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贵州顶坛花椒发展潜力探析
宋 林 , 张晓珊* , 王欣 , 许才万 (贵州省林科院 ,贵州贵阳 550011)
摘要 介绍了顶坛花椒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对花江峡谷区生态修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出存在的问题 ,建议顶坛花椒
发展应与正在实施的科研课题结合 ,加强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运用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等。
关键词 顶坛花椒;发展;峡谷区
中图分类号 S7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5-12210-03
DevelopmentPotentialAnalysisof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dintanensisinGuizhou
SONGLinetal (GuizhouAcademyofForestry, Guiyang, Guizhou550011)
Abstract Thedevelopmentbackgroundandpresentsituationof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dintanensiswereintroduced.Anditspromo-
tionontheecologicalrepairand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inHuajiangGorgeareaofGuizhouwasdiscussed.Theexistingproblemswere
broughtforward.Itwassuggestedthatthedevelopmentofthisspeciesshouldbecombinedwithscientificresearchsubject, strengtheningthe
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ofthismaturetechnologysoastoestablishthebaseoffinebreedinthefuture.
Keywords 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dintanensis;Development;Gorgearea
作者简介 宋林(1962-),男 ,江苏高邮人 ,硕士 , 工程师 ,从事林业生
态 、森林培育研究。 *通讯作者 , 研究员 , E-mail:zhangxiaos-
han100@163.com。
收稿日期 2009-05-26
顶坛花椒(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dintanensis)是贵
州花江峡谷地区特有的经济植物 ,受其独特地形 、地貌 、土壤
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历来以 “香味浓 、
麻味重 、产量高 ”而著称 ,迄今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 [ 1] 。由
于其具有喜钙 、耐旱 、水土保持效果好等特点 ,具有较高的经
济价值 ,目前是该地区主要的水土保持经济树种 ,因此 ,科
学 、合理开发利用花江的这一特色资源 ,将生态重建与花椒
基地建设有机结合 ,将对缓解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人口
压力巨大的矛盾 ,培养和壮大花椒产业和产业竞争力 ,改善
峡谷区生态 、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顶坛花椒发展背景及现状
1.1 发展背景 顶坛花椒是竹叶椒的一个变种 ,分布于贵
州北盘江花江峡谷喀斯特山地或路旁 ,现广为栽培。花江峡
谷区位于关岭县和贞丰县交接处的北盘江段 ,属珠江流域 ,
隶属于贞丰县北盘江镇及关岭县的板贵乡 。花江是一个典
型的喀斯特干热峡谷(碳酸盐类岩占 78.45%),地形相对高
差 600 m以上 ,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80%,岩石裸
露率达 70%以上 , 森林覆盖率小于 3%,峡谷区大部分是已
接近无土可流的石漠化景观 ,人类生存条件几乎达到丧失的
程度。建立以耐旱 、喜钙 、水土保持效果好的多年生植
物 ———顶坛花椒为主的具有喀斯特峡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模式 ,成为恢复与重建喀斯特峡谷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
目前峡谷区将发展花椒基地与石漠化治理和其他林业生态
工程结合捆绑实施 ,使花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 6 666.7 hm2
以上。但是峡谷区人口密度高 ,人均耕地 0.053 ~ 0.077 hm2
(多为半石山地和石山地),而且峡谷区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
和营林水平低 。时至今日 ,花椒抚育管理和种植模式均采用
传统方法 ,忽视林地植被功能的全面认识 、土壤肥力的维护
和营林成本的核算 ,致使出现水土流失加剧 、病虫危害 、地力
衰退 、生产力下降和经济效益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十五 ”以
来有的学者提出了改进意见 ,但有关顶坛花椒遗传改良和地
力维护技术 ,花椒生长性状 、经济性状评价等迄今少见报道。
鉴于这种现状 ,笔者全面调查分析了花椒培育及生产现状 ,
为改进花椒培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现状 根据峡谷区人口密度高 、坡耕地尤其是陡
坡耕地比重大的特点 ,结合其社会经济现状和自然条件 ,与
正在实施的石漠化治理项目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退耕还林
工程及珠防林建设)相结合 ,探索和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模式
和经验 ,采取坡耕地梯化营造土埂林 ,实行农林间作(花椒 +
玉米 、花椒 +黄豆等)。对农户周围便于管理的土地 ,以花椒
纯林为主 ,采用集约经营和滴灌技术 ,以提高单产 、增加经济
收入为目的。还引进优良种质资源 ,营建花椒 +牧草(皇竹
草 、三叶草)、花椒 +金银花 、花椒 +柚木 、花椒 +任豆 、花椒
+木豆等栽培模式 ,丰富了林业产业内涵和峡谷区造林树
种 ,为保证花椒产品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以这些模式为基础 ,对花椒林地土壤养分 、水分和土埂林
产生的影响进行正负效应和动态研究。在坡面配置 、林种布
局和农 、林 、药的合理搭配 、林带间距的确定等方面 ,为生产
者提供参考。
实践和研究证明:在喀斯特峡谷区特殊环境条件下 ,农
民温饱问题未完全解决的山区 ,实施以顶坛花椒为核心营造
生态经济兼用林 ,将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耕作措施 、治理措
施等进行组装配套的生态修复工程 ,在既有生态效益又能使
农户在短期内增加收入方面顶坛花椒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种植顶坛花椒目前在峡谷区生态和经济效益方面
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随着顶坛花椒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运
用 ,出现如下问题:①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是根据恢复生态学
原理 ,通过生态和工程技术及方法 ,人为切断生态系统退化
过程 ,而花椒与其他物种的配置系统能否准确地使系统功能
与人们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吻合 ,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②由
于峡谷区人口 、粮食 、经济 、社会 、生态问题等矛盾突出 ,人们
对顶坛花椒的希望值较高 ,但顶坛花椒仅是特定时期 、特殊
社会经济条件下解决峡谷区生态经济问题的一个物种 ,它的
功能是有限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特定的环境容量范围内 ,人
为的无限扩大一个物种 ,违反了生态系统的自然秩序和稳定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傅真治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9, 37(25):12210-12212
规律。因此 ,客观评价顶坛花椒的生产潜力 ,并将其放在恰
当的位置 ,能使顶坛花椒产业发展及生产实践避免更多的盲
目性 ,增加更多的主动性。③顶坛花椒在峡谷区大面积种植
时间为 15年左右 ,调查发现 ,顶坛花椒种植 1个世代后生长
和产量下降且病虫害较严重 ,有关专家对土壤肥力和种植技
术进行了相关研究 ,因时间较短 ,目前效果不显著。 ④峡谷
区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是造林 ,目前能获得造林成功的两条
途径首先是创造高产优质低耗品种 ,再是改善栽培技术 。目
前顶坛花椒种植面积近 6 666.7hm2 ,可至今未开展该品种的
遗传改良工作 。⑤农户和基层政府参与林业生态工程目标
不明确 ,影响了峡谷区生态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峡谷区由于
缺水和岩石裸露率高 ,许多地块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低于退
耕还林相应的补贴标准 。于是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单纯的
扶贫工作来做 ,导致峡谷区普遍超前完成退耕还林任务 ,国
家在 2004年对退耕还林任务作了结构性 、战略性调整后 ,出
现了退耕造林质量降低等不安全因素 ,影响峡谷区生态建设
和花椒基地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3 顶坛花椒发展潜力
由于 2002年以来花江峡谷区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的实
施 ,使顶坛花椒在花江峡谷区迅速发展 ,森林覆盖率提高 4%
~7%,林地贮水量比农地增加 3.19% ~ 7.36%,土壤侵蚀模
数减少了 47% ~ 54%[ 2] 。
3.1 对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 峡谷区地形相对高差 600 m
以上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80%,岩石裸露率达
70%以上 ,森林覆盖率小于 3%,峡谷区大部分是已接近无土
可流的石漠化景观 ,人类生存条件几乎达到丧失的程度 。建
立以耐旱 、喜钙 、固土效益好的多年生植物———顶坛花椒为
主的 、具有喀斯特峡谷特色的石漠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成为
恢复与重建喀斯特峡谷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由于花江
峡谷区的生态危机 ,使该区发展花椒种植业有了双重意义 。
一方面花椒喜光 、耐旱 、不耐涝 ,在肥沃湿润中性偏碱的土壤
中生长良好 ,还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 1] ;另一方面单
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林业生态建设周期长 ,农户退耕
后生存问题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解决 ,发展花椒产业就成了纸
上谈兵。花椒有较高经济价值 ,加上峡谷区正在实施的石漠
化综合治理项目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 ,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成
功的模式和经验 ,引进优良种质资源(皇竹草 、金银花 、任豆 、
木豆 、柚木)营建花椒与这些物种的栽培模式和 “公司 +基地
+农户 ”的营运模式 ,为峡谷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科技支撑 ,农
户种植花椒 4年可有经济收入 ,还可从退耕还林工程政策补
偿机制中直接增收 ,退耕后基本生活有保障 ,剩余劳动力可
参与花椒综合产品加工行业 ,为顶坛花椒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仅种植花椒一项 ,农民人均纯收入
2 000元左右 ,农户在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仍然从土地中得
收益 ,实现了生态 、经济效益双赢。
3.2 峡谷区气候环境条件适合种植顶坛花椒 顶坛花椒
是贵州北盘江花江峡谷喀斯特有种 ,以海拔 900 m以下喀斯
特河谷生长最好。花江峡谷区属珠江流域 ,隶属于贞丰县北
盘江镇及关岭县的板贵乡。峡谷区内碳酸盐类岩占
78.45%,年均气温 18.4℃,年均极端最高温 32.4 ℃,年均极
端最低温 6.6℃, ≥10℃年有效积温达 6 000 ℃。年降雨量
600mm以下 , 5 ~8月降雨占全年降水的 90%,年均相对湿度
60%,年均干燥度 1.5,属中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类型。峡谷
区 >25°的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87%,地下水深埋 300 m,
土壤 pH值大于 6.5,水 、肥 、气 、热不平衡 , Ca、Mg、Fe含量高 ,
有典型的石灰土特征 ,土壤仅存于喀斯特溶隙和洼地中 , 季
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频繁 ,其中伏秋旱对农作物产量威胁
最大 ,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因此 ,选择耐干旱 、瘠薄 、喜钙树
种花椒 ,是目前峡谷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选择 。另外顶坛花
椒与 “四川红 ”比较有以下特点:①芳香油总量是 “四川红 ”
的 10余倍;脂肪酸含量超过花椒属中多数种类的含量;不饱
和酸含量极高 ,其油脂为品质极佳的实用油。 ②有人体必需
和半必需的 10种氨基酸。③Vc略低于 “四川红 ” , VE是 “四
川红 ”的 4倍 ,胡萝卜素也高于 “四川红 ”, 深受省内外客商
青睐。当前峡谷区花椒种植面积居贵州首位 ,并且品质优
良 ,经济效益好。
3.3 顶坛花椒培育技术粗放 ,优良品种遗传增益潜力
大 峡谷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措施是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核心
技术是造林 ,而创造高产优质低耗品种 、改进栽培技术不仅
是获得造林成功的基础 ,还是衡量林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重
要指标 ,也是峡谷区生态重建与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
顶坛花椒种植面积近 6 666.7 hm2 ,但还是传统的栽培技术 ,
椒农见种就采 、见苗就栽 ,已种植花椒 15年 ,但栽培品种混
杂 ,造林用种仍是未经选育的花椒品种。贵州师大屠玉麟等
将顶坛花椒自然分布和栽培品种划分为大青椒 、团椒 、小青
椒 [ 3] 。现场调查发现 ,不同品种对立地条件要求不同 ,其产
果年限 、产量差异较大 ,其中以大青椒最好 。据有关报道 ,顶
坛花椒中混杂了不育株 [ 4] 。可见进行良种培育 ,再结合实施
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优良品种的遗传增益可提高 15% ~
25%。
4 建议及讨论
顶坛花椒要取得新的发展 ,就必须切实提高顶坛花椒产
业的竞争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以结构优化和产业
升级为主线 ,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东风 ,以资源优势为依
托 ,发展绿色产品 、安全产品 、有机产品 。
4.1 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和完善生产布局与品种结构 按
照突出区位特色 、发挥区位优势的原则 ,从整体上提高资源
的开发利用能力 ,改造低效林或逐步淘汰替换非适生区花椒
林 ,使花椒生产向最适生区集中 ,以解决花江峡谷区林粮争
地的矛盾 ,抓规模提高单产 ,抓质量发展加工专用品种 、出口
创汇品种和设施栽培品种 ,开辟顶坛花椒新的经济增长点 。
4.2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花椒良种生产严重滞后 ,营林水
平低 ,如迄今没有育苗基地 ,当地老百姓见种就采就育 ,造林
时见苗就栽 ,技术集成度不高。因此应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
和技术 ,建立选 、引 、育 、繁及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 、保存 、利
用为一体的顶坛花椒良种基地 ,组织实施好品种改良 ,服务
于生态治理工程和顶坛花椒基地建设 ,为顶坛花椒遗传改良
作好技术和物质储备。尽快建立苗木基地 ,造林时应把好种
质质量关 ,一定要实现良种壮苗 ,将顶坛花椒生产基地建设
与良重繁育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峡谷区发展花椒产业
1221137卷 25期 宋林等 贵州顶坛花椒发展潜力探析
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有机结
合 ,充分利用示范区热量条件 ,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 ,结
合已有的栽培模式及目前的成熟造林技术 ,对示范区花椒林
地实施集约经营技术 ,实现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的合理配
置 ,实行集约化经营 ,提高土地生产率 ,弥补耕地不足 ,走出
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道路。
4.3 加强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运用 引进国内外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快产业技术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在引
进新技术及配套技术的基础上 ,研究出适应花江峡谷区的丰
产栽培技术 ,并推广应用到农户。严把造林技术关 ,依靠科
技进步 ,在造林与栽培技术方面不仅要用最基本的技术措施
和现有的成熟技术(如蓄水保墒技术 、覆盖技术和吸水剂保
水袋 、生长调节剂运用技术 、滴灌技术等),还要遵循林业生
产基地化 、林业经营林场化 、林木栽培丰产化 、林木产品优质
化 ,真正解决花江峡谷区花椒生态经济林经营粗放的问题。
4.4 围绕林业生态工程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充分发挥花
江地区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和科研队伍作用 ,促使其向当地
提供更多的可转化的科研成果。林业科研针对花江峡谷区
花椒产业发展应开展:顶坛花椒良种选育 、可持续栽培经营
技术 、顶坛花椒中心产区适生区和非适生区域的调查 、环境
承载力 、生态经济林监测体系 、绿色产品开发技术 、产品贮藏
保鲜和深加工利用技术及综合利用开发和产业化技术等的
研究。
4.5 加强科技培训 ,建立科技示范乡 、示范户 顶坛花椒生
产区花椒产量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提高营林水平 ,必需抓好种
苗 、造林 、集约经营等技术的培训工作 ,抓好科技试点示范 ,
做到村有示范户 ,乡有示范园 ,充分发挥科技示范的辐射带
动作用 。
5 结语
峡谷区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国家
的目标是一致的。当前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实施生态工程 ,走
一条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
路;现行生态工程实施遇到了如何发展后续产业的挑战 ,由
此可见 ,如何巩固生态工程成果不仅是生态建设问题 ,也是
经济建设问题。因此峡谷区发展花椒应以此为契机 ,将发展
顶坛花椒与生态工程 、科研课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起来 ,进行技术攻关 ,加快发展具有特色的顶坛花椒产品 ,尽
快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在目前种植面积
和产量已初具规模的条件下 ,发展深加工业 ,促进峡谷区经
济发展 。
参考文献
[ 1] 何滕兵 ,刘元生 ,李天智,等.贵州喀斯特峡谷水保经济植物花椒土壤
特性研究[ J].水上保持学报, 2000, 14(2):55-59.
[ 2] 张晓珊 ,任朝辉.贵州喀斯特峡谷退耕还林示范区生态经济效益监测
与评价初探 [ J].贵州林业科技 , 2006(4):42-46.
[ 3] 屠玉麟 ,韦昌盛 ,左祖伦 ,等.花椒属一新变种———顶坛花椒及其品种的分类研究 [ J].贵州科学 , 2001(1):77-80.
[ 4] 陈洪,刘济明,王超 ,等.顶坛花椒育株和不育株的形态鉴别和结构研
究[ J] .贵州林业科技 , 2006(4):9-11.
(上接第 12209页)
定额为每户每月 12 m3以下 ,根据郑州市法制局修订草案规
定的新收费标准 ,居民每月用水 18 m3以下 ,按 2.25元 /m3
收取水费;用水量 18 ~ 24 m3 ,按 4.5元 /m3收费;用水量超过
24m3的部分 ,按 6.75元 /m3收费。对于计划用水单位 ,该
条例设定了 3档超额收费标准 ,即按超出计划量 20%、20%
~40%、40%以上分档 ,分别按水价标准的 1、2、3倍加收。业
内人士指出 ,这表明郑州市正在为推行阶梯式水价做准备 。
抄表到户是实行阶梯水价的前提。居民生活用水量每月在
12m3 /户以下的 ,执行居民基本生活用水标准;水量在 20
m3 /户以上部分 ,按基本水价的 2倍计收水费执行 3级水价 。
月用水量在 12 ~ 20 m3 /户部分 ,按基本水价的 1.5倍计收水
费;月用水量数和阶梯比例随郑州市供水状况可进行适当调
整 。对企业用水 ,计划内用水量按相对应分类的供水价格收
费 ,超出计划用水量部分实行累进加价 ,即阶梯式计量水价
=基本水价 ×第 1级水量基数 +基本水价 ×1.5×第 2级水
量基数 +基本水价 ×2×第 3级水量基数。
3.3 结语
阶梯式水价在公正性原则的基础上 ,既可促进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又克服了单一计量定价的障碍 ,并且保证了供 、
排水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良性循环 ,符合 “能源 、资源节约型社
会 ”宗旨。郑州市为实行阶梯水价已经做好了准备 ,如进一
步推行水价改革 ,实行阶梯水价 ,在保证日常居民正常用水
的同时 ,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促进社会节约能源 ,努力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阶梯式计量水价最明显的优点是可以通
过富有家庭交叉补贴贫困家庭 ,改变了单一计量水价的不公
平现象 ,在较高的用水分段上 ,对超额用水量实行高价 ,既有
利用节约水资源 ,又有利于供 、排水行业收回成本 ,合理地改
善和维护供水系统 ,减少水损失 ,改善服务。科学地制定阶
梯式水价有一定难度 ,要根据调查居民用水的情况和各市居
民用水等的具体情况制定 ,根据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调整 ,以
达到制定科学 、收费合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 1] 柳长顺 ,陈献,刘昌明,等.华北地区城镇居民水费支出占收入与消费
的比例研究 [ J].水利经济 , 2005, 23(2):27-32.
[ 2] 王怀韧.郑州市水资源问题对策[ J] .中国水利, 2001(5):6.
[ 3] 赵海林 ,赵敏,郑垂勇.关于完善我国水价机制的研究和思考 [ J].研究
与讨论 , 2004(3):29-32.
[ 4] 沈大军.大价理论与实践 [ M].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96.[ 5] 钟玉秀 ,杨柠,崔丽霞.合理的水价形式机制初探 [ J] .水利发展研究,
2001(2):13-16.
[ 6] 谢永刚.水权制度与经济绩效 [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147.
[ 7] 胡浩.水资源价格制定问题研究 [ J].淮阴工学院学报 , 2003, 12(2):21
-24.
12212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