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乌桕化学成分研究(Ⅱ)



全 文 :15批生姜超临界提取物均按照本文制订的含
量测定方法测定 , 结果 6-姜酚含量在 9.71 ~
27.55之间 ,按最低含量 9.71 的 90 规定含量限
度 ,暂规定本品中含 6-姜酚不得低于 8.0 。
表 2  15批生姜超临界提取物中 6-姜酚含量测定
编号 样品批号 6-姜酚含量 /
1 20031206 14.70
2 20031215 16.06
3 20040105 23.11
4 20050412 10.49
5 20050523 18.42
6 20050311 11.01
7 20050715 27.55
8 20031126 15.24
9 20030125 10.13
10 20050907 10.37
11 20050910 9.71
12 20050921 19.10
13 20041018 13.76
14 20041015 13.32
15 20041012 19.24
3 讨论
3.1 姜提取物中 6-姜酚的含量测定报道较少 ,本方
法准确 、稳定 、灵敏 ,可用于姜不同提取物及其姜不
同饮片的质量控制 。
3.2 由于原料生姜中 6-姜酚含量差别较大(本人
另文报道),本实验测定的 15批生姜超临界提取物
中 6-姜酚差别也较大。根据我们对工艺的研究结
果 ,在超临界提取过程中 , 6-姜酚基本稳定;但蒸馏
提取和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浓缩干燥过程中 , 6-姜酚
会大量丢失。
3.3 姜中 6-姜酚含量最高 ,一些报道测定姜中的
6-姜辣素 , 6-姜醇等实际为同一成分 ,英文名为 “gin-
gerol”;经认真考证 , “gingerol”中文名应为 6-姜酚 。
参考文献:
[ 1]  中国药典 2005年版一部 [ S] .化学工业出版社 , 66, 12, 279,
542.
[ 2]  黄雪松.一些生姜成分的名词应统一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29(6):608.
山乌桕化学成分研究(Ⅱ)
贾 靓 1 ,  施 瑶 2 ,  刘晓燕1 ,  闵知大 3
(1.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5;2.广东好来化工(中山)有限公司 ,广东 中山 528400;
3.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化教研室 ,江苏 南京 210038)
收稿日期:2006-05-12
作者简介:贾 靓(1979~ ),女 ,博士 ,研究方向:天然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电话:0311-85901304。
关键词:山乌柏;化学成分;抗菌活性
摘要:采用硅胶和凝胶柱层析 , 对广西产山乌桕(Sapiumdiscolor(champ.)Muell.-Arg)茎枝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 从醋酸
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五个酚性化合物 ,运用化学及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 3, 3 , 4 -三甲氧基鞣花酸(Ⅰ ), 3, 3 -二甲氧
基鞣花酸-4 -O-β -D-木糖苷(Ⅱ), 香草酸(Ⅲ), 短叶苏木酚酸乙酯(Ⅳ),次没食子酸(Ⅴ)。化合物Ⅰ -V均为首次从该
植物中分离得到。对以上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 结果显示 , 化合物 Ⅲ和Ⅳ具有弱的抗嗜血放线伴生杆菌
A.actinomycetemicomtans活性 , 其它化合物没有明显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07)07-1043-02
  山乌桕 [ Sapiumdiscolor(champ.)Muel.-Arg] ,
又名红乌桕 ,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 , 分布于我国广
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江西 、浙江 、福建及台湾诸省 ,
民间将其作为一种药用植物 ,取其叶 、根入药 ,主治
毒蛇咬伤 ,痈肿 ,皮肤湿痒等症 [ 1 ~ 2] 。作者曾首次对
山乌桕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报道[ 3] 。在前面工
作的基础上 ,从山乌桕茎枝的醋酸乙酯部位又分离
并鉴定了 5个酚性化台物 ,分别为;3, 3 , 4 -三甲氧
1043
2007年 7月
第 29卷 第 7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July2007
Vol.29 No.7
基鞣花酸(Ⅰ ), 3 , 3 -二甲氧基鞣花酸 -4 -O-β-D-木
糖苷(Ⅱ),香草酸(Ⅲ),短叶苏木酚酸乙酯 (Ⅳ),
次没食子酸(Ⅴ)。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
中分离得到 。
1 仪器和材料
熔点用 X4型双目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
未校正);红外光谱用 NicoletImpact-410型红外光
谱仪测定(KBr压片);核磁共振使用 BruckerACF-
300, 5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为内标)。
高效薄层层析硅胶板 HGF254和柱层析硅胶
(100 ~ 200目 , 200 ~ 300目)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
生产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
药材购自广西 ,由广西南宁市广西中医药研究
所赖茂祥主任收集并鉴定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山乌
桕 Sapiumdiscolor(champ.)Muel.-Arg的干燥茎
枝 。
2 提取与分离
山乌桕干燥茎枝 8 kg,经 95 乙醇回流提取 ,
反复 4次 ,提取液减压浓缩后的粗浸膏依次用石油
醚 ,醋酸乙酯 ,正丁醇分别萃取 3次 ,萃取液减压浓
缩得到石油醚部分(30 g), 醋酸乙酯部分 (85 g)。
以石油醚-丙酮 ,氯仿 -丙酮 ,氯仿 -甲醇为洗脱剂 ,经
反复硅胶柱层析和 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 ,分
得化合物Ⅰ ~ Ⅴ 。
3 结构鉴定
3.1 化合物 Ⅰ
化合物 Ⅰ ,淡黄色粉末(氯仿 -甲醇), mp>300
°C,易溶于丙酮 、甲醇 , FeCl3反应呈阳性 , IR谱显示
有羟基(3 431 cm-1),羰基(1 741 cm-1)及苯环骨
架(1 622, 1 485 cm-1)吸收峰 , 1H-NMR谱中 , δ7.68
(1H, s), δ7.46(1H, s)为两个芳氢质子信号 , δ3.83
(3H, s)δ3.77(3H, s)δ3.49(3H, s)为三个甲氧基氢
质子信号 。 13 C-NMR显示有十七个碳信号 ,包括:
δ159.1和 δ159.0为两个不饱和酯羰基碳信号 ,
δ154.4-δ108.0显示有十二个芳碳信号 , δ61.6,
δ61.4,及 δ56.6为三个甲氧基碳信号 ,因此推测结
构为三甲氧基取代的鞣花酸 ,经文献检索 ,其理化常
数与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 3, 3′, 4′-三甲氧基鞣花
酸基本一致 [ 4]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 3, 3′, 4′-三甲氧
基鞣花酸(3 , 3′, 4′-tri-O-methylelagicacid)。
3.2 化合物 Ⅱ
化合物 Ⅱ ,淡黄色粉末(氯仿-甲醇), mp223 ~
225°C。易溶于丙酮 、甲醇 , FeCl3反应呈阳性 。IR
谱显示有羟基(3 402 cm-1),羰基(1 749 cm-1)及
苯环骨架 (1 610 , 1 487 cm-1)吸收峰。 1H-NMR谱
中 δ8.40(1H, s), δ8.03(1H, s)为芳氢信号 , δ4.25
(3H, s), δ4.18(3H, s)为两个甲氧基氢质子信号 ,
δ5.77(1H, d, J=6.9 Hz)为糖的端基氢质子信号。
13C-NMR谱显示共有 21个碳 ,其中 δ158.1为两个
不饱和酯羰基碳信号 , δ153.4-δ110.7显示有十二
个芳碳信号 , δ60.8, δ60.2为两个甲氧基碳信号 ,
δ102.7, δ77.0 , δ73.5, δ69.7, δ66.3为五个糖碳信
号。以上信息表明该化合物为二甲基取代鞣花酸
苷。其甲氧基碳的化学位移为 δ60.8, δ60.2,可知
其甲基取代在 3, 3′位 。糖碳信号表明所含糖为 β -
D-木糖。经文献检索 ,其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与文
献报道的 3, 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 -D-木糖苷基
本一致[ 5]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 3, 3′-二甲氧基鞣花
酸-4′-O-β -D-木糖苷 (3, 3′-di-O-methylelagicacid-
4′-O-β-D-oxylpyranoside)。
3.3 化合物Ⅲ
化合物 Ⅲ ,无色针晶 , mp212 ~ 214 °C,易溶于
丙酮 、甲醇 , FeCl3 反应呈阳性 , IR谱显示有羟基
(3 485 cm-1 ), 羰基 (1 679 cm-1)和苯环骨架
(1 598, 1 469 cm-1)吸收峰 。 1H-NMR谱中 , δ12.45
的宽单峰和 δ9.75的单峰分别为羧酸羟基氢质子和
酚羟基氢质子信号 ,根据 δ7.45(1H, dd, J=1.9, 8.8
Hz), δ7.43(1H, d, J=1.8 Hz)和 δ6.84(1H, d, J=
8.7 Hz)的 3个芳香氢质子信号 ,可知该化合物为三
取代苯环结构 ,且有两个邻位取代基 ,另外 δ3.80为
甲氧基氢质子信号 ,因此推测结构可能为含甲氧基 、
羟基取代的苯甲酸 ,经文献检索 ,其理化常数与波谱
数据与文献报道的 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基本一
致[ 6]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 3-甲氧基 -4-羟基苯甲酸即
香草酸(vanilicacid)。
3.4 化合物Ⅳ
化合物Ⅳ ,黄色针晶(甲醇), mp>300 ℃,易溶
于丙酮 、甲醇 , FeCl3反应呈阳性 , IR谱显示有羟基
(3 454 cm-1), α, β-不饱和酮羰基(1 695 cm-1)和
苯环骨架 (1 600 cm-1 )吸收峰 , 1H-NMR谱中 ,
δ7.30(1H, s)有一芳氢信号 , δ4.08(2H, q, J=7.1
Hz)和 δ1.18(3H, t, J=7.1 Hz)为乙氧基的一组氢
质子信号 , δ4.41(1H, dd, J=1.9, 7.8 Hz), δ2.98
(1H, dd, J=7.8, 18.9 Hz)和 δ2.44(1H, dd, J=
1.9, 18.9Hz)为一 ABX系统氢质子信号。 13C-NMR
谱显示共有 15个碳 , 其中 , δ192.9, δ171.9及
δ160.1分别为酮羰基碳信号 、酯羰基碳信号及内酯
羰基碳信号 ,根据 1H-NMR谱和 13C-NMR谱信息 ,推
1044
2007年 7月
第 29卷 第 7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July2007
Vol.29 No.7
测该化合物可能具有短叶苏木酚母核 ,经文献检索 ,
其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短叶苏木酚酸
乙酯基本一致[ 7]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短叶苏木酚酸
乙酯(ethylbrevifolincarboxylate)。
3.5 化合物Ⅴ
化合物Ⅴ,无色针晶 , mp197 ~ 199℃,易溶于丙
酮 、甲醇 , FeCl3 反应呈阳性 , IR谱显示有羟基
(3 544 cm-1)和羰基 (1 674 cm-1)苯环骨架 (1
600, 1 465 cm-1)吸收峰 , 1H-NMR谱中 , δ12.24有
一个氢的单峰 ,为羧酸羟基氢质子信号。 δ9.64和
δ9.25的两个单峰为两个羟基氢质子信号 。根据
δ7.32(1H, dd, J=2.1, 9.5 Hz), δ7.27(1H, d, J=
2.1Hz)和 δ6.87(1H, d, J=9.5 Hz)的三个芳香氢
质子信号 ,可推断该化合物为三取代苯环结构 ,且有
两个邻位取代基 。经文献检索 ,其理化常数与波谱
数据与文献报道的 3, 4-二羟基苯甲酸基本一致 [ 8] ,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 3, 4-二羟基苯甲酸 ,即次没食子
酸(hypogalicacid)。
4 抗菌实验
4.1 菌种及培养基 变形链球菌 Streptococcusmu-
tans(ATCC25175),嗜血放线伴生杆菌 A.actinomy-
cetemicomtans(ATCC43717),胰酶解大豆蛋白胨肉汤
(简称 TSB,购于 BectonDickinsonMicrobiologySys-
tem),胰酶解大豆蛋白胨琼脂(简称 TSA,购于 Bec-
tonDickinsonMicrobiologySystem), Bio-tek公司 ELX
808酶标仪 。
4.2 琼脂扩散法 菌种接种于 3 mLTSB肉汤中 ,
95 N2、5 CO2、37℃厌氧培养 18h,应用麦氏比浊
标准 ,调节其浓度为 108 CFU/mL,取 100 μL接种于
90 mm平皿中 ,接种于 TSA琼脂培养基上 ,用无菌
三角玻棒涂匀 ,然后用无菌镊子夹取含药液纸片放
在琼脂表面 ,轻压纸片 ,使其与琼脂适当接触 ,各纸
片间间距相等。在 95 N2 、5 CO2 、37 ℃厌氧培养
48 h,测量各纸片的抑菌圈大小。每种药液做 3个
纸片 ,取平均值 。实验以 Triclosan(1 mg/mL)为阳
性对照组 。
4.3 MIC试验 采用 2倍(对半)稀释法于 96孔板
上制备每孔 100 μL一系列不同浓度药液的培养基 ,
接种 100 μL105 ~ 106 CFU/mL测试菌液 ,在 95
N2 、5 CO2 、37℃厌氧培养 1 ~ 2d,用酶标仪于 630
nm处测定吸光度 ,无细菌生长(OD630 ≤0.05)的最
小药液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
4.4 实验结果 抗菌实验结果表明 ,化合物 Ⅲ和Ⅳ
显示有弱的抗嗜血放线伴生杆菌 A.actinomycetemi-
comtans活性 (MIC值分别为 62.5 , 125 ppm),其他
化合物没有明显活性(MIC值为 250 ppm)。其它相
关抗菌活性研究正在进行中 。
参考文献:
[ 1]  DelectisFlorae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AgendaeAcademi-
aeSinicaeeditsFloraReipubublicaePopularisSinicae[ M].To-
mus, 44(3), Beijing:SciencePress, 1997, 44(3):18-19.
[ 2]  WuZY.CompendiumofXinHuaHerbal[ M] .Vol4.Shanghai:
ShanghaiScientificandTechnicalPublishers, 1991:201.
[ 3]  贾 靓 ,闵知大.山乌桕茎枝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成药 ,
2005, 27(11):1319-1320.
[ 4]  严小红 ,郭跃伟.马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草药 , 2004,
35(2):125-127.
[ 5]  SinhaA, TaylorWH, KhanIH, etal.GlycosidePrimersofPsit-
tacanthuscucularis[ J] .JNaturalPro, 1999, 62(7):1036-
1038.
[ 6]  LuoYG, FengCandTianYJ, etal.GlycosidesfromDicliptera
riparia[ J] .Phytochem, 2002, 61(4):449-454.
[ 7]  GotliebHE, KumarS, Sahai, etal.Ethylbrevifolincarboxylate
fromFlueggeamicrocarpa[ J] .Phytochem, 1991, 30(7):2435-
2438.
[ 8]  汪有初 ,周 俊.弯管花的化学成分 [ J] .中草药 , 1999, 30
(9):644-645.
1045
2007年 7月
第 29卷 第 7期
中 成 药
ChineseTraditionalPatentMedicine
July2007
Vol.29 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