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一叶萩碱碱催化水解的动力学与机制



全 文 :1 7 8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服 C old a e t 糖浆 2 m L ,每 日 3 次 , 6 岁以上小儿
口服 C o ld a e t 糖浆 4 m L , 每日 3 次 。 用药当日
晚至次日晨即出现效果 , 卡他现象明显减轻 , 3
d 后症状消失 。 有 3 例属于花粉病患者 , 以前用
多种药物无效 , 口服 C ol d ac t Z d 自觉症状好
转 , 卡他现象减轻 。 C ol d ac t 对血象无影响 ,服药
后有嗜睡现象 , 无其它副作用 。
(王昆润摘 潘义兴校 )
0 6 4 用 吉 非贝 齐 治疗脂代 谢障碍 〔俄〕/
B a p T a H o B a O A … / K二。 H M e八一 1 9 9 4 ( 1 )一 3 7 ~
4 0
吉非贝齐 ( g e m f ib r o z i l )是降血脂新药 ,其
化学结构式为 5一 ( 2 , 5一二 甲苯氧基 》 2 , -2 二 甲
基戊酸 ,德国产商品名为 G ve il o n , 是对抓苯氧
异丁酸乙醋的同系物 ,但其差别是没有卤化 , 所
以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很小 。
吉非贝齐降血脂作用的机理 : 提高脂蛋 白
脂酶活性 ,增强甘油三醋 ( T G ) 、 低密度脂蛋 白
( L D L ) 和极低密度脂蛋 白 ( V L D L ) 的分解代
谢 , 促进胆固醛 ( C h) 从胆汁排泄 , 从而使 L D L
和 V L D L 浓度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 ( HD L )水平
升高 。
为研究吉非贝齐的降血脂作用和患者对此
制剂的耐受性 , 观察血脂水平过高患者 20 例
(男 1 1 , 女 9) , 平均年龄 51 岁 ,均有血管硬化损
害 , 14 例有冠心病 。 吉非贝齐剂量为 1 . 2一 1 . 8
g
·
d
一` ,分 2一 3 次 oP , 结果 90 %的病例出现 良
好效果 ,对制剂能很好地耐受 , 只有 1 例 (5 % )
因消化不良综合征需要停药 。 治疗 8 周后 , T G
水平降低 5 9 . 2% , 总 C h 降低 2 4% , v L D L 一 e h
降低 57 . 1 % ; 5 %的病例 H D L 一 C h 水平升高 。
连续用药 8 周 ,半数病例头痛和眩晕减轻 。
(王昆润摘 潘义兴校 )
制是决定腹部手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 输血又
能增大创伤诱发的免疫抑制 , 而增加术后感染
的风险 。 已有研究表明 ,组胺 H Z一受体拮抗剂盐
酸雷尼替丁能改善创伤 、 输血和脓毒血症诱发
的免疫抑制 。 为了进一步评价雷尼替丁对术后
单核细胞 、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 对 24 名选
择性腹部大手术患者进行了随机对比研究 。 n
名患者 (平均年龄 57 岁 ,体重 67 k g ) ,术后开始
接受盐酸雷尼替丁 1 0 m g i( v) 、 每 日 2 次 、 连
续 4 d , 然后改为 p o 1 5 0 m g 、 每 日 2 次 、 连续 5
d
。 其余 13 名患者 (平均年龄 61 岁 , 体重 68
k g )为对照组 , 不接受此项治疗 。 于术前及术后
1
, 3 , g d 分别检测其单核细胞 、 中性粒细胞的
趋化性和化学荧光反应 。
结果表明 , 对照组的 13 名患者 , 术后 l d
与术前相 比 ,其单核细胞对 C sa 的趋化性明显
下降 ;而 1 名接受雷民替丁 的患者却明显增
加 。 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对酵母多糖和 N 一 f一甲
硫氨酞基一亮氨酞基 一苯丙氨酸的化学荧光反应
明显增加 , 而雷尼替丁治疗组对酵母多糖的化
学荧光却稍有减少 。 对照组有 5 名发生术后感
染 , 与未感染患者相 比 ,发现感染与单核细胞对
C sa 趋化性下降及中性粒细胞对酵母多糖化学
荧光反应增加有关 。 对照组的感染与非感染患
者相比 , 第 3 d 对酵母多糖的化学荧光反应有
明显差别 ;而雷尼替丁治疗组无感染发生 。
以上结果表明 ,雷尼替丁能改善术后患者
的免疫抑制 , 其扒制尚不完全清楚 。 雷尼替丁能
阻断辅助性 T 细胞上 H Z一受体的表达 , 可能由
此改善 I L 一 2 的产生 。 还有抑制性 T 细胞上的
H Z
一受体被阻断 , 也可能导致减少抑制因子活性
肤的产生 , 由此改善了 I L 一 2 和其它免疫活性介
质 ,使术后免疫功能正常化 。
(施守礼摘 谭旭民校 )
0 6 5 雷尼替丁改善术后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
胞的功能仁英〕/ N iel se n H J … / A cr h s u gr 一
1 9 9 4
,
1 2 9 ( 3 )一 3 0 9 ~ 3 1 5
患者术前的抵抗能力和创伤诱发的免疫抑
。6 6 一叶荻碱碱催化水解 的动力学与机制
[英〕/ L a ji s N H … / J 尸人a mr S c i一 1 9 9 5 , 5 4
( 1天 一 1 2 6~ 1 3 0
一叶荻碱是大戟科植物一叶荻叶中的主要
2 9 9 5 年第 2 2 卷第 3 期 . 1 7 9 .
生物碱 , 用于治疗麻痹症 。喜树碱的生物作用归
因于其内醋环 ,虽然该内醋环是否与一叶荻碱
的生物作用有关还不能肯定 , 但了解内醋环的
水解过程有利于 了解一叶簌碱的化学特点 。 本
文报道了一叶荻碱内醋环的水解动力学 , 其水
解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
+
H
了才
S A 一
合 ,不受甲氰酸的影响 。
以上结果提示 , 一叶荻碱内醋环在碱性环
境中很不稳定 ,而在酸性环境中却非常稳定 ;在
碱性环境中打开的内酷环 , 当改变环境为酸性
时 ,又重新迅速闭合 , 内醋环水解速率随着环境
中无质子溶剂含量的提高而迅速下降 , 无质子
溶剂对酸性催化的内醋环闭合速率没有影响 。
(梁月琴摘 吕焕章校 )
s A
:一叶荻碱 ; k打开 : 内醋环打开速率常数 ; k环合 : 内醋环
闭合速率常数
在假一级动力学条件下 , 进行一叶荻碱内
醋环碱性水解的动力学研究 , 并计算假一级速
率常数 (k ob , ) 。 研究发现 ,离子强度为 2 . 0 m ol .
L
一`时 ,随着 N a O H 浓度的升高 , ko b ,值也逐渐增
大 ;离子强度为 。 . 25 m ol . L 一 `时 , 也发现有类
似的结果 。 说明 p H 增大 ,一叶荻碱内酷环水解
加快 。 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 ko b。值也随之增大 。
例如 , 当温度从 20 ℃升高 5 ℃ , k、 值提高了 4
倍多 ;但是 , 把甲氰酸浓度从 4 %提高到 50 %
时 , k obs 值降低了 78 % 。 反应体系中离子强度为
c
.
2 m o l
·
L
一`时 , k* 。为 3 . 9 9士 0 . 0 7 又 1 0 3 5 一` , 离
子强度提高到 1 . 2 m o l · L 一 `时 , k o b , 为 3 . 5 5 士
.0 05 X I护 s 一 ` ,可见改变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 ,
对 ko b s值几乎没有影响 。
在碱性环境中 , 一叶荻碱内醋环打开 , 当改
为酸性环境时 , 内酷环可以重新闭合 , H CI 浓度
为 0 . 0 4 7 m o l · L 一 `时 , k o b。为 3 . 3 9 士 0 . 0 8 X 1 03
s
一` ,
H C I浓度提高到 0 . 3 6 5 m o l . L 一`时 , k * .提高
到 19 · 9士 .0 5 X 10 3 s 一 ` ,说明内醋环的闭合随着
H + 浓度的升高而加快 。 甲氰酸对内醋环闭合的
影响与 H CI 不同 , 前者对 ko b。值几乎没有作用 ,
例如甲氰酸浓度为 3 . 8 %时 , k ob : 为 4 . 68 士 0 . 06
又 1 0 3 5 一 ` , 而当甲氰酸浓度为 4 7 . 2 %时 , k * , 为
.4 46 士 .0 o 8 X I护 s 一 ` , 可见一叶荻碱内醋环的闭
06 7 炎症反应应答性药物释放系统 [ 日」/村上
照夫 / 7 了 z卜? 夕了一 1 9 9 4 , 3 0 ( 6 )一 6 3 6一
6 3 7
作为药物释放系统 ( D D )S 研究的一环 , 近
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因外部刺激和机体内部环
境变化而使药物释放 , 即刺激应答性 D D S 的研
究 。
Y ul 等研究报道了药物仅在炎症时释放的
炎症反应应答性植人制剂 。 炎症反应时 , 由附近
血管游离出中性白细胞等吞噬细胞 , 吞噬时释
放出超氧和 经 自由基 ( · O H )等活性氧 , 产生
杀菌作用 。 过剩的活性氧 , 尤其是活性很强的
.
O H
, 使细胞膜发生障碍 , 进而引起透明质酸
( H A )和 D N A 等高分子化合物发生不可逆的
脱聚合反应 。 Y ul 等着眼于炎症时 · O H 分解
H A 这一机制 , 将 H A 作为控释制剂的药物载
体进行了研究 。 H A 是广泛分布于机体内的高
分子多糖 ,有独特的粘弹性 ,许多研究报道利用
其粘性以达到皮下给药的长效性和缓释性 。 然
而除 · O H 之外 , 透明质酸酶亦可分解 H A ,从
而要制备长时间的 D D S 是困难的 。
Y ul 等为了 确保 H A 的稳定性 , 研制 了
H A 与环 氧化 合 物 、 乙 二醇 二 缩水 甘 油醚
( E G D G E )和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 (P G P G E )结
合的交联 H A 凝胶 , 以类脂微球等小球体作为
药物载体 ,再与 H A 溶液混合 ,制得凝胶 。 应用
下示的氧化反应 , 考察了交联 H A 凝胶因 . O H
分解的体外分解性 ,另外 ,体内 . O H 的生成也
基于同样的反应机制 。
F e Z+ + H ZO
Z
~ F
e 3 +
+
·
O H + O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