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果 树 学 报 2010,27(2): 270~274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贺春萍 1,3,4,郑肖兰 1,3,4,李 锐 1,3,4,吴伟怀 1,3,4,余贤美 1,3,4,柯兴业 2,郑服丛 2*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2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3农业部热带农林有害生物入侵监测与控制
重点开放实验室, 4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重点实验室,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对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该菌危害红毛丹为首次
报道。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毛丹灰斑病菌在 10~35 ℃下均能生长,适宜
生长温度为 25~28 ℃,PDA 和 CA 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病原菌在 pH 3~11 都能生长,pH 4~8 生长较好,pH6 生长最
佳。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 60 ℃ 10 min。 PDA 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糖对病原菌
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以木糖、甘露糖、山梨糖和蔗糖最好。 PDA 培养基中添加 2%的不同的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没有
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红毛丹; 灰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66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980(2010)02-270-05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Rambutan gray spot disease
HE Chun-ping1,3,4,ZHENG Xiao-lan1,3,4,LI Rui1,3,4,WU Wei-huai1,3,4,YU Xian-mei1,3,4,KE Xing-ye2,
ZHENG Fu-cong2*
(1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Hainan University,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Invasive Alien Pests,Ministry of Agriculture,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4Hainan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Pests Detection and Control,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rambutan gray spot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was Pestalotiopsis sp. It is the
first record in rambutan about their morphological,pathogenic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of rambutan gray spot could grow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10 to 35 ℃,and the most suitable temperature
was 25 to28 ℃. The best mediums for its growth was PDA and CA. The pathogen could grow in pH of 3 to 11,and the better
pH were 4 to 8, but the pH6 was the best one. Light shining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its growth. The temperature caused its
death was 60 ℃ lasting for 10 min. In the PDA medium added some sugars could affect the pathogen growth, the suitable
sugars were xylose,mannitol,sorbosean and sucrose. There was no obvious effect on fungal growth when 2%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 was added in PDA.
Key words: Rambutan; Pestalotiopsi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红毛丹 (Nephelium lappaceum L.) 是无患子科
(Sapindaeeae)韶子属(Nephelium)果树 [1],原产马来
西亚群岛。 1930-1960 年间先后引入我国海南省和
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栽培[2]。 目前我国的种植区域,集
中在海南的保亭、陵水、三亚及云南的西双版纳[3]。红
毛丹是热带珍稀水果,其营养价值丰富,市场上供不
应求,很具发展前景[4]。红毛丹上有多种病害发生,国
内外报道的红毛丹病害主要有 : 藻斑病、 叶枯病、
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果病、茎溃疡病、褐斑病
等[5-8]。
2008 年 5 月对海南省红毛丹病害进行调查时
发现一种未见报道的新病害——红毛丹灰斑病,该
病害的发生导致叶片出现黑褐色大面积病斑, 枝干
表面灰白色病斑并出现凹陷状溃疡, 对红毛丹的生
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有关该病的研究未见报道,
为了预防和控制红毛丹灰斑病的发生, 我们对红毛
收稿日期: 2009-05-05 接受日期: 2009-12-15
基金项目: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807040)
作者简介: 贺春萍,女,副研究员,硕士。 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Tel: 0898-23306905, E-mail: hechunppp@163.com
觹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Tel: 0898-23300371, E-mail: zhengfucong@126.com
DOI:10.13925/j.cnki.gsxb.2010.02.017
贺春萍等: 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丹灰斑病进行病原菌鉴定, 并对其病原菌进行生物
学特性的研究, 以期为生产上防治该病害提供一定
的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08 年 5 月从海南省保亭县新星农场红毛丹
种植基地采集密布黑色及灰白色斑块的红毛丹叶片
和枝干用于病原菌分离培养。
1.2 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 燕麦培养
基(OA);胡萝卜培养基(CA): 胡萝卜 200 g,琼脂粉
18 g,葡萄糖 15 g,定容至 1 000 mL;玉米粉培养基
(CMA):称取玉米粉 200 g,加水煮沸 20 min,四层纱
布过滤, 加入琼脂粉 18 g, 定容至 1 000 mL; 查氏
(Czapek)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
1.3 病原菌的鉴定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 ,
28 ℃,PDA 培养基平板上培养,2 d 后及时挑取菌种
进行纯化,经单孢分离后保存在 PDA 培养基试管斜
面上。
7 d 后镜检观察菌丝、孢子的形态,并进行病原
菌鉴定。
用菌丝块或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的红毛丹
叶片,28 ℃保湿培养, 观察发病情况并再分离病原
菌。
1.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1.4.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分别用打孔器打
取直径为 7 mm 的菌丝块接种于 PDA、CA、OA、
CMA、Czapek 和水琼脂平板中央,且菌丝面朝下,放
置在 28℃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5 d 后用十字交叉法
测量菌落直径,每处理 4 次重复(下同)。 用 SAS 法
进行方差分析(下同)。
1.4.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菌饼接至 PDA
培养基中央, 分别在 5,10,20,25,28,35,40 ℃的恒
温条件下培养 5 d,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每天用十字
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的大小。
1.4.3 pH 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 1 mol·L -1
NaOH 和 1 mol·L-1 HCl 溶液调节灭菌的 PDA 培养
基, 制成 pH 分别为 3,4,5,6,7,8,9,10,11 共 9 种
不同 pH 的 PDA 培养基,倒平皿后,将菌饼移至平
板中央,在 28 ℃恒温下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每天测
量菌落直径的大小,连续测量 4 d。 求其平均生长速
率。 生长速率(cm·d-1)=(菌落直径–菌饼直径)/T(T
为第 T天)。
1.4.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设置全光照、12 h
光暗交替、完全黑暗 3 种光照条件,用 PDA 培养基,
接菌后 28℃培养,培养至第 5 天用十字交叉法测量
菌落直径。
1.4.5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PDA 培养基
是以 ω(葡萄糖)=0.02作为碳源。分别以相同含纯碳
量的蔗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半乳糖、可溶性淀粉、
山梨糖、甘露糖、鼠李糖、木糖取代基础培养基 PDA
中的葡萄糖,配制成相同含碳量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经高压灭菌后接种,以不加碳源作为对照,每处理重
复 4 次。 28 ℃培养,培养至第 5 天用十字交叉法测
量菌落直径。
1.4.6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9] 分别加入与 2%
的氨基乙酸纯含氮量相同的丙氨酸、 胱氨酸、 酪氨
酸、亮氨酸、甘氨酸、胰-蛋白胨、酵母浸膏、硝酸钠、
硫酸铵、 氯化铵 10 种氮源制成添加不同外源氮的
PDA 培养基,以不加氮源作为对照,每处理 4 次重
复。 接菌后 28℃培养,培养至第 5 天用十字交叉法
测量菌落直径。
1.4.7 致死温度测定 在 PDA 培养基上活化培养
5 d的病原菌,加无菌水用灭菌三角玻璃棒刮取菌丝
体,然后用灭菌双层拭镜纸过滤,配成菌丝及分生孢
子悬浮液 。 取灭菌具塞玻璃试管 , 分别置于
40,45,50,55,60,65 ℃恒温水浴锅中, 当试管内温
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加入 2 mL 孢子悬浮液,水浴 10
min,一支试管在室温中放置作为对照,每处理重复
3次。 然后各取 0.2 mL经过处理的孢子悬浮液涂在
PDA 培养基上,28℃培养。 48 h 后观察有无菌落出
现。
1.5 统计分析
采用 SAS8.02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 Duncan 氏新
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鉴定
2.1.1 症状 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灰色,边缘
深褐色,直径可达 2~3 cm,子实体散生或呈轮纹状
排列。分生孢子盘多发生于叶片变色坏死的部分,不
规则,两面生,黑色,散生或聚生(图版-A)。
2.1.2 病原菌的形态 PDA 培养基上, 菌落灰白
色,圆形,菌落表面呈有层次的波浪形,后期中央出
现银灰色孢子堆, 菌丝纠集成棉絮团状, 子实体较
小,比较坚硬,镶嵌于培养基中,菌落背面黑色(图
2 期 271
果 树 学 报 27 卷




      
表 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mycelial growth of
Pestalotiopsis sp.
培养基
Medium
菌落平均直径
Average diameter
of colony/cm
菌丝体生长
Growth mycelium
胡萝卜培养基
Carrot agar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otato dextrose agar
查氏培养基
Czapek dox agar
玉米粉培养基
Corn meat agar
燕麦培养基
Oat agar
水琼脂
Water agar
7.08
6.68
5.63
4.80
4.10
3.90
+++
+++
++
+
++
+
版-B)。
分生孢子 5 细胞,分隔处不缢缩,直或略弯曲,
纺锤形, 分生孢子大小 10.60~14.66 (12.77)×2.91~
3.79 (3.46) μm, 中间 3 个细胞同为褐色, 色胞长
8.07~10.44(9.35)μm;顶细胞与基部细胞无色,圆锥
状,具有 2~3根附属丝,无色,长 12.25~16.18(14.07)
μm;基部细胞末端渐尖(图版-C)。 根据分生孢子
的形态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 Pestalotiopsis sp. [10-12],
属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拟盘多毛
孢属 Pestalotiopsis。
2.1.3 致病性测定 室内接种的新鲜叶片置于 28℃
下保湿培养,5 d 后接种部位出现明显黑褐色病斑,
病斑早期周围有黄色晕圈。 从发病叶片上可重新分
离得到该病原菌, 重新分离得到的病原菌的培养性
状、 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 均与当初接种的病原相
同。 证实 Pestalotiopsis sp.为致病菌。
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菌在供试的 6
种培养基上都能生长,在 CA 和 PDA 培养基上生长
最好,菌落生长快,气生菌丝丰富,且产孢量大;CZ
和 OA培养基次之;在 CAM 和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
较差,虽然菌落生长较快,但气生菌丝较少或稀疏,
产孢少。
2.2.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菌菌丝生长温度
为 10~35℃,其中最适生长是 25~28℃,最适温度为
28℃,5 d 菌落直径为 6.58 cm,其次是 25℃,菌落直
径为 6.05 cm,20 ℃和 10 ℃下菌落直径分别为 5.40
cm 和 5.10 cm。 35℃时菌丝生长势较差,5 d 菌落直
径仅为 0.95 cm, 温度低于 5 ℃或高于 40 ℃病原菌
在 PDA上不能生长(表 2)。
2.2.3 不同 p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原菌在 pH
值 3~11 的 PDA 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图 1),适宜生
长的 pH 值为 4~8,最适生长 pH 值是 6,培养 4 d 平
均生长速率为 1.41 cm。说明该菌在中性或偏酸性的
环境条件下适合生长。
2.2.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有光照的条件更适
合菌丝生长,全光照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培养 5 d 菌
落平均直径为 5.63 cm。全光照与光暗交替条件下的
菌落直径 4.28 cm 差异不显著, 但 2 者与完全黑暗
条件下生长的菌落直径 2.30 cm 存在显著性差异。
2.2.5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菌在外加不
同供试碳源的 PDA 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图 2),其中
在外加木糖、甘露糖、山梨糖和蔗糖 4种外加碳源的
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其次是乳糖和半乳糖,而在麦芽
糖和鼠李糖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差。 说明该菌株的生
长对碳源的要求较高。
2.2.6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PDA 培养基
中外加不同的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促进作用不明显
表 1 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medium on mycelial growth of
Pestalotiopsis sp.
注: “+”表示菌丝较少或稀疏,“++ ”表示菌丝量一般,“+++”表示
菌丝量较多。
Note: “+” a small amount mycelium; “++ ”middle mycelium; “+++”
plentiful mycelium
温度
Temperature/℃
菌落平均直径
Average diameter of colony/cm
1 d 2 d 3 d 4 d 5 d
5
10
20
25
28
35
40
0.00
0.18
0.63
0.83
1.05
0.30
0.00
0.00
1.68
1.83
2.40
2.68
0.75
0.00
0.00
2.63
3.80
3.95
4.18
0.83
0.00
0.00
4.38
4.73
5.45
5.70
0.85
0.00
0.00
5.10 b
5.40 b
6.05 ab
6.58 a
0.95 c
0.00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下同。
Note: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The same below.
图 1 p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Fig. 1 Effect of pH on mycelial growth






Di
am
et
er
of
cl
on
y/
cm
pH
272
2 期




      






       





        
 !
#$%&’%()*+, -! ./01
23 %45!6$7  8977!$7$-:
;<977!$7%:! 6=
贺春萍等: 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Di
am
et
er
of
cl
on
y/
cm




Di
am
et
er
of
cl
on
y/
cm
(图 3), 除丙氨酸和甘氨酸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促进
作用外,其余外加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无促进作用,
胱氨酸、胰-蛋白胨和硫酸铵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抑制
作用。
2.2.7 致死温度测定 Pestalotiopsis sp.菌丝经 50℃、
55℃水浴处理 10 min,有部分菌丝可继续生长,60℃
下处理 10 min 后菌丝完全停止生长,说明病原菌菌
丝的致死温度为 60℃处理 10 min。
3 讨 论
红毛丹作为一种热带水果,国内种植面积较小,
仅在海南省保亭等地和云南西双版纳部分地区有种
植,再加上种植条件极其苛刻以及多种病害的影响,
因而在国内就更使其身价倍增。 在国内红毛丹病害
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 目前在病害方面对其研究主
要集中在果实病害上,海南保亭地区发现黑果病,西
双版纳地区危害红毛丹的病害主要为果实酸腐病和
霜霉病[5,8]等。但对上述病害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发病
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
拟盘多毛孢属可寄生超过 50个科的植物,植物
受害后表现为叶斑、腐烂、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产
品的质量和品质。 多种拟盘多毛孢在我国引起严重
的植物病害 [13-14],戚佩坤 [15]和杨秀娟等 [16]对枇杷叶斑
病菌拟盘多毛孢 [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 (Guba)
Chen et Chao]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葛
起新等[17]报道了山茶灰斑病的病原菌是斑污拟盘多
毛孢 Pestalotiopsis maculans(Cda.)Nag Raj。 国内外
目前尚未见拟盘多毛孢属侵染红毛丹的报道。
拟盘多毛孢菌的分类一直以来主要是根据分生
孢子的形态特征和寄主来划分, 而该病菌没有明显
的寄主专一性[18-19],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在不同的生长
环境条件下生长状况有所不同, 分生孢子形态表现
出很大的差异。至今,全世界已报道 Pestalotiopsis 有
241 种 [12],大多数是以寄主植物为依据定种 。 但
Hawksworth 指出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实际的种类应
为 50种左右[20]。 形态特征与分子特征相结合进行种
的确认和命名是当前和今后拟盘多毛孢属分类和鉴
定的趋势[12]。
研究首次对红毛丹灰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病原菌的鉴定只局
限在形态特征方面展开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明确红
毛丹灰斑病病原菌种的分类地位, 还待分子实验来
加以准确认定, 这对于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研究及
其所致病害的寄主范围的确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
用价值。
4 结 论
经病原菌分离和接种试验, 证实海南省红毛丹
灰斑病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 对灰斑
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病菌在 PDA 和
C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气生菌丝丰富,且产孢量多,
该病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 病菌对碳源的
要求较高, 在木糖和甘露糖的碳源培养基上生长最
好,而在麦芽糖和鼠李糖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差;氮源
培养基以丙氨酸和甘氨酸生长最好 , 而胱氨酸、
胰-蛋白胨和硫酸铵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病原菌在有光条件下生长比无光好, 菌丝的致死温
度为 60℃。 (本文图版见封 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WANG Li-hua.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rambutan[J]. Tropical Agri-
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26(2): 29-46.
氮源 N sources
图 2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 果糖; 2. 甘露糖; 3. 木糖; 4. 麦芽糖; 5. 可溶性淀粉; 6. 乳糖; 7.
半乳糖; 8.山梨糖; 9. 鼠李糖; 10.蔗糖; 11. CK
Fig. 2 Effect of C sources on mycelial growth
1. Fructose ;2. Mannitol; 3. Xylose; 4. Maltose; 5. Starch; 6. Lactose;
7. Galactose; 8. Sorbose; 9. Rhamnose; 10. Sucrose; 11. CK
碳源 C sources
图 3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1. 丙氨酸; 2. 胱氨酸; 3. 酪氨酸; 4. 亮氨酸; 5. 甘氨酸; 6. 胰-蛋白
胨; 7.酵母浸膏; 8.硝酸钠; 9. 硫酸铵; 10.氯化铵; 11. CK
Fig. 3 Effect of N sources on mycelial growth
1. Alanine; 2. Cystine; 3. Tyrosine; 4. Leucine; 5. Glycine; 6.
Tryptone; 7. Yeast extract; 8. Sodium nitrate; 9. Ammonium sulphate;
10. Ammonium chloride; 11. CK
273
王丽华 . 红毛丹栽培技术 [J]. 热带农业科技,2003,26(2): 29-
46.
[2] YANG Xiang-jiang.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rambutan production
in Xishuangbanna region[J]. Yun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1995(3): 11-14.
杨湘江 . 西双版纳发展红毛丹生产的前景 [J]. 云南农业科技,
1995(3): 11-14.
[3] WEI Shou-xing,CHEN Ye-yuan, XIE Zi-si. High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techniques with pollution-free for rambutan [J]. South
China Fruits, 2005,34(5): 39-42.
魏守兴,陈业渊,谢子四. 红毛丹高产及无公害生产技术[J]. 中国
南方果树, 2005, 34(5): 39-42.
[4] CHEN Yong-sen.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rambutan production in
Hainan province[J]. Tropical crop Science & Technology, 1993(1):
49-51.
陈永森 . 海南红毛丹生产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J]. 热带作物科
技, 1993(1): 49-51.
[5] YANG Lian-zhen, CAO Jian-hua. A Summary of studies on rambu-
tan[J].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2005,25(1): 48-53.
杨连珍, 曹建华 . 红毛丹研究综述[J]. 热带农业科学, 2005,25
(1): 48-53.
[6] SIVAKUMAR D, WILSON WIJERATNAM R S, WIJESUNDERA R
L C. Control of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rambutan using cinnamalde-
hyde[J]. Crop Protection,2002, 21: 847-852.
[7] CHEN Yong-sen. Experience in cultivation management ot rambutan
[J]. Tropical crop Science & Technology, 1993(3): 44-47.
陈永森 . 浅谈红毛丹的栽培管理经验 [J]. 热带作物科技,1993
(3): 44-47.
[8] REN Xin-jun, YANG Kun. Cultivation technique for rambutan [J].
South China Fruits, 2001(1): 28-29.
任新军,杨坤. 红毛丹及其栽培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2001(1):
28-29.
[9] PU Jin-ji, ZHANG-Xin, XIE Yi-xian, QI Yan-xiang, ZHANG
Hui-qiang. Morphology and biology of banana freckle disease causal
agent Macrophoma musae[J].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2006, 23(4):
576-580.
蒲金基,张欣,谢艺贤,漆艳香,张辉强. 香蕉黑星病菌形态与生
物学特性[J]. 果树学报,2006, 23(4): 576-580.
[10] ZHANG Zhong -yi, LEN Huai -qiong, ZHANG Zhi -ming, CAO
Ruo-bin. Plant pathogenic Mycology[M]. Chengdu: Sichuan Tech -
nology Press, 1988.
张中义,泠怀琼,张志铭,曹若彬. 植物病原真菌学[M]. 成都 : 四
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1] LU Jia-yun. Plant pathogenic mycology[M]. Beijing: China Agricul-
tural Press,2001.
陆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2] WEI Ji-guang, XU Tong, PAN Xiu-hu, LIAO Wang-jiao.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axonomy of Pestalotiopsis[J]. Journal of Guangxi Agric
and Biol Science, 2006,25(1): 78-82.
韦继光,徐同,潘秀湖,廖旺姣. 拟盘多毛孢属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6,25(1): 78-82.
[13] DAI Fang-lan. Fungi concourse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9.
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4] XI Ping-gen, LI Min-hui, CHEN Yi-xin, JIANG Zi-de. Identifica-
tion on the fungal diseases of palmae ornamental plant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
24 (2): 34-37.
习平根,李敏慧,陈一新,姜子德. 棕榈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 (2): 34-37.
[15] QI Pei-kun. Fungous diseases of fruit tree in Guangdong province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0: 87-88.
戚佩坤. 广东果树真菌病害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7-88.
[16] YANG Xiu-juan, CHEN Fu-ru, HE Yu-xian. Biological character-
istics of 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 and control efficiencies of
fungicides against the pathogen [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3,18(2): 89-92.
杨秀娟,陈福如,何玉仙. 枇杷拟盘多毛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杀
菌剂的药效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3,18(2): 89-92.
[17] GE Qi -xin, XU Tong, SUN Xiao -an, ZHU Pei -liang. Notes on
Pestalotiopsis maculans (CDA.) NAGRAJ, a causal agent of gray
leaf spot of camellia[J]. Acta Mycologica Sinica, 2003, 12(3): 200-
204.
葛起新,徐同,孙小桉,朱培良. 山茶灰斑病病原菌斑污拟盘多毛
孢的研究[J]. 真菌学报,2003, 12(3): 200-204.
[18] WEI Ji-guang,XU Tong, GUO Liang-dong, PAN Xiu-hu. Endo-
phytic Pestalotiopsis species from Southern China[J]. Mycosystema,
2005, 24(4): 481-493.
魏继光,徐同,郭良栋,潘秀湖. 中国南方内生拟盘多毛孢[J]. 菌
物学报, 2005, 24(4): 481-493.
[19] WEI Ji-guang,XU Tong, GUO Liang-dong, LIU Ai-rong, PAN Xi-
u-hu, ZHANG Jun -cheng, YUAN Gao -qing. Delimitation of
Pestalotiopsis specie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phylo-
genetic characters[J]. 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 2005,24(3): 304-313.
韦继光,徐同,郭良栋,刘爱荣,潘秀湖,张君成,袁高庆. 根据形
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特征界定拟盘多毛孢属的种[J]. 广西农业生
物科学,2005,24(3): 304-313.
[20] HAWKSWORTH D L. Host specificity in Pestalotiopsis[J]. Mycologi-
cal Research,2005,109(1): 5.
果 树 学 报 27 卷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