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



全 文 :药 物 研 究
Themedicinestudy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课题 (批准号:Y200805360);嘉兴市科技局课题 (批准号: 00309075)。
作者简介:朱长俊 , 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生物学;E-mail:zhuchangjun0307@ 126.com。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
朱长俊 朱红薇
浙江省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浙江 嘉兴  314001
【摘 要】 目的:体外检测中药白蔹正丁醇提取物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定性和体外药基法定量检测提取物抗菌
活性 , 同时分析不同浓度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抗菌的量效反应关系。结果:白蔹正丁醇提取物的 MIC值为 2.5mg/mL, 浓度和抗菌有量效反应
关系。结论: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关键词】 白蔹提取物;抗菌;最小抑菌浓度 (MIC)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8517 (2011) 01-0067-02
Antibacterialactivityofn-BuOHextractofAmpelopsisjaponica
ZhuChang-jun, ZhuHong-wei
(ColegeofBiologicalandChemicalEngineering, Jiaxing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AIM:Investigatetheantibacterialefectsofn-BuOHextractfromAmpelopsisjaponica.Methods:theagarweldif-
fusionmethodanddoublingdilutionmethod, analyzingthequantity-efectrelationshipofdiferentconcentrationofthen-BuOHextract.
Results:theMICofn-BuOHextractfromAmpelopsisjaponicais2.5 mg/mL, thereisadose-effect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
centrationofn-BuOHextractandtheantibacterialactivity.n-BuOHextractofAmpelopsisjaponicahasacertainantibacterialactivity.
Keywords:n-BuOHextractofAmpelopsisjaponica, antibacterialactivity, MIC
  白蔹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白蔹 Ampelopsisjaponica
(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 , 又名白根 , 五爪藤 , 山地
瓜等 , 具有清热解毒 、 生肌止痛之功效 [ 1] 。尽管目前对白
蔹的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了一些工
作 [ 2] , 但对白蔹不同提取部位系统抗菌作用未见详细报道 ,
作者通过前期研究 , 选择白蔹正丁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 ,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 (定性)和体外药基法 (定量), 以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一个标准菌株作革
兰氏阳性菌的代表 , 以引起肠道疾病的大肠杆菌 (Escher-
chiacoli)作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 , 以易引起真菌性角膜炎
串珠镰孢菌 (Fusariummonilifome)为真菌代表进行了对各
参试菌的体外抗菌试验 , 旨在对中药白蔹药用机理作初步
探讨 , 以利于合理开发 、 利用药用植物资源 , 现将试验结
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 大
肠杆菌 (Escherchiacoli)各 1珠 , 由本单位实验室保存;串
珠镰孢菌 (Fusariummonilifome)1珠 , 由市某药检所提供。
1.1.2中药材:中药白蔹购自嘉兴市东方国药饮片有限公司
(产地:湖北)
1.2 方法
1.2.1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的制备:取市购白蔹 200g, 粉
碎 , 以 5倍量乙醇热回流提取 , 提取物浓缩后先后以石油
醚 、 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 , 其中正丁醇萃取液浓缩 , 得白
蔹正丁醇浸膏 (8.5g), 用丙酮 +DMSO(1%)溶解备用 。
1.2.2 培养基的配方 、 制备: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配方:牛肉膏 3g, 蛋白胨
10g, 氯化钠 5g, 琼脂 18g, 水 1000ml, pH7.2 ~ 7.4, 于
121℃灭菌 20min, 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 , 制成平板 , 待
冷却凝固后作无菌检查 , 备用。
药基的制备:马铃薯培养基配方:马铃薯 200g, 葡萄
糖 20g, 琼脂 18g, 水 1000ml, pH自然 , 于 121℃灭菌
20min, 冷却至 40~ 50℃, 无菌操作加入白蔹正丁醇提取物
的丙酮 +DMSO溶解液 , 倍比稀释 , 使其最终浓度为 5mg/
mL, 2.5mg/mL, 1.25mg/mL, 0.625mg/mL, 0.3125mg/mL,
做成试管斜面药基 , 无菌检查 , 备用。
1.2.3 参试菌液的制备
细菌菌液的制备:菌种经 3次活化后 , 用无菌生理盐
水按范秀容等 (1991)的十倍稀释法 [ 3]配成 10-3菌悬液 ,
备用。真菌菌液的制备:将串珠镰孢菌接种于马铃薯培养
基 , 28℃温箱孵育 2周 , 用 5mL注射器吸取 2mL生理盐水
冲洗真菌斜面 , 制得菌悬液 ,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菌浓度 , 约
4.0 ~ 5.0*105cfu/mL即可。
1.2.4 抑菌试验:
定性试验:微量移液器取 50μl已制备好的菌悬液 , 用
玻璃涂布器均匀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 。采用
平板打孔法 , 每孔加药量均为 30μl(将 1g/ml的原液 , 取
出部分 , 按徐淑云等 (1991)的二倍稀释法 [ 4]用丙酮 +
DMSO配成 1∶2、 1∶4、 1∶8各浓度)。待药液充分吸收后 ,
倒置于 37℃培养 16 ~ 18h后 , 观察有无抑菌圈的产生 , 并
用直尺测量抑菌圈大小 (mm), 记录结果 , 求其平均值。
用丙酮 +DMSO作对照。实验共设 3个实验组 , 每 3个平板
为 1组 , 每组重复 3次。
定量试验:用微量移液器取试验菌液 50mL, 接种于斜
面药基底部 , 平行样品 3管 , 试管直立放于 28℃温箱 , 孵育
2周 , 观察真菌生长情况 , 3管均无生长者为阴性 , 阴性管
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菌的 MIC值。测量各阳性管菌丝体高
度 (mm), 用丙酮 +DMSO做空白对照。
·6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药 物 研 究
Themedicinestudy
2 结果与讨论
2.1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
菌作用
将 10-3的大肠杆菌菌液 50μl涂布于已制备好的平板
上 , 打孔 , 每孔加不同浓度的药量均为 30μl, 以丙酮 +
DMSO作空白对照 , 培养时间为 16h, 实验结果见表 1、 图
1、 图 2。
表 1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不同浓度的抑菌效果
抑菌圈直径(平均值 mm)
细菌名称 对照 原液(1g/ml)
1∶2
(0.5g/ml)
1∶4
(0.25g/ml)
1∶8
(0.125g/ml)
大肠杆菌 0 12.7 12 11 0
金黄色葡萄球菌 0 13.8 12.5 11 0
  注:“ 0 ” 表示无抑菌圈出现 , 视为无抑菌作用。
从上述实验结果看出 , 各对照实验均为 “ 0 ”, 表明实
验已经排除了植物提取液外的其他因素对参试细菌的影响 ,
实验结果有效。
实验结果表明:白蔹正丁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 、 金黄
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 且抑菌作用的强弱与药液浓度成
正相关 , 结果同时显示 , 该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阴性菌作用效果相当。
资料显示 , 用 “白蔹膏” 治疗早期小面积烧伤不需用抗
生素控制感染 , 无需住院治疗 [ 5] 。这表明:白蔹提取物对易
引起感染的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 与本试验结果吻合。
2.2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不同浓度抗串珠镰孢菌效果
近年来 , 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而且致盲
率一直居高不下。 为了寻找到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药
物 , 许多研究者开始研究天然中草药抗真菌作用 [ 6] 。 该试
验选用白蔹正丁醇提取物 , 并体外检测其抗串珠镰孢菌作
用 , 试验结果见表 2。
表 2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不同浓度抗串珠镰孢菌效果
试管号
1 2 3 均值
正丁醇提取物浓度 (mg/ml) 菌丝高度 (mm)
5 0 0 0 0
2.5 0 0 0 0
1.25 0.8 1 0.7 0.8
0.625 2 1.8 2.2 2
0.3125 2 2 2.5 2.2
对照 3.5 3 3.8 3.4
  注:“ 0 ” 表示阴性 , 视为完全抑菌作用。
由表 2可见 , 白蔹正丁醇提取物抗串珠镰孢菌 MIC为
2.5mg/mL。
3 结语
作为传统中药 , 白蔹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
方面 , 关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报道较少。而抗菌活性是
该中药的主要药理活性 , 目前研究的相对较多 , 但是都不
够系统和深入。闵凡印 [ 7]等对不同炮制方法的白蔹水煎液
进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 , 绿脓杆菌 、 福氏痢疾杆菌 、 大肠
杆菌的测试 , 结果显示白蔹经炒制后其体外抗菌作用比生
白蔹的体外抗菌作用增强。其抗菌活性顺序依次为焦白蔹 、
炒白蔹 、 生白蔹。已知白蔹次生代谢物中大黄素甲醚 、 大
黄酚 、 大黄素 、 富马酸 、 没食子酸为均为抗细菌和真菌成
分 [ 8-9] , 这与中医药关于白蔹的临床应用相一致 [ 10-11] 。然
而对于白蔹具体的抗菌活性成分 , 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
下一步计划是将抗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 并进行结构表征 ,
以确定具体抗菌成分 , 同时进一步确定其抗菌机制 (这些
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下述几点或部分:1)破坏 /降解细胞
壁;2)破坏细胞质膜;3)破坏细胞膜蛋白质结构;4)使
细胞内容物泄露;5)使细胞质凝聚;6)减弱质子运动
力), 提高其药物利用效率 , 为传统中药白蔹的现代化 、 国
际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72.
[ 2]李洪娟,张蕾 ,等.白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J] .食品与药品 , 2007, 9(10A):
60-62.
[ 3]范秀容 ,等.微生物学实验 [ M] .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1:138-141.
[ 4]徐淑云 ,等.药理实验方法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063-1068.
[ 5]洪明星 ,洪宾华.白蔹膏治疗烧伤 300例疗效观察 [ J] .江西中医药 , 1994,
增刊:23.
[ 6]卢嘉彪 ,等.广东地区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体及其发病情况的变迁 [ J] .眼
科研究 , 1998, 16(4):289-291.
[ 7]闵凡印 ,等.白蔹炒制前后的体外抗菌作用.中国中药杂志 , 1995, 20(12):728.
[ 8]邹济高 ,金蓉鸾,何宏贤.白蔹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药材, 2000, 23(2):91.
[ 9]何宏贤 ,谢丽华 ,金蓉鸾.白蔹化学成份的初步研究 [ J] .中草药 , 1994, 25
(11):568.
[ 10]汤军 ,徐志瑛.徐志瑛运用白蔹经验[ J] .陕西中医, 2006, 27(1):75-76.
[ 11]焦一鸣,等.试述《五十二病方》中黄芪、白蔹的运用 [ J] .江西中医药, 2005, 36
(3):58-59.
(收稿日期:2010.10.27)
·6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