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边红桑扦插生根的影响



全 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边红桑扦插生根的影响
张福平 ,张结滢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 分析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 IBA 、IAA 、NAA和 6-B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边红桑插
枝生根的影响不同。其中 , IBA以 100 mg/L(处理插枝基部 5 h)的促进作用最好;IAA以 400mg/L(处理插枝基部 15 h)的促进作用最好;
NAA以 200 mg/L(处理插枝基部 15.5 h)的促进作用最好;6-BA以 30 mg/L(处理插枝基部 5h)的促进作用最好。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金边红桑;插枝生根
中图分类号 S 4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15-3651-02
Effect of the Plant Growth Regulator on Acalypla Wilkesiama Muell Rooting
ZHANG Fu-ping et al (Department of Biolog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 Chaozhou , 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 The effecf of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such as IBA , IAA ,NAA and 6-BA etc on Acalypha wilkesiamaMuell rooting were ana-
lyz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hoot basis treated with 100 mg/ L of IBA for 5 hours , 400 mg/L of IAA for 15 hours , 200 mg/L of NAA for 15.5 hours
and 30 mg/ L of 6-BA for 5 hours w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Acalypha wilkesiama rooting.
Key words Plant growth rerulates;Acalypha wilkesiamaMuell.-Arg.var.;Rooting
  金边红桑(Acalypha wikesiana Muell.-Arg.var.marginata
W.Mill.)又名金边铁觅菜 ,为大戟科铁觅菜属植物 ,植株不
高 ,叶片密集 ,叶色多变 ,叶质较薄 ,酷似桑叶。在南方地区
常作庭园 、公园中的绿篱和观叶灌木 ,若成片成丛配置在风
景区的林缘 ,可增添自然色彩 ,北方常作室内盆栽观赏。为
常绿灌木植物 ,株高 2 ~ 3 m ,嫩枝绿色 ,老枝灰白色。叶互
生 ,阔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浑圆 ,绿色。金边红桑一般采用
扦插繁殖。目前 ,国内外对促进植物扦插生根的报道很
多[ 1-5] ,但尚未见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边红桑扦插繁殖实
验的报道。笔者介绍了 IBA 、6-BA 、NAA 和 IAA等植物生长
调节剂对金边红桑扦插繁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金边红桑采自韩山师范学院西区花圃 ,挑选无
病虫害的健壮枝条作为实验材料 。IBA 、6-BA 、NAA和 IAA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 ,均分析纯 ,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
公司生产。扦插基质为在流水中淘洗干净的粗河砂。
1.2 方法 实验于 2006年 2~ 3月进行。将金边红桑剪成
长度约为 10 cm 枝条 ,每 10根插穗为 1组 ,分别浸泡于 IBA 、
6-BA 、NAA和 IA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同浓度溶液中 ,液
面高度为 3cm ,浸泡一段时间 ,设清水处理为对照组。将干
净的粗砂装进塑料盆中(盆底打孔 10 ~ 15个),然后将每 10
条插穗分别栽植于塑料盆中 ,浇透水 ,在室温下培养 40d。每
天喷水 1 ~ 2次 ,以补充材料散失的水分。40 d后观察并统计
每个浓度的平均根数 、最多根数 、最长根长 、平均根长 、生根
率(根的长度≥0.1cm才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IB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 由表 1可见 ,不同浓
度的 IB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均有促进作用 。其中 ,浓度
100mg/L的平均根数为 22.20根/枝 ,最多根数为 72根/枝 ,
最长根长为 8.83 cm 、平均根长为 1.53cm ,生根率为 100%,分
别是CK组的 1.01、1.29、1.08、1.30和 1.25倍;从平均根数和
最多根数方面来看 ,以 250 mg/L处理组最好 ,但 150 ~ 250
mg/L处理组的生根率只有 70%,均不如 CK组。综合分析表
作者简介 张福平(1966-),男 ,广东饶平人 ,高级实验师 ,从事动物学 、
果树栽培学 、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6-05-12
明 , IBA以浓度为 100mg/L的处理组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
促进作用最好 。
  表1   IB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
处理浓度
mg/L
平均根数
根/枝
最多根数
根/枝
最长根长
cm
平均根长
cm
生根率
%
清水(CK)   21.90   56 8.16 1.18   80
50 14.10 32 7.50 0.91 90
100 22.20 72 8.83 1.53 100
150 23.90 79 8.68 0.80 70
200 25.30 98 4.30 0.83 70
250 52.90 132 7.00 0.84 70
 注:处理时间为 5h。
2.2 IA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 由表 2可见 ,不同浓
度的 IA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有所不同 。当浓度为
100mg/L时 ,对金边红桑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当浓度在 200 ~
400mg/L ,均对金边红桑有促进作用 ,而且随着浓度升高而提
高。其中 ,以 400mg/L的 IAA生根情况最好 ,在此浓度作用
下 ,其平均根数为 50.10根/枝 ,最多根数为 104根/枝 ,最长
根长 10.79cm ,平均根长 1.26 cm ,生根率为 100%,分别是CK
的 2.29 、1.86 、1.32、1.07和 1.25倍。当浓度为 500 mg/L时 ,
则对金边红桑的生根起抑制作用。
  表2   IAA对金边红桑扦插生根的影响
处理浓度
mg/L
平均根数
根/枝
最多根数
根/枝
最长根长
cm
平均根长
cm
生根率
%
清水(CK) 21.90   56   8.16 1.18   80
100 18.10 33 1.07 1.01 90
200 36.70 79 8.80 1.19 90
300 40.30 92 9.30 1.21 100
400 50.10 104 10.79 1.26 100
500 19.20 38 8.11 0.99 80
 注:处理时间为 15 h。
2.3 NA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 由表 3可见 ,NAA
处理(100~ 500mg/L)的金边红桑插枝的生根率均为 100%,
大于CK组 ,说明NAA对其生根有促进作用。当浓度为 200
mg/L时 ,其生根情况最好 ,在该浓度作用下 ,其最多根数
90.50根/枝 ,平均根数 208根/枝 ,最长根长 8.80 cm ,平均根
长 1.52 cm ,分别是 CK组的 4.13、3.71 、1.08和 1.29倍 ,但其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 ,34(15):3651-3652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罗芸
最长根长不如其他处理组(≥300mg/L)。
  表 3   NA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
处理浓度
mg/ L
平均根数
根/枝
最多根数
根/枝
最长根长
cm
平均根长
cm
生根率
%
清水(CK) 21.90   56 8.16 1.18   80
100 58.10 175 8.20 1.00 100
200 90.50 208 8.80 1.52 100
300 67.40 135 9.50 1.52 100
400 43.20 116 9.25 1.22 100
500 26.00 54 11.45 1.16 100
 注:处理时间为 15.5h。
  表 4   6-B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
处理浓度
mg/ L
平均根数
根/枝
最多根数
根/枝
最长根长
cm
平均根长
cm
生根率
%
清水(CK)   21.90 56   8.16 1.18 80
10 10.40 21 5.10 1.06 70
20 5.10 15 8.45 1.17 80
30 26.90 33 6.62 1.28 90
40 17.00 47 10.63 1.10 70
50 11.40 52 11.00 0.94 70
 注:处理时间为 5 h。
2.4 6-B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 由表 4可见 ,不同
浓度的 6-BA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有所不同。当 6-BA
浓度为 10、20 mg/L时 ,其对金边红桑生根的促进作用不明
显;当浓度为 30mg/L时 ,其生根情况最好 ,在该浓度作用下 ,
平均根数 26.90根/枝 ,平均根长 1.28 cm ,生根率 90%,分别
是CK的 1.23、1.08和 1.13倍 ,但最多根数和最长根长不如
CK组;当 6-BA浓度>30mg/L时 ,则金边红桑的生根均起抑
制作用。
3 结论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不同 。
其中 IBA以 100mg/L(处理插枝基部 5h)的促进作用最好 ,其
平均根长 、生根率最好;IAA以 400mg/L(处理插枝基部 15 h)
的促进作用最好 ,其平均根数 、最多根数 、最长根长 、平均根
长 、生根率均最好;NAA以 200mg/L(处理插枝基部 15.5h)的
促进作用最好 ,其最多根数 、平均根数 、最长根长 、平均根长
最好 ,但其最长根长不如其他处理组(≥300 mg/L);6-BA以
30mg/L(处理插枝基部 5 h)的促进作用最好 ,当 6-BA浓度>
30mg/L时 ,则对金边红桑的生根均起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1] 邝洁蓬,林丽英,倪林.NAA对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的影响[ J] .西南园
艺 , 2005(3):24.
[ 2] 邝洁蓬 ,林丽英,倪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竹节秋海棠插枝生根的影响
[ J] .西南园艺, 2005(5):44-47.
[ 3] 何生根 ,刘伟 ,许恩光 ,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观赏植物和林木上的应
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 4] 刘永红.扦插繁殖在一串红规模化盆栽中的应用[ J] .河北林业科技 ,
2003(2):24-25.
[ 5] 张远兵 ,刘爱荣,张雪平,等.IAA、NAA 和B对菊花扦插苗素质的影响
[ J]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5(3):22-25.
(上接第 3650页)
利影响 ,高湿容易引起某些病害的发生 、繁衍 。通常 ,白天
的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 65%~ 75%,夜间 80%~ 90%。实
际中可通过通风排湿 、喷水灌溉等措施 ,确保棚内空气湿度
在最佳范围内。
4 质量评价指标
随着中国加入 WTO ,茶叶出口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名优茶质量水平指数也在不断提高 。对龙井茶的质量评价
一般从 3方面考虑 ,即感官品质 、理化品质和卫生质量[ 5] 。
目前 ,我国对名优茶的感观品质和理化品质的要求已处于
国际领先水平 。与世界茶叶第一出口国肯尼亚相比 ,主要
还存在着卫生质量问题 。
茶叶卫生质量的检测主要涉及农药残留 、重金属含量 、
有害微生物等方面:
4.1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茶叶出口和内销中最大的卫
生质量问题 ,因此必须按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来组织
龙井茶的生产。对农药的种类 、用药浓度 、喷药时间 、安全
间隔期等方面应该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加强生态平衡的
意识。特别是对化学结构较为稳定的农药 ,如六六六 、滴滴
涕等更应禁止使用。可采用自然和生物方法防治虫害 ,比
如使用杀虫灯等 ,尽量避免农药对茶产品的污染。
4.2 重金属含量 茶叶中含有少量的铅 、铜 、砷 、镉等重金
属元素 ,这些重金属含量超过一定指标会对人体有害 。茶
叶的重金属含量与茶园地区的环境 、土壤 、肥料等有很大关
系。我国现行的标准规定了茶叶中铅和铜的含量指标 。国
家标准对铅的含量定为 2 mg/kg ,是全世界要求最高的标
准;茶叶中的铜含量 ,绝大部分符合标准要求 ,极少有超标
现象。
4.3 有害微生物 茶叶在加工 、仓储 、运输过程中经常会
受到一些有害微生物的污染 ,造成卫生质量下降 。这些微
生物主要是大肠杆菌 、沙门氏杆菌等 ,另外也应重视黄曲霉
毒素的污染。
总而言之 ,在龙井等名优茶的生产过程中更应加强茶
叶检测工作 ,搞好采制 、包装 、储存等方面的卫生质量 ,让龙
井茶能更好地符合国内外市场标准 ,拓宽需求 。
5 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对茶树进行反季节栽培 ,争
取早发芽 、早采摘 、早上市 ,以早取胜 ,已成为名优茶发展的
迫切需要 。采用大棚栽培西湖龙井 ,依靠塑料薄膜对太阳
辐射能的蓄积作用 ,可以调节和改善茶树生产所需的温度 、
湿度和光照等生理 、生态环境 ,促进春茶早发 ,增加名优茶
产量和质量。大棚栽培还具有“高投入 、高产出 、高效益”的
特点。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 ,但由于棚内茶叶可提早
开采 ,在春节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有望成为茶农冬季增收
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 1] 石元值,韩文炎,马立峰 ,等.龙井茶中重金属元素Pb含量的影响因子
探究[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5):899-903.
[ 2] 卓洪霞 ,李培习,任秀梅 ,等.北方大棚栽培苦丁茶技术[ 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10):21.
[ 3] 许允文.龙井茶的栽培管理技术[ J] .中国茶叶, 2000(3):6-8.
[ 4] 周国华 ,朱立新,张连生 ,等.西湖龙井茶产地的地球化学环境[ J] .土
壤肥料, 1995(3):1-4.
[ 5] 鲁成银 ,刘栩.国内外茶叶标准现状及对比分析[ J] .农业质量标准 ,
2003(5):11-13.
3652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