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苜蓿褐斑病对牧草质量光合速率的影响及田间抗病性



全 文 :苜蓿褐斑病对牧草质量
光合速率的影响及田间抗病性
南志标 ,李春杰 ,王斌贝文 ,王彦荣
(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20)
摘要: 研究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褐斑病 (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对紫花苜蓿 ( Medicago
sativa )叶片营养成分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并评价了 85个紫花苜蓿 , 5个杂花苜蓿 (M .
varia)和 4个黄花苜蓿 (M . falcata)品种或群体对褐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 ,褐斑病使苜蓿病
叶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 ,与健叶相比 ,其含量可减少 25% ,减少的幅度与病害严重度极
显著负相关 ,r= 0. 965(P < 0. 01)。 叶片光合速率随病害严重度的增加而降低 ,当病斑平均面
积为叶面积的 13%时 ,光合速率仅为健叶的 52% ,而当病斑平均面积为叶面积的 85%时 ,其
光合速率仅为健叶的 15. 9%。 在参试的 94个品种或群体中 ,仅润布勒杂花苜蓿的一个群体
表现为免疫。抗病性较强的有来自加拿大的巴瑞尔 、阿毕卡 ,来自美国的威斯康星和我国的兴
平、武功、肇东等 10个紫花苜蓿品种和润布勒杂花苜蓿的另一个群体。其余 83个品种均表现
出较高的感病性 ,包括美国的 78- 15,加拿大的大西洋 ,我国的和田、咸阳等紫花苜蓿品种和
内蒙黄花等黄花苜蓿品种。
关健词:粗蛋白含量 ;光合速率 ;抗病性评价 ;高山草原 ;紫花苜蓿 ;黄花苜蓿 ;杂花苜蓿 ;苜蓿
假盘菌
中图分类号: S431. 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759( 2001) 01-0026-09

 由苜蓿假盘菌 ( 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 Lib. ) Sacc. )引致的苜蓿褐斑病广布于世界各
苜蓿生产国 ,是最具毁灭性的苜蓿叶部病害之一 [1 ]。在我国 ,刘经芬与方中达于 1956年报道了
该病在南京的发生 [2 ] ,仇元 [3 ]描述了该病在陕西武功的表现。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目前
已知该病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吉林、山西、山东、云南、江苏、陕西等省 (区 ) [4 ] ,
是我国苜蓿生产中最为常见及危害性较大的病害之一。但综览我国现存的苜蓿褐斑病文献 ,除
候天爵等 [5 ] ,陈申宽和姚国君 [6 ]曾对部分苜蓿品种抗褐斑病的特性进行了比较 ,刘若在病害调
查中 ,注意了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 [7 ] ,其余所有文献 ,均集中于褐斑病的调查与分布。 鉴
此 ,笔者对褐斑病的危害、病株的光合效率进行了研究 ,并大规模地评价了田间条件下苜蓿种
质资源对褐斑病的抗性 ,以期为防治该病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 1 病害严重度分级
参照 James[8 ]的标准 ,根据病斑覆盖叶面积的百分率 ,将褐斑病的严重度分为 0~ 6级。
即 , 0:无症状表现 ; 1: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 1%或以下 ; 2: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 2% ~ 5% ; 3:病
斑面积为叶面积的 6% ~ 20% ; 4: 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 21% ~ 50% ; 5: 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
26- 34
3 /2001
          草 业 学 报
ACTA PRATACULTURAE SIN ICA
         第 10卷第 1期
Vo l. 10, No. 1
收稿日期: 2000-03-24基金项目:甘肃省“九五”攻关项目“高寒牧区优良豆科牧草新品种选育”资助。作者简介:南志标 ( 1951-) ,男 ,河北曲阳人 ,研究员 ,博士。
51%~ 70% ; 6:病斑面积为叶面积的 70%以上。
1. 2  叶片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以二龄新疆和田苜蓿为供试材料 ,于植株盛花期采集成熟且无其他病害侵染的叶片。根据
褐斑病发生状况将叶片分为 0~ 5级 ,未发现病害严重度为 6级的叶片。 不同级别的叶片分别
装入牛皮纸袋 ,烘箱内 70℃下处理 24 h,而后粉碎制样 ,分析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包括粗脂肪、
粗纤维、粗蛋白、粗灰分、钙、磷 ,并计算无氮浸出物 ,均按常规方法进行。
1. 3  光合效率的测定
在二龄新疆和田苜蓿盛花期 ,以不同褐斑病严重度的成熟叶片为供测材料 ,选择晴朗天
气 ,于上午 10~ 12时期间 ,用 CL-301PS光合测定仪 (美国 CID公司 )测定各病害级别叶片的
光合效率 ,每级叶片 5个重复。
1. 4 品种田间抗病性评价
试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草原进行 ,试验区海拔 3 000 m,为典型的高山
草原 ,自然概况见文献 [9]。试验随机区组设计 ,播种、建植、田间管理等见文献 [10]。参试苜蓿
品种 (群体 ) 94个 ,其中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品种 (群体 ) 85个 ,杂花苜蓿 (M . varia )品
种 (群体 ) 5个 ,黄花苜蓿 (M. f alcata )品种 (群体 ) 4个 ,各品种 (群体 )原产地或来源见表 3。于
生长季末期 ,测定各品种褐斑病的发病率 ,每小区随机测定 10株。
1. 5 褐斑病与霜霉病相互关系的分析
以褐斑病发病率和同一条件下参试品种霜霉病发病率为参数 [11 ] ,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1. 6 统计分析
用 Stati stica统计分析程序 ,对病害严重度与营养成分含量 ,光合效率间的关系 ,褐斑病与
霜霉病发病率间的关系 ,分别进行线性相关分析 ,显著相关者 ,进一步建立回归方程式 ,对各品
种褐斑病的发病率 ,进行 Ducan多重比较。
2 结果
2. 1 叶片营养成分含量
褐斑病对苜蓿叶片中营养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 ,粗蛋白质含量从 0级的 26. 92%下降至 5
级的 20. 36% ,而粗纤维素的含量则从 12. 10%上升至 13. 14% (表 1)。与健康叶片相比 ( 0
级 ) ,病叶中磷与粗灰分的含量亦明显减少 ,而钙、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则呈增加趋势。 相
关分析表明 ,苜蓿叶片中粗蛋白质、粗灰分和磷的含量与病害严重度极显著 ( P < 0. 01)或显著
( P < 0. 05)负相关 ,粗纤维素和无氮浸出物含量与病害严重度显著 ( P < 0. 05)或极显著 ( P <
0. 01)正相关 (表 2)。上述各营养成分含量与病害严重度的关系 ,可用 y= a+ bx的通式予以表
示 ,式中 y为营养成分含量 ,x为病害严重度。 粗脂肪和钙的含量亦表现出随病害严重度增加
而上升的趋势 ,但二者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2. 2 叶片光合速率
褐斑病可显著降低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 ,健康叶片的光合速率为 21. 810μmo l /( m2· s) ,
随着病害严重度的增加 ,光合速率急剧下降 ,病害严重度为 6级的病叶 ,其光合速率为 3. 464
μmo l / ( m2· s) ,仅相当于健叶的 15. 9% (图 1)。 光合速率与病害严重度极显著负相关 ( P <
0. 01) ,相关系数 r= - 0. 997 0,二者的回归方程式为:光合速率= 21. 192- 3. 013X 病害严重
度。
27第 10卷第 1期            草业学报 2001年                   
表 1 苜蓿健叶与褐斑病病叶中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DW)
Table 1 Mean contents of major nutrient components of healthy
and common leaf spot inf ected lucerne leaves (DW) % 
病害严重度
Disease s everi ty
粗蛋白
Crud e protein
粗纤维
Crude f iber
无氮浸出物
No-N ext ract ion
粗脂肪
Fat
粗灰分
Ash
Ca P
 
0 26. 92 12. 10 34. 68 3. 08 12. 62 3. 87 0. 22
1 24. 26 11. 46 37. 77 3. 45 12. 36 4. 22 0. 18
2 22. 79 11. 51 39. 02 3. 73 12. 29 4. 19 0. 18
3 22. 15 11. 86 39. 04 3. 73 12. 60 4. 24 0. 18
4 21. 06 12. 50 40. 14 3. 61 11. 90 4. 08 0. 17
5 20. 36 13. 14 40. 26 3. 47 11. 46 4. 21 0. 14
表 2 褐斑病严重度与苜蓿叶片营养成分含量的关系
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and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common leaf spot severity
and major nutrient components of lucerne leaves
营养成分
Major n ut rient components
相关系数
r
回归方程
Regres sion equation
标准误
Standard er ro r
粗蛋白 Crude protein - 0. 965* * Y = 25. 998- 1. 230X 0. 506 0
粗纤维 Crude f ib re   0. 722 6* Y= 11. 476+ 0. 247 71X 0. 358 8
无氮浸出物 No- N ext raction   0. 903 5* * Y = 35. 983+ 1. 000 9X 0. 718 6
粗脂肪 Fat   0. 533 1
粗灰分 Ash - 0. 818* * Y= 12. 696- 0. 196 3X 0. 208 9
Ca   0. 502 3
P - 0. 896 9* * Y= 0. 209 5- 0. 012 3X 0. 029 2
  * 、* * 分别表示在 5%和 1%水平上显著。 Signifi cant at 5% and 1% , respectiv ely.  
2. 3 各品种田间抗病性
在参试的 94个品种 (群体 )中 ,编号为 71,引自加拿大的润布勒杂花苜蓿表现为免疫 ,发
病率为 0(表 3)。其余抗性较强的品种或群体 ,按发病率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 3号巴瑞尔紫
花苜蓿 (发病率 13. 3% ) , 4号阿毕卡紫花苜蓿 (发病率 26. 7% ) , 164号威斯康星紫花苜蓿
( 50. 0% ); 6号安古斯紫花苜蓿 ( 55. 0% ) , 1号阿尔古奎斯 ( 56. 7% ) , 44号兴平紫花苜蓿
( 63. 3% ) , 58号武功紫花苜蓿 , 64号肇东紫花苜蓿和 27号苏联 Lz-1064紫花苜蓿 ,三者的发
病率均为 70. 0% , 19号托尔紫花苜蓿和 2号润布勒杂花苜蓿发病率均为 73. 3% ;其余 83个
品种 ,褐斑病发病率为 80%~ 100% (表 3)。
2. 4 褐斑病与霜霉病的关系
褐斑病发病率与霜霉病发病率的相关性不强 ,相关系数 r= 0. 197 7,换言之 ,抗褐斑病的
苜蓿品种不一定抗霜霉病 ,反之亦然。参试的大多数品种或群体对一种病害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图 2) ,但亦有少数品种对两种病害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性 (位于图 2左下角的品种 )或较强的
感病性 (分布于图 2右上角的品种 )。
28          ACTA PRATACULTURAE SIN ICA ( Vol. 10, No. 1)          3 /2001
表 3 高山草原条件下参试的 94个苜蓿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
Table 3  Resistance of 94 lucerne varieties tested to common leaf spot
under alpine grassland condit ions.
编号
Sequence no.
品种
Variety
原产地
Origin
发病率
Disease incidence
( % )
0 甘农一号 Gannong No. 1 甘肃 Gansu 96. 7a
1 阿尔古奎思 Algonquis 加拿大 Canada 56. 7bc
2 兰吉兰德 Langers teiner 加拿大 Canada 96. 7a
3 巴瑞尔 Baron 加拿大 Canada 13. 3de
4 阿毕卡 Apex 加拿大 Canada 26. 7d
5 润布勒 Rambler① 加拿大 Canada 86. 7ab
6 安古斯 Angus 加拿大 Canada 55. 0bc
7 毕维尔 Bev er 加拿大 Canada 86. 7ab
8 海思马奇斯 Heinrich es 加拿大 Canada 90. 0ab
9 不详 Unknow n 日本 Japan 83. 3ab
11 伊鲁瑰斯 Iroqudis 美国 USA 90. 0ab
12 墨西哥 Mexico 墨西哥 M exico 86. 7ab
13 布韦兹 Blager 加拿大 Canada 86. 7ab
14 普劳勒 Prow ler 加拿大 Canada 80. 0ab
15 班纳 Banner 加拿大 Canada 85. 0ab
16 78- 15 美国 USA 100. 0a
17 78- 27捷克 Slov akia 捷克 Czech 95. 0a
18 阿波罗 Apol lo 加拿大 Canada 95. 0a
19 托尔 Tho r 加拿大 Canada 73. 3b
20 81- 69美国 Am erica 美国 USA 86. 7ab
21 苏联蓝苜蓿 USSR blue 苏联 Form er U SSR 100. 0a
22 74- 19罗马尼亚 Romania 罗马尼亚 Romania 96. 7a
23 78- 10美国 Am erica 美国 USA 100. 0a
24 CP4350萨蓝纳斯 Saranac 日本 Japan 95. 0a
25 大西洋 Atlan tic 加拿大 Canada 100. 0a
26 拉达克 Ladak 印度 India 100. 0a
27 L2- 1046苏联 USSR 苏联 Form er U SSR 70. 0bc
28 L2- 1079匈牙利 Hungaria 匈牙利 Hungary 100. 0a
29 瓦洛 Valo r 加拿大 Canada 90. 0ab
30 78- 19罗马尼亚 Romania 罗马尼亚 Romania 85. 0ab
31 安格斯 Ancus 加拿大 Canada 100. 0a
32 莫泊 Moapa 日本 Japan 90. 0ab
29第 10卷第 1期            草业学报 2001年                   
续表 3  Table 3
编号
Sequence no.
品种
Variety
原产地
Origin
发病率
Disease incidence
(% )
33 不详 Unknow n 德国 Germany 96. 7a
34 托尔 Tho r 加拿大 Canada 100. 0a
35 苏联 2号 USSR No. 2 苏联 Form er U SSR 100. 0a
36 阿里佐 Ariyona 美国 USA 95. 0a
37 印地安那 Indiana 美国 USA 100. 0a
38 格林斯 Greens 苏联 Form er U SSR 100. 0a
39 78- 23捷克 Slov akia 78- 23 捷克 Czech 100. 0a
40 西北 A Xibei A 陕西 Shaanxi 80. 0ab
41 千阳 Qianyang 陕西 Shaanxi 100. 0a
42 永宁 Yong ning 宁夏 Ning xia 100. 0a
43 前郭 Qiangu o 吉林 Ji lin 100. 0a
44 兴平 Xingping 陕西 Shaanxi 63. 3bc
45 镰刀 Liandao 黑龙江 Hei long jiang 100. 0a
46 富平 Fuping 陕西 Shaanxi 96. 7a
47 克山 Keshan 黑龙江 Hei long jiang 100. 0a
48 复北 Fubei 不详 Unknow n 100. 0a
49 L2- 1095黄花 Huanghua② 内蒙古 Inn er Mongolia 100. 0a
50 和田 Hetian 新疆 Xingjiang 100. 0a
51 扶风 Fu feng 陕西 Shaanxi 95. 0a
52 先锋 Pion eer 加拿大 Canada 100. 0a
53 不详 Unknowm 辽宁 Liaoning 100. 0a
54 野苜蓿 Wild lucerne 内蒙古 Inn er Mongolia 100. 0a
55 L2- 10107 黑龙江 Hei long jiang 100. 0a
56 西北 B Xibei B 陕西 Shaanxi 100. 0a
57 佳木斯 Jam usi 黑龙江 Hei long jiang 86. 7ab
58 武功 Wugong 陕西 Shaanxi 70. 0bc
59 四八 Siba 吉林 Ji lin 90. 0ab
60 咸阳 Xianyang 陕西 Shaanxi 100. 0a
61 熊岳 Xiongyue 辽宁 Liaoning 100. 0a
62 芋县 Yuxian 河北 Hebei 100. 0a
63 中山一号 Zhongshan No. 1 不详 Unknow n 100. 0a
64 肇东 Zhaodong 黑龙江 Hei long jiang 70. 0bc
65 察北 Chabei 河北 Hebei 95. 0a
30          ACTA PRATACULTURAE SIN ICA ( Vol. 10, No. 1)          3 /2001
续表 3  Table 3
编号
Sequence no.
品种
Variety
原产地
Origin
发病率
Disease incidence
(% )
66 L2- 10101黄花 Huanghua② 不详 Unknow n 100. 0a
67 L2- 1095黄花 Huanghua② 不详 Unknow n 90. 0ab
68 准格尔 Zhungeer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80. 0ab
69 贝维 Beaver 加拿大 Canada 100. 0a
70 土库曼 Tu rkmen 苏联 Form er U SSR 100. 0a
71 润布勒 Rambler① 加拿大 Canada   0. 0e
72 润布勒 Rambler① 加拿大 Canada 73. 3b
73 兰花 Blue f low er 陕西 Shaanxi 100. 0a
74 苏联 134号 USSR 134 苏联 Form er U SSR 100. 0a
75 苏联 651号 USSR 651 苏联 Form er U SSR 100. 0a
76 高加索 Caucasia 苏联 Form er U SSR 86. 7ab
77 秘鲁 Peru 秘鲁 Peru 100. 0a
78 肇东 Zhaodong 黑龙江 Hei long jiang 96. 7a
79 润布勒 Rambler① 加拿大 Canada 96. 7a
80 黄花 Huanghua② 不详 Unknow n 100. 0a
81 甘农二号 Gannong No. 2① 甘肃 Gansu 93. 3ab
82 甘农三号 Gannong No. 3 甘肃 Gansu 100. 0a
83 陇中 Longzhong 甘肃 Gansu 100. 0a
84 拉达克 Ladak 印度 India 90. 0ab
85 陇东 Longdong 甘肃 Gansu 93. 3ab
86 长穗 Changsui 不详 Unknow n 93. 3ab
87 陕北 Shaan bei 陕西 Shaanxi 96. 7a
88 河西 Hexi 甘肃 Gansu 86. 7ab
89 公农二号 Gongnong No. 2 吉林 Ji lin 96. 7a
90 秘鲁 Peru 秘鲁 Peru 100. 0a
91 高蛋白 High protein 不详 Unknow n 100. 0a
98 兰热来恩德 Range lander 加拿大 Canada 100. 0a
164 威斯康星 Wisconsion 美国 USA 50. 0c
165 夏河 Xiah e 甘肃 Gansu 100. 0a
  ①杂花苜蓿 Medicago var ia ,②黄花苜蓿 M. falcata ,其余均为紫花苜蓿 All remain ed cul tivars are M. sat iva.
发病率标有不同字母者 ,差异显著 ( P < 0. 05)。 Diseas e incidence follw ed by the dif fcrent let ters dif f ered signif ican tll y
(P < 0. 05) .
31第 10卷第 1期            草业学报 2001年                   
图 1 苜蓿健叶与褐斑病叶的光合速率
Fig. 1  Photosynthesis rate of healthy and
common leaf spot infected leaves of lucerne
标有不同字母的柱形图在 5%水平上差异显著
Ba rs with differ ent let ters w ere
diffe red significantly ( p < 0. 05)
图 2 参试 94个苜蓿品种 (群体 )霜
霉病发病率与褐斑病发病率的关系
Fig. 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wny mildew incidence and common
leaf spot incidence of 94 lucerne
varieties ( populations) tested
3 讨论
与健康叶片相比 ,感染褐斑病的苜蓿叶片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减少达 25%之多 (表 1) ,笔者
以往对苜蓿 [12 ]和红豆草 (Onobrychis vici ifoliae ) [13 ]其他病害的研究中 ,曾报道过类似的变化。
澳大利亚学者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发现 ,当病斑占叶面积 15%时 ,粗蛋白含量可减少
16% [14 ] ,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十分相近 ,因为其用于分析营养成分的苜蓿病叶 ,相当于在本研究
中病害严重度的 3级。 根据表 1,可以计算得出 , 3级病叶中粗蛋白质含量减少的幅度为
17. 7% 。因此 ,似可认为 ,降低牧草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是褐斑病或其他病害的共同特征 ,粗蛋白
质含量的降低可进一步引致家畜对病草消化率的下降 [ 14]。但关于病害降低病组织中粗蛋白含
量的原因 ,目前尚不十分明了 ,有的学者认为病害引致叶片早熟 ,而老叶中粗蛋白的含量显著
低于其他叶片 ;亦有学者认为 ,粗蛋白的减少是因为病害引致植物体内氮代谢与氮运输机能失
调所致 [14 ]。 笔者认为 ,病叶中粗蛋白含量的大幅度降低 ,恐非仅是叶片早熟所致 ,其内在机制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苜蓿褐斑病叶片的光合速率急剧下降 (图 1)。他人对花生
( Arach hypogaea )尾斑病 (Cercospora arachidicola )的研究曾获得类似结果 [15 ] ,褐斑病可使苜
蓿茎秆下 1 /3部分的叶片几乎全部脱落 [16 ]。 因此 ,尽管本研究未能测定病害对苜蓿植冠层整
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但似可推论 ,病害对苜蓿光合速率的影响不仅限于仍存留在茎秆上的叶
片 ,同时 ,亦使整个植冠层同化 CO2的能力下降 [16 ] ,从而造成苜蓿产草量的减少 [ 17~ 19 ]。
褐斑病对苜蓿的另一种危害是增加病草中香豆醇类物质含量 ,影响母畜的繁殖能
力 [14, 20, 21 ]。采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有效措施 [ 22]。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不同品种的苜蓿
群体间 ,存在着对褐斑病抗性的差异 [5~ 7, 23 ]。采用轮回选择可提高品种的抗病性并减少其香豆
醇类物质的含量 [24 ]。 本研究在高山草原条件下对苜蓿种质资源抗褐斑病特性的评价 ,是迄今
我国类似研究中规模最大 ,评价品种最多者 (表 3)。虽然仅是 1年的结果 ,各品种的抗性有待
32          ACTA PRATACULTURAE SIN ICA ( Vol. 10, No. 1)          3 /2001
于进一步评价 ,但由于高山草原适于褐斑病的发生与流行 ,所获结果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不
同品种的特性 ,如关于润布勒苜蓿抗性较强 ,和田苜蓿抗性较差等发现支持了候天爵 [ 5]、陈申
宽 [6 ]和刘若 [7 ]等人的结论。润布勒品种不同群体间抗病性的巨大差异 (表 3)为选育抗病品种提
供了可能。对霜霉病与褐斑病发病关系的分析表明 ,两种病害似由不同的抗性基因所控制 ,但
参试群体中存在着少数多抗的品种 (图 2) ,他人的研究亦有过类似的结论 [25 ] ,选育多抗品种尽
管困难 ,但仍应作为抗病育种的主要内容之一。
致谢: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聂斌同志提供技术支持 ,生态化学实验室代为分析样品 ,吉
林省农科院、甘肃农大、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及加拿大、美国等有关单位提供
种子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草原站提供试验用地 ,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 1 ]  Leath K T. Common leaf spo t, In Compendium of Alfalfa Diseases, ed: Stutev ille DL and Erwin DC
[ M ] , APS Press, 1990. 13-14.
[ 2] 刘经芬 ,方中达 . 南京牧草试栽中病害的观察 [ J] ,南京农学院学报 , 1956, ( 1): 7-11.
[ 3] 仇元 . 牧草及绿肥作物病害 [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59. 1-9.
[ 4] 南志标 ,李春杰 . 中国牧草真菌病害名录 [ J] ,草业科学 (增刊 ) , 1994, 6-11.
[ 5] 候天爵 ,白儒 ,王建锋 . 不同苜蓿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研究 [ J],中国草原 , 1986, ( 4): 44-45.
[ 6] 陈申宽 ,姚国君 . 紫花苜蓿品种 (种 )对褐斑病抗性研究 [ J] ,内蒙古草业 , 1993, ( 1): 46-49.
[ 7 ] 刘若 ,宋东宏 ,薛福祥 ,等 . 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的病害。 甘肃中部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研究
[M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89. 182-185.
[ 8]  James W. C An illustra ted series of assessment keys fo r plant diseases, their prepa ra tion and usage [ J],
Canadian Plant Disea se Surv ey , 1971, 51: 39-65.
[ 9] 王斌贝文 ,南志标 ,王彦荣 ,等 . 高山草原条件下一年生豆科牧草生产性能评价 [ J] ,草业学报 , 2000, 9: (发
表中 ) .
[ 10 ] 南志标 ,王斌贝文 ,李春杰 ,等 . 高山草原条件下苜蓿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其预测 [ J] ,草业学报 ,
2000, 9: 44-51.
[ 11 ] 李春杰 ,南志标 ,王斌贝文 ,等 . 高山草原条件下苜蓿种质抗霜霉性评价 [ J],草业学报 , 2000, 9( 4): (发表
中 ) .
[ 12 ] 南志标 . 锈病对紫花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 J] ,中国草原与牧草 , 1985, ( 3): 33-36.
[ 13 ] 南志标 . 锈病对豆科牧草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 J] ,草业学报 , 1990, 1: 83-87.
[ 14 ]  Morgan C, Pa rbery D G. Depressed fodder quality and inc reased oestrog enic activity o f lucerne infected
wity Pseudopez iza medicaginis [ J], Aust. J. Ag ric. Res. , 1980, 31: 1103-1110.
[ 15 ]  Boo te K J, Jones J W , Smerage G H,et al. Pho tosynth esis o f peanut canopies as affected by leaf spo t
and a rtificial defo lia tion [ J], Ag ronomy Journal, 1980, 2: 274-252.
[ 16 ] 南志标 ,员宝华 .新疆阿勒泰地区苜蓿病害 [ J].草业科学 , 1994, ( 4): 14-18.
[ 17 ]  Morgan C, Pa rbery D G. Effects of Pseudopeziza leafspot disease on gr ow th and yield in luce rne [ J],
Aust. J. Ag ric. Res. , 1977, 28: 1029-40.
[ 18 ]  Summers C G, McClellan W D. Effect of common lea fspo t on yield and quality o f alfalfa in the san
jo aquin va lley o f California [ J]. Plant Disea se Repo rte r, 1975, 59: 504-506.
33第 10卷第 1期            草业学报 2001年                   
[ 19 ]  Wilcoxson R D, Bielenber g O. Leaf disea se contr ol and yield incr ease in alfalfa wi th fung icides [ J ],
Plant Disease Repo rte r, 1972, 56: 286-289.
[ 20 ] Wong E, Flux D S, Latch G C M. The oestr og enic activity o f w hite clov er [ J] , New Zea land Journa l of
Agricultural Resea rch, 1971, 14: 639-45.
[ 21 ]  Bicko ff E M , Lope r G M , C H Hanson,et al. Effect o f common leafspot on coumestans and flav ones
in alfalfa [ J], Crop Science, 1967, 7, 259-261.
[ 22 ]  Leath K T , Erw in D C, Griffin G D. Diseases and nema todes [M ]. In: Hanson A. A. , Ba rnes D. K.
And Hill R. R. ( ed. ) , Alfalfa and Alfa lfa Im provement, ASA, CSSA, SSSA, 1988. 621-670.
[ 23 ]  Harvey I C, Mar tin R J. Lea f spo t diseases on lucerne cultiv ar s [ J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xpe rimental Ag riculture, 1980, 8: 295-296.
[24]  Loper G M , Hanson C H, G raham J H. Coumestro l content of alfalfa a s a ffec ted by selec tion fo r
resistance to fo liar diseases [ J] , Crop Science, 1967, 7: 189-192.
[ 25] 邹胜文 ,马振宇 .苜蓿抗病新品种培育研究 ,第七报: 苜蓿各品种 (系 )孕蕾期田间综合抗病性的初步研
究 [ J].草与畜杂志 , 1989, (增刊 ): 255-260.
Lucerne common leaf spot: forage qual ity, photosynthesis rate and field resistance
NAN Zhi-biao , LI Chun-jie, WANG Yun-w en, WANG Yan-rong
( Gansu Grassland Eco logical Research Insti tute, P. O. Box 61,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 Ef fects of lucerne (Medicago sativa ) common leaf spo t caused by 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on contents of the majo r nutrient components and leaf pho tosynthesis ra te w ere
studied. Disea se resistance of 85 lucerne varieties ( populations) , 5 Medicago varia va rieties
( populations) and 4 M. falcata va rieties ( populations) w as evaluated under alpine g rassland
conditions. Compared to the healthy leaves the crude pro tein content in the diseased leaves
w ere reduced by 25% . A signi ficant nega tiv e co rrela tion betw een the crude pro tein content
and the disease severi ty w as found ( r = 0. 965, P < 0. 01) . Leaf photosynthesis rate
decreased a s the disease severity increased. The pho tosynthesis ra te w as reduced by 48%
when 13% of the leaf a rea was infected by the pathogen, w hereas 84. 1% of reduction w as
found when 85% of the leaf area was infected. Among 94 varieties ( popula tions) ev aluated
fo r disease resistance only one of Rambler popula tions was immune. Ten lucerne va rieties
( popula tions) and ano ther Rambler population w ere found highly resistant to common leaf
spo t , w hich included Baron and Apex from Canada, Wiscosin f rom the USA, and Xingping ,
Wugong , Zhaodong f rom China. The remaining 83 varieties ( popula tions) w ere susceptible
to the disease, w hich included 78-15 from the USA, At lantic f rom Canada , Hetian and
Xianyang f rom China, and M . falcata f rom Inner Mongolia, China.
Key words: crude pro tein content; pho tosynthesis rate; ev alua tion o f disease resistance;
alpine g rassland; Medicago sativa; Medicago varia; Medicago falcata; 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34          ACTA PRATACULTURAE SIN ICA ( Vol. 10, No. 1)          3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