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7年第20卷第3期 GansuJournalofTCM,2007Vol.20No.3甘肃中医
!!!!!!!!!
!!!!!!!!
!
·民族医药·
本品始载于《 四部医典》,为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蕨麻
委陵菜(PotentilaanserinaL.)的块根,是藏医常用药,又
名戳玛、卓鲁萨增、延寿果、人参果、仙人果等。全国不少地
区都有蕨麻委陵菜生长,但据《 新华本草纲要》记载,“ 只有
在青藏高原,本种始有块根发育”[ 1]。本药具有应用历史
悠久、民族药物特征明显等特点,既可作为药物治病强身,
又可作为美食,而且还是藏民居住区一种带有强烈民族意
味的民俗礼品,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如《 青海高原药物图
鉴》就记载其为“ 常用上药”[ 2]。因此它为一种兼药物与食
物双重作用的高原经济作物,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商业
价值。
1 古代本草有关记载
蕨麻自古以来是藏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与
药物,早在公元8世纪的藏医经典著作《 月王药诊》《 四部
医典》中就有蕨麻(人参果)的记载。《 月王药诊》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藏医药学古典名著,第九十九章“ 出血症的治疗
方法”中使用了蕨麻叶[ 3];《 四部医典》是藏医药学体系中
权威性、奠基性的经典作品,在其第八十五章和第八十六
章分别提到蕨麻叶的使用[ 4]。关于药用块根部的记载至少
可以追溯到大约十一二世纪的《 月王药诊》,撰于清代的
《 晶珠本草》对蕨麻的记载内容主要引自于此书:“ 蕨麻:蕨
麻甘、凉,止热痢。《 图鉴》中说:‘ 蕨麻生长在山沟。叶表面
淡蓝色,背面白色,茎匍匐地面,叶柄红色,网状,花黄色,
有光泽,块根状如羊粪。味甘,性凉,人畜皆食。秋天,性变
温,故秋蕨麻质佳,春蕨麻性凉。功效止泻。’如上所述,本
品即众所皆知的蕨麻”[ 5]。《 度母本草》云:“ 卓尔玛生长在
山沟。叶表面淡蓝色,背面白色,茎匍匐地面,叶柄红色,网
状,花黄色,有光泽,块根状如羊粪。”中医也有对这味藏药
的记录,清代赵学敏在其《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此药来自
藏族居住区,《 仁恕堂笔记》:“ 张掖河西地有草根,一种形
如黄连,盘根屈曲,有若缺然,边人取之,实笾豆用之,共馈
遗,名曰延寿果,俗又称鹿跑草,其味甚甜。理血中湿邪,温
补下元,去风痹疬疖痛。”其中所说“ 形如黄连”是指还未膨
大成圆形块状的块根,但蕨麻在张掖河西地区很少生长尤
其不能有块根生成。在生长、分布和采集加工方面,古今文
献均有记载。《 新华本草纲要》记:“ 只有在青藏高原,本种
始有块根发育。”《 青海高原药物图鉴》载:“ 生于海拔1
600~4200m的草甸、河漫滩、路边及水沟等处,产于青海
各地,亦分布于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河北、新
疆、吉林、辽宁、西藏、黑龙江等省区⋯⋯6~7月,待开花后,
采全草,除去残叶,就近于流水洗去泥土,晒干备用”[ 2]。
《 迪庆藏药》载:“ 块根(春或秋季挖)味甘,春采性凉,秋采
变温(秋采质佳)”[ 6]。《 中国土特产大全》载:“ 蕨麻,是西
北高寒草原上的特产,主产青海。”《 西藏常用中草药》载:
“ 多生于路旁、沟边、田野潮湿处,全区各地均有分布”[ 7]。
除此之外一般大型药物著作《 中国藏药》《 中华藏本草》《 中
药大词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 新华本草纲要》《 中华本草》
均有蕨麻产于青藏高原的记载,由此可见蕨麻在青藏地区
应用历史悠久。
2 蕨麻实用意义及资源分布
由于蕨麻生长习性特殊,只有在青藏高寒地区才能生
长成饱满的块根,为藏区人民及新疆维吾尔族群众喜庆佳
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蕨麻在青藏地区作为食品是一种
美食,在历史上有藏民把它作为“ 贡品”进贡皇上和寺庙中
的喇嘛的记载。如今还经常作为馈赠贵宾的吉祥物品,用
于保健强身。在当地,蕨麻的食用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
煮粥,将米与蕨麻一起煮烂后食用,清香可口;另一种是炖
肉,将蕨麻与肉同炖,不仅香味浓郁而且营养丰富,尤其适
宜身体虚弱之人。蕨麻做成的食品中最盛行的是各种形状
大小不一的藏式糕点(藏语称之为“ 泰”),其主要原料为鲜
奶、酥油、全脂曲拉、蕨麻、红糖、白糖等。将原料共熬盛碗
或其他容器中拌匀定型,表面镶以红枣或做成“ 丰”“ 喜”
或“ 寿”字样的花纹,“ 泰”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
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或作为佳肴招待客人,或喜庆佳日
藏药蕨麻(卓尔玛)本草考证与商品特征
罗文蓉 1,杨扶德 2
(1 甘肃省中医院药剂科,甘肃 兰州 730050;2 甘肃中医学院)
摘 要 蕨麻是青藏高原的一种特有的野生经济作物,既可入药又可食用,其主产地为四川(甘孜、石渠及
石渠与青海的达日交接处)、青海(门源、果洛、玉树)、甘肃(岷县闾井、甘南),主要集散地以青海、甘肃为主,其中
兰州是蕨麻销售的枢纽,并由此发往国内外。
关键词 蕨麻;本草考证;产地;商品特征
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07)03-0015-02
15
2007年第20卷第3期 GansuJournalofTCM,2007Vol.20No.3甘肃中医
自家食用,是一种浓香甜美的食品。但自古以来蕨麻纯属野生,数量有
限,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前大米和红枣稀贵,一直以来普通人家很少吃
到,只在寺院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时给穷人施舍一点。但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藏区“ 泰”也随之进入
了千家万户,其形、色、味也就不断丰富起来,也开始走出藏家大门出
现在都市人的餐桌上。随着党和政府对藏药的重视与开发,人们对蕨
麻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土特产在国内市场逐渐进入角色,已成为少
数土特产经销商的主打品种,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副食品生产企业抓住
商机也开始挖掘蕨麻的经济价值。这样有关蕨麻的研究、调查报道相
继而出,在《 中国土特产大全》中还介绍了有关蕨麻的栽培技术及栽种
事例(但到如今对蕨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够人工种植,只能借
自然条件移植,但产量太小);《 西藏经济植物》详细记载了蕨麻的产地
分布情况:“ 产芒康、察雅、江达、昌都、八宿、波密、林芝、朗县、措美、隆
子、索县、嘉黎、那曲、拉萨、康马、日喀则、仁布、拉孜、定日、聂拉木、吉
隆、仲巴、扎达。上湖边沟谷草甸、山坡润湿地、河滩草地以及水渠旁,
海拔2600~4750m。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陕西、宁夏、青
海、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西藏、云南”[ 8]。众所周知的人参果即市
场销售蕨麻及食品生产所用蕨麻,主要是指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蕨麻
委陵菜(PotentilaanserinaL.)的块根,经调查以上产地记载并不符
实。蔷薇科委陵菜国内广大地区均有生长,但能长成块根的只有青藏
高原及邻近地区。经过对蕨麻销售者、采挖者的采访及实地考察,现市
场销售蕨麻主要产于以下地区:四川(甘孜、石渠及石渠与青海的达日
交接处)、青海(门源、果洛、玉树)、甘肃(岷县闾井、甘南)、西藏(江达、
昌度、那曲等地零散分布)及四省交接处。蕨麻多生长在牧区,尤其是
圈过牲畜的地方(民间“ 蕨麻长在牛粪窝子”的说法由此而来,但由于
研究不够深入,这一特殊生长习性至今还未确定原因)。蕨麻在西藏地
区分布零散、量小、质佳,集散于拉萨市场。石渠、门源、甘南产量最大,
主要集散地以青海、甘肃为主,其中兰州是蕨麻主要销售枢纽,年销售
量在千吨以上。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国内地区和尼泊尔、印度
等国外地区。
3 当前蕨麻商品特征
市场销售蕨麻的质量以饱满颗粒状的大小与所占比例分为特等
(从各产地蕨麻混合品中精选出的饱满大颗粒)、一等品(石渠产通货
和甘南筛选货)、二等品(甘南、门源、果洛产通货)、三等品(各产地筛
选后所剩条状蕨麻)。其中岷县产的味微苦,色淡,条根状,市场以假蕨
麻出售。现将各产地蕨麻以等级划分如下:
表1 蕨麻商品特征
产地 形状 产量 等级
石渠 圆形为主,色棕黑,味甜,量大 一等
甘南 颗粒状条状,色棕黑,味微甜,量大 二等
果洛 颗粒状条状,色棕黑,味微甜,量小 二等
门源 颗粒状条状,色棕黑,味微甜,量大 二等
甘孜 以长条形为主,色黑,味微甜,量小 三等
玉树 条状,色棕黑,味微甜,量少 三等
岷县 条状,浅棕,味微苦,量大 假货
4 结论
蕨麻采收时间除门源和岷县的春季采挖外其他的均为冬春2次,
一般在阴历2~3月间由当地牧民采挖后在自家门前土地上或粗羊毛
地毯上晾晒到3月中旬即可晒干,收购时间可
持续3个月。秋季采挖时间为阴历8月中旬即
国庆左右,一般秋季蕨麻颗粒饱满,质量比春季
好,量也比较大,收购价平均20元/kg以上。虽
然蕨麻价格诱人但其生长分布不均匀,没有大
面积的生长区,一般家庭每年最多能挖100kg
余,故牧民大多不能操此副业。
蕨麻这一独特的藏医常用药,因富含维生
素C、蛋白质、淀粉、脂肪、灰分和糖等[ 9]多种
营养成分而长期以来又被藏区同胞作为食品
以食用,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高寒区特有经济作
物。其应用历史悠久,产地分布广阔。具有很好
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由于野生,其产量有
所局限。所以人工栽培是开发蕨麻资源的有效
途径。
参考文献
[ 1]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 M].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6.
[ 2] 青海生物研究所,同仁县隆务诊疗所.青海高
原药物图鉴(一)[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72:56.
[ 3] 马哈也那.月王药诊[ M].马世林,王振华,毛继
祖,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288.
[ 4] 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 M].马世林,罗达尚,
毛继祖,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216.
[ 5] 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 M].王继祖,罗达
尚,王振华,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09.
[ 6] 杨竞生,初称江措.迪庆藏药:下册[ M].昆明:云
南民族出版社,1989:276.
[ 7] 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常用中草药[ M].拉萨:西
藏人民出版社,1973:324.
[ 8] 倪志诚.西藏经济植物[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0:288.
[ 9] 马成广.中国土特产大全:上册[ M].北京:新华
出版社,1986:394.
(收稿日期 2006-06-21)
第一作者简介:罗文蓉(1972—),女,主管中药
师。研究方向:中药制剂、生药鉴定及中药开发。
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
膺取决。
——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序》
!!!!!!!!!!!!!!!!
!
!
!
!
!
!!!!!!!!!!!!!!!
!
!
!
!
!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