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桐棉马尾松松针褐斑病初步研究
唐月兰 农慧珍 阮甘棣
( 南宁地 区森防站 )
宁明县桐棉马尾松是受区内外欢迎的一
种优 良松树 . 1 987年区森防站在检疫调查中
发现大面积 的桐棉松 ( 马尾松桐棉种源 )林
产生了松针褐斑病 , 病原菌与国家规定的检
疫对象 I e e a n o s t ` e r a a c f e o l a 相似 . 为了了
解该病害的情况 , 我们对林地进行了调查并
从林区采回感病针叶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
种试验 , 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
一 、 发病情况与病害症状
在宁明县桐棉乡顶尖山桐棉松母树林分
别对十几米高的大树和 自然生长的幼树随机
抽样调查 , 均发现带有感病症状 。 感病针叶先
出现浅黄色的小斑点 , 以后逐渐扩展成了 3
一 4 m m 左右的桔 黄色段斑 , 最后渐变为 深
褐色 。 无性 子实 沐从表皮下隆起形 成 长 约
沪 、 、 司户 , 均` 了凡 才` 试护 、 ` 尸产 、 司碑 , 两` 护尸、 d 口甲勺 ` 洲八一
带 , 属多宜性的充体气候 , 气温 高 , 湿 度
大 , 雨量充沛 . 年平均气温 1 6一 2 ℃间 , 最
冷的元月 , 平均气温大部地区超过10 ℃ , 地
处桂北的全州县也有 6 ℃以上 , 加上受到海
洋气候影响 , 有丰富的温暖水汽流入 , 年降
雨量 10 0 0一 2 0 0 0毫米 , 雨 日 1 2 0一 1 5 0天 . 桂
南地区常受台风影响获得大量的台风雨 , 山
区的地形雨 , 增加 了空气湿度 , 这种高温高
湿的气候条件 , 利于林间 白僵菌泡子萌发和
菌丝繁殖 , 形成流行病 .
( 二 ) 森林环境复杂 , 寄主广 . 我区自
然条件复杂 , 植被类型多样 , 资源丰富 , 拥
有森林资源一亿亩以上 , 己定名的森林植物
多达2 60 个科 5 8。 。多种 , 这些林木 和 林下植
物 , 招致多种昆虫生活和繁殖 , 形成寄主来
源丰富 , 世代重叠 , 连续重复感染机会多 ,
加上病菌在虫体上可维持 6 个月之久 , 林内
经常保持相当数量的菌抱 , 利于反复侵染 ,
持续效果。
讨 论
l
、 我区冬季放菌是否受到低温影响 ,
通过试验和各地放菌效果表明 , 我区冬季的
低温对 白僵菌萌发和扩`散蔓延影响不大 , 造
成影响的主要是湿度 , 因此湿度是放菌成功
的先决条件 。
2
、 广西每年 3 一 4 月是病菌流行较多
季节 , 但其他季节也有放菌成功的实 例 , 如
何利用有利条件放菌 , 提高防治效 果 , 值得
进一步研究 。
3
、 鉴于 目河存在效果不稳定 , 主要是
对其生物学特 比及病菌流行规津缺乏认识 ,
需要继续进行研究 。
4
` 我区 灰用白僵菌己有二十多年的历
史 , 有丰富的经验 , 应该认真总结推广 , 进
一步发挥 自概 菌的治虫 i乍用。
5
、 我区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适宜于 白
僵菌生长 , 自然流行扩散及人工放菌能对松
毛虫起到控制作用 , 使用前途广阔。
。 . 6二套犯 。 _火 、 己 沃沙小泡 , 成 兴后 测裂 。
一针。叶 _儿 门一产 _ }: 多个病斑 , 形成黄绿相间的
现象 。 发病后期针叶枯黄易脱落 , 病害主要
发生在位认、基部的老针叶上 , ,长发现影响新
梢及嫩 牙, 日前林 区还未发现严重感病和枯
死树现 象。
二 、 病原形态
分生 几子庄 牡在计 {卜}表 皮 卜` , 黑色上方
平展呈 {派汰 , 分生饱 子梗淡黄色不分 枝 , 有
分隔 。 30 一 4 4 >( 2 . 5 林 m 。分生走子淡黄 色 ,
长 圆形不规则弯比{ , 盛部平裁 , 先端尖细 ,
1一 5 分陇多为 3 分隔 , 2 2 . 5一 4 2 . 5 x 2 一
3
.
8 件。 1 , 平均 3 0 . 7 火 2 . 6 {、 m 。
三 、 病原菌培养性状
将从病针叶上分跳得到附病原菌接种到
P D A 培养基上恒温 艺4一 28 ℃培养 。 第 四 天
开始出现浅绿色菌落 , 第五天菌落表面开始
产生黑色的分生泡 洲住 , 菌落直径约 3 m m 。
分生袍于与病 针吐上 的分生泡子形态相似 ,
平均 3 5 . 9 x 3 . 1 件 m 。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 长 ,
菌落逐渐增多 , 连成黑色的一片 。
分生抱子在各种培养基质上的萌发情况
四 、 接种试验
8 年 4 月和 10 月份分别对湿地松苗和桐
棉松苗做了两次接种试验 。
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感病的桐棉松针叶
上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 。 在 P D A 斜 面 上 恒
温 25 ℃下培养 20 天 。 用灭菌水洗下斜面上 的
分生抱子 , 在低倍镜 ( 巧 x l o x ) 下将抱 子
悬浮液浓度调 节到每 视野 70 个抱子 , 抱子发
芽率为 7 9 肠。 将配好的抱子液均 匀喷洒到 在
营养杯中培养了五个月的湿地松苗和桐棉松
苗上 , 接后 即搭薄膜棚保湿 5 天 . 共 设二个
区组 , 每组 35 株苗 , 并设一组喷清水对照 ,
精心管理 l 个多月后检 查 , 没有发现感病症
状 。
48小时肠小时巧小时
萌发率肠 时间
培养基质 \ 灭 菌 水
0
.
5肠蛋 白陈 液
桐棉松针液
湿地松雇}一蔽
4 2 一8 2
8 8 一9 ,
7 0
’
8 2
3 2 7 0
温度 : 24 一 2 3℃
病原袍于 以农 , {J 儿种堵养液中 都 能 萌
芽 , 接种后工5小 r;J J f始心芽 , 4 8小片、少为萌芽
盛期 。 在。 . 别饭日 的、 济液中心发最 好 , 在 湿
地松针 jJ 液中礴发最差 .
五 、 结论与分析
综上所述桐棉马尾松针褐斑病与在广西
高峰林场发生的湿地松褐斑病存在着发病症
状 、 病原形态与 培养性状上 的差异 。
1
、 桐棉松褐斑病仅是在枝条基部老针
叶上发生黄绿相间的斑点 , 感病针叶枯黄后
脱落 , 对 新梢生长影响不大 。
而湿地松褐斑病能导致全株枯死 。
2
、 桐棉松渴斑病分生抱子淡黄色 , 形
态较细长平均为 3 0 . 7 x 2 . 6 卜 m o
湿地松褐斑病分生抱子暗褐色 , 形态较
粗短 , 平均为 2 5 . 9 x 5 . 8 件m 。
3
、 在 P D A 培养基上桐棉松褐 斑 病 菌
接种 5 天后产生分生抱子 , 菌落直径较小 。
湿地松褐斑病 菌接种拍天后才开始 产生
分生抱子 , 菌落直径为 s m m左右 。
4
、 对湿地松苗和桐棉松苗进行人工接
种试验均没 仃感病症状 。 究竟是环境 因素或
是植株本身的因素 , 有待进一步研究 。
38
l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