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1000-694X(2011)06-1472-07
胡杨和灰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茎水势对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境的响应
收稿日期:2010-07-09;改回日期:2010-10-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13);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104917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098;
40901137);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LBBS-2010-005)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韩炜(1975—),男,博士,主要从事荒漠植物生理生态研究。Email:hanweiaaa@163.com
* 通讯作者:海米提·依米提(Email:wxhan001@gmail.com)
韩 炜1,2,海米提·依米提3*,李 利4,李生宇4,郑婷婷4
(1.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2.新疆大学 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3.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4.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
摘 要:通过测定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灰杨(Populus pruinosa)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茎水势,研究了二者成龄
叶片样本的电子传递和光能的吸收、分配和耗散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清晨弱
光下还是正午强光下,胡杨茎水势均比灰杨低,胡杨具有更强的吸水能力;在光合有效辐射不十分高的晴天内,胡
杨的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对时间的积分面积大于灰杨,表明胡杨的日能量积累量大于灰杨;胡杨的非光
化学淬灭系数NPQ呈单峰状,灰杨呈双峰态,正午的光合有效辐射对灰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光抑制;午后14时
(光合有效辐射最大,PAR=1216μmo·m
-2·s-1),胡杨Y(NO)∶Y(NPQ)∶Y(Ⅱ)=18%∶50%∶32%,主动耗
散能量的比例占到50%,表现了极强的抗性,而灰杨3者比例为Y(NO)∶Y(NPQ)∶Y(Ⅱ)=16%∶19%∶65%,
通过提高主动散热(NPQ机制)比例,胡杨较灰杨具有更强的强光适应能力。胡杨与灰杨皆可通过提高激发能热
耗散比例适应较高光合有效辐射,但胡杨较灰杨具有更强的调节能力和抗性。
关键词:热耗散;电子传递;能使用策略;抗逆
中图分类号:Q945 文献标识码:A
光能被植物吸收后,可以简单概括为3个主要
去向:一部分用于驱动光系统进行光化学反应,另一
部分采取主动散热的形式散失掉了,还有一部分属
于结构性能量耗散(以热能和叶绿素荧光的形式散
失)。分别可以描述为3个参数:Y(Ⅱ),Y(NPQ)和
Y(NO),并且3者符合公式:Y(Ⅱ)+Y(NPQ)+
Y(NO)=1。这3个量子产率完整地描述了光系统
Ⅱ中激发态能量的去向,3者比例关系表现了植物
对于能量的处理能力,测量出3者的分配比例,也就
能揭示植物处理光合有效辐射能量的策略[1]。
光合作用的变化能够较好地用于研究植物对逆
境条件的响应和评价植物的抗性,叶绿素荧光技术能
在非破坏性的条件下快速地检测对环境胁迫最敏感
的光系统Ⅱ(PSⅡ)功能的变化,荧光参数Fv/Fm与CO2
同化的量子效率呈很好的相关性[2],其他参数,特别
是能量耗散参数,从光合作用原初反映电子传递角度,
研究植物的原初能量的吸收、分配和耗散,揭示植物抗
逆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多种植物均可调整热耗散能量
的比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水稻[3]、小麦[4]、青
稞[5]、热带雨林树苗[6-7]、纽荷尔脐橙[8]、自然林的
乔木和灌木[9],自然生长于沙丘的植物[10-12],说明
可以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的方法较为精确地估算叶
片吸收的光能分配与电子传递速率及其分配[13-14]。
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胡杨的叶绿素荧光和水
势[15]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罗青红等[16]比较研究了
两年生胡杨和灰叶胡杨叶片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
性,发现胡杨和灰叶胡杨均表现出净光合速率(Pn)
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胡杨PSⅡ实际的光化学反应量
子效率、非循环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均大
于灰叶胡杨,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却较灰叶胡杨小,
并得出结论,对于干旱荒漠区生境,胡杨较灰叶胡杨
有更强的适应性。施征等[17]在对比研究胡杨和梭
梭的离体叶片(同化枝)对于时间的响应时,发现离
体胁迫初期(3h)Fv/Fm、qP 和ETR 轻微降低,但
胡杨的降低幅度较梭梭大,qN 却明显增加,胡杨的
增加幅度远大于梭梭,随着离体时间的增加(6h、12
h),胡杨的Fv/Fm、qP和ETR 明显降低,梭梭的降
第31卷 第6期
2011年11月
中 国 沙 漠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Vol.31 No.6
Nov.2011
低幅度相对较小,二者的qN 均呈降低趋势,梭梭低
于对照水平,而胡杨仍旧高于对照,表明在遭遇不同
程度胁迫时,梭梭显示了较强的抗性,二者启动了不
同的过剩光能防御机制。Johnson等[18]、周朝彬
等[19]以1a生胡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研
究了不同保水剂处理下幼苗的叶片水势、光合和叶
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探讨了胡杨对干旱胁迫的
适应机制,发现一定水分范围内 Fv/Fm,Fv/F0,
ΦPSⅡ,ETR和qP 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而降低趋势,
NPQ则呈上升趋势,表明,干旱胁迫造成光抑制时,
胡杨以降低光化学猝灭而增加非光化学猝灭来适应
逆境,这种适应只是一种内耗损的被动适应方式,可
以维持生存,但对生长不利[18-19]。国内外对于胡杨
和灰杨的抗逆性研究已经逐渐丰富,但是明确提出
的有关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境下的胡杨和灰杨叶
片能量分配,以及表征的抗逆性研究几乎不见文献。
测定了胡杨和灰杨清晨及午后茎水势、叶绿素
荧光参数对沙漠腹地环境的响应特征,从而比较二
者的抗逆性,并从PSⅡ原初光能吸收、分配及耗散
角度,揭示二者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环境的光合
适应特性。
1 试验区概况
塔中沙漠植物园(39°06′N,83°40′E)位于塔克
拉玛干沙漠腹地(图1),气候极端干旱,风沙活动频
繁。年平均气温12.4℃,一年中最热月为7月,月平
均气 温 28.2 ℃,最 冷 月 为 12 月,月 平 均 气 温
-8.1℃,极端最高气温45.6 ℃,极端最低气温
-22.2℃;年降水量 11.05 mm,平 均 相 对 湿 度
29.4%,蒸发量为3 638.6mm;地表以流沙为主,沙物
质机械组成以细沙和极细沙(0.25~0.05mm)为主,
起沙风频繁,风力强劲,年起沙风频数(6.0m·s-1,
距地面10m高度)达500次以上,年平均风速2.5
m·s-1,最大瞬时风速为20.0m·s-1。风季起于3
月止于9月,沙尘天气多发,风热同期,沙尘暴天气的
频发,是此地区的主要天气之一[20-21]。这种气候和
下垫面的土壤环境特点导致高温低湿型与大风低湿
型干热风并发危害,对植物的成活与生长极为不利。
图1 塔中沙漠植物园地理位置
Fig.1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Tazhong Desert Botanical Garden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选取自然生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10a龄
胡杨、灰杨各5株,于2009年8月晴朗天气下,用便
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AM-2100(Walz,德国),从
早7时(北京时间)日出前,测定Fv/Fm,自8点起,
以2h间隔,测定叶绿素荧光日变化,至22时(日落
后)。测量光为650nm的红光,饱和脉冲由卤素灯(8
V/20W)提供,强度大于10 000μmol·m
-2·s-1,饱
和脉冲时间设定为0.8s,使用光适应叶夹2030-B
(Walz),同步测量叶片表面的光合有效辐射(PAR)
和叶温(Leaf Tmp.),淬灭分析根据清晨(日出前)
的F0和Fm进行。
几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计算[22]。F0:初始荧
光,是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时的荧光产
量,与叶片叶绿素浓度有关;Fm:暗适应最大荧光,
是PSⅡ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反映
了通过PSⅡ的电子传递情况;Ft:任意时间实际荧
3741 第6期 韩 炜等:胡杨和灰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茎水势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境的响应
光产量;Fv=Fm-F0可变荧光,反映了 QA还原情
况;Fm′:光下最大荧光,是光下PSⅡ反应中心处于
完全关闭时的荧光产量,反映了光下通过PSⅡ的电
子传递情况;Fv/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
(Fm-F0)/Fm,反映了PSⅡ反应中心內禀光能转换
效率或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Yield:实际量子产
量Yield=(Fm′-Ft)/Fm′=ΔF/Fm′;qP:光化学淬
灭系数qP=(Fm′-Ft)/(Fm′-F0);qN:非光化学
淬灭系数,qN=(Fm-Fm′)/(Fm-F0);Y(Ⅱ):光
化学转化能量的比例,Y(Ⅱ)=Yield=(Fm′-Ft)/
Fm′=ΔF/Fm′;Y(NO):结构性能量散失比例,
Y(NO)=Ft/Fm;Y(NPQ):主动以热和荧光形式散
失能量的比例,Y(NPQ)=Ft/Fm′-Ft/Fm;并且
Y(Ⅱ)+Y(NO)+Y(NPQ)=1[23]。
茎水势采 用 植 物 水 分 压 力 室 Model 1000
(PMS Instrument Company,USA)测定。在2009
年8月与叶绿素荧光同时进行测定,早07:00及
16:00时刻对胡杨和灰杨的小枝进行测定,每种植
物取长势相近且直径相当的3枝小枝,取平均值作
为该种植物水势值。
土壤水分测定采用LNW-50A型中子仪定点进行
测定。土壤贮水量(soil moisture storage)按照WC=
Vs·H·10计算,式中WC为土壤贮水量(mm);Vs为
土壤容积含水率(cm3·cm-3);H 为土层深度(cm)。
因测定地点地下水埋深为3.6~4.1m,故土壤深度采
用3.6m。数据处理使用EXCLE(Microsoft,美国)软
件,统计计算及绘图采用Origin软件执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
测量地点立地类型属于板结沙地,其生长季逐
月土壤贮水量(计算深度3.6m)如下:5—10月平
均贮水量为(459.2±27)mm,灌溉用水矿化度5—
10月为4.08±0.17,8月土壤贮水量为(448.1±
15)mm(表1)。
表1 塔中沙漠植物园测点逐月土壤水分、灌溉水矿化度
Table 1 Soil moisture and salinity of the location were shown by month in 2008in Tazhong Desert Botanical Garden(means±S.E.)
月份 5 6 7 8 9 10 平均
矿化度/(g·L-1) 4.06±0.11 4.06±0.15 4.09±0.20 4.18±0.11 4.06±0.12 4.08±0.20 4.08±0.17
土壤贮水量/mm 453.8±15 495.8±20 460.8±25 448.1±23 450.5±16 446.0±30 459.2±27
3.2 光合有效辐射、叶温、气温和茎水势的日变化
测定日内天气晴朗,光合有效辐射和叶温变化
见图2。日最大光合有效辐射出现在14时,PAR=
1216μmol·m
-2·s-1,灰杨叶温最大值亦同时出
现(叶温max=34℃),胡杨叶温则稍稍滞后。午后
14时最有可能会对生长于沙漠腹地的植物形成强
光胁迫。胡杨叶温呈双峰态,可能说明此时刻气孔
导度增加,加大蒸腾,减小了叶温;灰杨的叶温呈单
峰态,可能说明灰杨此时关闭气孔,蒸腾减少,致叶
图2 胡杨和灰杨叶表光合有效辐射、叶温和茎水势的日变化
Fig.2 Diurnal variations of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leaf temperature and stem water potential.One-way
ANOVA was selected in SPSS 17.The different alphabet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alues at P=0.05level
4741 中 国 沙 漠 第31卷
温升高。
茎水势说明了植物枝内缺水的程度,表征了植物
的吸水能力,也就是植物的抗失水能力的大小。清晨
茎水势是植物经过一夜的土壤水分恢复,日出前的水
势,代表了自然状态下的最小抗失水性,午后水势是
在日照最强(可能叶温也最高)时的茎水势,代表了植
物抗高光强、抗高气温和抗失水的能力。胡杨和灰杨
茎水势的日变化基本一致,08时高,16时低,表明了
两者对于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的响应规律(图2)。16
时较清晨水势低,是两种植物为了抵抗16时的高光
合有效辐射及高气温而蒸腾水分,增加了对水分的吸
力。16时胡杨茎水势(-3.48±0.06MPa)低于灰杨
(-2.97±0.41MPa),说明此时胡杨的气孔尚未关
闭,蒸腾较大,较高的叶温也可以加以印证。
3.3 PSⅡ内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日变化
ETR表征了PSⅡ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在一
天内对时间的积分可以作为一天内能量的积累量,
可以通过比较对时间的积分值比较物种间在一天内
的能量积累。胡杨单叶绿素细胞的ETR对时间的
积分面积要大于灰杨(1 462.7>1 350.8),说明一
天内胡杨积累的生物量可能会大于灰杨,亦即胡杨
的日生长量要大于灰杨(图3)。
图3 胡杨和灰杨ETR日变化面积图
Fig.3 Comparison of electron transfer rate(ETR)area
charts of P.euphraticaand P.pruinosa
灰杨ETR日变化曲线呈双峰态,有明显的“午
休”现象出现。14时(PAR=1216μmol·m
-2·s-1)
ETR出现明显的波谷,就会降低一天内能量的积
累。胡杨的ETR呈现单峰形式,ETR最大值出现
在午后14时(ETR=165μmol·m
-2·s-1),说明
较为充足的土壤水分(土壤贮水量为448.1±15
mm)和不太强烈的光合有效辐射 (小于1 216
μmol·m
-2·s-1)不会对胡杨造成正午的强光胁
迫,但是会使灰杨的ETR 下降,导致光合下降,最
终导致生物量积累下降。
3.4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的日变化
胡杨和灰杨清晨及午后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
NPQ变化趋势相近,说明两者对于较低光合有效辐
射(清晨及午后)的主动散失能量能力基本相近(图
4)。胡杨的 NPQ 呈大单峰状,最大 NPQ 出现在
16时左右,说明胡杨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水分或者强
光胁迫。灰杨的NPQ变化呈双峰状,午后14时出
现极 低 值,说 明 此 水 分 条 件 下,PAR =1216
μmol·m
-2·s-1已经对灰杨造成了强光胁迫。16
时,灰杨NPQ高于胡杨,说明当光合有效辐射下降
(14—16时)时,此时刻的光合有效辐射已经低于灰
杨的最高抵抗阈值,但是仍然造成了一定的强光胁
迫,导致NPQ上升,灰杨主动散热抵御高光合有效
辐射(对灰杨来说属于高光强)。正常水分条件下,
正午的光合有效辐射超出了灰杨的最高光强抵抗阈
值,造成强光胁迫,形成光合“午休”,但是并没有对
胡杨产生强光胁迫,可以推测胡杨对强光的耐受阈
值(光饱和点)要高于灰杨。
图4 胡杨和灰杨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的日变化
Fig.4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NPQcoefficient
of P.euphraticaand P.pruinosa
3.5 能量分配策略的比较
胡杨和灰杨的Y(NO)在日变化中保持较为稳
定(图5),说明此水分和光照条件并未对两者的光
合机构造成严重损伤(14时后Y(NO)恢复),但是
却对灰杨造成了一定光抑制(14时Y(NO)较胡杨
低);胡杨Y(Ⅱ)及Y(NPQ)均呈大单峰状,且Y(Ⅱ)
5741 第6期 韩 炜等:胡杨和灰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茎水势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境的响应
图5 胡杨和灰杨的3种耗散能量方式的日变化
Fig.5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ree ways of energy dissipation of P.euphraticaand P.pruinosa.One-way ANOVA
is selected in SPSS 17.The different alphabets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alues at P=0.05level
谷值和Y(NPQ)峰值都出现在14时(环境光最强,
PAR=1216μmol·m
-2·s-1),此时刻3者比例为
Y(NO)∶Y(NPQ)∶Y(Ⅱ)=18%∶50%∶32%,
主动耗散能量的比例占到50%,发挥了极强的抗
性,而 灰 杨 3 者 比 例 Y (NO)∶Y (NPQ)∶
Y(Ⅱ)=16%∶19%∶65%,表明了比胡杨低的强
光抗性(Y(NPQ)=19%)。反观Y(Ⅱ),此时刻(14
时)胡杨要小于灰杨,是因为胡杨的叶温较高(图
2),可能对光合催化酶产生了抑制作用。
也就是说,在沙漠腹地这种环境条件下,胡杨的
能量分配策略更有利于能量的积累和对自身光系统
反应中心的保护。
4 讨论与结论
清晨当光合有效辐射接近0μmol·m
-2·s-1
时测定的Y(Ⅱ)(此时数值上等于Fv/Fm)可以作为
最大量子产量Fv/Fm。胡杨Fv/Fm=0.81±0.00,
灰杨Fv/Fm=0.77±0.01,说明二者均处于较健康
的状态(图5,8时),且胡杨大于灰杨。这与以往有
关研究结果一致[16]。结合表1,说明8月塔中植物
园的环境对于10a生的胡杨和灰杨来说,均不再构
成水分胁迫。这可能是因为植物园的地下水埋深较
浅(<4m),10a生的乔木树种胡杨和灰杨根系基
本上可以到达含水层。有研究表明,4m为胡杨的
合理生态水位,基本不构成对胡杨的胁迫[24-25]。
沙漠腹地正午的强光可以对某些树种(例如灰
杨)造成强光胁迫,但是对于抗逆性较强的胡杨来
说,1 200μmol·m
-2·s-1的光合有效辐射在水分
较好的情况下,却不会造成强光胁迫。有学者发现
胡杨阳生叶的光合速率呈双峰[26],但是测定时的光
合有效辐射大于1 700μmol·m
-2·s-1,可能是超
出了胡杨对强光的调节阈值所致,这与我们的结果
并不矛盾,我们测定时的最大光合有效辐射小于
1 200μmol·m
-2·s-1。
光系统Ⅱ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对时间(1d)的
积分面积可以作为1d内原初能量积累的参考值。
胡杨的ETR积分面积要大于灰杨,反映在生物量
积累上,胡杨的生长量要大于灰杨,这一结果在其他
文献中也有表述[16]。
胡杨和灰杨的主动耗散多余能量的阈值和机制
不同,这可以用 NPQ 的变化来说明。NPQ=
Y(NPQ)/Y(NO)代表了植物主动散失能量占结构
性散失能量的比值,一般情况下,较高的值表示植物
的抗逆性也较高,NPQ的降低表示植物对于PSⅡ
反应中心的保护能力开始降低,特别是在最强光合
有效辐射下的NPQ,更能说明其应对多余光能的阈
值的不同。午后14时(1d中光合有效辐射最大),
胡杨的NPQ=3.18±0.28,显著大于灰杨的NPQ
=1.71±0.17(P<0.05,n=6)。特殊之处在16时
时 刻,此 时 光 合 有 效 辐 射 已 经 下 降 到1 000
μmol·m
-2·s-1以下,但是仍然对灰杨形成了光抑
制,使NPQ明显升高。干旱对胡杨幼苗的叶绿素
荧光参数NPQ 也有类似的影响[20]。罗青红等[16]
研究胡杨、灰叶胡杨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6741 中 国 沙 漠 第31卷
结果也表现为相似的NPQ变化规律。
本研究中胡杨和灰杨水势的变化规律为早晨
高,中午低,这与曾凡江等[27],宋耀选等[28]对胡杨水
势的日变化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徐军亮等[29]对其他
苗木和作物水势的研究结果一致。水势结合叶温
(图2)可以说明气孔关闭与否,是否会形成气孔限
制,导致光合的变化。两种植物的叶温均小于气温
(09—22时),说明两者气孔开启正常,可以利用蒸
腾来降低叶片温度,使不受到高温胁迫。比较图2
中16时的叶温(降低)和水势(较低),可以推断,此
时的光合有效辐射尚未引起胡杨的气孔关闭,没有
形成“气孔限制”,但是却已经引起了灰杨的气孔关
闭,形成气孔限制,影响了光化学转化效率,影响了
原初能量的积累(水势较高,持水力差,关闭气孔,蒸
腾减少,表现为叶温较高)。这是因为胡杨为了避免
高温的胁迫,使部分气孔关闭,抑制水分散失,同时
又要保持部分气孔的开度,让蒸腾带走过多的热量,
降低叶温,保持光合酶活性,维持一定的光合速率,
以适应高温环境[30]。Chen等[31]研究塔里木河地下
水埋深对胡杨光合作用影响的结果表明,不同地下
水埋深影响了气孔导度(埋深越浅,气孔导度较小),
叶温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
胡杨 和 灰 杨 对 强 光 (14 时,PAR =1216
μmol·m
-2·s-1)的光合响应,可以直接反映在能
量的吸收分配比例上。14时胡杨的Y(Ⅱ)小于灰
杨,这是因为较高的叶温的影响。Sage[32],周洪华
等[24]的研究表明,高温可造成植物叶绿体和生物膜
的损伤,影响光合电子传递,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
这样就解释了14时时刻胡杨的Y(Ⅱ)略小于灰杨
的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植
物园来说,4m左右的地下水埋深,形成的土壤水分
条件基本能够满足10a生胡杨和灰杨的生长用水
需要。8月正午的强光导致灰杨正午光抑制,形成
午休现象,但是没有引起胡杨的气孔限制并形成光
抑制。正常天气下,胡杨能积累更多能量;胡杨较灰
杨有更强的抗性,其能量分配策略较胡杨更有利于
能量的积累和对自身光系统反应中心的保护,沙漠
腹地环境下,胡杨较灰杨有更为合理的能量吸收、分
配及散失策略,具有更强的抗逆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Klughammer C,Schreiber U.Complementary PSⅡquantum
yields calculated from simple fluorescence arameters measured
by PAM fluorometry and the Saturation Pulse method[J].
PAM Application Notes,2008,1:27-35.
[2] Bal M C,Buttwerorth J A,Roden J S,et al.Application of
chlorophyl fluorescence to forest ecology[J].Australian Jour-
nal of Plant Physiology,1994,22:311-319.
[3] Xu X M,Zhang R X,Tang Y L.Effect of low content chloro-
phyl on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of absorbed light energy in
leaves of Mutant rice[J].Agricultrual Sciences in China,
2004,3(1):24-30.
[4] 陈华新,陈玮,姜闯道,等.光温交叉处理对小麦紫黄质脱环氧
化酶活性及其热耗散能力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8,32
(5):1015-1022.
[5] 程明,李志强,姜闯道,等.青稞的光合特性及光破坏防御机制
[J].作物学报,2008,34(10):1805-1811.
[6] 冯玉龙,曹坤芳.生长光强对4种热带雨林树苗光合机构的影
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2):153-160.
[7] 冯志立,冯玉龙,曹坤芳.光强对砂仁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及
热耗散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1):77-82.
[8] 韩春丽,孙中海,王艳,等.不同光强对纽荷尔脐橙叶片PSⅡ
功能和光能分配的影响[J].果树学报,2008,25(1):40-44.
[9] 林植芳,彭长连.4种木本植物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和吸收光
能分配特性对光强的适应[J].植物生理学报,2000,26(5):
387-392.
[10] 龚吉蕊,赵爱芬,苏培玺,等.黑河流域几个主要植物种光合特
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4):587-592.
[11] 闫海龙,张希明,许浩,等.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植物沙拐枣
气体交换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中国沙漠,2007,27(3):
460-465.
[12] 杨甲定,赵哈林,张铜会.小叶锦鸡儿离体叶片对温度处理的
某些生理响应[J].中国沙漠,2004,24(5):634-636.
[13] Peterson R B.Partitioning of noncyclic photosynthetic elec-
tron transport to O2-dependent dissipative processes as probed
by fluorescence and CO2exchange[J].Plant Physiolgy,1989,
90:1322-1328.
[14] Demmig-Adams B,AdamsⅢ W W,Barker D H,et al.Using
chlorophyl fluorescence to assess the fraction of absorbed
light alocated to thermal dissipation of excess excitation[J].
Physiologia Plantarum,1996,98:253-264.
[15] 付爱红,陈亚宁,李卫红.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不同叶形水
势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2008,28(1):83-88.
[16] 罗青红,李志军,伍维模,等.胡杨、灰叶胡杨光合及叶绿素荧
光特性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5):983-
988.
[17] 施征,史胜青,肖文发,等.脱水胁迫对梭梭和胡杨苗叶绿素荧
光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566-570.
[18]Johnson G N,Youn G A J,Scholes J D.The dissipation of ex-
cess excitation energy in British plant species[J].Plant,Cel
and Environment,1993,16:673-679.
[19] 周朝彬,宋于洋,王炳举,等.干旱胁迫对胡杨光合和叶绿素荧
光参数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4):5-9.
[20] 王训明,董治宝.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部分地区风沙环境特征
[J].中国沙漠,2001,21(1):56-61.
7741 第6期 韩 炜等:胡杨和灰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茎水势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境的响应
[21] 雷加强,王雪芹.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形成研究[J].干旱
区研究,2003,20(1):1-6.
[22] Schreiber U.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fluoremetry
and saturation pulse method:an overview[M]//Papageorgiou
G C,Govindjee.Chlorophyl Flourescence:A signature of Pho-
tosynthesis.Springer,Dordrecht,2004:279-319.
[23] Genty B,Harbinson J,Caily A L,et al.Fate of excitation at
PSⅡin leaves:the non-photochemical side[C]//The Third
BBSRC Robert Hil Symposium on Photosynthesis.University
of Sheffield,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technol-
ogy,Western Bank,Sheffield,UK.28,1996.
[24] 周洪华,陈亚宁,李卫红,等.干旱区胡杨光合作用对高温和
CO2浓度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9,29(6):2797-2810.
[25] 周洪华,陈亚宁,李卫红,等.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气体交换特性
及其环境解释[J].中国沙漠,2008,28(4):665-672.
[26] 常宗强,冯起,苏永红,等.额济纳绿洲胡杨的光合特征及其对
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J].干旱区地理,2006,29(4):496-
502.
[27] 曾凡江,张希明,李向义,等.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柽柳和胡杨
水势季节变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389-
1393.
[28] 宋耀选,周茂先,张小由,等.额济纳绿洲主要植物的水势与环
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沙漠,2005,25(4):496-499.
[29] 徐军亮,马履一,王华田.油松人工林SPAC水势梯度的时空
变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5):1-5.
[30] Xu D Q,Zhang Y Z,Zhang R X.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n-
thesis in plants[J].Plant Physiology Communcations,1992,28
(4):237-243.
[31] Chen Y P,Chen Y N,Li H,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
synthesis of Populus euphratica grown in the arid region[J].
Photosynthetica,2006,44(4):622-626.
[32]Sage R F.Atmospheric modification and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stress[J].Global Change Biology,1996(2):
79-83.
Characterizations of Chlorophy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nd Stem Water
Potentials of Populus euphratica and Populus pruinosa
Grown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HAN Wei 1,2,Hamid Yimit3,LI Li 4,LI Sheng-yu4,ZHENG Ting-ting4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China;2.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y,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6,China;3.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4.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Urumqi 830011,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limation in photochemistry,thermal energy dissipation and electron
transport in leaves of Populus euphratica and Populus pruinosa trees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were studied by measuring chlorophyl-a fluorescence and stem water potentials.The stem water po-
tentials of P.euphratica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P.pruinosa no matter in the weak light in the morning
or in the high light at noon,which indicated the bigger water absorbing of P.euphratica.The integral area
of P.euphratica at daytime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P.pruinosain moderate light days,which suggested
the more energy accumulation of P.euphratica.PARat noon inhibited a little to the electron transport of
P.euphratica,formed double-peak curves of NPQin P.pruinosa but single-peak curves in P.euphrati
ca.The energy utilizing proportions of P.euphratica presented as Y(NO)∶Y(NPQ)∶Y(Ⅱ)=18%∶
50%∶32%;for P.pruinosa,Y(NO)∶Y(NPQ)∶Y(Ⅱ)=16%∶19%∶65%,which showed P.euph-
ratica had a stronger stress-toleranc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P.euphratica and P.pruinosa
grown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could acclimate to high light intensity at noon by increasing
the fractions of thermal energy dissipation,but P.euphratica had more regulating capacity than P.pruin-
osa.
Keywords:thermal energy dissipation;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energy utilizing strategies;
stress-tolerance
8741 中 国 沙 漠 第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