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茵芋属药学研究概况



全 文 :茵芋属药学研究概况
张 琪1,冯 芬2,张 欢2,刘 慧2,陈 模1,杨丽丽2,李 瑞1,巩 江3,倪士峰1,2*
(1.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理工系,陕西西安 710130;2.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3.西藏民族学院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摘要 茵芋是一种传统中药,其在镇痛、抗炎活性及工业价值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该文章对茵芋属植物的成分、药理、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概述,为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茵芋;成分;药理;临床应用;注意事项;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3)18 -07893 -02
Overview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on Skimmia Thunb.
ZHANG Qi et 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30)
Abstract Skimmia reevesiana Fortune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has huge value in ease pain,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indus-
trial application. The composition,pharmacology,clinical applications,prescription of Skimmia reevesiana Fortune were reviewed,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material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 Skimmia reevesiana Fortune;Composition;Pharmacology;Clinical application;Note;Cultivation techniques
基金项目 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
(KH09030)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基金
(20091012 )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计 划 项 目
(2010JK862)。
作者简介 张琪(1991 - ) ,女,江西九江人,本科生,专业:制药工程。
* 通讯作者,倪士峰,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中药化学与资源学,E-mail:nsfstone@ 126. com。共同通
讯作者,巩江,高级实验师,硕士,从事民族药化学与资源学
研究,E-mail:flysnow002001@ 163. com。
收稿日期 2013-06-06
茵芋属(Skimmia Thunb.)植物为芸香科常绿灌木,世界
已知 7或 8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至日本,我国有 3 或 4 种,
产西南部至南部。茵芋(Skimmia reevesiana Fortune)又名卑
山共、莞草、卑共、茵蓣、因预、黄山桂和紫玉珊瑚等,为常绿
花灌木,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华南、云贵地区亦有
野生种类分布[1 -2]。何东辑[3]报道:茵芋属的名称是由日本
语 sikimi音译过来的。茵芋为单叶,革质,常集生于枝顶,狭
矩圆形或矩圆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全缘,有时中部以
上有疏而浅的锯齿。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极芳
香。浆果状核果,矩圆形至卵状矩圆形,红色。喜温暖气候
和光照较充足的地方,也稍耐阴,喜湿润、肥沃壤土,不耐寒,
野生于山林、溪谷、路旁等处。茵芋系芳香植物,园林中常作
林缘种植,也可作盆景,花可提取芳香油,种子可榨油。刘炳
仑[4]报道:茵芋是较好的辅助蜜粉源植物。
1 化学成分研究
何雷[5 -6]采用多种色谱方法从乔木茵芋中鉴定了 6 个
香豆素类:伞形花内酯、东莨菪内酯、东莨菪苷、紫花前胡苷
元、茵芋苷和 6,7-二甲氧基 -香豆素;5 个黄酮类成分:槲皮
素、槲皮苷、山奈酚-3,7-葡萄糖苷、枸橘苷和橙皮苷;1 个生
物碱:1-甲基-2-苯基-4-喹啉酮。
张洪杰[7]对多脉茵芋枝干部分采用石油醚进行分离得
到如下成分:O-甲基多脉茵芋醇、蒲公英萜酮、吴茱萸素、香
草木宁和拟芸香品。
张洪杰[8]利用 GC /MS方法,从多脉茵芋中分离鉴定出
了新植二烯、(Z)-l,3-植二烯、(E)-1,3-植二烯、9-碳基壬酸
甲酯、月桂酸甲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甲酯、肉豆落酸乙
酯、棕榈油酸甲酯、棕榈油酸乙酯、棕桐酸乙酯、十七烷酸乙
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硬脂酸
乙酯等 18种成分。
严幼瑾[9]报道月桂茵芋小树冠叶子中含有香精油,主要
成分为:醋酸里那醇酯(39%)、香茅醇(10. 86%)、橙花醇
(8. 88%)、牻牛儿醇(7. 71%)及里那醇(4. 44%)。
常志清[10]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兔血清中茵芋碱
的含量,同时发现静注茵芋碱后,易从血液广泛分布到全身
组织中,排泄也快。
黄士诚[11]报道月桂茵芋幼嫩枝叶的精油含量为 0. 6%
~0. 8%,精油主要含乙酸芳樟酯(63%)和芳樟醇(18%)。
2 药理研究
2. 1 抗炎和拮抗作用 张洪杰[7]为了研究乔木茵芋对炎症
的抑制作用和对白三烯 LTC4 /D4 受体的拮抗作用,在小鼠
身上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所含的吴茱萸素对苍耳油导
致的小鼠耳部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 24. 7%,P <
0. 015) ,对白三烯 LTC4 /D4受体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拮抗率
23. 7%,P < 0. 05) ,类似物香草木宁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何雷[5]通过采用小鼠二甲苯耳肿胀法检测乔木茵芋的抗炎
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乔木茵芋中的 6个香豆素类成分能明显
地抑制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因此,茵芋在抗炎方
面具有研究价值。
2. 2 抗菌活性 张新娟[12]采用常规琼脂扩散法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临床
分离得到的 MRSA菌株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倍比稀释法测
定 MIC(最小抑菌浓度)和 BC(最低杀菌浓度) ,结果表明乔
木茵芋具广谱的抗菌活性,其中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
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较好,且对 MRSA菌株
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3 镇痛、解痉和镇静的作用 何雷[6]采用小鼠醋酸扭体
法和热板法检测了乔木茵芋总提取物及乔木茵芋总生物碱
提取物的镇痛活性,结果显示它们都可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3,41(18):7893 - 7894,7925 责任编辑 高菲 责任校对 卢瑶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3.18.097
鼠扭体反应。此外乔木茵芋总生物碱提取物还可明显提高
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值,具有较好的镇痛活性。常志清[13]
用小鼠热板法、化学刺激法和家兔 K +透入测痛法,证明茵芋
碱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引起的平滑
肌强直性收缩具有抑制作用。同时通过脑电等观察,表明茵
芋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2. 4 在体内的吸收情况 马莲[14]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
Caco-2细胞单层模型观察了茵芋碱由绒毛面(AP端)到基底
面(BL端)、BL端到 AP端 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结果发现茵
芋碱可以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被动吸收进入体内,属于吸收良
好的成分。
3 临床应用
徐峰[15]报道茵芋叶功能为散风祛湿,可治疗风湿痹痛、
筋骨疼痛、四肢挛急和两足软弱等。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
用,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兴奋性(去脑蛙的反射
时的测定)。文国英[16]记载:“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
竹沥诸汤、神精丹和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类似
结果在程康[17]论文中也有提及。《本草求真》中记载:“多用
于治疗风湿。如治风痫,用茵芋丸;治风痹,用茵芋酒;治疗
产后风,则用茵芋膏。”
3. 1 代表性药方 土旦次仁[18]记载:取多脉茵芋 10 g、山豆
根 79 g、兔耳草10 g、姜黄5 g、小檗膏5 g、铜末7 g等药配制,
主治眼病。五昧多脉茵芋丸:多脉茵芋 25 g、木香 25 g、鸭嘴
花 25 g、肾瓣棘豆 15 g、瓦韦 20 g,主治因赤巴引起的女阴灼
烧、流脓和经血黑黄。
张英[19]记载道茵芋萆薢酒方:茵芋、萆薢、花椒、狗脊、
肉桂、制附子各 30 g,牛膝、石斛、生姜各 45 g,白酒 2 000 ml,
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壮筋骨、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
寒湿痹、肌肤麻木不仁、筋骨疼痛等。
刘步平[20]记载茵芋薏苡酒方:茵芋 20 g,白及、薏苡仁、
赤芍、肉桂、牛膝、酸枣仁、制附子各 30 g,炙甘草、炮姜各 15
g,白酒 1 500 ml,其功效为祛风散寒除湿,主治筋脉拘挛,不
可屈伸。
杨卫平[21]记载治疗中风手足枯萎、四肢拘挛药方:茵
芋、制附子、秦艽、威灵仙、防风、防己、石南藤各 12 g,细辛、
肉桂各 6 g。治疗脚气肿痛方:茵芋叶、薏苡仁各 15 g,牵牛
子、郁李仁各 30 g。
3. 2 应用注意事项 《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毒,内服宜慎。
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本草纲目》将茵芋列入毒草
类,要严格防止儿童误食。张鲁归[22]报道深红茵芋的叶、果
有毒,以叶的毒性为大,人食少量即会引起轻度痉挛,较大量
时会引起血压下降、心脏麻痹而死亡。
4 观赏价值
茵芋叶片翠绿光亮,初夏时花蕾红褐色,玲珑可爱,小花
白色浓密,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秋冬季节红果满枝,鲜艳欲
滴,是叶、花、果俱佳的优良花木,适宜作大中型盆栽观赏,可
布置于客厅、居室和门廊等处,在较温暖的南方还可植于庭
院,是叶花果俱佳的优良观赏花木[23 -24]。
5 栽培技术
5. 1 红星茵芋盆栽基质的筛选 周芳勇[25]对栽培基质进行
筛选得到如下结果:对红星茵芋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是
H4配方(即泥炭∶蛭石∶珍珠岩∶有机肥 =6∶ 2∶ 1∶ 1)。
5. 2 红星茵芋的扦插繁殖 王沣[26]以红星茵芋枝条为试
材,研究了不同长度插穗和不同质量浓度(100、200、300、400
mg /L)的 ABT、IAA和 NAA速浸插条基部以及不同基质对扦
插成苗率、生根数、根长及茎高的影响。结果表明:短穗成苗
率、生根率都有所增加;扦插前用 3 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快速
浸蘸插条基部,均能显著地提高红星茵芋扦插成苗率、根长
和生根数,而对茎高影响不显著,综合来看,以 NAA100 ~ 400
mg /L处理效果较好。泥炭有利于插穗生根,是较理想的扦
插基质。孟艳琼[27]以红星茵芋花梗为试验材料,应用正交
试验法,探讨了基本培养基成分、生长调节物质的种类和浓
度对花梗腋芽的诱导及丛生芽增殖的各种影响。
6 小结与展望
茵芋作为传统中药,其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和规模
化栽培繁育研究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在镇痛、抗炎活
性以及工业价值方面的研究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更
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与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廷辉.茵芋的栽培与繁殖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8(8):49.
[2]诸春雯,汤桂钧,钱钟秀.茵芋嫩枝扦插繁殖技术[J].中国花卉园艺,
2008(14):35 -36.
[3]何东辑.台湾原生茵芋属植物介绍[J].自然保育季刊,2008(61):49 -
53.
[4]刘炳仑.我国芸香科辅助粉源植物的花粉形态(一) [J].养蜂科技,
2000(3):5 -7.
[5]何雷,杨顺丽,吴德松,等.乔木茵芋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及其抗炎活
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6):811 -813.
[6]何雷,杨顺丽,吴德松,等.乔木茵芋中黄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镇
痛活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6):705 -709.
[7]张洪杰,张明哲.多脉茵芋化学成分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97,33(6):720 -724.
[8]张洪杰,管宁宁,张明哲.多脉茵芋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北京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2):135 -139.
[9]严幼瑾.印度用菌芋属的一种月桂小树冠制香精油产品[J].林产化工
通讯,1990(4):55.
[10]常志青,王树玲,赵清治,等.血中茵芋碱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J].河
南医学院学报,1985,20(2):104 -107.
[11]黄士诚.芳香植物文摘[J].亚热带植物科学,1984(2):69 -72.
[12]张新娟,左国营,孙菱,等.滇东南26种中草药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4):413 -417,420.
[13]常志清,王树玲,郝长源,等.茵芋碱的的镇痛、解痉和镇静作用[J].中
国药理学报,1982,3(3):163 -165.
[14]马莲,王莹,杨秀伟.利用 Caco-2细胞模型研究白鲜碱和茵芋碱在人
小肠的吸收[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2):124 -128.
[15]徐峰.《药性赋》评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6]文国英,赵宏杰.续命汤类方治疗中风偏瘫衰落与复兴及其背后的藏
象理论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2):153 -154.
[17]程康.从《金匮要略》续命汤谈起[J].国医论坛,2001,16(3):4.
[18]土旦次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9.
[19]张英.家庭药酒处方精选与配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90.
[20]刘步平.中华药酒治病养生全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68.
[21]杨卫平,夏同珩.新编中草药图谱及常用配方[M].贵阳:贵州科技出
版社,2010:98.
[22]张鲁归.家庭花卉选择[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225.
(下转第 7925页)
4987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年
不能及时有效地协调解决城市(群)短期建设发展中各因素
之间的矛盾。结合脆弱生态区现有城市(群)的环境情况,利
用复合生态理论在脆弱生态区现有城市(群)不同层次和领
域建设中的作用,为促进城市和自然生态协调发展提供新思
路,具体如下:
(1)推进实施城市复合生态耦合机理以及基于城市复合
生态理论的城市生态建设管理方略;探索城市生态物业管
理,生态化建设,提升城市复合生态品质,包括规划品质、工
程品质、美学品质、管理品质、文化品质。
(2)重视城市内部水资源管理,从城市水体管理策略、城
市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和水体生态修复着手,建立城
市水网监测系统、水质水量动态调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配置
系统;升级城市排水体制、控制初期雨水,提高污水回收率;
研发水污染控制适用技术,促进城市(群)由水依赖、水敏感
向水生态转变。
(3)城市要重视河湖生态修复工作,要遵循源头控制、过
程控制并重的操作策略。城市河湖生态修复要重视雨水生
态化利用,雨水生态化利用可采取减源 -截流 -缓排三步骤
模式。
(4)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 -技术 -政策 -市
场”的综合作用,需要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和人工和自然型城
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染的源头控制,加强系统解决
方案的研发;提倡绿色消费,推动低碳生活。
(5)注重土壤环境管理,把土壤非点源污染、重金属污染
及酸污染控制技术纳入土壤环境管理支撑技术体系。加强
数字土壤及场地环境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从污染规律过程
机理分析、污染控制修复技术、土壤污染监测、风险评估、标
准预测综合管理等方面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环境科
技体系和土壤环境监管体系。
(6)重视由于历史问题造成的城市 -城郊环境污染修复
治理工作。转变城市发展规划观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
展蓝图;开展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修复工程市场化,提高政府部门的执
行力;借鉴外国脆弱生态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模
式,引进、整合、创新,实现我国城市(群)科学发展。
4 结论
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区域竞争力脆弱严重制约着生态脆弱
区的城市(群)发展。要实现区域跨越式的追赶发展,必须站
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构建生态脆弱地区城市(群)建
设的新轨道,以绿色产业为支柱,使城市发展建立在人与自
然、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协调上,走持续发展的道
路[19 -20]。要想赢得发展优势,这就要求生态脆弱地区必须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制度与体制,探索一种适合自身的新的
经济发展模式,建造有显著特色的生态城市(群)。
笔者介绍了城市(群)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协调发展模式,
分析了不同生态脆弱地区城市建设的具体模式,以及城市发
展建设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路径选择存在以
下问题: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发展规划还处于摸索阶
段,发展程度普遍不高;现有城市建设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科
学性,不能合理有效地调解城市发展引发的各方面矛盾,而
且大多数地区都采用相同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
况制定符合自己的规划路径,也没有突出城市发展与环境保
护协调理念和区域优势,城市发展的着力点和引导方向都比
较模糊。因此在城市(群)发展建设的路径选择上,要充分权
衡各方面的影响,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
(群)建设。
参考文献
[1]石培基,李鸣骥.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3):1 -5.
[2]侯东民.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展望[J].世界环境,2010
(4):32 -35.
[3]张理茜,蔡建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发展路径
选择流程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11):2764 -2772.
[4]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2 -68.
[5]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5 -32.
[6]林琳.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0(2):72 -
76.
[7]王启仿.影响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J].天地文化,2002(3):64 -66.
[8]蔡平.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齐鲁学刊,2005(4):
154 -157.
[9]赵云芬.浅谈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J].商业现代
化,2005(24):48 -49.
[10]陈予群.上海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J].上海社会
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2):33 -41.
[11]赵雪雁.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预警初探[J].干旱区资源
与环境,2004,18(6):1 -5.
[12]孙心亮,方创琳.于旱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
以河西地区城市化过程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29(5):668 -674.
[13]鲍超,方创琳.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化约束强度的情景预警分析们
[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9):1509 -1519.
[14]阎欣,甄峰,席广亮.高寒生态脆弱地区城市绿色工业选择与布局研
究[J].经济地理,2011,31(7):1139 -1145.
[15]苏维训,张中可.贵州(喀斯特地区)城市化过程特点及其调控途径研
究[J].贵州科学,2004,22(3):24 -28.
[16]胡宝清,曹少英,江洁丽,等.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
地域分异规律[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22(1):39 -43.
[17]黄秋燕,严志强,黄宗葵,等.七地资源约束下广西喀斯特地区城镇用
地扩张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典型个案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
(4):10 -15.
[18]孟函勇,王绍斌.产业结构对生态脆弱区环境的影响[J].农业经济,
2006(6):42 -43.
[19]吴泽宁,左其亭,周可法.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模式综合研究
[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23 -27.
[20]胡仪元.西部经济发展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78 -80.
(上接第 7894页)
[23]玉山.茵芋的栽培与繁殖技术[N].中国花卉报,2008 -06 -21(2).
[24]吴棣飞.年宵观果佳卉———红星茵芋[J].中国花卉盆景,2007(2):5.
[25]周芳勇,王春,罗蔓,等.茶梅和红星茵芋盆栽基质的筛选[J].林业技
术开发,2007,21(4):70 -72.
[26]王沣.红星茵芋扦插繁殖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2):114 -
116.
[27]孟艳琼,李仁杰,伊兴凯,等.红星茵芋离体花梗腋芽诱导及丛生芽增
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81 -85.
529741 卷 18 期 崔继宪等 生态脆弱地区城市(群)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