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酸模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



全 文 :第 22卷第 5期
2008 年 10月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 ation Vo l.22 No.5Oct., 2008
 
酸模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
周晓红 ,王国祥* ,杨 飞 ,何 伟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省环境演变及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以南京地区河道岸坡常见陆生植物酸模为试材 , 制成生态浮床 ,研究酸模浮床以及无植物浮床对污染水体
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酸模对 TN , NH +4 -N 去除率达 92.40%, 97.00%, 为对照组去除率的
4.47倍 、1.10 倍 ,其中酸模对 NH +4 -N的去除主要依靠水体微生物硝化反应 ,而对照组 NH +4 -N 去除率较高的
主要原因主要是氨的挥发引起;酸模组水体中 NO -3 -N 浓度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酸
模对水体 TP , COD去除效果明显 ,酸模组 TP , COD浓度分别比初始降低了 79.17%, 86.63%, 与对照组差异显
著。结果表明 , 酸模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 , 可作为水体生态修复的优良物种而使用。
关键词:酸模;污染水体;氮磷;净化;浮床
中图分类号:X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08)05-0176-05
Purif ication Effect and Mechanism on Polluted Water by Ecological
Beds Systems of Rumex acetosa Linn
ZHOU Xiao-hong ,WANG Guo-xiang* , YANG Fei ,HE Wei
(J 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 cience , Nanjing Normal Univ ersity , Nanjing , J iangsu 210046)
Abstract:The purification ef fect and mechanism on polluted w ater by ecological beds sy stems o f Rumex ace-
tosa Linn w ere studied and the expe riment w ent on 48 day s.The resul ts indicated:The removal rate for to tal
nit rog en and NH +4 -N was 92.40% and 97.00%,which are 4.47 , 1.10 times g reate r than no plant systems ,
and the remove for N H+4 -N depend on nit ration of nit rifying bacteria , on the contrary the remove fo r NH +4
-N of the no plant systems depend on ammonia vo latilizat ion.The NO -3 -N of Rumex acetosa Linn sy stems
is f rom high to low ,how ever , the no plant sy stems is no obvious changes.The remove effect fo r to tal pho s-
phorus and COD is 79.17%, 86.63%in the end experiment ,which had a significantly dif ferent w i th no plant
sy stems.T he experimental result demonst rates that the Rumex acetosa Linn is recommended as one species
of aquatic vegetation in phy toremediation fo r polluted w ate r.
Key words:Rumex acetosa Linn;po lluted w ater;nit rog en;phosphorus;purif ication;ecological beds
利用植物净化污水的工作已开展多年 ,包括人工湿地[ 1-3] 、植物塘[ 4] 、缓冲带[ 5] 、镶嵌群落[ 6] 、物理生态工
程[ 7]等在内的生态工程对富营养化水体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针对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资
源紧缺的现状 ,建立足够面积的人工湿地 、缓冲带等可能有很大困难 ,而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效率高 、投资低 、运
转费用低 、且可实现原位修复和控制污染物等优点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 ,针对生态浮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浮床物种的选择 、浮床植物生长特性[ 8] 、浮床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
果研究[ 9-10] 等方面 。关于浮床物种 ,多选择美人蕉 、芦苇 、黑麦草 、水稻 、香根草 、香蒲 、菖蒲 、水芹 、空心菜 、灯心
草等[ 8-10] 。而针对土著植物修复污染水体的研究较少 ,如王超等[ 11] 对黄花水龙的研究 ,因此 ,本文对南京地区
常见的河流岸坡植物酸模进行研究 ,以期为生态浮床修复污染水体提供物种选择的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酸模(Rumex acetosa Linn)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直根系 ,根深可达 1.5 ~ 2.0 m ,须根多数;茎直立 ,粗
1.9 ~ 4.0 cm ,高 15 ~ 80 cm;喜水 ,在-40℃低温下可安全越冬 ,正常寿命 25 a 左右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 ,高
*收稿日期:2008-05-21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705824);江苏省重点科技专项(BM2002701)
作者简介:周晓红(1981-),女 ,陕西凤翔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 E-mail:xhzh ou 0214@yahoo.com.cn
产期可达 10 ~ 15 a;酸模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山坡 、路边 、荒地或沟谷溪边湿处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 ,同
时在冬季结冰条件下仍保持较强生命力 ,因此可作为冬季低温季节水体污染修复的优势种。
实验所用酸模采自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三用河岸坡 ,采集后带回实验室预培养10 d ,随后选择大小发育一致
的酸模转入实验组内进行实验 。
1.2 试验设计
本研究在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水环境生态修复中试平台”进行。水体采自三用河 ,该河主要污染源
为仙林大学城生活污水 ,水质季节差异大 ,本次试验采集到的主要水质指标如下:TN:14.83 mg/ L ,NH+4 -N:
10.42 mg/L , TP:1.68 mg/L ,CODMn:46.44 mg/L ,DO:5.35 mg/ L , pH:8.4 ,参照 GB3838-2002(国家环境保护
总局 ,2002),该河水为劣Ⅴ类水。
试验在 2007年 11-12月进行 ,先用去离子水对酸模根系进行冲洗 ,随后放入实验水体 ,实验容器为长 66
cm 、宽50 cm 、高 38 cm 的塑料水桶。选用 43 cm×43 cm ×5 cm 底部有小孔隙的塑料筐 ,按间距 10 cm 、孔径 4
cm 打孔 ,用于扦插植物。根据酸模的大小单株隔孔扦插共 5株 ,将 43 cm ×4 cm ×5 cm 的聚乙烯泡沫条扎在
框子四周 ,制成生态浮床 。将扦插好酸模的浮床移入实验水桶中 。设置 3个平行 ,另设一组不栽种酸模的空白
浮床作为对照。试验共持续 48 d ,期间每天对水体溶解氧 、pH 、温度进行测定 ,每 6 ~ 7 d对水体中 TN , TP ,
NH +4 -N , NO-3 -N ,CODMn进行测定;每 6 ~ 7 d对植物生长状态进行测定。
1.3 指标测定
水体 TN ,NH +4 -N ,NO -3 -N , TP 采用 Skalar(荷兰)水质流动分析仪测定;化学需氧量浓度(CODMn)采
用高锰酸盐指数法测定;pH 值采用 pH 计测定;溶解氧 、温度采用 YSI-55型溶解氧仪测定;植物生长状况测
定包括植物株高 、根长等 。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生长状态分析
由图 1可知 ,由于温度较低酸模生长缓慢 ,在第 48 d时株高 、根长分别为 17 cm ,23 cm ,较试验初增加了
54.55%, 155.56%,虽然植株增长慢 ,但酸模叶片颜色鲜绿 ,生命力强 ,未出现衰亡现象。从植物生长态势以及
野外观察来看 ,酸模在低温季节能保持较强生命力 ,特别是冬季结冰条件下 ,仍能正常生长 ,因此 ,在修复污染
水体时可作为优势种而广泛使用。
图 1 酸模株高 、根长变化
2.2 对氮去除效果与机理分析
由图 2a 、表 1可知 ,酸模系统对水体 TN 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去
除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试验第 6 d时 ,酸模组 、对照组 TN 浓度
分别比初始降低了 34.65%, 11.35%,差异显著(P <0.05);试验第
19 d ,酸模组 、对照组 TN浓度分别为 5.64 mg/L , 9.95 mg/L ,去除率
为 61.98%, 32.9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束第 48 d时 ,酸模
组 TN 浓度仅为 1.12 mg/ L ,去除率达 92.40%,而此时对照组 TN
浓度为酸模组的 4.47倍 ,为5.01 mg/L ,表明酸模对去除水体 TN有
显著作用 。万志刚等[ 12] 对 10种水生植物的研究发现水葫芦对 TN 的去除能力最强 ,吸收率为 83.09%,其次
空心菜为 77.97%;王超等[ 11] 对黄花水龙的研究表明 ,黄花水龙(鲜重)可去除 N 0.119 mg/(g ·d),去除能力
甚至高于水葫芦 。本研究亦表明 ,酸模对 TN 的去除能力很强 ,可用于去除水体中氮素。
图 2 酸模对水体氮净化效果
由图 2b 、表 1可知 ,酸模系统对水体 NH+4 -N 也有显著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 ,水体中氨的去除主要有 3
种途径:(1)氨挥发 。水体中氨挥发与水体 pH 值有密切关系 ,当 pH 在8.0 ~ 9.3时 ,氨挥发显著;pH 在 7.5 ~
8.0时 ,氨挥发不显著;pH<7.5时 ,氨挥发可忽略[ 2] ,酸模组在试验前 20 d左右 ,pH 值在 7.0 ~ 7.6之间波动
177第 5 期       周晓红等:酸模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
(表2),不利于氨的挥发 ,故此阶段通过氨挥发而去除的NH +4 -N 很少 ,可不予考虑 ,而试验20 d以后 ,酸模组
pH 在 8.1 ~ 8.5之间波动(表 2),该阶段可能氨的挥发作用较为显著 ,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 , pH 值在 8.7 ~
9.4之间波动(表 2),氨挥发显著 ,这可能是对照组 NH +4 -N 去除率(去除率为 88.01%)较高的主要原因 。
(2)硝化反应。硝化是将铵离子生物氧化为硝酸根的过程 ,由自养型好氧微生物来完成 ,硝化反应受温度 、pH ,
DO浓度 、碳氮比以及微生物数量等影响 ,其中 ,硝化菌的最佳 pH 为 7.0 ~ 8.6 ,同时硝化反应的 DO 浓度通常
应高于 2 mg/ L[ 2 , 13] ;温度对硝化反应亦有重要影响 ,当温度低于 15℃时硝化反应将受到明显抑制。酸模实验
组在前 20 d左右 ,虽然通过氨挥发去除的 NH +4 -N 很少 ,但此阶段水体温度在 15.1 ~ 16.9℃之间 ,且水中
DO浓度为 3.35 ~ 5.82 mg/ L ,加之 pH 在 7.0 ~ 7.6(表 2),适宜于硝化菌的生长 ,因此硝化反应是此阶段
NH +4 -N 去除的主要原因 ,在第 19 d时 ,酸模组 NH +4 -N 去除率达 87.45%,而此阶段对照组虽然 DO 浓度
高于 2 mg/L(表 2),但由于其 pH 大于硝化菌存在的最佳pH 范围 ,因此对照组通过硝化反应去除的NH+4 -N
很少 ,导致对 NH +4 -N 的去除率远低于酸模组 ,仅为 39.87%,两试验组去除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微生
物的硝化反应可能是水体 NH+4 -N 去除的主要原因 ,这与王超等[ 11] 的研究结果相似。(3)植物吸收 。植物吸
收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 ,也包含一些小分子含氮有机物如尿素和氨基酸等[ 2] ,一般来说 ,植物通过吸
收水体中的氮素合成自身生物能 ,生物量与植物体内氮积累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14] ,因此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直
接反映了从外界(水体)吸收养分的多少 ,可直接通过生物量来评价植物对氮的去除效果 。本次试验过程中 ,由
于温度较低 ,酸模生长缓慢 ,试验结束时 ,酸模株高 、根长稍有增加 ,因此对水体中氮素有部分吸收 ,但植物吸收
并非酸模组 NH +4 -N 去除的主要原因。
表 1 酸模浮床系统对水质的影响 mg/ L
实验组 时间/d T N NH +4 -N NO -3 -N TP COD
酸模
0-6 14.83~ 9.69 10.42 ~ 10.18 0.80 ~ 0.92 1.68~ 1.23 46.44 ~ 12.97对照 14.83~ 13.15 10.42 ~ 11.59 0.80 ~ 0.90 1.68~ 1.46 46.44 ~ 36.49
酸模
7-13 9.69~ 6.25 10.18~ 4.39 0.92 ~ 2.83 1.23~ 1.09 12.97 ~ 12.43对照 13.15~ 11.46 11.59~ 8.21 0.90 ~ 0.54 1.46~ 1.29 36.49 ~ 37.24
酸模
14-19 6.25~ 5.64 4.39 ~ 1.30 2.83 ~ 4.67 1.09~ 0.94 12.43 ~ 17.75对照 11.46~ 9.95 8.21 ~ 6.27 0.54 ~ 1.35 1.29~ 1.10 37.24 ~ 30.24
酸模
20-28 5.64~ 5.26 1.30 ~ 1.38 4.67 ~ 4.03 0.94~ 0.62 17.75 ~ 20.44对照 9.95~ 9.15 6.27 ~ 4.21 1.35 ~ 0.92 1.10~ 1.02 30.24 ~ 31.25
酸模
29-35 5.26~ 4.78 1.38 ~ 0.19 4.03 ~ 1.76 0.62~ 0.49 20.44 ~ 16.37对照 9.15~ 7.68 4.21 ~ 2.64 0.92 ~ 1.34 1.02~ 1.12 31.25 ~ 20.36
酸模
36-41 4.78~ 2.25 0.19 ~ 0.20 1.76 ~ 0.98 0.49~ 0.37 16.37 ~ 10.12对照 7.68~ 5.54 2.64 ~ 3.16 1.34 ~ 1.67 1.12~ 0.87 20.36 ~ 23.21
酸模
42-48 2.25~ 1.12 0.20 ~ 0.31 0.98 ~ 0.23 0.37~ 0.35 10.12~ 6.21对照 5.54~ 5.01 3.16 ~ 1.25 1.67 ~ 0.98 0.87~ 0.98 23.21 ~ 22.34
  由图 2c 、表 1可知 ,酸模组 NO -3 -N 浓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对照组 NO -3 -N 浓度变化不大。在
试验初始时 ,水体中 NO -3 -N 浓度为 0.80 mg/L ,试验第 20 d左右时 ,酸模组 NO-3 -N 浓度达到了整个试验
过程中的最高值 ,浓度增加到 4.67 mg/L ,增加了 5.83倍 ,随后时间内 , NO-3 -N 浓度有所降低 ,试验结束时 ,
酸模组 NO-3 -N 浓度降低为 0.23 mg/ L。
实验组 NO-3 -N 浓度变化与水体硝化 、反硝化反应以及植物吸收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 ,硝化菌将水体
NH +4 -N 转化为 NO 2 -和 NO -3 ,后通过异氧微生物将硝酸根还原为分子氮 ,从系统中去除 ,因此反硝化反应
需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发生 ,研究表明 ,当 DO≤0.50 mg/L 时 ,仅发生反硝化反应 ,当 DO≥2.0 mg/L 时 ,仅
发生硝化反应[ 15] 。本次试验中 ,酸模组由于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系 ,经释放和
扩散 ,根系周围呈现好氧环境 ,致使水中 DO 浓度较高 ,同时 ,由于试验容器较浅 ,酸模 、对照组水体复氧能力均
较强 ,酸模组DO含量始终高于硝化反应的最低要求(DO>2 mg/L),而且实验容器中DO较为均一 ,厌氧-好
氧交替的环境较难形成 ,从而使得系统中硝化反应充分 ,而不利于厌氧型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抑制反硝
化酶 ,使反硝化反应缓慢 ,因此导致酸模组 NO -3 -N 浓度在实验前 20 d左右大量累积 ,实验 20 d以后由于水
体中绝大部分氨态氮已被转化为硝态氮 ,因此试验后期酸模组硝态氮浓度增加不显著 ,出现降低趋势 ,其浓度
降低的原因可能在于酸模对硝化作用的产物-硝态氮吸收同化而导致 ,但通过植物吸收同化的NO-3 -N含量有
多少 ,尚需进一步研究。对照组 NO-3 -N 浓度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该实验组硝化反应不明显 ,故 NO-3 -N 的
累积很少 ,其氮素主要是通过氨挥发而离开系统。
178 水土保持学报      第 22 卷
表 2 试验过程中水体溶解氧 、pH 、温度的变化
实验组 时间/
d
溶解氧/
(mg· L-1) pH 温度/ ℃
酸模
0-6 5.20 ~ 5.82 7.2 ~ 7.6 16.9~ 15.7对照 5.20 ~ 4.96 8.7 ~ 9.2 16.9~ 15.4
酸模
7-13 5.82 ~ 3.35 7.2 ~ 7.3 15.7~ 15.2对照 4.96 ~ 3.02 9.2 ~ 9.3 15.4~ 14.7
酸模
14-19 3.35 ~ 3.92 7.0 ~ 7.3 15.2~ 15.1对照 3.02 ~ 3.67 8.7 ~ 9.7 14.7~ 15.2
酸模
20-28 3.92 ~ 2.99 8.1 ~ 9.4 15.1~ 13.1对照 3.67 ~ 2.65 9.0 ~ 9.4 15.2~ 12.9
酸模
29-35 2.99 ~ 3.18 8.4 ~ 8.5 13.1~ 11.9对照 2.65 ~ 2.12 9.0 ~ 9.1 12.9~ 12.1
酸模
36-41 3.18 ~ 4.41 8.2 ~ 8.4 11.9~ 12.5对照 2.12 ~ 3.24 9.1 ~ 9.2 12.2~ 12.0
酸模
42-48 4.41 ~ 5.03 8.3 ~ 8.5 12.5~ 14.9对照 3.24 ~ 4.76 9.0 ~ 9.2 12.0~ 14.3
2.3 对磷去除效果与机理分析
由表 1 、图 3可知 ,酸模对水体 TP 有明显的去除效
果 ,试验结束时 ,酸模组 TP 浓度降低为 0.35 mg/ L ,去
除率为 79.17%,而对照组去除率远低于酸模组 ,仅为
41.68%,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一般来说 ,浮
床系统对 P 的去除途径包括植物吸收 、沉淀 、吸附作用
和微生物固定等[ 16] 。由于浮床底部以及实验容器均为
塑料材料 ,故吸附作用去除的磷可不予考虑 ,对于对照而
言 ,由于缺少植物的吸收 ,水体 TP 浓度的降低可能是沉
淀 、微生物的分解起到重要作用 ,而酸模实验组除了沉
淀 、微生物的分解原因之外 ,其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的主
要原因可能就是植物对可溶性 P 的吸收同化作用 ,由此
也知 ,浮床系统中植物的吸收对 P 的去除起到非常重要
的作用。
2.4 对 COD去除效果与机理分析
由表 1、图 4可知 ,酸模系统对水体 COD有明显的降
解作用 ,试验结束时 ,酸模组 COD浓度降低为6.21 mg/L ,去除率为 86.63%,而对照组 COD浓度为 22.34 mg/L ,
去除率远低于酸模组 ,仅为 51.94%,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 ,植物对 COD降解主要依靠植物根
区微生物活动来完成 ,降解过程受水体温度 、DO 、水体微生物种类 、数量等因素影响 ,通常以水体中 DO<0.20
mg/L ,0.20 mg/L≤DO≤1.0 mg/L ,DO>1.0 mg/L 为控制条件 ,发生厌氧降解 、缺氧降解和好氧降解反应[ 17] 。
酸模组 、对照组 DO浓度始终>1 mg/L ,因此对 COD的降解主要为好氧降解过程 ,同时酸模组 COD去除率显著
>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酸模根系的存在有利于微生物大量附着 ,导致微生物数量 、种群数量均大于对照组 ,而对
照组则缺少这种微生物的载体。
     图 3 酸模对水体磷净化效果             图 4 酸模对水体 COD 净化效果
3 讨 论
植物对净化水体污染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8] ,主要表现为直接净化和间接净化。直接净化作用是指
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氮 、磷等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生物能 ,通过收割等方式离开水体 。目前 ,学术界对植物直接
净化氮 、磷的能力存在不同的看法[ 18] 。部分学者认为植物个体差异对除氮 、除磷效果差别很大 ,因此选择合适
的植物 ,在适当的时间收割 ,可产生良好的净化效果[ 14-16] ,如蒋跃平等[ 14] 研究表明 ,植物平均氮磷累积对去除
水中氮 、磷的贡献率分别为 38.5%和 40.5%,因此通过植物地上部分的收割 ,可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氮 、磷。但
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植物的直接作用对去除氮磷效果不大 ,如张荣社等[ 24]对湿地植物芦苇的研究表明 ,2次收
割植物虽增加了植物氮磷的吸收量 ,但是氮磷吸收总量很小 ,因此 2次收割对系统整体脱氮除磷效率并无太大
贡献 ,同时在收割后短时期内还会引起系统出水水质的不稳定。本研究表明 ,酸模对水体中氮磷具有一定的吸
收作用 ,但试验过程中温度较低 ,酸模生长缓慢 ,试验结束时 ,其生物量累积较少 ,故通过植物吸收去除的氮较
少;对磷而言 ,由于缺少基质的吸附作用 ,虽然酸模生长缓慢 ,但其吸收仍然是水体磷去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物对水质的间接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1)输氧能力:溶解氧是水生生境的重要指标 ,水体溶解
氧的提高密切关系水生微生物及动植物群落组成 ,进而影响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能力及系统承载力 ,
是硝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 19] 。植物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通过气道输送至根区 ,在植物根区的还原态介
179第 5 期       周晓红等:酸模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
质中形成氧化态的微环境[ 20] ,这种根区的有氧区域和缺氧区域的共同存在为根区的好氧 、兼性和厌氧微生物
提供了各自适宜的小生境 ,使不同的微生物各得其所 ,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19-21] 。研究表明 ,水生植物可传输
约 90%的氧到根系周围[ 22] ,但在本次试验过程中 ,由于试验水体较浅 ,水体复氧能力较强 ,因此酸模实验组和
对照实验组 DO均较高 ,且差异不大 ,尚若在野外净化水体时 ,植物根系的泌氧能力会表现得较为明显;(2)调
节系统 pH :pH 对水体微生物种类 、数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进而影响微生物硝化反硝化等过程。而植物的生
长 ,特别是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植物 ,其泌氧 、吸收和分泌酸性物质的能力都较强 [ 16] ,造成浮床系统 pH 往往呈
现一定酸性或接近中性;同时研究表明 ,植物根系周围的大量微生物作用 ,使得根系能够释放糖类以及氨基酸
等酸性物质 ,也可导致水体 pH 下降;(3)植物根系巨大的表面积附着大量的微生物 ,根系存在为微生物提供了
载体 ,导致根系表面微生物种类 、数量显著增多。而微生物引起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可去除水体 70%~ 90%
的氮 ,是氮从系统中去除的主要途径。在野外调查中发现 ,酸模根系非常庞大 ,根长可达 1.5 m ,且须根多 ,这
为微生物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本次实验过程中发现酸模组根长虽然没有野外长势好 ,但对 TN , NH +4 -N ,
NO
-
3 -N , TP ,COD去除率与对照组有很大的差异 ,原因可能就在于对照组缺少这种微生物的载体 ,导致微生
物数量 、种类和酸模实验组有很多差异 。
本研究表明 ,土著植物酸模对污染水体具有非常好的净化效率 ,同时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仍保持较强生命
力 ,因此可作为低温季节生态浮床物种而广泛使用 。
参考文献:
[ 1]  Gerke S , Baker L A , Xu Y.Nitr og en transformations in a wetland receiving lag oon eff luent:sequentia l model and implications
fo r w ater reuse[ J] .Wate r Research , 2001 , 35(16):3857-3866.
[ 2]  卢少勇 , 金相灿 ,余刚.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J] .生态学报 , 2006 , 26(8):2670-2677.
[ 3]  张荣社 , 李广贺 ,周琪 , 等.潜流湿地中植物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中试研究[ J] .环境科学 , 2005 , 26(4):83-86.
[ 4]  Sooknah R D , Wilkie A C.Nutrient removal by floa ting aquatic macr ophy tes cultured in anacrov ically dig ested flushed dair y
manure w aste w ater[ J] .Eco l.Eng., 2004 , 22:27-42.
[ 5]  尹澄清 , 兰智文 ,晏维金.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对陆源营养物质的截留作用初步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 1995 , 6(1):76-80.
[ 6]  王国祥.用镶嵌组合植物群落控制湖泊饮用水源区藻类及氮污染[ J] .植物资源与环境 , 1998 , 7(2):35-41.
[ 7]  濮培民 , 胡维平 ,逄勇澄.净化湖泊饮用水源的物理-生态工程实验研究[ J] .湖泊科学 , 1997 , 9(2):159-167.
[ 8]  卢进登 , 陈红兵 ,赵丽娅.人工浮床栽培 7 种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特性研究[ 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 2006 ,
7(7):58-61.
[ 9]  郭沛涌 , 朱荫湄 ,宋祥甫 , 等.陆生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 f lorum)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围隔实验研究:氨氮的净化效
应及其动态过程[ 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 34(1):76-79.
[ 10]  宋祥甫 ,邹国燕 , 吴伟明 , 等.浮床水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 、磷的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研究.环境科学学报 , 1998 , 18(5):
489-494.
[ 11]  王超 ,张文明 , 王沛芳 ,等.黄花水龙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J] .环境科学 , 2007 , 28(5):975-981.
[ 12]  万志刚 ,沈颂东 , 顾福根 ,等.几种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中氮 、磷吸收率的比较[ J] .淡水渔业 , 2004 , 34(5):6-8.
[ 13]  Vymazal J , Brix H , Cooper P F , et al.Removal mechanisms and type s o f const ructed we tlands[ C] // Vymazal J , Brix H ,
Coope r P F , et al.Constructed w etlands f or w astewa te r trea tment in Europe.Leiden:Backhuy s Publishers , 1998:17-66.
[ 14]  蒋跃平 ,葛滢 , 岳春雷 ,等.人工湿地植物对观赏水中氮磷去除的贡献[ J] .生态学报 , 2004 , 24(8):1721-1726.
[ 15]  虞开森 ,张书农 , 郑英铭.厌氧水质模型初探[ J] .上海环境科学 , 1990 , 9(1):10-14.
[ 16]  周小平 ,王建国 , 薛利红 , 等.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 、磷净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 16
(11):2199-2203.
[ 17]  褚君达 ,徐惠慈.河网水质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J] .河海大学学报 , 1992 , 20(1):16-22.
[ 18]  李晓东 ,孙铁珩 , 李海波 ,等.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 , 2007 , 27(3):1226-1232.
[ 19]  刘书宇 ,马放.水循环周期对生态床内氮形态转化过程的影响[ J] .环境科学 , 2007 , 28(5):1006-1010.
[ 20]  Fennessy M S , C ronk J K ,Mitsch W J.Macrophy te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cr eated freshw ater w etlands
unde r experimental hydro log ical conditions[ J] .Eco l.Eng., 1994 , 3(4):469-484.
[ 21]  成水平 ,吴振斌 , 况琪军.人工湿地植物研究[ J] .湖泊科学 , 2002 , 14(2):179-184.
[ 22]  Gilliam J W.Gilliam J W.Riparian w etlands and wa te r qualit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 1994 , 23:896-900.
[ 23]  Niko S ,H arri V , Jukka L.Vaget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in nutrient retention in a constructed w etland buffer[ J] .P lant and
Soil , 2004 , 258:179-187. 责任编辑:李鸣雷 刘 英
180 水土保持学报      第 2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