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R E S E A R C O HN T HE M E T E O R O L O G IC A L
C O N D IT IO N S O F T HE G R A S S G R O W N G I
Y ou Zi f n ag
,
Z h o n Z i p e n g
S U M M A R y
G r a s s 15 t h e m a t e r i a l b a s e o f g r a z i e r y
.
T h e q t z a l i t y o f f u a n t i t y o f t h e g r a s s g r o w i
-
公 9 a r e e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w i t h t h e e e o l o g i e a l f a e t o r s , e s P e e i a l l y t h e e l i m a t i e f a e t o r s . T h i s
a r t i
e l e
, e a l l e e t i n g 3 y e a r s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n g r a s s g r o w i n g f r o m t h e m e t e o r o l o g i e a l b u r
-
e a u o f X i a n g h t za n g e o u n t y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
M
a k e s a p r i m a r y r e s o a r e h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t h e e a r l i n e s s o r l a t e n e s s o f g r a s s g r o w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p h a s e s
,
P l a n t h e i
-
g h t
,
G r a s s y i e l d a n d t h e i r e l im a t i e f a e t o r s
,
S u e h a t l i g b t
,
h e a t a n d w a t e r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m a i n e l sm a t i e a l f a e t o r s a r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d u r i n g i t s t u r n
一
g r a s s s t a g e
,
S a
-
u s h i n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 a n d r a i n f a l l d u r i n g i t s h e a d i n g a n d f l o w e r i n g s t a g e a n d s u n s b i n e
a n d t e m p e r a t u r e d u r i n g i t s m a t u r e s t a g e
.
I t a l s o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p l a n t h e i g k t h o l d e a
p o s i t i
v e e o r r e l a t至o n w i t h s u n l i g h t , h e a t a n d w a t e r . A m a n g t h o m , r a i n f a l l 10 t h e m o s r
e a r !
·
e l a Li 、
一
e f a e t o r
.
I n p r o 七i n g t li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从 e o n r a i n f a l l a n d g r a s s y i e l o l o n t h e : z a -
t u r a l g r a s s l a n d
,
w e s e t a p r e d i e t i n g e q 、: a t i o zi o 「 t h e g r a : 5 y i e l d , w h i e h m a n y o f f e r a
1 : i : 比 5 l o o g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y i e l d e s t i m a t i o n a n d m a y b e s e r v e d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名 t瓜 2 i e r y t: s e d e r t h e p a l i e 手· o f “ g r a z i n g a e e o r d i n g t o g r a s s g r o w i n g ” .
野生鸡眼草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萧运峰 孙发政 任 涛
(合肥 , 安徽省生物研究所 )
尹 良冶
(安徽省滁县地 区大柳种羊场 )
鸡眼草 ( K u二 m e r o o i a s t r i a t a ) 又名掐
不齐 、 牛黄草 、 公母草等 。 属豆科鸡眼草属
一年生牧草 。 它的分布很广 ,从东北到广东和
云南均有分布 ; 喜生于排水良好的山坡 、 路
旁 、 田边和林下 。
鸡眼草的适应性很强 , 耐酸 、 耐早 、 耐
炎 热 、 耐荫蔽和耐土壤贫瘩 ;草质柔软 , 适口
性好 , 尤其是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 是
各种家畜的优质饲草和饲料 ; 虽然它的产草
量并不算太高 ( 60。一 10 0。斤 /亩 ) , 但在南
方缺少优质豆科牧草 , 从外地引种又多不能
成功的情况下 , 将当地野生鸡眼草 , 培育成
优 良栽培牧草 , 无论对南方荒 山改造 , 还是
建立人工和半人工草地 , 均具有一定意义 。
为此 , 我们从 1 9 7 9年起 , 在大柳种羊场对鸡
眼草开展了栽培驯化及其生态生物学特性的
研究 。 经过连续 4 年的栽培驯化 , 其产草量
稳定 , 经济性能良好 , 1 9 8 2年 已在大柳种羊
场中试推广 。
一 试验地生态条件
试验地设在滁县西北部大柳种羊场的教
稿件 19 8 3年 1 月 3 1目收%1]
46
场地区 。 该地区地势平坦 , 海拔 50 米 ; 土壤
为黄棕壤 , 呈微酸性 , p H值 5 . 5一 6 。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类
型 。 年平均 气 温 15 . 3 ℃ , 1 月 平均 气 温
1
.
7 ℃ , 7 月平均气温 28 ℃ ; 极端 最 高气温
41
.
2 ℃ , 极端最低气温 一 23 . 8 ℃ ; > 10 ℃的
积温近 5 0 0 ℃ ; 无 霜期 2 16 天 , 日照 日奎数
2 0 7 8小时 ; 年平均降水量 1 0 6 3 . 4毫米 , 季风
明显 , 四季分明 , 气候温和 , 夏雨集中 , 旱
涝不均 。 从总的水热条件看 , 对牧草生长发
育是有利的 ; 但由于该地 区 土 层 薄 , 砾石
多 , 蒸发量大 , 持水性能差 , 因此 , 早涝灾
害年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 这对牧草 的生长
发育 、 田间管理和收获 , 造成一定的不利和
困难 。
一次生长发育和物候节律 , 最后一次全面调
查在孕蕾前进行 。 所有试验 的生长 天 数 为
1 10 天 。 群落调查和测产样方面积为 1 /凌平方
米 , 三次重复 。 测产留搓高度 3 厘米 。 株高
测定为随机取样 20 株的平均值 。
三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一 ) 不 同播量经济性状的比较
二 .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 供试材料 鸡眼草种子是 1 9 7 9年从人
工良种繁育地收获 的 。 其纯净度为 1 0 % , 发
芽率为 4 4 . 3% , 按发芽率折算 成 实 际 播种
量 。 播种前对种子未作任何处理 。
2
. 试验 内容 播量分 1 斤 /亩 , 2 斤 /亩
和 3 斤 /亩三个处理 ; 行距 2 5厘米 , 播深 2
厘米 。 播 距 试 验分 10 、 20 和 30 厘米三个处
理 ; 每个处理的播种量均 为 2 斤 /亩 , 播深
2 厘米 。 播深试验 分 四 个 处理 : 1 、 2 、
3
、
4 厘米 。每个处理播种量均为 2 斤 /亩 ,
播距 25 厘米 。
小区面积均为 10 平方米 , 二次重复 , 顺
序排列 。 采取人工开沟条播 。
3
.试验地的管理 小区试验地 1 9 8 1年 10
月紫花首借收割后 , 用园盘 耙 反 复 深耙一
遍 ; 1 9 8 2年春播前又进行了浅耕翻 , 然后耙
平做畦 。 未施基 肥 。 3 月 31 日 一 次 播种 ,
4 月 1 日全苗 。 播种到分枝期无雨 , 亦未灌
水 , 每亩追施过磷酸 钙 70 斤 。 生长 发育期
间拔草 3 次 , 中耕 锄草 一 次 。 每 10 天观测
1
. 草群形态特点 鸡眼草属于平卧一斜
升性一年生草本植物 。 但选择适宜的播量 ,可
以克服其不利于生产 的平卧一斜升性状 , 使
其在人工栽培下既可供放牧又可供打草 。 试
验证明 , 随着播种量从 1 斤 /亩 , 2 斤 /亩到
3 斤 /亩的依次递增 , 鸡眼草的形 态 也逐渐
由平卧趋向直立 。 例如 , 每亩 0 . 5斤者 , 植株
稀疏 , 枝条多甸旬地面或与地面呈 30 度左右
的角斜升 ; 当播量为 1 斤 /亩时 , 其 枝条与
地面 的夹角为 60 度左右 ; 但当播量增到 2 斤 /
亩以上时 , 枝条已趋直立 。 适于刘割 。
2
. 分枝数的差异 试验说明 (表 1 ) ,
随着播量的增加 , 鸡眼草基部分枝数由平均
每株 6 . 5支下降到 3 . 4支 , 其主茎分枝数 由平
均 1 7 . 3支下降到 8 . 5支 。 其原因是随 着 播量
的增加 , 植株密度增大 , 争水抢肥 , 导致土
壤水肥条件变劣 , 造成植物生活力降低 。 从
分枝数量多 、 生活力强 来 确定 适宜的播种
量 , 诚然 , 以 2 斤 /亩 以下为最适宜 。
3
. 茎叶比 从表 1 看出 , 随着播量 的增
加 , 茎与叶的比值也逐趋变大 , 即茎的比重
增大 , 叶的比重减少 。 这是 由于播量递增 ,
草群密度变大 , 通风透光条件不 良 , 导致草
群下部枯叶增多 (表 1 ) 所致 。 因此 , 从茎
叶比的角度来看 , 选择 2 斤 /亩以下 的 播量
最合理 。
4
. 产草量的比较 牧草产量的高低是确
定合理播量最重要的指标 。 从表 1 看出 , 每
亩播量 2 斤者青草产量最高 , 达 2 2 9 3 . 4斤 ; 导致牧草生活力下降 , 分枝数减少 , 下部枯
每亩播量 1 斤者次之 , 为 2 0 5 3 . 4斤 ; 每亩播 叶增多 , 造成产量下降。 因此 , 从产草量的
量 3 斤者最低 , 为 2 0 2 6 . 8斤 。 不同播量在青 角度看 , 每亩 2斤是最佳播种量 。 每亩播量
草产量上虽无十分显著的差异 , 但随着播量 1斤与 2 斤者相比 , 虽然每 亩 1 斤 者 茎 叶
的增加 , 其产草量呈先增后减的规律 。 试验 比 、 分枝力和播量低等略 占优势 , 但牧草产
证明 , 随着播量的增加 , 提高 了草 群 的 密 量 、 草群直立性能却趋于劣势 。 考虑到二者
度 , 可 以提高产草量 ; 但播量过大 , 植株过 各有优势和劣势 , 但优劣差异不大 ,因此 , 每
密 , 无论土壤水肥条件 , 或是地上通风透光 亩 1 一 2 斤均为合理播量 。 如果建立人工放
条件都难以满足牧草生长发育的需要 , 必然 牧场或繁殖种子 , 其播量则以 1 斤 /亩为宜 。
表 1 不同播盆下的鲜草产皿及有关性状
.
_ _
,
一二
~
(斤 )
}不砚下 {孺二漏 }卞毓。 ,播 景 l 小 区 产价 } 一 一 l , _ 、 . 、 ’ { , ~ . 、 一 } 一 一 J厂 一 ”一 , 1一 、 不 老 正 、 } 因 广 l 气理不 ) } L理不 ) } L文 )一几二万 一 }一入 .长竺一生卜瓦万丁 {一万一卜一— }下三 一了田 ` ’二 } “ U ` “ …` 七 “ “ ’ “ 1 ` 。 ’ “ } “ { “ ’ “贯画 “ ’二 } : “ ’ ` } “ z ” “ ’ ` 1 ` 。 ’ 。 { ` { ` 2 ’ 2母 可 ” ” 一
{
` 。 · `
}
2 0 2 6
· ` 】 艺 , ·。 】 “ } 8 · 5
万二了下飞苏下丁一
1纸 刀 一仪默 }— -}一竺卜茎竺 }竺…三竺` i臼… 6 ’ 5 …。 ’ 6 6 { “…训 羔…:!
(二 )不同行距下经济性状的比较
1
. 草群 的形 态特征 据调查 , 随着行距
的增宽 , 草群的直立性亦变劣 。 比如 , 行距
为 10 厘米 、 20 厘米 、 30 厘米时 , 侧枝与地面
的夹角依次为 9 0 。 、 7 0 “ 和 5 5 “ 左右 。 从刘割
利用的角度看 , 以行距小于20 厘米为好 。
2
. 茎叶比 的差异 表 2 说 明 , 随着行距
的增宽 , 茎与叶的比值呈下降趋势 。 如行距
1 。厘米时 , 叶量比茎高川 % ; 行距 20 和 3 0厘
米时 , 它们的叶量均比茎多 30 % 。 其原因 ,
是 由于随着行距 的加宽 , 草群下部枯叶也急
剧减少 。 因此 , 从茎叶比的优劣进行评价 ,
以行距 20 厘米以上者效果最佳 。
3
. 分枝数的比较 从表 2 可见 , 随着行
距的增宽 , 单株基部和主茎分枝数呈下降的
规律 。 这是由于 , 在播量相同的情况下 , 行
距越窄 , 每垄 的播量越低 , 株数越少 , 这就
减轻了对水肥等条件的竞争 , 所以 , 植株生
活力强 , 分枝也多 ; 反之 , 行距越宽 , 每垄
的播量加大 , 密度大 , 对水肥等条件的竞争
加剧 , 植株生活力下降 , 分枝数减少 。 据此
指标分析 , 行距以 20 厘米以下为适宜 。
4
. 产草量 的变化 从表 2 看出 , 随着行
距的增宽 , 产草量呈现递增 的趋 势 。 行 距
30 厘米者亩产草量最高 , 为 2 21 3 . 4斤 ; 行距
20 厘米者次之 , 为 2 0 80 . 1 斤 ; 行 距 10 厘米
者 , 亩产草量最低 , 仅 1 7 0 6 . 8斤 , 比最高产
草量少 3 7 3 . 3斤 。 从行距 30 厘米时分枝数 、 草
群直立性状变劣和枯叶量增多可以推知 , 如
果行距继续增宽 , 其直立性状 、 分枝能力和
茎叶比将进一步劣化 , 产量优势将转化为劣
势 。 因此 , 从产草量角度分析 , 以行距 20 厘
米以上为最好 。
综上所述可 以看出 , 播距 10 厘米时 , 虽
然分枝多 、 直立性能好 , 但产草量和茎叶比
不如其他处理 。 行距 30 厘米时 , 虽然产草量
最高 , 但仅比行距 20 厘米者高 6 % , 差异并
不明显 。 茎叶比与行距 20 厘米者相等 。 同时
播量多 , 直立性能差 , 分枝能力弱 , 因此 ,
还是以行距 20 厘米为最好 。
(三 )不同播深下经济性状的比较
1
. 出苗情况 不同播深影响着出苗率 、
出苗整齐度 、 出苗时间和 苗 的 生 长势 。 自
3月 31 日下种 , 4 月 8 日见苗 , 4 月 10 日全
苗 , 播深 1 、 2 、 3 厘米的三个处理 , 不但
出苗快 , 而且 出苗整齐 。 唯独播深 4 厘米者
出苗稍迟且不整齐 。 据全苗期在 1 米样段调
查 (表 3 ) , 播深 3 厘米者出苗率最高 , 4
厘米者出苗率最低 , 1 和 2 厘米者居中 。 其
原因是 1 和 2 厘米深的土壤含水率较低 , 不
能完全满足种子萌发和出苗所需要 的水分 ;
3 厘米土层中含水率较高 , 能充分满足种子
萌发和出苗的需要 , 故出苗率最高 ; 若播得
过深 , 土壤水分虽能满足种子萌发和出苗的
需要 , 但因鸡 眼草种子顶土力不强 , 容易造
成出土前种子 内的养分耗完而死亡 。 因此 ,
播深 4 厘米者出苗率最低 , 且不整齐 。
表 2 不同行距下的鲜草产且及其有关性状
} 产 草 量 (斤 ) 仁二。 、 }、 、 。 、 , !、 , :。 、 ` !暮八。 , !’ 茎 叶 ’ 比
~
, ~ 、一一了二二 石 . - 厂一一一一一 ~ 一一 r - 】 叮」l 气小 】阅 】 邢 孟” 1 7 J 们 J p 口 1 1二 任己 夕 J 佗 K 男比 l 澳〕气刃 忆沁义几 】一一 . 1一一 ~ -一刁丁 尽已 } 小 以 )~ 复 l 去 衣 { , 履 业 、 l 了 , 业 、 I , 十 、 l , 十 、 ! 廿 . , L } .儿 \ 背 , 0/ 、1 1 1 八 征 ~七 琳 、 l 山 ) l 、 尤了三月、 , . 、 声生 了卜 , l 、 岁` 夕 l 、人 , l 二之 · 叼 牛 j 尸产 . : 2 、 / 0 ,— …一{— {— {— }— {— }— 一 }—’ 。 厘 术 … 2 5 · 6 { “ 。 b · 8 { “ · b } ’ 3 ) ` 6 ’ 2 } 5 ’ ` 1 。 ` “ 6 1 “2” 厘 米 1 3` · “ } 2” “” ·` 1 3` · ” 】 ’ 。 ) “ · 6 { ` ’ 。 1 。 ’ 7 。 } 3 ”. 30 厘 米 { 3 .32 } _ ’严3:川 3 8 · 。 : : } 8 : 日丫一』 』 厂 3 ’ 7 一 {一二71一 伙 3 q
2
.产草量 的比较 不同播深不仅影响到
出苗率和整齐度 , 而且也影响到产草量及与
其相关的经济性状 。 表 4 说明 , 播深 3 厘米
者青草亩产为 1 68 0 . 1斤 , 比播深 4 厘米者高
72 0斤 ; 播深 1 和 2 厘米者亩产 相近 , 分别
为 1 6 2 5 . 8斤和 1 65 3 . 4斤 ; 较播深 3 厘米者亩
产略低 。 因此 , 3 厘米是高产的最适播深 。
表 4 不同播深的鲜草产 t 及茎叶比
表 3 不同播深出苗情况的比较
播 深 (厘米 )
出 苗 情 况
1 米样段的苗数
出 苗 率 ( % )
’ 、 ”
{
’瘫少 ~沐;霖 i ’里掣典-… }二{ }一七* , 。 】小 区产量 】 。 , ` 】 。 月 。 } 。 二 。 } , , `厂? 一
{
( 1一…` “ · “ { ` “ ’ 。 { ` “ ’ ` …` “ ’ “一i黑{万;仁介.{二11竺 {一二竺{一 {竺瞥土{一翌兰下禁罗孕一}坐}坐}坐 {丝葬 {一 茎 ` , r { “ · “ 1 ” · 7` { “ · ` “ { 。 · “”比
{
叶 ) 茎 `% ,
}
’ 7
{
’ 7
}
2`
}
3 2
四 、 小 结及讨论
1
. 品种评比试验证明 , 发现许多从外地
引种的优良牧草 , 因不适应 当地 的 酸 性土
壤 、 炎热的夏季气候和坡地干燥而贫膺 的土
壤 , 或不开花结实 , 或发生 严 重 的夏季 凋
叶 , 甚至死亡 。 但鸡眼 草 能 正常 生长 。 因
此 , 它是江 淮 丘 陵 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饲
草 、 饲料和绿肥兼用的优良牧草 。
2
.鸡眼草具有较强的 自身调节能力 , 对
播种技术要求不严 , 在一 定 的幅度 内 , 播
量 、 行距 、 播深对产草量影响不大 。 因此 ,
每亩播量 1 一 2 斤 , 行距 20 一 30 厘米 , 播深
2一 3 厘米均可 ; 但最好的还是播量 2 斤 /
亩 ,行距 20 厘米 , 播深 2 厘米 。
3
. 鸡眼草对通风透光条件最为敏感 , 一
旦条件恶化 , 则下部发生枯叶凋落 , 影响茎
叶比和草群产量 。 因此 , 选 择播 量 和 行距 ·
时 , 特别要考虑到这一特点 , 务必使章群不
能过密 。
1 .叭 鸡眼草虽属一年生植物 , 但其种子更·
新能力很强 , 不需每年播种 , 只 要 成 行留
苗 ,加强田 间管理 ,亦能获得较高的产草量 。
参考文献
〔 工〕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业部编 , 19 59 : 中国饲料图谱 , 科
学普及出版社 。
〔 2 〕胡先骄 、 孙醒东 , 19 5 5 : 国产 牧草植物 。 科学 出版社。
〔 3 〕四川省畜牧局等 , 19 80 : 四川 饲用植物简明图谱 (上
册 ) 。 四 川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 。
〔 4 〕王 栋 , 19 5 6 : 收草学各论 。 畜 牧兽医 图书出版社 。
曲份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D O M E S T IC A T IO N A N D C U L T IV A T E D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T H E W I L D K U M M E R O研 I A
X i a o Y u n f e n g S u n F a z h e n g R e n T a o
( I : 5 t i 一u t e o f B i o l o 夕夕 , A 月人。 1 P r o v £。 e e )
Y i n L i a n g y i e
( F a r , o f R
a爪 k e P t f o r c o v e r i。夕 , D a l i o 。 , A n h u f P r o v f 凡c 君 )
T h e K
u 阴从 e r o 似` a s 广r ` a t a 1 5 a d r o u g h t 一 e n d u r i n g , m e g a t h e r m a l e l i m a t e r e s i s t i n g , a e i d
5 0 11 r e s i s t i n g
,
b a r r e n g r o u n d r e s i s t i n g a n d s h a d e b e a r i n g p l a n t
.
T h i s 15 a g o o d v a r i e t y
a s f o r a g e g r a s s
,
f e e d a n d g r e e n m a n u r e
.
C u l t i v a t e d t e e h n i q u e s o f t h e K
“ m m e r o 口 i a s t r £a t a
a r e e a s y
.
T h e r e i : a b r o a d e r r a n g e i n s e e d q u a n t i t y ( 1 t o 2 j i n p e r m u )
. s e e d s p a e i n g ( 2 0
* 0 3 0 e m ) a n d t h e d e p t h o f s e e d i n g ( 2 t o 3 e m )
.
E f f e e t s o f s e e d q u 刀 t i t了, s e e d s p a e s n g
a n d t h e d e p t h o f s e e d i n g o n p r o d u e t i o n o f g r a s s
,
i n
s u e h r a n g e
, a r e n o t s t r i k i n g
, a n d
a r e a g o o d h a r v e s t
.
B u t i t 1 5 b e s t s t a n d a r d t h a t s e e d q u a n t i t y 1 5 2 j i
n p e r m u
, s e e d s p a
-
e i
n g 2 0 e m a n d t h e d e p t h o f s e e d i n g 2 e m
.
,
多 变 小 冠 花 的 核 型 分 析 ’
万淑 贞 王 润奇
(太谷 , 山西农业大学牧医系 )
一 。 前言
多变小冠花 ( C o r o n ` l l a v a r `a L . ) 为
豆科小冠花属 ( C or on il la L . ) 多年生草本
植物 。 1 9 7 5年由美国引入山西 , 我们 1 9 7 7年
开始引种 。 几年来试验表明 , 它不仅是优 良
的牧草 , 也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 还可作
绿肥 、 果园复盖 、 蜜源和美化庭 园净化空气
的观赏植物 。 目前北方各地都在引种试验 ,
长江沿岸地区也开始试种 。
我们在试种过程中 , 发现供试小冠花株
型不一 , 种子产量不稳而且差异较大 , 茎叶
内并含有能致死家兔的有毒物质 , 这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进行品种整理和通过育种工作提
高其种性 , 借此希望能培育出不含或少含有
· 本文蒙冀一伦教授、 沈瑞付教 授、 蔡石助等 同志 指导
帮如 特 此致 谢 。 户
稿件 19 8 3年 4 月 1 1日攻 到 。 勺尸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