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肾蕨抗菌和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全 文 :肾蕨抗菌和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龙友国 余跃生 戎聚全 林开颜 张朝卿 刘晓焱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都匀 558003)
【摘要】目的:探讨都匀产肾蕨抗菌和抗衰老作用 。方法:抗菌活性的药敏实验采用琼脂稀释
法 , 即分别用含生药量 1g/ml和 0.1 g/ml肾蕨全草水煎剂 、马骝卵水煎剂 、 乙醇提取液和丙酮提取
液配制的培养基 , 然后将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皮葡萄球菌 、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 变形杆菌 、 大肠杆
菌 、痢疾 (宋氏)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标准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上 , 观察其抑菌环;用肾蕨全草水煎剂
和马骝卵水煎剂对临床分离的绿脓杆菌 、 肺炎克雷伯氏菌 、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
菌 、副溶血弧菌和肺炎链球菌进行药敏实验 , 观察其抗菌结果;抗衰老实验的 SOD、 CAT、 GSH-PX
和 MDA的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 通过比色法获得相关酶学数据。结果 :肾蕨全草水煎剂 、马骝卵
水煎剂 、乙醇提取液和丙酮提取液配制的培养基上 , 上述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均能正常生长;抗
衰老实验中肾蕨全草水煎剂灌胃组 、 马骝卵水煎剂灌胃组与老龄对照组的上述四种酶学数据比较无显
著性差异 (P>0.05), 而维生素 E组和青年对照组与以上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
论:都匀产肾蕨全草水煎剂 、 马骝卵水煎剂 、乙醇提取液和丙酮提取液对常见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
株均无抗菌作用;肾蕨全草水煎剂和马骝卵水煎剂对老龄小鼠均无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关键词】 肾蕨;抗菌;抗衰老;试验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983(2007)01-0004-03
  肾蕨 [ NephrolepisCardifolia(L.)Prest] 系
骨碎补科肾蕨属植物 , 《泉州本草 》 记载其性味
为 “味甘辛 , 性平而涩 , 无毒 。 “入肝 、 肾 、
胃 、小肠经 ”。在民族民间常用于感冒 、 发热 、
咳嗽 、 肺结核咯血 、 痢疾 、急性肠炎 、湿热性黄
疸 、吐血 、 泌尿系感染等 , 外用于刀伤止血 、 乳
腺炎和淋巴结炎等 [ 1 ~ 6] 。目前王恒山 、 黄锁义
等 [ 7 ~ 8]对肾蕨以及其块茎马骝卵的化学成分进行
了研究 , 陈晓清等 [ 9] 采用 3种方法提取肾蕨多
糖 , 其中综合法提取率为 5.4%, 可溶性多糖经
DEAE-纤维素 52柱层析进一步纯化 , 得到 1种
中性糖和 1种酸性糖 , 各占 91.5%和 8.5%.利
用纸片法进行了抑菌实验 , 结果表明:肾蕨多糖
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动植物病原菌的活性。本
实验旨在观察肾蕨全草及其块茎和马骝卵水煎
剂 、全草乙醇提取液和丙酮提取液的抗菌作用和
抗衰老作用 , 为肾蕨药理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肾蕨 实验所用肾蕨购自都匀市小围寨
镇和大坪镇 。肾蕨全草和马骝卵水煎剂按常法煎
制 [ 7] , 浓缩至含生药量 1g/ml, 部分稀释为 0.1
g/ml, 肾蕨全草乙醇和丙酮提取液含生药量 0.5
g/ml, 部分稀释为 0.1g/ml, 供药敏试验和抗衰
老实验用。
1.1.2 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 所用药敏试验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葡 、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 变
形杆菌 、大肠杆菌 、 痢疾 (宋氏)杆菌和伤寒
杆菌等标准菌株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
原教研室提供。临床菌株由黔南州人民医院检验
科提供 。
1.1.3 动物 昆明种 12月龄小白鼠 , 体重 33
~ 39g, 由贵州省疾控中心提供 , 共 32只 , 随机
分为 4组 , 雌雄各半 , 每组 8只 。肾蕨全草水煎
剂组 , 按 3 g/kg灌胃;马骝卵水煎剂组按 3 g/
kg灌胃;维生素 E组按 0.5mg/kg灌胃;老年对
照组按 10ml/kg蒸馏水灌胃;青年对照组 (3月
龄 , 由贵州省疾控中心提供)8只 , 雌雄各半 ,
按 10ml/kg蒸馏水灌胃 , 以上 5组每天灌胃 1
次 , 4周后断头处死动物 , 按文献取血 [ 10] 。
1.1.4 维生素 E胶囊 (每粒 5mg)由青岛双鲸
药业有限公司产提供 。
·4·
第 20卷          黔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报         第 1期 
* 黔南州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
1.1.5 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 谷胱甘肽过氧
化物酶 (GSH-Px)、 过氧化氢酶 (CAT)和丙
二醛 (MD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提
供 。
1.2 方法
1.2.1 药敏实验  标准菌株采用琼脂稀释
法 [ 11] 。将 1.3亿 /ml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葡 、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 变形杆菌 、大肠杆菌 、痢疾
(宋氏)杆菌和伤寒杆菌接种于分别含有 1 g/ml
和 0.1g/ml肾蕨水煎剂 、 马骝卵水煎剂 、 乙醇
提取液和丙酮提取液的琼脂平板上 , 经培养后观
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 了解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临床菌株采用纸片法 [ 11] 。
1.2.2 抗衰老实验 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过氧化氢酶
(CAT)和丙二醛 (MDA)的检测按照试剂盒说
明书 , 通过比色法获得相关酶学数据 。
1.2.3 数据处理 所得酶学数据以平均值 ±标
准差 (x±s)表示 , 并用方差分析进行处理 [ 12] 。
2 结果
2.1 抗菌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皮葡萄球
菌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 变形杆菌 、 大肠杆菌
年 、宋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标准株在 1 g/ml
和 0.1g/ml肾蕨水煎液 、 马骝卵水煎剂 、 肾蕨
乙醇提取物 、肾蕨丙酮提取物培养基正常生长 ,
说明以上肾蕨对以上 7种标准株无抑菌作用。绿
脓杆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 副溶血弧菌及肺炎链球
菌等临床分离株在 1g/ml、 0.5g/ml和 0.1 g/ml
肾蕨水煎液 、马骝卵水煎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
说明肾蕨水煎液 、马骝卵水煎液对以上 7种临床
分离菌无抑菌作用。
2.2 抗衰老实验 肾蕨全草及马骝卵水煎剂对
老年小鼠血浆 SOD活性 、 GSH-Px活力 、 CAT
活力和 MDA含量的影响 (见表 1)。结果表明 ,
肾蕨全草 、 马骝卵水煎剂与老年对照组比较 , 血
浆 SOD活性 、 GSH-Px活力 、 CAT活力和 MDA
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维生素 E
组和青年对照组所得的酶学数据与其他组所得的
数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表 1 肾蕨全草集马骝卵水煎剂对老龄小鼠抗衰老指标的影响 (n=8, x±s)
组别 剂量 血浆 SOD活性U/ml
血浆 GSH-PX活力
U/ml
血浆 CAT活力
U/ml
血浆 MDA含量
nmol/ml
肾蕨全草组 0.25g/d 82.84±2.79# 781.75±17.92# 5.87±0.89# 4.08±0.24#
马骝卵组 0.25g/d 82.46±2.92# 786.13±23.48# 5.74±0.98# 4.08±0.38#
维生素 E组 2.5mg/d 117.83±2.74 1108.03±24.87 8.75±0.70 2.82±0.18
青年对照组 0.5ml/d 121.23±2.89 1099.74±33.76 9.12±0.58 2.73±0.21
老年对照组 0.5ml/d 83.24±1.98 786.13±20.43 5.98±0.922 4.21±0.374
  注:#与维生素 E组和青年对照组比较 , P<0.05。
3 讨论
本文表 1显示 , 本次实验采用都匀产肾蕨无
论是其全草和马骝卵的水煎剂 , 还是乙醇和丙酮
提取液都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 与文献 [ 5 ~ 9]报道
不同 , 这可能与肾蕨所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同 , 其
化学成份有较大差异 , 或者是常规提取方法无法
提取肾蕨多糖抗菌成份有关 ,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 , 自由基及其产物在
体内堆积 , 与细胞膜上脂质相互作用时 , 即产生
脂质过氧化反应 , 破坏膜结构 , 使功能减弱 , 它
还使蛋白质形成交联多聚体 , 从而失去活性 , 最
终导致细胞的损害和机体的衰老。人在生命活动
过程中 , 不断通过机体自由基防御系统 (包括酶
系统和非酶系统)不断清除自由基 。随着年龄的
增长 , 机体自由基防御系统功能逐渐减弱 , 因此
提高酶系统如 SOD、 GSH-Px和 CAT活力 , 清除
脂质氧化分解产物 MDA的生成 , 就能达到抗衰
老的目的[ 13] 。从表 2可知 , 用肾蕨全草和马骝卵
水煎剂灌胃的老龄小鼠与蒸馏水灌胃的老龄对照
组所得的 SOD、 GSH-Px、 CAT和 MDA酶学数据
相比较 ,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表
明肾蕨全草和马骝卵水煎剂不能提高老龄小鼠机
体 SOD、 GSH-Px和 CAT的活力 , 对其无抗衰老
作用 , 这是否与都匀产肾蕨的化学成分有关 , 还
·5·
第 20卷第 1期        黔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报        Vol.20 No.1
2007年 3月      JournalofQiannanMedicalColegeforNationalities      Mar.2007
是其他原因 , 尚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药学院 .中药大辞典 [ M]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95.1338 ~ 1339
2 谢宗万 .全国中草药汇编 [ M] .第 2版 .上册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537 ~ 538
3 罗廷华 .贵州少数民族药物集 [ M] .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 , 1990.5354
4 王厚安 .水族医药 [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7.238
5 贵州省中医药研究所 .贵州中草药名录 [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88.53 ~ 54
6 贵州省中医药研究所 .贵州草药 [ M] .第一集 .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70.637 ~ 638
7 黄锁义 , 罗建华 , 蒙春越 , 等 .超声波提取肾蕨总黄
酮及鉴别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7, 18 (1):154
~ 155
8 王恒山 , 王光荣 , 谭明雄 , 等 .中药马骝卵的化学成
分研究 [ J] .广西植物 , 2004, 24 (2 ):155 ~ 157
9 陈晓清 , 苏育才 , 李晓晶 , 等 .抗菌肾蕨多糖的提取
与分离 [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4):112 ~ 115
10 杨中林 , 付启凤 , 李晓毛 .炮制甘草对免疫功能的影
响 [ J] .中药材 , 1991, 14 (2):29
11 徐叔云 , 卞如濂 , 陈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 [ M] .第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165
12 唐珊熙 , 刘锡光 , 刘运德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8.464 ~ 473
13 桑雁 , 韩清 , 王宪波 , 等.大黄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
究 [ J] .新乡医学院学报 , 1996, 13 (1):13 ~ 15
(2006-12-25收稿)
(上接第 3页) 差异明显外 (P<0.01), 其他
民族群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3.4 面部特征 由表 4可见 , 额部倾斜度以中
等为主 , 除汉族与彝族 、穿青人差异不明显外 ,
其他民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
<0.01)。眉脊发达度中等 , 除彝族与穿青人出
现率差异不明显外 , 其他民族间差异具有极显著
性 (P<0.01)。面部水平观 , 彝族 、 汉族和白
族女性中等型为主 , 白族男性直角型多见 , 穿青
人平缓型居多;出现率 , 除白族与彝族 、 汉族差
异不明显外 , 其他民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颧部突出部中等 , 除穿
青人与彝族 、汉族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
其他民族间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P<0.01)
参考文献
1 余跃生 , 任光祥 , 戎聚全 , 等 .贵州布依族体质人
类学研究 [ J] .人类学学报 , 2005, 24 (3):204 ~
214
2 余跃生 , 陆玉炯 , 罗再刚 , 等.贵州王卡苗族体质人
类学研究 [ J] .人类学学报 , 2007, 26 (1):54 ~
63
3 陈翁良.贵州台江县苗族的体质特征 [ A] .见:陈
国强 , 林嘉煌主编.人类学与应用.上海:学林出版
社 , 1992.267 ~ 282
4 罗载刚 , 杨家力 , 余跃生 , 等 .白裤瑶体质人类学
研究 [ J] .人类学学报 , 2003, 22 (2):150 ~ 160
5 张勋 , 余跃生 .贵州毛南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 J] .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 1997, 10 (4):8 ~ 14
6 李培春 , 梁明康 , 吴荣敏 , 等 .水族的体质特征研
究 [ J] .人类学学报 , 1994, 13 (1):56 ~ 63
7 梁明康 , 李培春 , 吴荣敏 , 等 .贵州仡佬族体质特
征 [ J] .人类学学报 , 1994, 13 (1):64 ~ 71
8 余跃生 , 张勋 , 赵明未 , 等.贵州布依族 、 侗族 、 水
族 、 毛南族头面部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 J] .黔南民
族医专学报 , 2006, 19 (1):1 ~ 4
9 张勋 , 余跃生 , 张艳丽 , 等 .贵州仡佬族 、 土家族
和回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 [ J] , 黔南民族医专学
报 , 2006, 19 (2):65 ~ 67
10 孙思 , 何学华 , 曹显明 , 等 .贵州南部地区苗族 、
畲族和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调查 [ J] .黔南民族医
专学报 , 2006, 19 (3):129 ~ 132
11 吴汝康 , 吴新智 , 张振标 .人体测量方法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4.3 ~ 11
12 邵象清编著 .人体测量手册 [ M] .上海:上海辞
书出版社 , 1985.202 ~ 293
(2007-03-0收稿)
·6·
第 20卷          黔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报         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