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溪黄草中总黄酮类成分的工艺研究



全 文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溪黄草中总黄酮类成分的工艺研究
王 妍 1,王 勇 2,翁凤妹 2(1解放军第 458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080;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282)
摘要: 目的 筛选适合分离和纯化溪黄草总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并确立纯化工艺参数。 方法 以吸附及解吸率为指标
考察 8 种型号的树脂,确定纯化溪黄草黄酮的最佳树脂,并通过单因素分析考察该树脂分离、纯化溪黄草总黄酮的最佳
工艺条件。 结果 HPD100 吸附率及解吸率均高于其他 7 种树脂。 其具体工艺条件为:控制上样浓度 4.56 mg/ml、流速
0.5 ml/min,上样体积 6BV,洗脱剂浓度 80%,洗脱剂用量 17 倍体积。 结论 HPD100 型树脂在所确定的工艺条件下,纯
化溪黄草总黄酮效果良好,总黄酮浓度可达近 85%。
关键词:溪黄草;总黄酮;大孔吸附树脂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54(2009)11-2295-02
溪黄草为香茶属植物, 我国民间主要将该草煎
服,治疗湿热泻痢、跌打瘀肿、急性黄疽型肝炎、急性
胆囊炎等疾病, 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
炎,疗效确切。 药理研究表明,溪黄草具有保肝[1-2]、抗
氧化 [3]、抗菌 [4]、利胆 [5]等作用,化学研究表明黄酮类
化合物是其主要有效部位之一 [6-7]。 如何分离纯化其
总黄酮部位对于溪黄草的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大
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多孔立体结构和选择性吸附
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目前已广泛用于中药活性成分如
黄酮、皂苷、生物碱、苷类等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本实
验通过对 8种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确定
利用该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溪黄草黄酮的最佳工艺条
件,现报道如下。
1 仪器和试药
溪黄草[购于广州广弘中药材公司,经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 458 医院药剂科王妍鉴定为香茶属植物
Xihuangcao[Rabdosin serra (Maxim) Hara]的干燥地上
部分];芦丁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
测定用,批号:0076-9705);D101 型、AB-8 型树脂(陕
西蓝深吸附交换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D4006 树
脂为南开大学化工厂产品,24-6 树脂为化工部晨光
化工研究院精化所产品;HPD100、HPD300、HPD400、
HPD500 树脂为沧州宝恩化工有限公司产品;721B
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BP211D 电子
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 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水
为重蒸馏水。
2 方法与结果
2.1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2.1.1 对照品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 120 ℃减压干燥至
恒重的芦丁对照品 200 mg,置 100 ml 量瓶中,加甲
醇 70 ml,置水浴上微热使溶解,放冷,加甲醇至刻
度,摇匀。 精密吸取 10 ml,置 100 ml 量瓶中,加水至
刻度,摇匀,即得(每 1 ml中含无水芦丁 0.2 mg)。
2.1.2 供试样品的制备 取溪黄草药材适量,用 10 倍
量 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2 h/ 次,减压回收乙醇,过
滤,加水定容至 1000 ml,备用。
2.1.3 芦丁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
溶液 0、1.0、2.0、3.0、4.0、5.0 和 6.0 ml, 分别置 25 ml
量瓶中,各加水至 6 ml;加 5%亚硝酸钠溶液 1 ml,使
混匀,放置 6 min;加 10%硝酸铝溶液 1 ml,摇匀,放
置 6 min;加氢氧化钠试液 10 ml,再加水至刻度,摇
匀,放置 15 min。 参照分光光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 2005 版一部,附录 VB),在 500 nm 波长处测定吸
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
线。 结果标准方程为:C=78.2901A-0.7892,R=0.9999。
2.1.4 供试品溶液总黄酮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供试液
10 ml,置 100 ml 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
取 3 ml,置 25 ml 量瓶中,同 2.1.3 标准曲线制备项
下的方法,自“加水至 6 ml”起依法测定吸收度,从标
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芦丁的重量,计算,即得。
2.2 树脂的预处理
用双蒸水洗去细小树脂及破碎树脂, 湿法装柱
后,用无水乙醇浸泡 24 h,放出浸液,继续用 95%乙
醇冲洗至洗出液加水(1:5)不出现浑浊,再用重蒸水
洗至无醇味,取出树脂,备用。
2.3 树脂的筛选
2.3.1 静态吸附行为考察 分别称取已处理好的 8 种
型号的树脂:D101 型、AB-8 型、D4006 型、24-6 型、
HPD100 型、HPD300 型、HPD400 型、HPD500 型树脂
各 2.0 g(湿重)于 100 ml 具塞三角瓶中,加入样品溶
液 30 ml,20 ℃下振摇 2 h,静置 24 h,过滤,吸取过滤
收稿日期:2009-04-27
作者简介:王 研(1976-),女,硕士,主管药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制
剂新技术,电话:020-61639894
2009;29(11)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 2295· ·
65
4
3
2
1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m
g ·
m
l-1
V/ml
图 1 洗脱曲线
0 50 100 150 200 250
0.10
0.08
0.06
0.04
0.02
0


/m
g ·
m
l-1
图 2 泄漏曲线
后样品液按 2.1 法测定吸附平衡后溶液中总黄酮浓
度。 按下式计算静态饱和吸附量及吸附率。
静态吸附容量 E=(Po-Pa)Va/M(单位:mg/g)
吸附率 s=(Po-Pa)/Po
式中 Po: 样品溶液中总黄酮的初始浓度
(mg/ml);Pa:吸附平衡后溶液中总黄酮浓度(mg/ml);
Va:样品液体积(ml);M:树脂量(g)。
2.3.2 静态洗脱行为考察 取上述经静态饱和吸附总
黄酮后滤出的树脂, 取 20 ml 纯净水洗 20 min 后用
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精密加入 95%乙醇 30 ml,不时
振摇,持续 5 h,测定洗脱液的浓度,按下式计算各型
号树脂的解吸率。
解吸率 = [洗脱液浓度×洗脱液体积]/ 饱和吸附
量×100%
结果 D101、AB-8、D4006、24-6、HPD100、HPD300、
HPD400、HPD500型大孔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率(%)
分别为 32.31% 、45.24% 、67.81% 、33.50% 、81.25% 、
80.74%、36.06%、71.68%, 静态解吸率 (%) 分别为
69.07% 、82.40% 、35.81% 、56.12% 、92.43% 、72.21% 、
59.90%、65.50%。 说明 8种树脂中 HPD100型具有较
好的静态吸附率及解吸率, 均高于其他 7种树脂,故
选择 HPD100 型树脂来纯化和富集溪黄草中黄酮类
成分。
2.4 动态吸附行为的考察
2.4.1 吸附流速的确定 取适量样品液分别以 0. 5、1、
2、3、4 ml/min 流速上样,树脂型号为 HPD100,收集
各流速下的流出液, 分别测定各流出液中总黄酮含
量,按“2.3.1”计算吸附率。 结果流速为 0.5、1、2、3、4
ml/min 时的吸附率 (%) 分别为 89.35%、84.72%、
74.63%、71.48%、70.29%。 说明吸附速度是影响吸附
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慢速有利于吸附,根据实验结果,
选择吸附速度为 0.5 ml/min。
2.4.2 样品吸附浓度的选择 分别取 5 份浓度为
7.45、6.37、4.56、3.20、2.81 mg/ml的样品以 0.5 ml/min
速度上样,待吸附完全分别测定流出液中总黄酮吸附
率 。 结果上述 5 份浓度的吸附率分别为 70.73%、
82.14%、90.91%、72.08%、76.84%。结果说明随着浓度
的增大, 吸附率有所提高, 以 4.56 mg/ml 吸附率最
大,浓度再高时可能由于样品液太稠,不利于其扩散
和吸附。 故选择样品液上样浓度为 4.56 mg/ml。
2.4.3 泄漏曲线的绘制 取浓度为 4.56 mg/ml 的样品
液 200 ml,以 0. 5 ml/min 速度加入至 200 g(湿重)树
脂柱中,测定其树脂床体积为 30 ml。 分段收集流出
液,每 10 ml 为 1 份,分别测定其总黄酮含量,绘制泄
漏曲线。 从泄漏曲线(图 1)可知:溪黄草总黄酮从第
13 份处开始泄漏, 此时肉眼可看出样品色带移至柱
底端。样品液至 18份处达到吸附平衡。故可确定在浓
度为 4.56 mg/ml 时, 溶液上样体积为 6 倍树脂床体
积时为佳,超过此比例会发生泄漏。
2.4.4 洗脱剂浓度的选择 精密称取 5 份 HPD100 型
树脂 2 g(湿重),分别置带塞锥形瓶中,加 4.56 mg/ml
样品液 20 ml。 充分吸附后,分离树脂,晾干,对应加
入浓度分别为 20%、40%、60%、80%、95%的乙醇各
30 ml,不时振摇,持续 4 h,测定洗脱液浓度,计算洗
脱率。 结果上述浓度乙醇的洗脱率分别为 19.35%、
28.47%、44.54%、91.70%、82.08%。说明以 80%乙醇作
为洗脱剂最好。
2.4.5 洗脱液体积的选择 按上述确定的吸附和洗脱
条件,待样品液吸附完全后用重蒸水洗至无色或颜色
不再变浅为止,取 80%乙醇液 500 ml 开始洗脱树脂,
分段收集洗脱液。 每 20 ml收集 1份,共 25份。 测定
洗脱液中黄酮含量, 以每份流出液体积为横坐标,相
应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洗脱曲线。 从图 2中可知,第 10
份洗脱液开始总黄酮的含量已趋近洗脱平衡,可认为
树脂柱上样吸附的总黄酮已完全达到洗脱平衡,故确
定洗脱剂用量为 17 BV(该树脂床体积为 30 ml)。
2.4.6 验证实验 取溪黄草样品液按上述方法选择的
工艺条件进行吸附和洗脱,测定洗脱液中总黄酮的浓
度,计算总黄酮含量为 85.43%。
(下转 2299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 South Med Univ) 第 29 卷
V/ml
2296· ·
(上接 2296页)
3 讨论
在大孔树脂分离成分中,除了选用性能优良的大
孔树脂外,还应配合最佳工艺条件,如最佳吸附流速、
样品液的上样浓度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富集黄酮类
成分的效果。目前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
分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工艺条件研究的规范性方法
和技术要求还未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综合考虑
各种因素,才能确定树脂的型号及最佳吸附条件。 实
验结果表明,HPD100 型树脂适合溪黄草黄酮的分离
和纯化。由实验可知:当上样浓度为 4.56 mg/ml,控制
上样流速为 0.5 ml/min,上样体积为 6 BV时吸附效果
较好,用 17 BV 80%乙醇洗脱后,总黄酮含量近85%。
本方法可以用来分离纯化溪黄草中黄酮类成分。
前人对溪黄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丁利
君等[7]通过醇提法正交实验,得出提取溪黄草中黄酮
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浓度为 50%的乙醇,
回流时间为 3 h,料液比 1:10。研究还发现该提取液对
Fenton体系产生的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段志芳
等[8]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溪黄草中的总黄酮,用正交法
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并与常规回流提取法作了比较
研究,确定超声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使用 60%乙
醇作溶剂,在温度 60 ℃,料液比为 1:40 条件下超声
波辅助提取 20 min,连续提取 2 次,黄酮的总提取率
可达 99.81%。 楼小红等 [9]报道溪黄草叶中总黄酮含
量高达 19.52 mg/g,全草的总黄酮含量为 26.68 mg/g。
本实验首次确立了溪黄草总黄酮的纯化方法,可供溪
黄草制剂开发参考。
参考文献:
[1] 谢春英. 溪黄草提取物预防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J]. 中药
材, 2007, 30(12): 1582-3.
[2] 韩 坚,钟志勇,林煌权, 等. 溪黄草茶浸膏对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
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 16(6): 414-7.
[3] 段志芳, 黄晓伟. 溪黄草提取物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J]. 西北
药学杂志, 2008, 23(2): 93-4.
[4] 黄晓敏,柯 野,林良佳, 等. 溪黄草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11): 1350-2.
[5] 刘银花, 李景田, 胡宗礼, 等. 溪黄草与虎杖对豚鼠离体胆囊肌条
运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10): 1366-7.
[6] 段志芳, 梁盛年. 溪黄草及其发酵物中黄酮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J].华西药学杂志, 2007, 22(1): 17-8.
[7] 丁利君, 周燕芳, 林 楠. 溪黄草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及对羟自由基
清除作用[J].食品与机械, 2004, 20(3): 13-4.
[8] 段志芳,梁盛年,谭细雪. 溪黄草黄酮的超声波法提取与活性研究
[J].应用化工, 2007, 36(3): 232-5.
[9] 楼小红. 溪黄草根茎叶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 中国医药
学报, 2004, 19(5): 316.
compressive patterns and surgical significance [J]. Acta Neurochir
(Wien), 2008, 150(3): 235-41.
[6] 陈立华, 陈 凌, 凌 锋, 等.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责任血管
的解剖分析对手术疗效的影响[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2008, 5
(2): 49-53.
[7] Huh R, Han IB, Moon JY, et al.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analyses 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1582
consecutive patients[J]. Surg Neurol, 2008, 69(2): 153-7.
[8] Teo C, Nakaji P, Mobbs RJ. Endoscope-assisted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 l neuralgia: technical case report [J].
Neurosurgery, 2006, 59(4 Suppl 2): 489-90.
[9] Heuser K, Kerty E, Eide PK,et al.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 follow-up and
evaluation of life quality[J]. Eur J Neurol, 2007, 14(3): 335-40.
[10] Onoda K, Satoh T, Miyosnhi Y, et al.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with fusion
imaging of 3D MR cisternogram/angiogram[J]. No Shinkei Geka,
2006, 34(8):785-91.
[11] Campos-Benitez M, Kaufmann AM.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findings in hemifacial spasm[J]. JNeurosurg, 2008, 109(3): 416-20.
[12] 王世杰, 陈国强, 左焕琮. 面肌痉挛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中诱发
肌电图监测的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5(2): 101-4.
[13] Huang BR, Chang CN, Hsu JC. Intraoperat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J]. J Clin Neurosci, 2009, 16(2): 209-13.
[14] Onoda K, Ono S, Miyoshi Y, et al. Delayed hearing loss after mic-
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 report of two cases
[J]. No Shinkei Geka, 2006, 34(10): 1045-9.
!!!!!!!!!!!!!!!!!!!!!!!!!!!!!!!!!!!!!!!!!!!!!!!
舒 航,等.神经内镜辅助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疗效分析第 11 期 2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