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表头设计 A B C D 实验结果
参 I2 5. 527 4. 322 5. 513 3. 826 CT = G2 /9
碱 I3 4. 426 4. 551 4. 515 4. 823 Q = 1 /3∑Ii
含 R 0. 623 0. 318 0. 643 0. 378 S = Q - CT
量 S 0. 5895 0. 0287 0. 6224 0. 2554
3 结果
结果分析 :测定结果数据处理及直观分析见表 2,方
差分析见表 3
表 3 苦参碱含量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方差 F值 显著性
A 0. 5895 2 0. 2947 21 P < 0. 05
B 0. 0287 2 0. 0143 1 P > 0. 1
C 0. 6224 2 0. 3112 22 P < 0. 005
误差 e 0. 0287 2 0. 0143 — —
4 讨论
由表 2 的 R值可知,以苦参碱含量为指标时,A2 > A3
> A1,B1 > B3 > B2,C2 > C3 > C1。直观分析结果表明,最
佳煎煮方法组成为 A2B1C2,即取 60 目粉末 5. 0g,加 250mL
水,不浸泡直接煎煮 40min,取上清液服用。苦参碱的含量
与煎煮条件之间的关系可从方差分析表 3 看出,C 因素对
其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成药标准[S].赤峰:内蒙
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70.
[2]蒙药方剂学编写组. 蒙医方剂学[M]. 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1990:141.
[3]胡素梅,马新.苦参碱的含量测定[J].中成药,1994. 16
(3):54.
2015 年 3 月 30 日收稿
传统中药学与民族药学对余甘子临床应用异同比较
朱自仙1 包·照日格图2 黄金娥1 唐当柱1
(1.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600; 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与诃子、毛诃子三者在藏药中常被称为“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余甘子亦为中、傣、蒙、
藏、维吾尔医药学常用药。本文从余甘子的性味、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比较余甘子在 5 种传统医药学中的临床应用
异同,希望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拓展应用,使之发挥其更全面的作用。
关键词:余甘子;傣、蒙、藏、维医药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6810(2015)04 - 0040 - 03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
blica L)的果实,别名油柑子,橄榄子(四川),滇橄榄(云
南),青果等。《唐本草》称之为庵摩勒,余甘,《南方草木
状》谓“树叶细,似合昏,花黄,食似李,青黄色,核圆作六七
棱,食之先苦后甜”,《本草纲目》称之为庵摩落迦果,载有
“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一般在年均温
20℃左右生长良好。我国野生分布在云南、广西、福建、海
南、台湾、海南、四川、贵州等省,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
地区亦有。余甘子果实味酸微涩,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
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及维生素 C缺乏症。在藏药中,余甘子主治培根病、赤巴
病、血病、高血压病等。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具有抗
炎,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余甘子在傣、蒙、藏、维及
传统中药中均有记载应用。本文通过比较中医药学和民族
医药学对余甘子的性味、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的异同,以期
其拓展临床应用。
1 药性理论
1. 1 中医药[1]:传统中医中余甘子味苦、甘、酸,性凉。归
肝、肺、脾、胃经。《新修本草》:“味苦、甘,寒。无毒。”《海
药本草》:“味苦、酸、甘,微寒。”《品汇精要》:“气薄味厚,
阴中之阳。”《本草省常》:“性温。”《四川中药志》1960 年
版:“入脾、胃二经。”
1. 2 傣医药[2]:傣医药学认为余甘子味酸、甜、涩,性凉。
入水、风塔。
1. 3 蒙医药[3]:蒙医药学认为余甘子味甘、酸、涩,性凉。
效钝、锐。
1. 4 藏医药[4]:藏医药学认为余甘子甘、酸、涩,凉、锐。
1. 5 维医药[5]:维医药学认为余甘子二级干、一级寒。
《注医典》:“犹太医生认为性热;众多医家认为二级干寒;
名医排热克·印地认为具有热化作用。我认为寒性小而
干。”《白色宫殿》:“二级干、一级寒。”《拜地依药书》:“二
级寒,有人认为一级寒、二级干,又有人认为干热。”《药物
之园》:“二级寒、三级初干;用牛奶炮制的药性一级寒、二
级干;有人认为热,其实为寒,但是其干性是医家公认的。”
2 功能与主治
04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 年 4 月第 4 期
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15.04.031
2. 1 中医药学:传统中医中余甘子的主要功效有清热利
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白喉,烦热口渴。高血压[1]。《新修本草》:“主风虚热气”。
《本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
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海药本草》:“主丹石
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本草衍义》:“解
金石毒,为末作汤点服。”《绍兴本草》:“作果实食之,以解
酒毒。”《纲目》:“解硫黄毒。”《本草省常》:“止渴生津。”
《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喉痹。”广州部队《常用中
草药手册》:“润肺化痰。”《福建中草药》:“消食化滞。治
食积呕吐,腹痛,泄泻。”
2. 2 傣医药学[2]:傣医药学认为余甘子清火解毒,止咳,
涩肠止泻,敛疮生肌,除风止痒。主治“拢沙龙火接,唉,说
凤令兰”(咽喉肿痛,咳嗽,口舌生疮),“鲁短”(腹泻),“兵
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菲埋喃皇”
(水火烫伤),“兵洞破”(黄水疮)。
2. 3 蒙医药学[3]:蒙医药学认为余甘子清血热,明目,祛
巴达干,协日,滋补。主治血热,肝胆热,肾热,膀胱热,尿
频,咽喉痛,口渴,目赤等症。
2. 4 藏医药学[4]:藏医药学认为余甘子清血热,健胃消
食,生津止咳。主治血热血瘀,培根病,赤巴病,高血压病,
消化不良,腹痛,咳嗽,喉痛,口干,热性水肿,尿频。
2. 5 维吾尔医药学[5]:维医药学认为余甘子生干生寒,纯
化异常血液质,补支配器官脑、心、肝,增强胃的摄住力,去
除体液秽气,增强视力,固发乌发、燥湿止泻,清热止渴。主
治湿热性或血液质疾病,全身虚弱,如脑虚,心虚,肝虚,胃
虚,视力减弱,脱发白发,腹泻口渴。《注医典》:“原血,固
发,乌发,滋补神经,明目,强心,起搏心脏,增强智力,补胃,
清理胃脘,润喉止吐,开胃,增强肛肌,激发性欲,止泻,但其
果酱能较便,消除痔疮。”《拜地依药书》:“清除异常黑胆质
和黏液质。”《药物之园》:“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故能阻止异
常体液流入胃脘和肠道,能防止体液腐败,能从全身中能清
除黑胆质,能阻止黑胆质混入其他体液之中,能阻止烧焦黑
胆质和胆液质性邪气混入正气之中。降逆止吐,解渴,止
血,清除异常黑胆质和过稀黏液质,燥湿补胃,增强食欲,止
久泻,清血,明目,滋补神经,除郁,增强记忆,强筋健肌,缩
尿,乌发,生发。”
3 配伍与方剂
3. 1 中医药:传统中医药中余甘子用法具体如下[1]:
3. 1. 1 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维生素 C 缺
乏症(坏血病)。每用(余甘子)鲜果 10 ~ 30 个,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 1. 2 治白喉:(滇)橄榄 500g,玄参、甘草各 30 g。冷开
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纸铺开晒干后,加马尾龙胆粉 6 g
冰片 1. 5 g 炒白果仁粉 1. 5 g吹喉用。
3. 1. 3 治哮喘:(滇)橄榄 21 个,先煮猪心肺,去浮沫再加
橄榄煮熟连汤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3. 1. 4 治食积呕吐,腹痛,泄泻:(余甘子)果 5 ~ 10 枚或
盐渍果 5 ~ 8 枚嚼食;或盐渍果液 1 汤匙,开水冲服。
3. 1. 5 治高血压病:用(余甘子)鲜果血 5 ~ 8 枚生食,日
服 2 次。(《福建药物志》)
3. 2 傣医药学:余甘子在傣医药方剂应用有如下几种[2]:
3. 2. 1 治“咽喉肿痛,咳嗽,口舌生疮”,鲜余甘子适量,含
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 2. 2 治“腹泻”,余甘子根(或树皮)15 g. 煎汤内服。
(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 2. 3 治“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余甘子叶、树皮
适量。煎水外洗。(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 2. 4 治“水火烫伤”、“黄水疮”,余甘子树皮适量,烧炭
研粉,撒于患部。(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3. 3 蒙医药学:蒙医药学中余甘子[3]治血热头痛,眼红等
症。栀子或余甘子 30 g 诃子 25 g 川楝子 15 g。制成煮散
剂。每次 3 ~ 5 g,1 ~ 3 次 /d,水煎服。(《蒙医方剂学》沙日
汤)
3. 4 藏医药学:藏医药学中余甘子也较常用[4]。
3. 4. 1 余甘子 75g、茜草 60g、哇夏嘎 50g、紫草茸 50g、木香
马兜铃 30g、石斛 40g、甘青青兰 50g、藏紫草 75g、芫荽 40g、
力嘎都 30g、洪连 50g、蒂达 40g、渣训膏 35g、毛诃子 50g、诃
子 75g、降香 100g、牛黄 1g、红花 65g、翼首草 40g、绿绒蒿
40g、波棱瓜子 40g、藏木香 50g、多腺悬钩木 25g、宽筋藤
75g、沙棘膏 50g。以上除牛黄外,共研细粉,再混入牛黄拌
匀。能凉血、敛血,降压。治多血症、高血压病、肝胆疼痛、
声哑目赤,唇部发紫、月经不调。
3. 4. 2 余甘子 150g、红花、绿绒蒿各 75g、甘青青兰 100g、
哇夏嘎 40g、榜嘎 50g、波棱瓜子 20g。共研细粉,用凉开水
泛丸,绿豆粒大小。能清热消肿。治热性水肿、口渴、尿少、
气喘、腹水。
3. 5 维医药学[5]:维医药学主要用余甘子治疗湿热性或
血液质疾病,全身虚弱,如脑虚,心虚,肝虚,胃虚,视力减
弱,脱发白发,腹泻口渴。主要制剂、附方有:
3. 5. 1 乌发:取适量余苷子煎汤,加适量指甲花汁洗发。
(《拜地依药书》)
3. 5. 2 治白内障:余甘子 6 g研成粉粉,浸泡在适量水中,
用温火煎佛 2 h,过滤 3 次,滴眼。(《拜地依药书》)
3. 5. 3 治胆液质性抑郁症,健忘,瘫痪,筋肌松弛症,面瘫。
取适量余甘子与适量蜂蜜制成果酱,食用适量。
3. 5. 4 治胃中邪气侵脑:取适量余甘子浸泡适量开水中内
服。
3. 5. 5 治鼻血:取适量余甘子研成粗粉,用车前汁制成敷
剂,敷于额头。
142015 年 4 月第 4 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3. 5. 6 治观弱,肠道溃疡:取余甘子、砂糖等量,研未,在早
饭时取一半量用甜巴旦杏仁油湿润,温开水冲服。
3. 5. 7 治遗尿:取余甘子、斑鸠菊子等量,研未,用蜂蜜制
成舔剂,取适量舔服。
3. 5. 8 治口渴:取余甘子适量,浸泡在水中服用。
3. 5. 9 治久泻:取余甘子适量浸泡于水中使其软化后,研
未与适量食盐调配制成胡豆大小丸剂,每日 2 次,每次内服
2 丸。
3. 5. 10 治心悸、神经衰弱:将余甘子果浆每日食用 2 ~ 3
次,每次适量。(《药物之园》)
3. 5. 11 买米尼 阿米勒 蜜膏:玫瑰花 18g、香附根 15g、丁
香、乳香、欧缬草、欧细辛各 9g、浆杉、肉豆蔻衣、豆蔻、白豆
蔻、肉豆蔻、肉桂、藏红花各 6g、余甘子 360g、糖 720g、炼蜜
720g。先将余甘子浸泡在山羊乳中 2 h,捞出余甘子用清水
洗净,置于锅内加 6480 mL水用温火煎剩 1 /3 时,用笊篱捞
出余甘子,再加入砂糖和炼蜜,加热,搅拌煎成黏糖浆,待糖
浆发凉后掺入余甘子,最后取上述处方量之药物研成细粉,
过罗,将糖浆与药粉搅拌掺匀,制成蜜膏剂,装于蓝色搪瓷
瓶内备用。性热。功能双补心脑,补胃开胃,滋补肝肾,滋
补神经,养颜强身,延年益寿。主治心虚,脑虚,胃虚纳差,
肝肾两虚,性欲减退,神经衰弱,面色不华,全身虚弱。如连
续服用可使人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不易衰老。内服:早、晚
饭前服用 2 次,每次 1 ~ 5 岁者服用 1 ~ 2 g ,5 ~ 10 岁者服
用 3 ~ 4 g,10 岁以上者酌情服用 5 ~ 9g。
3. 5. 12 朱瓦日西阿米勒消食膏:余甘子皮 70g、玫瑰花
25g、卡布尔诃子皮 60g、铁落 20g、鞣树果 15g、阿月浑子皮、
陈皮、洋乳香、铁力木、刺蒺藜、肉桂、紫檀香、白檀香、剪细
僵蚕、牛舌草花各 10g、砂糖 1800g。除了铁落以外的药物
研成细粉,铁落研粉并浸泡在葡萄醋中 10 d,每日换醋 1
次,重复 3 次后用凉水及开水洗 15 次,晾干后与其他药粉
混合,加入在砂糖黏糖浆中制成消食膏。功能强心,补肝,
健胃,增食,补血。主治心虚头痛,肝脏虚弱,胃病纳差,贫
血等。内服,2 次 /d,每次 6 g儿童酌减。(《中国医学百科
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4 加工炮制
4. 1 中医药[1]:9 ~ 10 月果熟时采收,开水烫透或用盐水
浸后,晒干。
4. 2 傣医药[2]:根、树皮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叶春、夏季来,果实秋、冬季采,鲜用或浸渍用。
4. 3 蒙医药[3]:9 ~ 11 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4. 4 藏医药[4]: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除净杂质,晒干。
4. 5 维医药[5]:9 ~ 10 月果熟时采收,开水烫透或用盐水
浸后,晒干。
综上所述,余甘子在中、傣、蒙、藏、维医药学应用各具
特色又有相通之处。从性味上可看出,五者药性理论均认
为余甘子属于寒凉之品,其味酸、甘、涩。功效主治方面,
中、傣、蒙、藏、维医药学均认为余甘子具有清热解毒之功
效。主要用于血热证、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水火烫伤、黄水
疮及尿频等。同时,蒙医药学还用于治疗血热,肝胆热,肾
热,膀胱热。藏医药将其用于血热血瘀,培根病,赤巴病等。
此外,传统中医药学和傣、藏、维医药学还利用余甘子消食
化滞,涩肠止泻之功效,将其用于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
症。中、蒙、藏、维医药学将余甘子用于生津止渴,主要治疗
口渴症;传统中医药学与藏医药学另有其相通之处,均用其
治疗高血压病。传统中医药学和维吾尔医药学还用余甘子
生发,乌发。蒙医药和维吾尔医药将余甘子用于明目,增强
视力。再者,余甘子还有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在中、傣、
藏、维医药学里均有应用。
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在传统中医药、傣、蒙、维医
药里亦较常用,余甘子记载的历史悠久、药食同用,不仅
在我国多个少数民族中沿用,还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地区
中广泛使用。现代研究认为余甘子还具有很多潜在的药用
价值。我国各少数民族医药体系用药独具特色,是祖国医
学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中医药开发利用的博大资源库。对
此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比较研究有利于挖掘开发传
统医药资源,提高整体水平,开拓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6]。
借此,希冀传统的中医药与各民族医药体系相互借鉴,相互
了解,相互学习,拓展临床应用,充分利用传统医药资源,更
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卷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36 ~ 83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傣药卷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 :139 ~
14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蒙药卷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 :229 ~
23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藏药卷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 :191 ~
19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维药卷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2 :181 ~
182.
[6]包·照日格图,胡格吉乐图,包凤兰. 试论传统医药比
较研究[J]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 2 (1):2 ~ 4.
2014 年 12 月 20 日收稿
24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 年 4 月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