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本地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适宜栽培技术的探讨



全 文 :1 9 92 年 第 2 1 卷 第 1 期 中 国 柑 桔
本地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适宜栽培技术的探讨
胡安生
(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黄岩 3 1 7 4 0 0)


本地早是我国宽皮柑桔类中的良种之一 ,是受市
场欢迎的鲜销品种 ,其糖水桔瓣罐头的质量也比温州
蜜柑好 。 这样一个鲜销加工俱佳的品种 ,长期以来不
能获得发展 ,甚至反有萎缩的趋势 。 近 30 年来 .尤其
是近 10 年来在温州蜜柑发展热潮中 ,本地早的商业
性栽培始终局限于黄岩 ,甚至没有取得在浙江省的主
栽品种地位 。 同样 ,从普通本地早中选育出的少核本
地早也没有获得发展 。 对于本地早的良种地位已成
为主产区讨论的热点 。 但生产上对近年选育出的红
玉柑 (以本地早为母本育成的杂种 ,丰产性好 , 果形
大 ,色泽鲜艳 , 风味优于 日本的伊予柑 ) ,却表现出浓
厚的兴趣 ,预示具有发展潜力 。
本地早不能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是生
产性能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进入结果期迟 ,长期处于
低产和极低产的植株占有相当比例· ;大小年现象严
重 。 而这些问题又是传统栽培技术与该品种的某些
生物学特性不相适应造成的 。 本文根据对本地早生
长结果的观察及几个产区考察结果 ,试述与本地早生
产性能有关的生物学特点及其栽培技术规范 。
本地早树势旺 , 以拘头橙为砧的更旺 ,夏梢与结
果的矛盾已有定论 。 但是对春梢的认识 ,传统上历来
是 “ 争取春梢结果 ” ,无论是当年的结果枝或营养枝 ,
一概认为愈多愈好 ,结果枝是当年产量的保证 ,营养
枝则是果实发育所需营养主要来源 。 这种传统观点
以及用此观点指导的传统栽培技术是片面的甚至是
有害的 。春梢营养枝数量超过当年结果枝的 2倍以上
就要低产 ,超过 3 倍以上就极低产 。 因此春梢旺发是
导致一般情况下早期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 ;春梢结果
枝过长也会导致不结果 , 只有叶片数在 5 片以下的中
庸枝条 ,才能着果 。 这是本地早在生物学上的一个显
明特点 。
本地早花器多畸形 ,且与树龄有关 。 5~ 10 年生
以下幼龄树 ,畸形花的比例高达 50 % ~ 90 %以上 ,且
多数在 70 % ~ 90 % 以上 ; 10 ~ 15 年生的本地早畸形
花的比例仍然高达 30 % ~ 50 % 以上 , 20 年生以上其
比例有所减少 ,但有些年份也达 30 % ~ 70 % ,只是畸
形花的类型有所改变而已 。 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 , 畸
形花的多寡与气候的相关性不明显 , 而与开花数量的
多少呈极显著相关 。 本地早的畸形花主要是露柱花
和小型花 ,一般在花期全部脱落而不能结果 。 问题的
关键是这类占有极大比例的畸形花的发生及其脱落
所带走的树体营养是大量的 ,这就使得有希望结果的
正常花不能获得需要的营养和能量而脱落。 这是本
地早的另一生物学特点 ,也是其结果迟的症结所在 。
长江中下游柑桔产区春夏之交的突发性异常高
温对本地早的危害 , 由于其栽培的局部性而被忽视 。
在本地早主栽区这种突发高温几乎每年都有 ,本地早
抗热性差的特性几乎年年有表现 ,只是尚未被大多数
人认识而已 。 据试验证明 ,在花期和前期落果中即使
高温发生几个小时 ,也可能减产 28 % ~ 35 % 。 1 98 1 、
1 9 8 5

1 9 8 8 三年发生高温热害 ,黄岩本地早产量也属
于低产和极低产的年份 ,总产不超过 50 00 吨 ,亩产只
有 30 0公斤 。
笔者认为 , 只有充分认识本地早以上 3个生物学
特点 ,并在栽培技术上予以改进 ,使之相适应 ,才能.克
服其在生产性能上存在的问题 。
首先应压制其生长势 。 改变传统砧木是其一 ,改
拘头橙砧为积砧即可达到 目的 。 其二是改变施肥制
度 ,早就有学者对此问题提出意见 , 即将传统的垂视
春肥改为不施春肥 ,以压制春夏梢的生长 ,仅在接近
花期时给予适量的速效肥 。 其三是采用多效哇等植
物生长调节剂抑制春梢旺发及夏梢抽生 。 其四是采
用传统的压制营养生长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断根 、 大
树移动栽植位置 (实质上也是断根 )等 。
第二 ,调控花量 。 本地早开花量过多肯定是一个
间题 ,而畸形花与花址多少呈显著相关 。 虽然调控手
段成熟的还不多 ,但是已经明确这是争取早期投产的
有效途径 。 试验证明 ,在本地早花芽分化时用 G A 3处
理可以减少花量 1问 ~ 1 2/ ,基本上可以达到人为控
制的目的 。 在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将使本地早的结
果性能呈现新的面貌 。
第三 ,注意高温热害的防御 。 高温气候是无法人
为控制的 ,但是可以通过化学调控提高本地早抗热
性 。 目前的试验虽然是初步的 ,但展示出可以有所作
为的前景 。
DOI : 10. 13938 /j . i ssn. 1007 -1431. 1992. 01.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