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地锦类中草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 2000-08-28; 修订日期: 2000-11-16
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No. 984005)
作者简介:褚小兰 ( 1949-) ,女 (汉族 ) ,江西宜春人 ,现任江西中医学院药学
系副教授 .
药理药化
地锦类中草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褚小兰 , 廖万玉 , 楼兰英 , 刘金花
(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 观察地锦类中草药的抗炎、止血及抗菌作用。 方法: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模型 ,观察地锦类中草药的抗炎作
用 ;用玻片法进行凝血时间测定 ,观察其止血作用 ;采用打孔法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结果: 斑地锦、大飞扬草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
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斑地锦明显缩短凝血时间 ;小叶地锦、通乳草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 ,斑地锦、通乳草、
铺地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 结论: 5种地锦草中以斑地锦的抗炎、止血、抑菌作用最明显 ,其余 4种有开发利用
价值 ,该实验对地锦类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锦类中草药 ; 抗菌 ; 抗炎 ; 止血
中图分类号: R28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805( 2001) 03-0193-01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f Dijin
CHU X iao-lan, L IAO Wan-yu, LOU Lan-ying, L IU Jin-hua
(J iangx i College of TCM ,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 e the effect of Chinese herb Dijin on resisting inflam ma tion, hemostasia and antibacteria. Method-
s: T o observ e th e effect on resisting inflamma tion thr ough the ea rlap swelling model of mouse by xy lene. To oberv e the hemostasia
effec t by timing the cruo r with slides method. To do outbody antibacterial experiment by means o f punch. Results: Herba
Euphorbiae Humif usae and Herba Euphorbiae Maculatae contro lled the ea rlap sw elling o f mouse ev idently. Herba Euphorbiae
Maculatae shortened the cruor time; Herba Euphorbiae Ser pens and Herba Euphorbiae Indicae had pow erful antibacteria l effects a-
gainst colibacillus and dysenter y bacillus; Herba Euphorbiae Maculatae , Herba Euphorbiae Indicae and Herba Euphorbiae
Prostratae had evident effect against golden yellow grape coccus. Concl usions: Herba Euphorbiae Maculatae has th e strongest ef-
fec ts of h emostasia and antibacteria l o f fiv e kinds of Dijin, the rest a re wo rthy to be developed and exploited, and it also show s
some direct meaning fo r clinic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h erb Dijin.
Key words: Chinese herb Dijin;  Antibacteria;  Resisting inflamma tion;  Hemostasia
  地锦草为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 2000年版收载的地锦草为大
戟科植 物地锦草 Euphorbia humif usa Willd. 和斑 地锦 E .
maculata Raf . 的干燥全草 [1] ,用于菌痢、肠炎、各种出血证、病毒
性肝炎、痈肿疔疮等 [2]。 全国称作“地锦草”的种类计有 8个种 ,江
西有 5种 ,均为同属植物。本实验对江西产地锦类 5个品种进行药
理作用的研究 ,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1. 1 试验材料 小叶地锦 E . ser pens H . 、铺地草 E . prostrata
Ait 、斑地锦 E . maculata Raf . 、大飞扬草 E . hirta L . 、通乳草 E .
indica Lam . ,分别由褚小兰、刘庆华老师采于江西分宜、大余县
郊 ,均由褚小兰老师鉴定。
1. 2 样品的制备 将各干药材切成 1 cm段称重 200 g。 加水煎煮
3次 , 1. 5 h /次 ,合并滤液 ,浓缩成含生药浓度为 2. 7 g /ml的药液 ,
放于 4℃冰箱中保存 ,临用现配高、低剂量组供实验用。
1. 3 菌种与仪器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均由南
昌市防疫站提供 ) 6~ 8 h培养物 ;培养基为普通琼脂平板 (厚层 )。
1. 4 动物 昆明种小鼠 ,雌雄各半 ,体重 ( 20± 2) g。
1. 5 试剂 阿司匹林 ( Aspirin, ASP) ,恩华药业集团徐州制药厂生
产 ,批号 991201。 二甲苯 ,沈阳市试剂一厂生产 ,批号 990501。
2 方法
2. 1 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3, 5] 小鼠雌雄各半 ,随机
分组 ,给药组灌胃 ,给予高、低浓度药物 0. 2 m l /10 g , 1次 /d,连续
3 d,对照组各给予等量阿司匹林、生理盐水。 末次给药 1 h后 ,小
鼠右耳壳均匀涂二甲苯 0. 05 ml /只 ,左耳作对照。 4 h后拉颈椎脱
臼处死 ,用 7 mm打孔器取耳片 ,以两耳片重量差作为肿胀度。 对
照组、阿司匹林组 ( 0. 2 g /kg ) ,生药组 ( 2. 7 g /ml, 1. 35 g生药 /m l)
肿胀度实验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浓度地锦类药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x-± s )
mg
药物 不同浓度之肿胀度
1. 35 g· ml-1 2. 70 g· ml-1
大飞扬草   2. 00± 0. 82△△△   3. 00± 0. 98* * △△
斑 地 锦   3. 60± 0. 52* * △△△△   1. 70± 0. 52* * * △△
通 乳 草   3. 90± 0. 90* △△△   2. 20± 0. 84△
生理盐水
阿司匹林
药物 不同浓度之肿胀度
90% 0. 20 g· kg-1
大飞扬草
斑 地 锦
通 乳 草
生理盐水 4. 60± 0. 74△△△△
阿司匹林 1. 88± 0. 64* * * △△△△
  * P < 0. 05,* * P < 0. 01,* * * P < 0. 001;△ n= 5,△△ n= 6,△△△ n=
7,△△△△ n= 8
193
L ISHIZHEN MEDICIN E AND M ATERIA M EDICA RESEARCH 2001 V OL. 12 NO. 3 时珍国医国药 2001年第 12卷第 3期
  由表 1可见 ,斑地锦高剂量组 ( 2. 70 g /ml)可显著抑制小鼠耳
壳肿胀 ;大飞扬高剂量组 ( 2. 70 g /ml)、斑地锦低剂量组 ( 1. 35 g /
ml)也能抑制小鼠耳壳肿胀 ,但作用没前者明显。
2. 2 止血作用凝血时间测定 [4, 5] 小鼠雌雄各半 ,随机分组 ,进行
给药组灌胃给予高、低浓度药液和生理盐水 ,剂量 0. 2 ml /10 g , 2
次 /d,连续 3 d,于末次给药 1 h后 ,将小鼠用眼科镊子迅速摘去一
侧眼球 ,即有血液流出 ,于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血 ,血滴直径约 5
mm,立即用秒表计时 ,每隔 20 s用清洁大头针自血滴边缘向里轻
轻挑起 ,从采血开始至挑起血丝止 ,所历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另一
滴血供最后复查 ,记录凝血时间见表 2。
  由表 2可见 ,斑地锦高剂量组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 ,通乳草高
剂量组也能缩短凝血时间 ,其它药物作用无统计意义。
2. 3 抑菌作用 [5 ] 用无菌棉签吸取适量试验菌种均匀涂布于无菌
营养琼脂平板表面 ,用打孔器在平板上等距离分别打 5个孔 ,并除
去孔内容物 ,分别在孔内放入欲测的不同药物至不外溢为度 ,换上
瓦盖 ,置 37℃培养 24 h,取出观察结果见表 3。
  由表 3可见 ,小叶地锦、通乳草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作用显
著 ,而铺地草、斑地锦、通乳草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非常明显。
3 讨论
炎症早期的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亢进 ,渗出和水
肿 ,斑地锦、大飞扬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 ,
表明斑地锦、大飞扬对急性炎症有较强抑制作用 ,斑地锦能显著缩
短小鼠眼血液凝血时间 ,其次是通乳草 ,说明斑地锦止血作用比通
乳草强。 不同地锦类中草药对不同菌种抑制作用不一样 ,铺地草、
斑地锦、通乳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非常显著 (经试验: 斑
地锦乙醇渗漉提取液抑菌作用不明显 ) ,而小叶地锦、通乳草则对
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抑制作用明显 ,故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混
用。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 5种地锦草的水提液均有一定的药理作
用 ,这与中医传统用药经验完全相符。 至于地锦类中草药抗炎、止
血作用的详尽机制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 2  3种地锦草止血试验结果 ( x-± s)
药物 不同浓度之凝血时间 t /s
2. 7 g· ml-1 1. 35 g· ml-1
大 飞 扬 2. 44± 0. 77△ 1. 73± 0. 95△△△
通 乳 草 1. 42± 0. 70* △ 2. 00± 0. 67△△△
斑 地 锦 1. 19± 0. 41* * △△ 2. 70± 0. 69△△△
生理盐水组 2. 74± 0. 97△△
  * P < 0. 05,* * P < 0. 001;△ n= 5,△△n= 6,△△△ n= 7
表 3 地锦类药物的抑菌作用
药物 浓度
C /g· ml-1
大肠杆菌
L / cm
痢疾杆菌
L /cm
金黄色葡萄球菌
L /cm
小叶地锦 2. 7 1. 4 1. 90 2. 65
铺 地 草 2. 7 0. 85 1. 50 2. 95
斑 地 锦 2. 7 1. 25 1. 70 3. 00
大 飞 扬 2. 7 1. 15 1. 50 2. 30
通 乳 草 2. 7 1. 35 1. 95 3. 05
参考文献: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 1995年版Ⅰ部 [ S ].广
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 103.
[2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册 [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77:
827.
[3 ] 张逸凡 ,于庆海 .淫羊藿总黄酮的抗炎作用 [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1999, 16( 2): 122-124.
[4] 彭智聪 ,张少文 ,刘 勇 ,等 .卷柏炒炭后对止血作用的影响 [ J].中国
中药杂志 , 2000, 25( 2): 89-90.
[5 ] 徐叔云 ,卞如濂 ,陈 修 .药理学实验方法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82: 532, 835, 10673.
收稿日期: 2000-12-12; 修订日期: 2001-02-03
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
浅议中药的毒性
周跃军
(武汉市一医院  430022)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
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
或“无毒”字样。
“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
的总称。如《淮南子· 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
遇七十毒。”《周礼· 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
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
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
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
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这是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 ,把药物分
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
上中下三品 ,就是根据药物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 ,大体上是把攻病
愈疾的药物称有毒 ,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有毒的药物
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 可见在古代对于“毒”的概念 ,是广义
的。 故张子和说: “凡药皆有毒也 ,非止大毒 ,小毒谓之毒。”张景岳
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
正者 ,谷食之属也 ,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 ,药饵之属也 ,所
以去人之邪气。 其为故也 ,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耳……是
凡可辟邪安正者 ,均可称为毒药 ,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之论述 ,
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 ,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 ,
是一种偏性 ,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但是 ,为了确
保用药安全 ,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标注的“大毒”“小
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 ,用得不当就可能
导致中毒。 所以 ,“毒”的含义已不是古时那样广义的概念。
认识每一种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之强弱 ,有重要的临床意
义。 在治疗上有时可以采取“以毒攻毒”的法则 ,治疗一些疮毒、疥
癣、虫毒等。 同时 ,认识各种药物的有毒、无毒、大毒、小毒 ,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其作用之峻厉或和缓 ,并能根据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
适当地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 还可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等
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有害作用 ,以保证用药安全。
194
时珍国医国药 2001年第 12卷第 3期 LISHIZHEN M EDICINE AND M ATERIAM EDICA RESEARCH 2001 V OL. 12 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