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槲蕨中水溶性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全 文 :2013年 第 24期 广 东 化 工
第 40卷 总第 266期 www.gdchem.com · 29 ·

槲蕨中水溶性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郑怡安,沈秋仙
(丽水学院 理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以水为提取剂,提取槲蕨中的水溶性多糖。分别考察了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比 4个因素对水溶性多糖提取率的影
响。实验结果表明,槲蕨中水溶性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 60 ℃、料液比 1∶50、提取次数 3次、浸提时间 90 min。
[关键词]槲蕨;水溶性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3)24-0029-02

Optimization of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Drynaria Conditions

Zheng Yi’an, Shen Qiuxian
(Lishui University College of Science,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Water as the extraction solvent, extracting the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Drynaria. Were investigated extraction temperature, extraction times,
extraction time, solid to liquid ratio of four factors on the rate of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extraction of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s Drynaria: temperature 60 ℃, solid-liquid ratio 1∶50, extracting 3 times, extraction time 90 min.
Keywords: Drynaria;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extraction conditions;optimization

槲蕨的根茎是骨碎补的主要药材,它的成分复杂多样,已从中
鉴定出了醇溶性、脂溶性、挥发油成分多达 60 余种[1-3]。中华药
典中衡量槲蕨质量的成分是柚皮苷[4],但芸香科植物多含柚皮苷
却无此药效,不能代替槲蕨的根茎入药。多糖类化合物被广泛地
认为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已经证实槲蕨多糖具有
增强免疫、抗病毒和细菌、抗辐射、降血糖和血脂等作用[5-6]。因
此开展槲蕨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仪器
HHS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分析
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恒温鼓风干燥箱(±1 ℃);723N
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植物粉碎机(北京
维博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800型离心机。
1.2 原料及试剂
槲蕨根茎采于浙江丽水市白云山,洗净、60 ℃烘干、粉碎后
过 50 目筛,储藏备用;葡萄糖标准品(生化试剂,上海试剂厂生
产);浓硫酸、苯酚均为分析纯。
1.3 糖含量测定
槲蕨中的多糖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吸取浓度
为 10 mg/100 mL葡萄糖标准液 0.00 mL、0.20 mL、0.40 mL、0.60
mL、0.80 mL、1.00 mL放置于 25 mL比色管中,加蒸馏水至 2 mL。
各加入 5 %苯酚溶液 1. 0mL,摇匀,迅速加入浓硫酸 5.0 mL,摇
匀,冷却至室温,在波长 490 nm处,以 2 mL的蒸馏水为参比液,
测定其吸光度,绘制标准工作曲线,根据提取液的吸光度求得其
多糖含量。
1.4 多糖含量的计算
准确吸取提取液 1.00 mL置于 25 mL比色管中,按照 1.3中
的方法测定吸光度,计算提取率 e∶e=Ca V/W其中 C为稀释后提
取液浓度(mg/mL),a为提取液的稀释倍数,V为原提取液的体积
(mL),W为原料槲蕨的质量(mg)。
2 结果与讨论
2.1 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 5份 1 g槲蕨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均加入 50 mL蒸
馏水,分别在 30、40、50、60、70 ℃的恒温水浴中浸取 2 h,趁
热离心过滤,将提取液转移至 100 mL 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
容,摇匀,按照 1.3的方法进行多糖含量的测定,实验结果如图 1。
由图 1可知,在 30~60 ℃时,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提取率
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温度从 60 ℃到 70 ℃多糖提取率变化不明
显。本实验表明:在 60 ℃的温度,能较好提取出槲蕨中的多糖类
化合物。
2.2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 5份 1 g槲蕨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在 60 ℃恒温水浴
中分别提取 1次,2次,3次,4次,5次,保证总共加水量为 50
mL,回流 2 h,趁热离心过滤,将提取液全部收集转移至 100 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按照 1.3的方法进行多糖含量的测定。
以提取次数为横坐标,以提取率为纵坐标作图,实验结果如图 2。

30 40 50 60 70
2.4
2.6
2.8
3.0
3.2
3.4
3.6
提取

/%
温度/℃

图 1 温度与提取率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the extraction rate

0 1 2 3 4 5 6
2.4
2.6
2.8
3.0
3.2
3.4
3.6
提取
率/
%
提取次数

图 2 提取次数与提取率的关系
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extraction and
extraction rate

图 2表明,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多糖的提取率呈现明显的
上升趋势,在提取 1到 3次时提取率的增加较为显著,在提取次
数从 4次增加到 5次时,提取率增加趋势减缓。考虑到提取次数
[收稿日期] 2013-11-26
[基金项目] 浙江省丽水市科学技术局项目,项目编号:2010JY2B05
[作者简介] 郑怡安(1992-),男,浙江丽水人,本科大四,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
广 东 化 工 2013年 第 24期
· 30 · www.gdchem.com 第 40卷 总第 266期

的增加会造成成本增加,提取次数在 3次是较为合理的。
2.3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 5份 1 g槲蕨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分别加入蒸馏水
各 50 mL,在 60 ℃恒温水浴中分别提取,回流 0.5 h、1 h、1.5 h、
2 h、2.5 h,趁热离心过滤,将提取液转移至 100 mL的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定容,摇匀,按照 1.3的方法进行多糖类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结果由图 3。图 3表明,提取时间在 30~90 min范围内,槲
蕨多糖的提取率一直在增加,在 120 min后提取率上出现了小范
围的下降,可能原因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提取液水会蒸发,影响多
糖的提取量。从能源经济等角度考虑出发,提取时间在 90 min左
右是较为适合的。

0.0 0.5 1.0 1.5 2.0 2.5 3.0
2.4
2.6
2.8
3.0
3.2
3.4
3.6

取率
/%
时间/h
图 3 提取时间与提取率的关系
Fig.3 Ex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the extraction rate

2.4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 5份 1 g槲蕨分别置于碘量瓶中,分别加入蒸馏水
20 mL、30 mL、40 mL、50 mL、60 mL。在 60 ℃恒温水浴中提
取 1.5 h,趁热离心过滤,将提取液转移至 100 mL的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定容,摇匀,按照 1.3的方法进行多糖类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结果由图 4。
图 4 表明,随料液比的升高,提取率随之增大,但是在 1∶
50~1∶60的料比范围内槲蕨多糖的提取率变化较为平缓。因此料
液比选择 1∶50左右比较合理。
3 结论
本文对槲蕨水溶性总多糖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提取次

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料液比 4个条件对总多糖提取率的
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次数为 3次,提取温度为 60 ℃,提取时间
为 90 min,料液比为 1∶50时为最佳工艺。此工艺具有提取时间
短,多糖提取率高,节约能源消耗等有点,为有效开发利用槲蕨
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1:20 1:30 1:40 1:50 1:60
2.6
2.8
3.0
3.2
3.4
3.6
提取
率/
%
料液比
图 4 料液比与提取率的关系
Fig.4 Relationship liquid ratio and extraction rate

参考文献
[1]汲广金,邓靖,等.槲蕨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0,31(8):65-69.
[2]李军,贾天柱,张颖.骨碎补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1999,22(5):
263-266.
[3]李顺祥,龙勉,张志光.骨碎补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11):75-78.
[4]国家药典委员会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年:179-180.
[5]苏育才.槲蕨多糖的分离机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
究,2005,4(22):25-26.
[6]宁书年,张桂.生物多糖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J].食品科学,2005,26(9):
613-614.

(本文文献格式:郑怡安,沈秋仙.槲蕨中水溶性多糖提取条件的
优化[J].广东化工,2013,40(24):29-30)


(上接第 55页)
[9]冯浦涌,彭雪飞,刘刚芝.一种新型吡啶季铵盐的制备及缓蚀性能研究
[J].全面腐蚀控制.2010(04):11-15.
[10]樊国栋,葛君,柴玲玲.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性能评价[J].陕西科
技大学学报.2010.(08):28-30.
[11]San-Miguel M A,Rodger P M.The effect of corrosion inhibitor films on
deposition of wax to metal oxide surfaces[J].J Mol Struct,2000,506(1-3):
263-265.
[12]Duda Y,Govea-Rueda R,Galicia M.Corrosion inhibitors:design,
performance,and computer simulations[J].J Phys Chem,2005,109(47)B:



226-271.
[13]Kong D S,Yuan S L,Sun Y X,et al.Self-assembled monolayer of
o-aminothiophenol on Fe (001) surface : a combined study by
electrochemistry,in-situ STM,and molecular simulations[J].Surf Sci,2004,
573(2):272-273.
[14]郭祥峰,贾丽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2.

(本文文献格式:李霁阳,杨东元,许磊.新型吡啶季铵盐的合成
和缓蚀性能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3,40(24):54-55)


(上接第 60页)
参考文献
[1]郑锦华,吴绍林.葡萄糖衍生产品的生产及市场[J].河南化工,1997,
(6):14-15.
[2]王冲,刘红梅,杨文玲,等.葡萄糖酸钠的制备及发展趋势[J].新型建
筑材料,2007,24(2):122-124.
[3]胡延燕,黄汝杰,何延树,等.葡萄糖酸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
凝土,2008,(5):71-72.
[4]李家辉,胡延燕,范海宏.葡萄糖酸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混凝土,



2009,(6):67-69.
[5]赵帆,张刚,陈先明,等.葡萄糖酸钠的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及其评价[J].材
料保护,1999,32(2):20-21.
[6]陈建初.一步法合成葡萄糖酸钙[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8,20:29-32.
[7]魏巍,王学东,崔玉民.间接法合成葡萄糖酸锌及其标准[J].阜阳师范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4):43-45.

(本文文献格式:贾凤,周雄,张岭.葡萄糖酸钠的制备工艺研究
[J].广东化工,2013,40(2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