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海南11份黄皮种质的性状比较



全 文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11 年 第 40 卷 第 1 期
研究简报 ·其他常绿果树·
海南 11份黄皮种质的性状比较
王祥和 ,华  敏 ,陈业光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 ,海口 , 571100)
摘 要:以海南省各地采集的 11 份黄皮种质资源为试材 , 以大鸡心(HP1)为对照 , 比较 、评价其生
长特性 、农艺性状 、果实品质与理化性状及抗梢腐病特性等。结果表明 , 大部分种质多属中熟;
HP10 属晚熟。H P3 、HP5、H P7 属大型果 , H P2、HP4 属小型果。 除 HP5 、HP6、H P10 外 , 大多数
的果肉较易分离 ,便于食用加工。 HP5 、HP7 、HP9 属特甜型 , HP6 、HP11 则有涩味或味淡;其余品
种多酸甜适中 ,风味较佳;而 H P2 、H P4 、H P11 的可食率较低。参试种质对梢腐病无高抗或免疫性
状 ,对照 HP1 和 HP5 为高感病种质 , H P2 和 H P8 为中抗种质 ,其余均为感病种质。
关键词:黄皮;种质资源;性状比较
中图分类号:S 66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431(2011)01-0038-04
 收稿日期:2010-11-03;修回日期:2010-11-30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黄皮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研究(30619)资助。
 作者简介:王祥和(1969-),男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果树栽培生理学研究。电话:(0898)65230558 , E-mail:
w xh198@sina.com
  黄皮常见于海南 、广东 、广西和福建等省(区),
种类数 10 种[ 1-2] 。海南省是黄皮起源地之一 , 很早
就开展了黄皮栽培驯化[ 1 , 3-4] ;但由于果实品质 、田
间管理 、品种选育 、资源保存 、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
等方面原因 ,黄皮商品价值长期以来一直被广大果
农甚至专家学者所忽略;黄皮种植受到了极大制约 ,
产业化 、规范化 、销售渠道系统化和产品多样化更无
从谈起。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珍稀水果偏好性增强 ,
黄皮有了市场定位 , 海南黄皮经济栽培已有一定规
模。加强优良种质资源收集 、整理和保存 , 优质品种
(系)选育 、品质评价 、栽培推广技术研究是广大果树
研究人员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5-6] 。 2006 年以
来 ,笔者从海南省各地收集了黄皮种质上百份 , 均高
接换种于树龄 20 年的大鸡心黄皮砧木 ,并保存于海
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永发果树科研基地
(澄迈), 建立了黄皮种质资源圃;初步研究了其中
11份种质的生物学特性 、品质和抗性 , 为种质优化 、
市场价值评估及规模化繁育和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
以 11 份黄皮种质为试材(见表 1),对照为 H P1
大鸡心。换冠后进行 3 年调查和试验。生物学特性
调查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黄皮种质
资源圃进行 , 果实性状检测在该所和海南大学生命
科学与农学院园艺综合实验室完成。
表 1  参试黄皮种质资源(以植株保存)基本情况
供试种质 收集地点 夏秋梢期 果实成熟期
保存/
份 供试种质 收集地点 夏秋梢期
果实
成熟期
保存/

HP1大鸡心(对照)澄迈县永发镇 7月中旬 6月上旬 2 HP7实生 4号 琼海市中原镇 7月上中旬 5月下旬 2
H P2实生 1号 海口市永兴镇 7月上旬 5月下旬 2 HP8实生 5号海口市三门坡镇 7月下旬 6月上旬 2
H P3实生 2号 海口市永兴镇 7月上旬 5月下旬 4 HP9实生 6号海口市三门坡镇 7月中旬 6月上旬 2
H P4实生 3号 文昌市昌洒镇 7月上旬 5月下旬 2 HP10实生 7号 海口市永兴镇 7月下旬 6月下旬 2
H P5无核 澄迈县永发镇 7月中下旬 6月上旬 2 HP11小鸡心 澄迈县桥头镇 7月中旬 6月上旬 2
H P6白糖 海口市红旗镇 7月上旬 5月下旬 2
38
DOI :10.13938/j.issn.1007-1431.2011.01.013
 2011 年 第 40 卷 第 1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1.2 方法
参试种质株行距 3 m ×4 m , 单株小区 , 3 次
重复。
1.2.1 不同生长期枝梢长度比较 参试植株分别
于春梢期(4 月上旬 , 各品种基本一致)、夏秋梢期
(见表 1)、冬梢期(11 月上中旬)选择东 、南 、西 、北 、
中 5 个方位 、生长正常枝条 2 条(共 10 条), 于嫩梢
初转绿后测量枝梢长度。
1.2.2 花果期比较 始花期 ,全树 5%花序小花开
放;盛花期 , 全树 50%花序小花开放;落果期 , 果实
第一次大量集中脱落;果实成熟期 , 全树 75%以上
果实色泽 、品质等方面具备成熟特征。
1.2.3 果实品质性状比较 于果实成熟期采集果
实 ,外观性状采用感官鉴定法;用精确度 1/10 g 的
电子天平称量单果重 、果皮重 、果核重等;游标卡尺
测定果实纵横径 ,计算果形指数[ 7] ;差减称重法测定
可食率;手持折光仪(日本产 ATAGO 型)测定可溶
性固形物;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 , 以柠檬酸
的量换算;2 , 6-二氯靛酚法测定维生素 C 含量。单
果为一个测试样品 ,每处理重复 10 次。所有试剂均
为国产分析纯。
1.2.4 抗梢腐病性状比较 每株按东 、西 、南 、北 4
个方位 ,各方位标记 3 条枝梢 , 新梢期每 3 天调查一
次 ,抽梢期调查记录总枝条数和各级病梢数。 黄皮
梢腐病病情分级标准为:0 级 , 无病或 5%以下枝梢
发病;1 级 , 25%以下枝梢发病;2 级 , 25%~ 50%枝
梢发病;3 级 , 50%~ 75%枝梢发病;4 级 , 75%以上
枝梢发病。病情指数[ 8] =∑(各级病株数×级数)/
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100
据病情指数划分抗性类型:抗病 , 病情指数≤
10;中抗 , 病情指数 10.1 ~ 25;中感 , 病情指数
25.1 ~ 50;感病 , 病情指数 50.1 ~ 70;高感 , 病情指
数≥70.1。采用 DPS v 7.55 分析比较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期枝梢长度比较
试验结果看出 , H P8 春梢长度最长 , 比最短的
H P5 长 10 cm 以上 , HP3 、HP7、H P8 和 HP10 的春
梢均长于 19 cm , 极显著地长于对照;其余的春梢长
度均不超过 12.50 cm , 只有 HP5 春梢长度显著短
于对照。H P3 夏梢最长 , HP11 最短 , HP2 ~ H P7 的
夏梢长度与对照无极显著差异 , 其余的夏梢长度显
著短于对照。不同种质的冬梢长度差异较大 , 极差
19.28 cm , HP2— HP4 、HP6—H P8 和 H P10 均极显
著地长于对照 , H P5、HP9、HP11 与对照无显著差
异。除 HP5 、HP6 和 HP9 的总梢长与对照无显著
差异外 , 其余的与对照差异极显著 ,其中仅 HP11 的
总梢长短于对照(见表 2)。大多数种质夏梢长度最
大 , 冬梢次之 ,春梢最短 , 这是由于夏季光照充足 、温
度适宜 、雨水充沛导致植株生长最旺盛 ,春冬季光照
较弱 、气温较低 、气候较干旱而植株生长较慢。
表 2  11 种黄皮种质枝梢长度比较
种质 梢长/ cm春梢 夏梢 冬梢 总梢长 种质
梢长/ cm
春梢 夏梢 冬梢 总梢长
HP1(对照) 11.62BCbc 24.75ABCbc 10.23Ff 46.60Ede H P7 19.46Aa 24.98ABC bc 28.33Aa 72.77Aa
H P2 12.50Bb 27.25ABab 14.38Ee 54.13CDc H P8 20.62Aa 21.25CDEde 21.85C c 63.72Bb
H P3 19.40Aa 28.50Aa 25.25Bb 73.15Aa H P9 12.00Bb 20.01DEde 9.25Ff 41.26EFef
H P4 11.20BCbc 26.55ABab 19.25Dd 57.00BC c H P10 19.28Aa 21.86CDEcd 15.20E e 56.34Cc
H P5 9.50Cd 27.25ABab 9.05Ff 45.80Ede H P11 10.52BCcd 18.24Ee 9.76Ff 38.52Ff
H P6 11.3BCbc 22.95BCDcd 14.00Ee 48.25DEd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表 3 、表 4 、表 5同。
2.2 农艺性状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参试黄皮 12 月下旬至 1 月上旬
开始现蕾 , 2 月下旬到 3 月上旬进入始花期 , 3 月中
下旬进入盛花期 , 花期约 1 个月。 5 月下旬至 6 月
上旬果实开始陆续成熟 ,不同种质果实成熟期相差
25 天左右。其中 , H P2、HP3 、HP4、H P6 、HP7 为较
早熟品种 , 5 月下旬即成熟;HP10 最晚 ,直到 6 月下
旬才能成熟。
2.3 果实性状比较
试验结果看出 , 多数参试黄皮果实果皮颜色黄
褐色 , HP8 颜色最鲜亮;HP2 、HP4、H P7、H P8 色泽
明亮 , 而 H P5 和 H P6 果色暗淡。除 H P3 、HP5、
H P6 、H P8 与对照表皮茸毛较多外 , 其余的表皮光
滑。H P5 单果重最大 , 极显著地大于其他种质;
H P3 和 HP7 单果重较大 ,与对照差异极显著;H P2
和 HP4 果实重量极显著小于对照;其余种质与对照
39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11 年 第 40 卷 第 1 期
相当。试验发现 ,长圆形果 、椭圆形果和圆形果的纵
径依次减小 , H P5 的纵径最大 , 极显著大于对照;
HP3、HP9 与对照相当;其余均极显著地小于对照。
果实横径变化无规律 , 差异不大 ,极差不足 0.85 cm
(见表 3)。
表 3  11 种黄皮种质果实性状比较
种质 果皮颜色 果皮亮度 表皮茸毛 果 形 单果重/ g 纵径/ cm 横径/ cm 果形指数
HP1(对照) 黄褐偏褐 ,微绿 较暗 较多 长圆形 ,尾部略尖 9.63CDd 3.26Bb 2.29Ede 1.42
H P2 黄褐偏褐 明亮 少 近椭圆形 6.32E f 2.41DEfg 2.27Ede 1.06
H P3 黄褐偏褐 较亮 较多 长圆形 ,略显锥形 11.64Bb 3.09Bc 2.48CDc 1.25
H P4 黄褐偏黑 明亮 少 近椭圆形 6.28E f 2.23Eh 2.16Ee 1.03
H P5 黄褐偏黄 暗淡 较多 长圆 ,略显锥形 13.88Aa 3.54Aa 2.55Cc 1.39
H P6 黄绿偏黄 暗淡 多 长圆 ,尾部略尖 8.39De 2.87Cd 2.22Ede 1.29
H P7 黄色偏灰白 明亮 较少 近圆形至椭圆形 11.43Bbc 2.64Ce 2.79Bb 0.94
H P8 金黄色 明亮 多 近圆至近椭圆形 8.76Dde 2.49Df 2.54Cc 0.98
H P9 黄褐偏褐 较暗 少 近椭圆 ,尾部略尖 10.59BCc 3.23Bb 2.97Aa 1.09
HP10 黄褐偏褐 较亮 较少 圆形 8.43De 2.34DEg h 2.61Cc 0.89
HP11 黄绿偏绿 较亮 较少 椭圆形 8.34De 2.36DEfgh 2.42Dcd 0.98
2.4 品质与风味比较
试验结果看出 ,供试种质品质风味存在较明显
差异。参试种质可食率均低于 70%, HP7 可食率最
高;H P5 、H P6 、H P8、H P9、HP10 可食率均在 60%
以上 ,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余种质可食率极显著地
低于对照。H P2、HP3 、HP8 和 HP9 的可溶性固形
物含量均超过 15%, 与对照相比 , 增幅分别达
20.99%、 19.81%、 31.18%和 27.47%。 HP2 和
HP5含酸量最高 , 均高于 1.8%, 比对照分别高
26.21%和 26.90%,与对照差异极显著;H P6 含酸
量最低;HP3、HP4 、HP10 、HP11 和 H P8 含酸量与
对照相当;其他种质含酸量显著或极显著地低于对
照。所有参试种质维生素 C 含量均高于 23%,其中
H P10的维生素 C 含量最高 , HP9、H P3 和 HP11 的
含量均在 30%以上 ,极显著地高于对照;HP6、H P7
的维生素 C 含量低 , 与对照差异极显著。除 HP5、
H P6 和 H P10 外 , 其余种质皮肉容易分离 , 食用较
方便。H P2 、HP6、HP11 的风味较差 , 加之其可食
率亦较低 , 笔者认为应适时进行品种改良或放弃商
业化种植;其余种质酸甜适中或偏甜 , 肉厚汁多 , 品
质较好(见表 4)。
表 4  11 种黄皮种质果实品质比较
种质 皮肉分离程度 可食率/ % 可溶性固形物/ % 可滴定酸/ % 维生素 C /mg· g -1 口感风味
HP1(对照) 易 63.24ABCab c 12.67Ee 1.45 BCbc 0.30Dd 很甜微酸
HP2 易 56.31Ee 15.33Bb 1.83Aa 0.26Ff 甜中带酸 ,肉较少
HP3 易 58.46DEe 15.18Bb 1.68ABab 0.34BC bc 甜酸适中
HP4 易 56.37Ee 14.17Cc 1.61ABab c 0.29Dde 甜而微酸
HP5 难 64.52Aab 10.73Ff 1.84Aa 0.27EFf 特甜 ,果肉厚
HP6 难 64.38ABab 13.45Dd 0.07Ef 0.24Gg 酸而微甜 ,味涩
HP7 易 65.04Aa 13.38Dd 1.14Cd 0.24Gg 汁多 ,甜而不酸
HP8 易 60.88CDd 16.62Aa 1.39BCc 0.29DEe 肉质滑软 ,酸甜适中
HP9 易 61.42BCcd 16.15Aa 0.85De 0.35ABb 很甜 ,汁多肉厚
HP10 难 62.64ABCbcd 12.53Ee 1.61ABab c 0.36Aa 甜而微酸
HP11 易 57.67Ee 10.60Ff 1.53ABbc 0.33Cc 味淡 ,风味差
2.5 抗梢腐病特性比较
调查发现 , 不同种质对梢腐病抗性差异明显。
HP1、HP5各梢期的病情指数均大于 70 , 为典型的
高感种质;H P3 、HP4 、HP6 和 HP7 为感病品种;
HP2和 HP8为中抗品种;参试种质未表现高抗或
免疫性状。调查还发现 , 参试黄皮种质绝大部分第
二篷梢病情指数要高于第一和第三篷梢(见表 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 参试种质各种性状不同。大部
分种质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成熟 , 多属中熟;HP10
属晚熟种质 , 成熟期至 6 月下旬。 HP3、HP5 、H P7
属大型果 , H P2 、HP4 属小型果。 除 H P5 、HP6、
H P10外 , 大多数参试种质的果肉较易分离 , 便于食
用加工。H P5 、H P7 、HP9 属特甜型 , HP6、H P11 则
40
 2011 年 第 40 卷 第 1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有涩味或味淡而口味较差;其余品种多酸甜适中 , 风
味较佳;而 H P2、HP4 、H P11 的可食率较低。参试
种质对抗梢腐病无高抗或免疫性状 , 对照 HP1 和
HP5为高感病种质 , HP2 和 HP8 为中抗种质 , 其余
均为感病种质。
表 5  11 种黄皮种质梢腐病病情比较
种质 病情指数第一篷梢 第二篷梢 第三篷梢
综合
抗性
HP1(对照) 83.82Aa 88.46Aa 73.44Aa 高感
HP2 19.39H h 18.72Ff 15.34 中抗
HP3 65.23Bb 68.34Bb 62.11Bb 感病
HP4 57.32Cc 59.12Cc 54.56Bb c 感病
HP5 85.44Aa 90Aa 79.19Aa 高感
HP6 52.34Dd 66.23BCb 54.11Bb c 感病
HP7 56.78Cc 58.58Cc 51.2Bc 感病
HP8 21.33H h 23.24Ff 18.87DEe 中抗
HP9 31.27Gg 36.24Ee 28.77CDd 中感
HP10 41.22Ee 46.33Dd 35.27C d 中感
HP11 37.38Ff 34.25Ee 52.11Bc 中感
在海南 ,黄皮是常见的庭院果木 , 有着悠久的栽培历
史。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 , 海南黄皮均以实生苗木
繁殖 ,造成了本地黄皮实生后代的多样性 , 在果实风
味 、果实外观 、树势 、抗病虫害等方面为黄皮育种提
供了丰富资源[ 1 , 4] 。近 10 年来 , 海南大量种植经济
效益较高的广东 、广西优质黄皮品种 , 本地资源遭到
大量砍伐和流失 , 因而对海南本地黄皮种质资源的
收集 、保存 、改良及研究利用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重
要。本试验仅是一些初步结果 , 全面翔实的品比试
验 、栽培技术 、优良种质的改良 、繁育及新品种的选
育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 1]  潘建平 ,袁沛元 ,林志雄 ,等.黄皮生产现状与发展对
策[ J] .中国热带农业 , 2006(2):18
[ 2]  潘建平 ,袁沛元, 曾 杨 , 等.华南地区黄皮良种 、生
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J] .广东农业科学 , 2007(1):
103-105
[ 3]  刘传河 ,陈杰忠 ,李 娟 ,等.广东黄皮生产现状及发
展对策[ J]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 2005 , 21(1):
16-17
[ 4]  王祥和 ,符青苗 ,李 雯.海南几种黄皮果实外观及
理化性状比较试验[ J] .中国南方果树 , 2008 , 37(2):
29-30
[ 5]  吕舒曼 ,陈 健 ,冯瑞祥 ,等.南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
收集保存及利用[ J] .中国园艺文摘 , 2009 , 25(6):
153-155
[ 6]  米文广.日本的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概况[ J] .中国
果树 , 1993(3):49-50
[ 7]  张玉星.果树栽培学各论[M ]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
术出版社 , 2006
[ 8]  谢联辉.普通植物病理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肖田)
(上接第 37 页) 表 2  苦参碱防治柑桔蚜虫效果
处 理 处理前每叶虫数/头
1天后/ %
减退率 防治效果
3天后/ %
减退率 防治效果
7天后/ %
减退率 防治效果
0.26%苦参碱 500× 25.2 92.1 92.7 96.0 96.4 91.7 90.8
0.26%苦参碱 1000× 23.4 91.5 92.2 95.7 96.1 87.6 86.2
0.26%苦参碱 1500× 24.0 91.7 92.3 95.4 95.8 86.7 85.2
40%乐果 1000× 29.8 92.0 92.6 96.6 96.9 89.9 88.8
对照(空白) 24.0 -8.3 -9.6 10.0
   注:2010年 6月 20日进行施药处理。
3 小结
0.26%苦参碱水剂 500~ 1 200倍液施药后 1~
10 天对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均达 80.0%以上 , 与
20%哒螨灵 1 000 倍液相当。 15 天时虫口恢复较
快 ,至 20天时由于下雨和塔六点蓟马等的控制 , 虫
口下降较多。 至 30 天时 500 倍液的效果仍达
72.9%, 与 20%哒螨灵 1 000 倍液相当;800 ~ 1 200
倍液则效果较差。
  0.26%苦参碱 500~ 1 500 倍液施药后 1 ~ 7 天
对以桔蚜为主的柑桔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达 85.0%
以上 , 尤以 1 ~ 3 天时较好 , 其防效均达 95.0%以
上。与 40%乐果 1 000 倍液相当。
两次试验均未发现药剂对嫩梢嫩叶产生药害 ,
调查发现塔六点蓟马和具瘤长须螨两种天敌较多。
结合 2009 年 8月的矢尖蚧防治试验(见《中国南方
果树》 2010 年第 1 期第 19 页)表明 , 0.26%苦参碱
水剂对矢尖蚧 、柑桔红蜘蛛和蚜虫均有较好效果 , 且
对塔六点蓟马 、具瘤长须螨等天敌和柑桔植株均较
安全。值得进一步试验和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章瑾)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