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基金项目:贵大专基合字(2009)003 号
须文(197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蔬菜植物的抗逆境
生理和化感作用,电话:15185145028,
E-mail:15185145028@163.com
收稿日期:2011-07-20
茎节数、株距和覆土深度对蕺菜茎段发芽的影响
须文,王积涛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550025)
蕺菜为三白草科植物,以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
分供食,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又名鱼腥草[1]、折
耳根,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
省区,在我国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及西藏也有分布,
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及湿地草丛中[2~6]。临
床实践证明,蕺菜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镇痛、
止咳、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
的植物 [7~11]。 蕺菜因其特殊的腥香味和润肺化痰等
作用而被贵州人所喜食,已成为由野生转为人工栽
培的蔬菜作物,人工栽培的蕺菜生长周期短、地下茎
粗壮、地上茎叶鲜嫩、纤维含量少、淀粉含量高,受
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12,13]。
近年来关于蕺菜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
其栽培技术、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和临床
应用几个方面 [8~10],其中,复方鱼腥草片、鱼腥草滴
眼液和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已取得满意效果 [14,15]。 目
前众多针对蕺菜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其田
间管理方法,如合理密植、巧施肥料、勤管雨水、细
心除草等方面,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各栽
培因素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少见报道。本试验采用
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比较蕺菜茎段
节数、栽植株距、覆土深度对蕺菜地下茎茎节发芽的
影响,分析各因素与相应指标的关系,找到各因素
影响指标的规律; 分析各因素影响指标的主次,找
到主要影响因素;筛选出最佳的栽培因素组合,为进
一步完善蕺菜的栽培措施、提高蕺菜的产量和品质提
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新鲜的蕺菜地下茎段。
1.2 试验方法
为了解蕺菜茎段播种后的幼苗生长情况,进一
步提高蕺菜的播种出苗率、产量和品质,特采用正
交试验设计法,考察蕺菜茎段的茎节数、栽植株距
和覆土深度这 3 个因素及其 3 个水平对茎段发芽
的影响,试验方案见表 1。
将准备好的蕺菜茎段栽植于贵州大学农学院
蔬菜教学科研基地的塑料大棚内,栽植后进行常规
田间管理,每处理设 3次重复。
2011年 4月 27日,每处理随机选取 10株蕺菜
茎段测定其出芽数、幼苗鲜质量;将随机选取的 10
株幼苗样品混合后, 测定幼苗的 PPO (多酚氧化
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不定根的根系活力。
幼苗 PPO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16],CAT 活性采
用紫外吸收法测定, 幼苗不定根的根系活力采用
TTC法测定[17]。 分别用 Excel 软件和 DPS 软件进行
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摘 要:以蕺菜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比较播种茎段的茎节数、栽植株距和覆土深度 3 个因素及其 3 个水
平对蕺菜地下茎茎节发芽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栽培因素组合。 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蕺菜茎段出芽数、鲜苗质量、幼
苗根系活力和幼苗 CAT 活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播种蕺菜茎段的节数,其次为覆土深度,栽植株距的影响最小;影响幼
苗 PPO 活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播种蕺菜茎段的覆土深度,茎节数的影响次之。筛选出的最佳栽培因素组合为茎段节数
4 节、栽植株距 9 cm、覆土深度 10 cm。
关键词:蕺菜;正交试验;茎节;发芽
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学术版)
2011(22):36-38
DOI:10.3865/j.issn.1001-3547.2011.22.014
36- -
A1B1C1 3.0 0.446 0.099 5.32 5.29
A1B2C2 6.3 0.662 0.114 11.39 8.62
A1B3C3 2.0 0.266 0.126 16.56 3.18
A2B1C2 8.0 0.924 0.136 18.27 14.46
A2B2C3 5.0 0.680 0.138 21.28 6.21
A2B3C1 7.7 0.858 0.132 15.61 9.24
A3B1C3 8.0 0.964 0.162 25.70 8.83
A3B2C1 8.7 0.974 0.186 21.33 11.70
A3B3C2 11.3 1.134 0.242 34.46 18.88
处理
组合
出芽数
个
鲜苗质量
g
根系活力
mg·g-1·h-1
CAT 活性
mg·g-1·min-1
PPO 活性
mg·g-1·min-1
表 2 蕺菜茎段发芽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 2 的结果可知,处理组合 A3B3C2的蕺菜茎
节出芽数最多,为 11.3个;鲜苗质量最大,为 1.134 g;
幼苗根系活力、CAT 活性、PPO 活性最强, 分别为
0.242 mg·g-1·h-1、34.46 mg·g-1·min-1、18.88 mg·g-1·min-1。
茎段发芽数随着每个茎段节数和栽植株距的增加
而增多; 幼苗根系活力、CAT 活性随着每个茎段节
数增加和栽植株距的增大而增强;鲜苗质量随着每
个茎段节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栽植株距的增大而
减小, 但差异不显著;PPO 活性随着每个茎段节数
的增加而增大,且覆土深度为 10 cm对应的 PPO活
性测定值最大。
由表 3 可知,出芽数、苗鲜质量、幼苗根系活
力、CAT 活性的极差表现为 RA>RC>RB,说明影响
出芽数、鲜苗质量、幼苗根系活力、CAT 活性的最主
要因素是蕺菜茎段的茎节数, 覆土深度的影响次
之,栽植株距的影响最小。 PPO 活性的极差表现为
RC>RA>RB,说明影响幼苗 PPO活性测定值的最主
要因素是蕺菜茎段栽植的覆土深度,茎节数的影响
次之,栽植株距的影响最小。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蕺菜茎段出芽数、苗鲜
质量、根系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蕺菜茎段的茎节数,
覆土深度的影响次之,栽植株距的影响最小。 随着
每个茎段节数和栽植株距的增加,茎段发芽数、幼苗
鲜质量和根系活力也增加; 茎段覆土深度为 10 cm
A1B1C1 2 5 5
A1B2C2 2 7 10
A1B3C3 2 9 15
A2B1C2 3 5 10
A2B2C3 3 7 15
A2B3C1 3 9 5
A3B1C3 4 5 15
A3B2C1 4 7 5
A3B3C2 4 9 10
水平组合 A:茎段节数/节 B:栽植株距/cm C:覆土深度/cm
表 1 蕺菜茎段栽植的试验方案
B 6.00 0.753 0.131 16.43 8.84
C 5.00 0.636 0.139 14.09 6.10
极大均值
A 9.23 1.024 0.196 27.16 13.17
B 7.00 0.778 0.167 22.21 10.43
C 8.22 0.907 0.164 21.38 13.99
极差(R)
A 5.46 0.566 0.083 16.07 7.48
B 1.00 0.025 0.035 5.78 1.58
C 3.22 0.271 0.025 7.29 7.89
极小均值
A 3.77 0.458 0.113 11.09 5.69
出芽数
个
鲜苗质量
g
根系活力
mg·g-1·h-1
CAT 活性
mg·g-1·min-1
PPO 活性
mg·g-1·min-1
表 3 蕺菜茎段发芽的正交试验统计分析结果
项目 因素
2011 年 11 月下半月刊(学术版)37- -
时利于茎段出芽和幼苗鲜质量的积累,幼苗根系活
力也较强。 影响幼苗 CAT 活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蕺
菜茎段的茎节数,覆土深度的影响次之;影响幼苗
PPO 活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蕺菜茎段栽植的覆土深
度,茎节数的影响次之。随着每个茎段节数的增加,
幼苗 CAT活性和 PPO活性也增大。试验筛选出最佳
栽培因素组合为:每个栽培茎段节数为 4 节、栽植
株距为 9 cm、覆土深度为 10 cm。
参考文献
[1] 刘国庆.鱼腥草栽培技术[J].农业百事通,2010(22):39-40.
[2] 何树海.鱼腥草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3(11):18.
[3] 周日宝,高静,童巧珍,等.鱼腥草不同品系质量的比较研
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6):27-29.
[4] 马成亮,赵光强 .鱼腥草的栽培与利用 [J].特种经济动植
物,2002(1):41.
[5] 缪存明 .鱼腥草的利用价值及人工高产栽培技术 [J].栽培
技术,2008(6):10-11.
[6] 曾红艳,蒋丽娟,张英超 .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J].植
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3):50.
[7] 顾静蓉,冯莉莉,罗建伟,等.鱼腥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
用新进展[J].海峡药学,2006,18(3):121-122.
[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S].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0:208.
[9] 黄世琼,尚礼娥.药用植物鱼腥草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
卫生,2010(19):2 953-2 954.
[10] 吴德峰 .鱼腥草药用价值及其开发前景 [J].福建畜牧兽
医,2002(2):15-17.
[11] 李爽,于庆海,初正云.合成鱼腥草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
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5):442.
[12] 徐淑元.鱼腥草简介[J].广西园艺,2003(3):15-16
[13] 于淑玲,李瑞国 .芳香特菜——鱼腥草的开发利用 [J].特
种经济作物,2004(8):35.
[14] 何士敏,方平,郭利佳.鱼腥草抗氧化成份的研究[J].西南
农业学报,2009(3):625-631.
[15] 李下平 .鱼腥草的研究进展[J].基层中药杂志,2001(3):
1-2.
[16] 乔富廉.植物生理学实验分析测定技术[M].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2:98-99.
[17] 邹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168-169.
Effects of Node Numbers, Planting Space and Planting Depth on
Germination of Houttuynia cordata Stem Nodes
XU Wen, WANG Jitao
(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
Abstract: Taking Houttuynia cordata as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factors (the stem node amounts, planting space
and planting depth in soil) and their three levels on the germination of H. cordata stem nodes were compared by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to screen out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cultivation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em
node amounts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stem germination, seedling fresh weight, seedling root vigor and CAT activity
of H. cordata, the factor planting depth taking the second place, and the planting space was the least affecting factor. The
planting depth of the stem was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 on the PPO activity of seedlings, and the factor the stem node
amounts took the second plac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cultivation factors was as follows: the stem node number was 4,
with the planting space of 9 cm and planting depth of 10 cm.
Key words: Houttuynia cordata; Orthogonal experiment; Stem node; Germination
2011/22 须文,等.茎节数、株距和覆土深度对蕺菜茎段发芽的影响
更正:
本刊 2011 年 10 月(学术版)总第 298 期,《青花菜—慈姑/荸荠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一文,青花菜的
良种选用应为绿洲、蔓陀绿、优秀、绿带子等品种,青花菜每 1 hm2的用种量应为 250 g。 由于编校工作的疏
漏,给作者和广大读者带来不便,敬请原谅!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