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槲蕨多糖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5 -01-07
作者简介:苏育才(1978 -),男 ,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生
物化学。
槲蕨多糖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苏育才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福州 350007)
摘要:从槲蕨中提取水溶性粗多糖 ,用 3%三氯乙酸脱蛋白后 ,经 DEAE—纤维素 52 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 G
-200 柱层析可得到纯品。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槲蕨多糖显示了一定程度的抗细菌
和抗真菌活性。
关键词:槲蕨;多糖;分离;抗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320(2005)04-0025 -02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Isol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Drynariea fortunei and 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SUYU-cai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College ,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The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Drynariea fortunei by hot water .They are deproteinized by 3%trichloroacetic acid for sev-
eral times and isolated by DEAE -cellulose and Sephadex G -200 chromatography column in turn.They were tested for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using the agar disc diffusion method.The result showed the polysaccharides from Drynariea fortunei have varying amount of ac-
tivity against gram positive bacteria and fungi.
Key Words:Drynariea fo rtunei ;polysaccharide;isolation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槲蕨 Drynariea fortunei(Kunze)J.Sm 是蕨类
植物槲蕨科 Drynariaceae槲蕨属 Drynarie 的常绿多
年生草本植物 ,别名骨碎补 、石岩姜[ 1] ,多分布于中
南 、西南地区及台湾 、福建 、浙江等省 ,常附生在岩
壁 、石壁 、树干上 ,喜潮湿 、通风 、稍遮蔽之环境 。槲
蕨根茎是中国药典(1990年)收载的骨碎补正品之
一 ,也是目前骨碎补商品的主流品种[ 2] ,具有补肾
强骨 、续伤止痛等功效 ,用于肾虚腰痛 、耳鸣耳聋 、筋
骨伤折等症的治疗[ 3]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蕨类植
物多糖复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 ,如抗
肿瘤 、免疫促进 、抗凝血 、抗补体 、抗溃疡 、抗病毒和
降血糖等 。由于其功能作用限于细胞表面因而高效
低毒[ 4] 。但对蕨类植物多糖的抑菌活性 ,国内目前
较少报道 。本实验从槲蕨中提取 、分离多糖 ,对它们
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蕨
类药用资源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
材料与方法
1 材 料
槲蕨采自福建师范大学长安山 。
实验菌种:受试菌包括 4种细菌和 4种真菌 ,其
中革兰氏阳性菌有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Cohn ,甘薯薯瘟病原菌 Fasarium oxy ssporam(植物
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有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Castellani et Chalmers , 普通变形杆菌 Proteas val-
garis Hauser。真菌有啤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arls-
bergengensis Hansen , 中华根霉 Rhizopus chinensis
Saito ,稻瘟病病原菌 Piricularia ory zae Cav(植物病原
菌),甘蔗黑穗病病原菌 Ust ilagu Scitaminea Sydow
(植物病原菌)。菌种均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
学院微生物实验室和福建农林大学植保系(植物病
原菌)。
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 ,真菌用马铃薯培养
基培养 。
2 方 法
2.1 槲蕨多糖的提取[ 5]
槲蕨新鲜样品洗净 ,晾干并经 60℃烘干 ,粉碎 ,
称取干粉按 1∶20 加水在 100℃水浴中浸泡 3 h ,离
心 ,去滤渣 ,取上清液 ,浓缩后加 3倍体积的无水乙
醇 ,离心取沉淀物 ,用 3%三氯乙酸脱蛋白后 ,冷冻
干燥得多糖粗品。
2.2 槲蕨多糖的分离
槲蕨多糖粗品复溶透析后 , 透析内液浓缩上
DEAE -纤维素 52 柱层析(1.6 ×30 cm),流速 30
·25·
 第 22卷
Vol.22   
第 4 期
No.4          
微 量 元 素 与 健 康 研 究
Studies of T race Elements and Health
           2005 年 8 月
Aug . 2005
ml/h ,每管收集 6 ml ,苯酚—硫酸法检测糖含量 ,用
0~ 1mol/ L 氯化钠溶液梯度洗脱 ,获得 1 个组分
A1 ,透析除盐并冷冻干燥。
2.3 简单理化性质分析
糖含量测定[ 6] :采用苯酚 —硫酸法 , 以葡萄糖
为标准物 , 721分光光度计作比色分析 。蛋白质含
量测定[ 7] :采用考马氏亮蓝染色法 ,按文献的方法
操作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对照 ,制作标准曲线 。
硫酸根含量测定[ 6] :以氯化钡—明胶比色法测
定。
pH值测定:将粗多糖配成 1%溶液 ,以 PHS 酸
度计室温测定。
2.4 多糖纯度的鉴定
紫外检测:收集分离多糖 A1 组分的最高峰 ,配
成 0.1%水溶液 ,在 200 ~ 400 nm波长间进行扫描 。
葡聚糖凝胶 G -200色谱法:选用(1.6 cm ×30
cm)柱型 , 用蒸馏水平衡 ,上样浓度为 5 mg/ml , 15
min/管分部收集 ,苯酚—硫酸法检测 , 以管号为横
坐标 ,光密度为纵坐标 ,绘制洗脱曲线。
2.5 抗菌实验
采用圆形纸片法[ 8] :分别刮取供试菌(8 种)菌
苔于 5 ml无菌水中 ,振荡摇匀得菌悬液 ,倒入溶化
并冷却至 40 ~ 45℃的相应培养基中 ,摇匀后 ,迅速
分装于培养皿中 ,待凝固后 ,取已消毒过的圆形滤纸
( 6mm)蘸取多糖溶液 ,略干后贴于培养基平板上 ,
同时作一溶剂空白对照。置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细
菌36 ~ 37 ℃,18 ~ 24 h;真菌2830℃,48 ~ 72 h)后分
别观察结果 ,测量抑菌圈宽度的大小。以上步骤均
按无菌条件操作 ,每个样品设 2个平行样 ,结果取平
均值 。
结果与讨论
1 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100 g槲蕨干粉水提除蛋白后可得到 4.71 g 粗
多糖 ,提取率为 4.71 %;经 DEAE -纤维素 52柱层
析分离可得到 1种酸性糖组分 A1 。
2 简单理化性质
槲蕨粗多糖为棕黑色粉末状固体 ,易溶于热水 ,
不溶于高浓度乙醇 、乙酸乙酯 、丙酮等有机试剂 ,常
温放置易吸潮 。测得其粗多糖水溶液 pH 值为
6.75 ,糖含量为 74%,硫酸根含量为 7.06%,蛋白质
含量为 2.5%。
3 纯度鉴定
紫外检测:经紫外扫描在 260 nm 和 280 nm 波
长处均未见核酸和蛋白质紫外吸收峰 ,这说明 A1
不含有蛋白质和核酸等杂质。
葡聚糖凝胶 G -200色谱法:A1 在 SephadexG
-200柱上洗脱曲线呈单一峰 ,由此可说明 ,槲蕨多
糖分离获得的组分 A1为均一组分 。
4 槲蕨多糖抗细菌抗真菌活性(见表 1)
表 1 槲蕨多糖抗细菌抗真菌活性
含量 抑菌圈(mm)
    细菌          真菌    
15mg/ml B.s F.o E .c P.v S .c R.c P .o U .s
5.0 7 .1 8 .2 7.5 9.0 0 6.0 0
 注:B.s枯草芽孢杆菌;F.o 甘薯薯瘟病原菌;E.c大肠杆
菌;P .v普通变形杆菌;S .c啤酒酵母;R.c中华根霉;P.o 稻
瘟病菌;U.s甘蔗黑穗病病原菌
槲蕨多糖对供试的 4种细菌及 2种真菌都有较
大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中 ,槲蕨多糖对啤酒酵母抑制
作用最大 ,抑菌圈宽度达9.0mm ,其次为大肠杆菌 ,抑
菌圈宽度为 8.2 mm ,对甘蔗黑穗病病原菌和中华根
霉没有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还表明 ,槲蕨多糖对细菌
的抑制作用大于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对革兰氏阴性菌
的抑制作用比对革兰氏阳性菌抑制作用更强。
本实验结果表明 ,槲蕨多糖对细菌和真菌有一
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民间药用蕨类的习惯用法以水
煎剂为主 ,而采用不同的提取剂 、提取时间等提取条
件 ,选择不同的受试菌均有可能产生相异的结
果[ 9] 。因此 ,有必要对蕨类多糖的具体成分及药理
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更合理更充分地开发利
用其药用资源。
致谢:本文得到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陈晓清老师指
导 ,在此致谢 !
参考文献:
[1]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 1卷)[ M ]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2 .
[ 2] 周铜水 ,周荣汉.骨碎补类生药商品调查和性状鉴定研
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3 ,18(12):710 -712.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 [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79 ,1658-1660 .
[ 4] 赵 莉 ,杨文钰.蕨类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J] .中
药材 ,2004 , 27(6):452 -456.
[5] 张赛金 ,李文权 ,陈清花 ,等.海水小球藻多糖的提取及
其结构分析[ J] .台湾海峡 , 2003 ,22(sup.), 174 -177.
[ 6] 徐秀兰.生物化学实验与指导[ 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 ,1994.
[7] Dodgson KS , Price RC .Determination of Zster Sulplate[ J] .
Biohem ,1962 , 84:106.
[ 8] Zheng YI ,Chen Yin -shan , Lu Hai -sheng .Screening for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ntivities in some marine algae
from the Fujian coast of China Chin .[ J] .Oceanol Limnol ,
2001 ,19(4):326-331 .
[9] 庄惠如 ,卢海声 ,朱锦懋 ,等.药用蕨类植物水提液和醇
提液平板抑菌试验初报[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板), 2000 ,16(3):83-86 .
·26·
 第 22卷
Vol.22   
第 4 期
No.4          
微 量 元 素 与 健 康 研 究
Studies of T race Elements and Health
           2005 年 8 月
Aug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