性[11]。因此,前胡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广阔的
研究开发前景。
4 滨海前胡分子生物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高科技检测技
术已在中药材鉴定领域得到了具体应用,典型的如分子生
物学及DNA条形码技术,其在中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极
大推动了中药事业的发展。熊永兴等[12]提取前胡、滨海前
胡药材及其他易混品的总DNA,对ITS2序列进行PCR扩
增和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V3.0软件对测序
峰图进行校对拼接获得ITS2序列。利用 MEGA4.0软件
计算物种种内的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采用
最近距离法、相似性搜索法、构建NJ系统聚类树等方法,鉴
定并分析各物种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差异,准确测出了滨
海前胡在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上存在为5个大茎环和6
个小茎环的独特结构。
5 处方研究
《本草汇言》云:“前胡,散风寒、净表邪、温肺气、消痰嗽
之药也。如伤风之证,咳嗽痰喘,声重气盛,此邪在肺经也;
伤寒之证,头痛恶寒,发热骨疼,此邪在膀胱经也;胸胁痞
满,气结不舒,此邪在中膈之分也。又妊娠发热,饮食不甘;
小儿发热,疮疹未形;大人痰热,逆气隔拒,此邪气壅闭在腠
理之间也,用前胡俱能治之。”罗一经云:前胡去寒痰,半夏
去湿痰,南星去风痰,枳实去实痰,蒌仁治燥痰,贝母、麦门
冬治虚痰,黄连、天花粉治热痰,各有别也。临床上,前胡常
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5.1 治疗慢性呼吸衰竭
药物组成:前胡、射干、半夏、陈皮、紫菀、冬花、杏仁各
10g,桂枝、麻黄、五味子各6g,细辛3g。治疗方法:水煎分3
次口服,每天1剂,15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总有
效率可达90.0%。
5.2 治疗急性支气管炎
药物组成:前胡、杏仁、荆芥、矮地茶、桑皮、桔梗各10g,
法半夏、陈皮、甘草各6g。治疗方法:水煎3次分服,每日1
剂。辨证加减:久咳外感者加黄精20g、白及10g;痰中带血
者加茅根、侧柏叶各10g;形寒肢冷者加麻绒、桂枝各6g,连
服3~6剂。临床常采用前胡散治疗该疾病,疗效显著。
5.3 治疗白内障术后虹膜睫状体炎
临床也采用前胡用于治疗眼科疾病,药物组成:前胡、
当归、藁本、防风各10g,熟地、白芍、车前子、茺蔚子各15g,
川芎、红花各6g,夏枯草12g,生甘草3g。结果显示,治疗总
有效率可达94.29%。
6 结语
滨海前胡为前胡属同科植物,但《中国药典》仅收载白
—64—
论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
赵 远1,刘海慧1,梁 超2*
(1.成都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610072;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老干科,四川 成都610072)
摘 要:往来寒热是伤寒少阳证中的一个典型症状,但关于其产生的原因,古往今来的医家却各执一词,
令人大惑。今以中医基础理论和方药组成关系两方面来阐释其原因,即郁极而通,复而再郁。
关键词: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少阳;郁极而通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6)08-0047-02
DOI:10.11954/ytctyy.201608020
收稿日期:2015-11-26
作者简介:赵远(1991-),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伤寒学。
通讯作者:梁超(1959-),男,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脾胃病的治疗。
1 古代医家的认识
古往今来,关于《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的
解释众说纷纭。成无己认为:“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
邪在半表半里,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注解伤寒论
卷三》中,叶天士从阴阳相胜来解释,认为:“阳不足,则阴邪
出表与之争,故阴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里而与之争,
故阳胜而为热。”《医效秘传卷二》中陈尧道对此证的解释
为:“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
热。”《伤寒辨证卷一》[1]中诸家解释互相矛盾,难以归于一
致,而且像“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阳不足,则
阴邪出表而与之争;阴不足,则阳邪入里而与之争”等语句,
模糊、晦涩,让人难以琢磨。
2 笔者的疑惑
新世纪《中医诊断学》(第二版)谓往来寒热(本文所述
往来寒热均非疟疾之往来寒热):“多见于少阳证,为半表半
里证,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时,正邪相争,正胜则发
热,邪胜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想必
每读至此,用心之人每每心生疑问,对此解释心怀不满,笔
者亦然,且有三感。外感病既已由太阳入少阳,表证入里,
且仲景原并未见“半表半里证”,虽有“

此为半在表半在里
花前胡及紫花前胡,通过研究滨海前胡的化学成分、药理作
用,证明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白花前胡及紫花前胡相
似,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药效作用,应予以重新认识。同时,
从资源可持续性和药材分布上来说,正品前胡如白花前胡
和紫花前胡,大部分没有集中分布,不易采集收购,而滨海
前胡分布较为集中,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包括台湾地区均有
较为丰富的资源,为滨海前胡的规模化使用提供了有力保
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3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06.
[3] 饶高雄,孙汉董,林中文,等.中药前胡的本草考证和现代品
种论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l-6.
[4] 孟德玉,毛子成,何兴金,等.药用前胡研究进展[J].中国野
生植物资源,2005,24(3):10-14.
[5] 张洪冰,杨成梓.滨海前胡生药组织学研究[J].亚热带植物
科学,2013,(3):213-218.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06.
[7] 兰瑞芳,郑曦,林少琴,等.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的化学成分
比较[J].中药材,2000,23(9):541-542.
[8] 张洪冰.闽产前胡属药用植物生药学研究[D].福州:福建中
医药大学,2014:25-27.
[9] 石赟蓉,孔令义.以前胡为例,探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
与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38-
46.
[10] 张洪冰,杨成梓.滨海前胡的质量考察[J].福建中医药,
2013,44(5):51-53.
[11] 王德才,赵晓民,李同德等.白花前胡中总香豆素组分对小
鼠肝药酶活性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4,23(8):522-524.
[12] 熊永兴,邬兰,刘义梅,等.前胡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
鉴定研究[J].中药材,2013,36(11):1762-1765.
(责任编辑:李岚春)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