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 0 0 5年 第 3 4卷 第 5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人 心 果 主 要 病 害 及 其 防 治 技 术
王 森 李贞霞 潘晓芳
(河南科技学院园艺系 新乡 4 5 3。。 3) (广西大学林学院 )
人心果 M d n il k a ar az P ot a L. 亦称吴凤柿 、沙漠
吉拉 , 为山榄科 S a p o t a e e a e , 人心果 属 M ` n i z走a ar 的
常绿浆果树种 。 人心果病害较少 , 据报道 , 在美国佛
罗里达州 的人 心果 没有危害严 重 的病害 ; 叶 锈病
rU
e d 口 sa POt ae 是叶部病害 , 主要危害嫩叶 , 其他 主
要的病害有 : 干腐病 F us ar iu m : ol “ in 、 壳 针抱霉 叶
斑病 S e p t o r i a s p . 和其他叶斑病类 P h y l l o s之i e t a : a -
P
o t i c o l a
、
P e s t a lo t i a s e i r r o af
c i e n s
、
P h o m o P s i s s p
. 、
果腐病 P h y t o p h th o r a p a l m i功 ar 、 炭疽病 OC z l e t o t r i -
e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d e s 和疮痴病 E l s i n o e l e P a 五e i 。 在
我 国 , 人心 果炭疽病 、煤烟病 、人心 果叶斑病类是人
心果的主要病害 。
1 人心果炭疽病
病 原 是 围 小 丛 壳 菌 G z o m e er z za 。 i n g u z a t a
( S t
o n e
m
.
) S p
a u
ld
e t S
e
h
r e n
k
, 其无性世代为 oC l l e -
t o t r i c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 d e s ( P
e n z
.
) S a e
. , 即胶抱刺
盘抱菌 。
炭疽病是人心果上发生最普遍 、 为害最严重 的
病害 ,发病率高 , 不仅造成叶片 、 细枝发病 , 还引起直
径 5~ 8 c m 的大枝条枯死 。 此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发生 , 在我国人心果产 区 均有发生 。 本菌危害植株
地上各部 , 引起叶枯 、 叶斑 、 枝枯 、 花腐 、 果斑和果腐
等症状 , 症状可分为两类 , 即急性型和慢性型 。 急性
型 :每年 3一 5 月 ,植株因大量开花着果而衰退 , 寄主
抗病力显著下降 , 遇雨多雾大的天气时 , 潜伏在树内
的病菌活动加剧 。 症状往往先出现在叶柄和近主脉
处 ,初为水渍状小褐点 , 以后 , 在叶 片上沿主脉向两
侧迅速扩展 ,病部无明显边缘 , 2一 3 天内病部 可从
主脉扩展到整个叶片 , 叶似水烫状 , 一簇一簇地枯死
且残存在枝上 。 在枝条 上病部呈褐色坏死 , 常由叶
柄到嫩枝 , 然后 蔓延 至其他部分 , 最终枝干失 水干
枯 。 因此 , 急性型症状从树冠整体观察 , 可见枝梢一
簇一簇地枯死 。 慢性型 : 全年均可 发生 , 为 害叶片 、
叶柄和果实 , 在叶片上初呈针尖状褐色小点 ,后扩展
成圆形 、 椭 圆形或 不规则形病斑 , 叶 斑直径 1一 3
c m
, 中央灰白色 ,边缘紫褐色 , 病健部分界 明显 , 后
期病部上有许多集生的小黑点 即病菌的子实体 。
分生抱子盘褐色至黑色 , 盘具刚毛数根 , 刚毛暗
褐色 , 分生抱子椭圆形 , 无色 , 单胞 。
人心果炭疽病 以菌丝体及分生抱子 盘在病叶 、
枯枝 、烂果等病组织 上越冬 。 第二年春季产生大量
抱子 , 借风雨及昆虫传播进行 初次侵染 。 人心 果炭
疽病菌是典型 的潜伏侵染菌 , 一般从嫩叶及幼 果侵
人并处于潜伏状态 , 等到果树抗病力下降或果 实进
人成熟期抗病力下 降时 ,潜伏在树体内的病菌 活动
加剧 ,就会出现急性 型症状 , 所 以树势健壮程度是炭
疽病是否发生或发生轻重的重要条件 。
防治方法 : 在嫩 梢期和幼 果期 喷 4 3 % 大 生富
5 0 0 倍液保护 , 每隔 15 天喷一次 。 发病时可用 25 %
叶斑清 1 0 0 0 一 1 5 0 0倍液 防治或用 l , 1 , ] 0 0 波尔
多液喷雾 。 发病严重的果园 ,修剪枯枝 , 清除杂草灌
木 , 收集病叶及落叶集中烧毁 , 并用 1 : 1 : 10 0 波 尔
多液喷布树干和地面 。
2 人心果煤烟病
煤烟病为人心果的常见病害 ,病原颇多 , 主要有
4 种煤烟 菌 , T ir P o s P e r m u m s p p . , e 人a e t o r人夕r i u , n
sP .P
, 占 7 0 . 5 % , 是 人心 果 煤 烟 病 的 主 要 菌 种 。
S e o le c o x 少户h i u m s p p · , P o l夕c h a e t o n s p . , 有 少 量 发
生 , 发生率 1 1 . 5 %一 1 8 . 0 % 。
煤烟病全年均可发生 , 在密度大的果 园或枝条
过密的植株易发生 , 有介壳虫 、蚜虫等害虫危害的地
方常诱发煤烟病 ,被 害枝条或叶片 的病部表面覆 盖
黑色煤烟状污垢 ,妨碍人心果 正常光合作用 , 影响植
株正常生长 , 导 致落花落果 , 影 响人 心果产 量和 质
量 。 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生长衰退而死亡 。
防治方法 : 及时防治介壳 虫 、 蚜虫 。 当有 介壳
虫 、 蚜 虫 危害时 , 用 乐斯 本 1 0 0 倍液或 速 灭 抗
1 0 。。一 1 5。。 倍液喷杀 。 密度过大的果园应进行间
伐 , 枝条过密的植株应进行疏删修剪 , 以保证树冠通
风透光 。
3 人心果拟盘多毛抱叶斑病
病原 为拟盘 多 毛 抱叶 斑 病菌 p e s t a z o , 10户5 15
s e i r or af
c i e n 、 ( N . A
.
B r o w n ) Y
.
X
.
C h
e n , 异名 P e s t a -
l o t i s s c i r or fa
c i e n s N
·
A
.
B r o w n
, 嫩 叶 和老 叶均 感
病 ,但 以老叶上常见 。 病斑多 出现在叶尖和 叶缘附
近 ; 叶尖处病斑三 角形或菱形 ; 叶缘处病斑近 长方
DOI : 10. 13938 /j . i ssn. 1007 -1431. 2005. 05. 019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 0 0 5 年 第 34 卷 第 5期
形 、半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 病斑横向扩展受主脉
限制 , 纵向扩展无 阻 , 故单个病斑 可长达 34/ 叶长 ,
宽可达 叶宽的 12/ ;病斑褐色 , 有 时中央色淡呈淡褐
至灰白色 。 后期病部散生许多小黑点 , 即分生抱子
盘 。 分 生 饱 子 盘 埋 生 , 成熟 后 外 露 , 直 径 15 0 一
2 3 5 拜m , 分生抱子 长卵形 至纺 锤形 , 略弯曲 , ( 17 一
2 8毕m 又 ( 7 . 5 一 8 . 5 ) 拌m , 5 个 细胞 , 两端细胞 无
色 , 中央 3 个细胞有色 , 长 12 . 5一 18 拜m , 上 面两个
细胞唬拍色 , 下面一个细胞橄榄色 ,分隔处略级缩或
不缴缩 ;顶端附属丝 3 根 , 两两以 1 2 0 相交 , 长 7 . 5 ~
12
·
5 拌m , 末端细胞渐尖 , 柄直立长 L S ~ 34 拌m 。 以
菌丝体 、 分生抱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上越冬并成为
第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 。
防治方法 : 秋后 将脱落的病叶烧毁 或深埋 ; 用
2 5%叶斑清乳 油 1 5 0 0 一 2 0 0 0 倍液或 1 2% 睛菌哩
乳油 1 0 0 0一 3 0 0 0 倍液喷雾 。
4
,人心果焦腐病
人心果焦腐病病 菌为 B ot ry od i lP o d ia t h eo b ro -
m a 亡 P a t . , 异 名 D I P l o d i a n a t a le n s i s P o l-e E v a n s . 。
主要危害枝条 , 但为害性不及炭疽病大 , 采后也可为
害果实 。 受害枝条皮部纵裂 ,皮层褐腐 ;子座初生于
皮下 , 密生 , 黑色 ,颗粒状 , 后期稍突露 . 分生抱 子器
集生 、 埋生 于座内 , 直 径 120 一 3 504 拌m , 分 生抱子
椭圆形或卵圆形 ,初 为无色单胞 , 后 为褐 色双胞 , 表
而具纵纹 . 大小 ( 2 2 一 2 8 ) 拼m 又 ( 1 0 · 5 一 14 · 5 ) 拌m ;
产抱细胞无 色 、单胞 , 为层出式产胞 。
防治方法 : 冬季彻底剪除病枝病叶 , 收集病 果 、
病枝和病叶集 中烧毁 。 冬季用 波美 l 一 3 度石 硫合
剂喷布一 次 。 当发病时 , 可喷施 1%等量式波尔多
液或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 ~ 80 倍液 。
5 人心果拟茎点 . 枝枯病
病原菌 为 尸人o m o P s i , 、 a 户o l a 。 x一 a l 各 R a i . 。 可
危害枝条和叶片 。 危害叶片时 ,病斑穿透 叶两面 , 椭
圆形 至不规 则形 , 病斑直径 1一 Z c m , 病部初 为褐
色 ,后为灰白色 ,边缘紫褐色 , 圆形或不规则形 ;为害
枝条时 , 常引起裂皮 、 枝枯 。 分生抱子器单生或集生
于子座内 , 初埋生后外露 ,点状 , 褐色 , 三角形或扁球
形 , 高 7 0 一 3 0 0 拌m , 宽 3 6一 4 5 0 拜m , 分生抱子梗无
色 、分隔 、分枝 , 产饱 细胞瓶梗型 ; 甲型抱 子无色 、 单
胞 、椭圆形至纺锤形 , 3 . 5 一 8 . 。 产m ; 乙 型抱子钩状 ,
大小为 ( 2 0一 2 9 ) 拌m 又 ( l一 1 . 6 )拜m 。 以菌丝体 、分
生抱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上越冬并成为第二年病害
的初 次侵染源 。
防治方法 : 每隔 20 一 30 天喷 43 % 大 生富 5 0 0
倍液保护 。 发病时可用 25 % 叶斑清 1 0 0 一 1 5 0
倍 液或 1 : l , 10 。 波尔多液喷雾 。 发病严 重的果
园 ,修剪枯枝 , 清园 , 收集病叶及落叶 , 集中烧毁 。
6 人心果叶灰斑病
病原为新 种 D z J 夕m e zz a s a 户o za e C . F · Z h a n g
P
.
K
.
c ih
, s p
.
n o v
. 。 本病在叶上较常见 , 为害性不
大 。 病斑常发生于叶缘 处 , 不规则形 , 中央灰白色 ,
边缘紫褐色波纹状 。 假囊壳在 叶片两面着生 ,松散
集生 , 初埋生后外露 ,球形至近球形 , 深褐色 ;孔 口 圆
形 , 子囊圆柱形 , 棒状 , 具 短柄 , 直立 至略弯曲 , 顶端
钝 , 内含 8 个子囊抱 子 ;假侧丝无色分隔 ;子囊抱子
纺锤形 , 两端尖中间分隔 , 分隔处略线缩 。 分生抱子
器散生 、点状 , 球形至近球形 , 埋生至外露 , 深褐色 ,
分生抱子无色 、单胞 , 圆形或卵圆形 , 产 抱细胞瓶梗
型 ,无性世代属茎点霉 。
防治方法 :同人心果拟盘多毛抱叶斑病 。
7 人心果散斑壳叶斑病
病 原 为 新 种 无。 户入o d e r m : u m s a 户o t i C · F ·
Z h
a n g e t P
.
K
.
c h i
, S p
.
n o v
. 。 危 害人心 果叶 片 , 病
斑不规则形 , 中央灰白色 , 边缘褐色 。 子囊果生于叶
片两面 , 以反面为多 ,黑褐色 ;叶表面观 : 子囊果椭 圆
形 , 纵裂 ( 可达盘长 4 / 5 以 上 ) , 唇裂区及周边线不明
显 。 中点垂直横断面观 : 子囊果埋生 于寄主角质层
下 ,上壁细胞淡褐色但裂缝附近的壁为黑色 ,棱形细
胞组织与基壁细 胞相连 ; 基壁细 胞为角胞组织 , 黑
色 ,细胞 1~ 2 层 ;子实层基为拟表皮组织 。 子实层 :
侧丝丝状 , 隔膜 4 ~ 6 个 , 分枝 ,侧丝 上部相互交织 ;
子囊圆柱形 、顶端钝 , 内含 8 个抱子 , 具短柄 ;子囊饱
子纵行排列 , 无色 , 线形 , 无隔 , 胶质 。 无性世代未发
现 。 以菌丝体 、分生抱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上越冬
并成为第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 。
防治方法 : 将病 叶集中烧毁 。 发病 时可喷 1%
等量式波尔多液或 25 %叶斑清 1 0 0 一 1 50 倍液 。
8 人心果揭斑病
病原菌为椰子灰星拟盘多毛抱菌 尸。 tal ot io sP is
Pal m a ; “ m , 人心果为该菌的新寄主 。 该病主要发生
于叶片上 , 叶片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 发病初期病斑
为红褐色小点 , 后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圆形 , 病
斑边缘深褐色 ,中央呈淡褐色或褐色 。 病健部分界
明显 ,有时病健交界处有黄色晕圈 , 后期在病斑上出
现黑色小点 (为病原菌分生抱子盘 ) 。 病菌分生抱子
盘初埋生于表皮 下 , 后 突破表皮外 露 , 呈黑色粒点
状 。 分生抱子纺锤形或长椭 圆形 , 4 个隔膜 ,中部两
隔膜处有 隘缩 , 中间 3 个细 胞颜色较均匀 , 呈淡褐
色 。 两端细胞无色 , 少数淡色 。 分生抱子顶端有 2一
3 根刚毛 , 刚毛无 色 。 分生抱 子基部有 长短不等 的
2 0 0 5 年 第 3 4 卷 第 5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柄 , 柄无色 , 不分隔 。
防治方法 : 将病叶集中烧 毁 。 发病时可喷 1%
等量式波尔多液或 25 %叶斑清 1 0 0 一 1 50 倍液 。
, 人心果酸腐病
病原菌为 eG o t r i e六 u m 。 a n d i u m L i n k e x P e r s . 。
为害成熟果实 , 高温 、高湿和伤 口 有 利于病害发 生 。
病部表面形成白霉 , 呈软腐状 ,有汁液流出并散发 出
浓烈的酸臭味 。 病菌菌丝无色 , 分生抱子杆状 , 椭 圆
形 、 近球形或长圆柱形 , 抱子单生或链生 。
防治方法 :在果实成熟前后和贮藏前用 70 % 甲
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 0 0 倍液或 50 % 多菌 灵可湿
性粉剂 50 倍液喷施 。
10 人心果藻斑病
病原菌为寄生性红锈藻 C e P h a le u or s v i r “ s c e n s
K u nz
e 。 该病是人 心果 叶片上 的主要病害之一 ,高
温高湿发生严重 。 主要 为害老叶 , 病斑大 多出现在
叶片表面 , 叶背病斑相应处呈现凹陷 ,有时病斑也 出
现在叶背 。 发病初期病斑为棕褐色或红褐色细小圆
点 , 后逐渐向四周扩展 , 形成圆形 、 椭圆形 或不规则
形病斑 ;病健处交界明显 ; 病斑表 面不规则隆起 , 潮
湿 时病斑上密布黄褐色毛状物 (病菌抱子囊梗和抱
子囊 ) ;病斑中央颜色稍浅 , 呈褐色或淡褐色 ,有的灰
白色 , 边缘颜色较深 , 呈深褐色或棕褐色 。 藻斑大小
不等 , 一般直径为 5一 7 m m , 大 的可达 1 0 一 1 2 m m ;
条件适宜时 , 病斑彼此相连 ,形成大斑 。 其营养体由
稠密细致的两叉 分枝的丝 网构成 。 潮 湿时 , 营养体
上长出大量黄 褐色 不分枝但 有 隔膜的游动抱 子囊
梗 。 抱子囊梗顶端膨大 , 呈球形 , 其上着 生 2一 3 枝
(多为 3 枝 )小梗 。 小梗圆柱形 , 不分隔 ,有 的小梗基
部稍膨大 , 呈葫芦形 。 小梗顶端着 生单个游动抱子
囊 , 抱子囊黄褐色及淡黄褐 色 , 椭圆形 。 有的抱子囊
顶端有稍微凸起 , 有的在一 次分枝小梗的顶端继续
膨大呈球形 ,其上着生 2一 3 次二次分枝小梗 。 在二
次分枝 的小梗顶端再着生单个游 动抱子囊 , 抱子囊
成熟遇水后破裂 ,散发出游动抱子 。 游动抱子无色 、
单胞 。
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修剪 ,使枝叶分
布合理 ,通风透光 良好 。 喷施 1%等量式波尔多液 。
收稿 日期 : 2 0 0 4 一 10 一 18 ;修 回日期 : 2 0 0 5 一 0 4 一 2 9
红 毛 丹 高产 及 无 公 害 生 产 技 术
魏守兴 陈业渊 谢子四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循州 5 7 17 3 7)
红毛丹 ( N e p h e l iu m l a p p a c e u m I J . )是无患子科
( aS p i
n d a e e a e ) 韶 子属 (肠砂 尸z s u 、 )果树 仁` ] , 原产 马
来群岛热带 雨林 。 1 9 3 0一 1 9 6 0 年间先后 引人我 国
海南省和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栽培川 。 目前我国的
种植区域 , 集中在海南的保亭 、 陵水 、三 亚及云南的
西双 版纳 , 种植 面积约为 0 . 2 h m Z 。 红毛丹是热带
珍稀水果 , 市场上供不应求 , 很具发展前景川 。 有关
红毛丹生产的文章不少 , 但未见综合高产与无公害
生产的报道 。 笔者查阅了大量 国内外红毛丹生产技
术材料及相关标准 , 并到生产实地调研撰写成此文 。
l 生物学特性
常绿乔木 ,成龄母树高 6~ g m , 树冠长圆头形 ,
冠幅直径 4一 6 m , 根颈部直径 20 一 32 c m , 主根和 主
侧根强壮 。 嫩枝被红 褐色茸毛 ,树皮脆 , 形成层薄 。
叶为偶数羽状复叶 , 小叶 2一 5 对 , 全缘 ,革质 。 圆锥
花序顶生或腋生 , 花序 长 12 ~ 20 。 m , 多分枝 , 单性
花或 两性花 。 雌雄异 株 , 雄株 占实 生树的 54 % 左
右 。 果实椭圆形或倒卵形 , 侧面近圆或扁圆形 , 实生
树单果重 1 7 ~ 4 5 9 , 果实长 4 . 5一 6 . 0 e m , 宽 3· 4 一
4
.
Z c 。 。 果实形状似荔枝 , 但外有较粗的肉质软毛 ,
毛长 1 0一 2 4 m m , 基部扁 , 宽 1一 2 m m , 鲜红色或黄
绿色 。 成熟时果皮黄色至深红色 。 果 肉汁多 , 甜脆
细嫩 , 乳白色 , 半透明 , 果肉厚 0 . 5一 0 . 7 c m , 可 食率
4 2 %左右 。 果皮易剥离 ,皮厚 0 . 3一 0 . 4 。 m 。 种子 1
枚 , 长卵形 。 由假种皮发育的果 肉与外种皮紧密粘
连 ,使果肉易粘在种子上或将外种皮从 种子上 粘下
来 。 少数优良品种的果实果 肉可与种 皮分离 , 类似
荔枝果实 。 成龄树每年 4一 5 月大量抽生新梢 , 8一 9
月较大量抽生 新梢一次 , 6一 8 月 的雨季零星抽梢 ,
果实多时很少抽梢 。 花期 4 月中旬至 5 月下旬 , 果
实成熟期 8 月中旬至 9 月下旬 。 冬暖年份 , 12 月会
有部分植株开花 ,少量结果 , 6 月果实成熟 。 红毛丹
果 肉内含物因成熟度 不 同而 变化 , 可溶性 固形 物
15 % 一 19 写 , 总糖 12 % 左右 , 维 生素 C 30 ~ 70 m g /
10 9
,酸度 0 12 %左右 。 红毛丹要求高温多湿的低
海拔环境 。 连续 3 天的 2 ℃ 低温会冻死当年定植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