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得混合原料。称取处方量的微晶纤维素和羟丙纤维素 80 g加入
混合原料中 , 混合 15 ~ 20 min至均匀 , 用上述配好备用的 8%
PVP50%乙醇溶液适量为黏合剂制软材 , 以 18目筛制粒 , 60 ~
70℃干燥 , 检测该颗粒水分(2.0% ~ 5.0%), 18目筛整粒;称取
剩余量的羟丙纤维素 40g,处方量的硬脂酸镁 ,加入混合 15 ~ 20
min至均匀 ,同时将处方量的陈皮油喷入混合物料中至均匀成压
片前物料 , 检测合格后压片 ,压片制成片重约为 1.2 g/片的椭圆
形片剂(片重范围在 1.14 ~ 1.26 g/片 , 压力在 40 ~ 55kN, 硬度在
55 ~ 65 KN)即得。
2.8 乌贝散 、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对胃溃疡小鼠治疗作用比较 取
18 ~ 22 g昆明种小白鼠 50只 , 雌雄各半 ,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0
只。分别为模型组 、乌贝散散剂(市售)3.0 g/kg组 、微粉化乌贝
分散片(自制)低 、中 、高(0.75, 1.5, 3.0 g/kg)剂量组。各给药组
每天灌胃给药 1次 ,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 , 20 ml/kg。连续 5
d,第 4次给药后开始禁食(不禁水), 第 5次给药后 ,皮下注射利
血平 10 mg/kg, 1 h后在乙醚麻醉下 , 沿腹中线切开腹壁 , 结扎幽
门 ,各组立即分别向十二指肠中注入相应药物 1ml/只 ,然后缝合
皮肤。术后动物禁食禁水 , 16h后颈椎脱位处死 , 打开腹腔 ,结扎
贲门 ,取出全胃 ,浸入 1%甲醛溶液中 , 10 min后 , 沿胃大弯剪开
一小口收集胃液并记录胃液量 , 然后将胃大弯剖开 , 把胃平展在
玻璃板上 , 在胃粘膜表面观察溃疡的发生情况 , 并按公式 S=
πdlds/4(dl指最长直径 , ds指最短直径)计算溃疡面积。测定
胃液的 pH值 、胃蛋白酶的活性。采用 t检验。结果见表 7。
表 7 对利血平溃疡模型的保护作用( x±s)
组别 剂量 C/g· g-1 溃疡面积 A/mm2 胃液量V/ml 胃液酸度 pH 胃蛋白酶活性 C/μg· ml-1
模型 -- 8.10±2.81 5.93±1.41 1.35±0.54 168.1±29.7
散剂 3.00 4.89±2.92* 4.46±0.95* 3.06±1.86* 229.9±30.6*
高剂量 3.00 2.56±1.10** 3.29±0.90** 5.76±1.18** 106.5±24.2**
中剂量 1.50 3.10±1.06** 3.90±0.68** 4.81±1.21** 120.4±30.1**
低剂量 0.75 5.12±1.87* 4.62±0.59* 2.99±1.87* 35.1±29.2*
与模型组比较 , *p<0.05;**P<0.01;n=10
由表 7可见 , 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在同等剂量下较散剂组抑制
胃酸分泌 、降低胃液酸度 、减少蛋白酶活性作用更强 ,说明乌贝散
依据本工艺制成微粉化分散片后 , 用于治疗胃溃疡类疾病 , 疗效
更好。
3 讨论
乌贝散为国家胃脘痛类非处方药 , 其制法为海螵蛸 、浙贝母
粉碎成细粉 , 加入陈皮油 ,混匀 ,过筛 , 即得。 《中国药典》规定细
粉指能全部通过 5号筛 , 并含能通过 6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6号筛的粒径为(150±6.6)μm, 粒径太大 , 服用时沙粒感严重 ,
患者接收度低;目前市场上虽然该药有胶囊剂和颗粒剂 , 但胶囊
剂 0.5 g/粒 , 服用 6粒 /次 ,服用 、携带均不便;颗粒剂同样粒径太
粗。将海螵蛸 、浙贝母微粉化后 ,服用时基本无沙粒感 ,而且大大
增加了药物的表面积 ,能更有效地在胃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制成分散片同时解决了携带不变的缺陷 , 同时服用后能够更迅速
崩解或直接覆盖在胃的表面。
乌贝散 、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对胃溃疡小鼠治疗作用比较结果
可见 ,微粉化乌贝分散片在同等剂量下较散剂组抑制胃酸分泌 、
降低胃液酸度 、减少蛋白酶活性作用更强 , 提示微粉化后服用量
可以降低 , 海螵蛸和浙贝母微粉化后粒径变小 ,表面积增大可能
是分散片药效明显优于散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附录
Ⅰ A,附录Ⅹ G, 396.
[ 2 ] 崔福德.药剂学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298.
[ 3 ] 屠锡德 ,张均寿 ,朱家璧.药剂学 ,第 3版 [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2:763.
收稿日期:2007-02-15; 修订日期:2007-07-21
作者简介:兰志琼 (197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中药标本中心教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品种鉴定和质量研究
工作及中药贮藏养护研究工作.
药用大黄叶中蒽醌及鞣质类成分动态研究
兰志琼 , 卢先明 , 蒋桂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目的 研究药用大黄叶中蒽醌及鞣质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方法 分别应用 2005版《中国药典》大黄项下蒽醌含
量测定方法和鞣质含量测定方法 。结果 叶茂期蒽醌含量最低 ,而鞣质含量最高;果期蒽醌含量最高 , 而鞣质含量最低。
结论 确定药用大黄叶最佳采收期时 , 应紧密结合其临床用药目的 、化学成分含量及药材产量等综合考虑。
关键词:药用大黄叶; 蒽醌; 鞣质 ; 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2-3068-02
民间有使用大黄叶的习惯 。在藏民族医药学中 ,大黄的叶和
柄 , 性温 ,可除培根病 , 可治多种疾病 [ 1] 。大黄叶每年秋季自然
枯萎 , 年年可采 ,资源丰富。如能对其研究开发利用 ,将产生很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掘新的药用部位 ,使资源可持续发
展 , 我们通过测定四川平武地区不同采收时间的大黄叶中的蒽醌
类和鞣质类成分的含量 ,对其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动态研究 , 以期
为其综合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1 仪器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大黄叶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 RheumofficinaleBail.的
干燥叶 。均采自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新远村 ,经成都中医
药大学卢先明教授鉴定 ,采收时间分别为 2006-04-15, 6-01, 7-12,
8-22。
1.2 仪器与试剂 岛津 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 , SPD-10A紫
·3068·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12
外检测器;DiamonsilC18柱(250 mm×4.6 mm×5m, 迪马公司 ,系
列号 8034257);79-1磁力加热搅拌器(金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
司);UV/Visspectrometer(Lambda35.PerkinElmer);玻璃比色皿
(1cm, 宜兴市晶科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甲醇(色谱纯 , Fisher
ScientificUKLimited,批号 030535);Folin试剂(配置方法:钨酸钠
100g, 加 85%磷酸 80 ml和蒸馏水 750ml混合 , 加热回流 3h,冷
后再加水稀释至 1 000 ml, 避光保存。);干酪素(化学纯 , 成都市
科龙化工试剂厂);鞣酸(分析纯 ,遵义市佳宏精细化工厂);纯净
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对照品:大黄素 , 批号 200110;大黄酚 , 批号 200310;均为供
含量测定用对照品 ,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不同采收时间大黄叶中大黄素 、大黄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根
据四川药用大黄的实际生长情况 , 初步拟订 4个采收时间:4月
中旬(叶茂期)、6月上旬(花期)、7月中旬(果期)、8月下旬(倒
苗期)。
分别取 2006-04-15, 6-01, 7-12, 8-22所采样品 , 按《中国药典》
Ⅰ部大黄项下大黄素 、大黄酚含量测定方法 [ 2]测定其含量。结
果见表 1 ~ 2。
表 1 不同采收时间大黄叶柄中总蒽醌的含量测定结果 %
采样
时间
大黄素含量
含量 均数 RSD 大黄酚含量 均数 RSD 总含量
4月中旬 0.030 55 0.019 03
0.030 02 0.030 23 0.939 0.018 95 0.018 99 1.899 0.051 49
0.030 12 0.019 00
6月上旬 0.052 75 0.046 12
0.053 05 0.025 94 0.025 94 0.046 10 0.046 21 0.362 0.072 06
0.053 01 0.046 40
7月中旬 0.056 14 0.062 53
0.056 00 0.056 09 0.135 0.063 10 0.062 70 0.554 0.118 79
0.056 41 0.062 47
8月下旬 0.030 06 0.020 26
0.030 10 0.030 06 0.065 0.021 00 0.020 61 1.803 0.050 67
0.030 08 0.020 57
由结果可知 , 在考察期内 , 药用大黄叶的蒽醌含量在 4月中
旬到 7月中旬呈上升趋势 , 7月中旬最高 , 而后开始呈现下降
趋势。
2.2 不同采收时间大黄叶中鞣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2.2.1 大黄叶片鞣质含量测定法 取叶片 0.300 0g, 精密称定 ,
置于圆底烧瓶中 , 加入 30%甲醇溶液 50 ml, 水浴回流 30min,过
滤 , 将滤液定容至 50 ml,得溶液Ⅰ ;精密吸取溶液 Ⅰ 4 ml,加 0.1
mol/L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pH=5)10 ml, 30%甲醇 6ml于容量
瓶 , 摇匀 ,得溶液Ⅱ;精密吸取溶液Ⅱ 10 ml于小烧杯中 ,加入干酪
素 500 mg, 避光搅拌 50 min,过滤摇匀即得溶液Ⅲ 。分别精密吸
取溶液Ⅱ , 溶液Ⅲ 1ml于 10ml棕色容量瓶中 ,分别向其中加入
Folin试剂 0.5ml, 再加入 2%碳酸钠溶液至刻度 , 摇匀 , 显色 15
min后 ,以蒸馏水为空白液测定吸光度 A1, A2,计算两吸光度之差
■A,并由此计算出大黄叶片中鞣质含量。
表 2 不同采收时间大黄叶片中总蒽醌的含量测定结果 %
采样
时间
大黄素
含量 均数 RSD
大黄 酚
含量 均数 RSD 总含量
4月中旬 0.078 09 0.032 45
0.077 58 0.077 89 0.352 0.032 44 0.032 47 0.117 0.110 36
0.078 01 0.03251
6月上旬 0.099 24 0.076 81
0.099 21 0.099 19 0.068 0.077 21 0.077 17 0.262 0.176 36
0.099 11 0.076 97
7月中旬 0.117 1 0.093 38
0.120 8 0.119 10 1.576 0.093 40 0.093 39 0.012 0.212 49
0.009 5 0.093 38
8月下旬 0.118 9 0.047 85
0.115 4 0.117 30 0.117 30 0.047 23 0.047 70 0.880 0.165 00
0.117 6 0.048 03
2.2.2 不同采收时间大黄叶中鞣质含量的含量测定 预试结果显
示大黄叶柄中鞣质含量极低 ,故分别取 2006-04-15, 6-01, 7-12, 8-22所
采大黄叶片样品,进行鞣质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3。
表 3 不同采收时间大黄叶片中鞣质含量测定结果 %
采样时间 鞣质含量 均数 RSD
4月中旬 2.138
2.211 2.174 1.679
2.174
6月上旬 1.684
1.6892.174 1.679
1.681
7月中旬 1.351
1.364 1.358 0.479
1.358
8月下旬 1.691
1.712 1.704 0.654
1.708
由结果可知,在考察期内 ,药用大黄叶片的鞣质含量 4月中旬最
高 , 7月中旬最低 , 7月中旬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3 小结
以上结果表明 ,大黄叶蒽醌含量和鞣质含量动态变化正好相反:
4月中旬蒽醌含量最低,而鞣质含量最高;7月中旬蒽醌含量最高 ,而
鞣质含量最低。这就提示我们在确定药用大黄叶最佳采收期时 ,应
密切结合其临床用药目的、化学成分含量及药材产量等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 1 ] 熊辉岩,张晓峰,谭大风 ,等.大黄属三种植物不同部分提取物清除羟基
自由基的体外实验研究[ J].食品科学.2003, 24(1):128.
[ 2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 [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7.
·306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