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蒟(Piper hancei)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全 文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2): 608-613 http://www.jeesci.com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jeesci.com
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2008BAJ10B0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B60101034;2008A060207017);佛山市高明区科技计划项目
(2007N03)
作者简介:简曙光(1972年生),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植物生态学。E-mail: jiansg@scbg.ac.cn
收稿日期:2009-01-09
山蒟(Piper hancei)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简曙光 1,李玲 1, 2,张倩媚 1,卢琼 3,叶育石 1,任海 1*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 广州 51065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3. 佛山市高明区园林管理处,广东 佛山 528500

摘要:山蒟(Piper hancei)是一种有较高园林绿化价值的常绿藤本植物,通过样地调查及相关数据分析,对山蒟的形态解
剖学、生理生态学、营养元素含量等生态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蒟喜阴湿环境,耐贫瘠,适合在酸性赤红壤上
生长,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适中或较弱的溪涧边、林下、树干或岩石上。其平均光合速率为 4.07 μmol·m-2· s-1,
气孔导度为 0.23 mol·m-2·s-1,蒸腾速率为 3.87 mmol·m-2· s-1。山蒟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植株体内加权平均养分含量为 N
2.00%、P 0.20%、K 2.11%、Ca 0.94%、Na 0.05%、Mg 0.15%,其中叶片的 N、K和 Ca含量最高,枝的 P和Mg含量最高。
山蒟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有利于其快速生长、覆盖、吸附攀援和适应环境。研究结果将为山蒟的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重
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蒟;藤本;生态生物学特征;园林绿化;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Q9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09)02-0608-06
山蒟(Piper hancei Maxim.)又名山蒌,为胡
椒科(Piperaceae)一种多年生常绿木质藤本植物,
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广东各地常见,生于山地
溪涧边,密林或疏林中,攀援于树上或石上,长数
至 10 余米。山蒟主要用于入药,有行气止痛,祛
风消肿之功效,能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膝无力、咳
嗽气喘等;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主要是有关化学成分
及药用价值方面[3-5]。山蒟生长及攀附能力强,能在
较短时间内形成对树干等物体的覆盖,是我国热
带、亚热带地区少有的具有较高园林绿化价值的藤
本植物,在城市立体绿化,特别是立柱及高架桥墩
绿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目前国内外对
山蒟生态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基本空白,这为其引
种、栽培及开发利用带来困难。本文通过对山蒟的
群落学、形态解剖学、生理生态学、营养元素含量
等生态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为其引种、栽培、繁
殖及在城市立体绿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由于
目前对藤本植物生态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还未见报
道,本文对山蒟生态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可以为开展其它藤本植物的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及方法
1.1 植物材料
本实验分别在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阳春
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进行,
测定生理生态指标的材料取自华南植物园内引种
栽培山蒟植株,群落结构、营养元素含量、形态指
标和叶面积指数测定的材料取自阳春鹅凰嶂自然
保护区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山蒟植株。
1.2 研究地区生境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
东 经 112°3039~112°3341 , 北 纬 23°0921~
23°1130,总面积 1 155 hm2。保护区内大部分属山
地丘陵地貌,海拔 200~500 m,最高峰为 1 000.3 m。
本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 20.9
℃,年均降雨量为 1 956 mm,年相对湿度 81.5%。
土壤为发育于砂页岩母质的赤红壤,土层厚 60~90
cm,表土有机质含量 2.94%~4.27%。植被类型主要
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的阳春
市西南部,位于东经 111°2129~111°3603,北纬
21°5036~21°5840。年平均气温 21.7 ℃,年积温
7 000~8 000 ℃,最冷月平均温 13 ℃,年极端最低
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为 1.5 ℃和 38.2 ℃;年平均降
雨量 3 428.9 mm;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达
80%[4]。土壤主要为红壤和山地黄壤,表层土壤含
沙量较高,pH 值在 4~6 之间,土层较深厚,有机质
含量较高;植被类型主要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灌丛等为辅,优
势种为樟科、壳斗科、桃金娘科、山矾科、茜草科
和山茶科等[5]。
中国科学园华南植物园位于东经113°17,北纬
23°8,海拔8~200 m,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
处广东省广州市东北郊龙眼洞附近。年平均气温
21.9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4 ℃,最冷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09.02.063
简曙光等:山蒟(Piper hancei)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609
月(1月)平均气温仍在13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
1 689.3~1 876.5 mm , 年 平 均 日 照 时 数 为
1 875.1~1 959.9 h,年太阳总辐射量 105.3~109.8
kcal·cm-2。
1.3 研究方法
1.3.1 形态学特征
平均节间距、枝角、每株枝条数、每枝条着叶
数采用常规方法,各取 4 株同龄植株进行测量[6]。
叶片结构通过制片在显微镜下完成[7-8]。
1.3.2 生理生态学指标
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测定采用美国 LI-COR
公司产 LI-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选择晴
朗无风的天气(2008年7月5日),从 8:00~18:00每隔
2 h测定 1次(数据取重复 4次的平均值);叶片含
水量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9];叶面积指数采用美国
LI-COR公司产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量[9]。
1.3.3 群落学调查
在野外有山蒟分布的地方,选取山蒟个体数量
较多、分布较集中、有代表性的种群进行样方(5
m×5 m)调查。调查样方内的所有植物的种类,并
测记各个样方内山蒟的生长状况,各个样方的样方
内、附近林下及空旷地带的温度、湿度和郁闭度。
温度和湿度用温湿度计测定,郁闭度采用美国
LI-COR公司产的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
1.3.4 植株营养元素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在野外采取有代表性的新鲜植物样品按叶、
枝、根分开,称重,带回实验室用 60 ℃烘干测定
含水量。干样品磨碎后通过 80 目筛后用酸消化,
其中全 N用自动离子分析仪测定,全 P采用钼比色
法测定,K、Na、Ca和Mg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6]。在各个野外山蒟种群样方内采集 0~30 cm的混
合土壤样品,,风干,研细;一份通过 20目筛,用
PH211酸度离子测定仪进行pH值测定(土∶水=1∶
5),另一份通过 200目筛,用自动离子分析仪进行
全 N养分测定[8]。
1.3.5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和作图均采用 Excel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征
山蒟为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除花序轴和苞片
柄外,其余均无毛;茎、枝具细纵纹,节上生根;
叶纸质或近革质,卵状披针形、心形或椭圆形,少
有披针形,长6~12 cm,宽2.5~9 cm,顶端短尖或渐
尖,基部渐狭或楔形,有时钝,通常相等或有时略
不等;叶脉5~7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1~3 cm从中
脉发出,弯拱上升几达叶片顶部,如为7脉时,则
最外1对细弱,网状脉通常明显;叶柄长5~12 mm;
叶鞘长约为叶柄之半。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
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6~10 cm,直径约2
mm,总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略长,花序轴被毛;苞
片近圆形,直径约0.8 mm,近无柄或具短柄,盾状,
向轴面和柄上被柔毛;雄蕊2枚,花丝短。雌花序
长约3 cm,果期略延长;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但
柄略长;子房近球形,离生,柱头4或稀有3。浆果
球形,黄色,直径2.5~3 mm。花期3-8月[10]。
通过实地观察及引种栽培发现,山蒟生长或覆
盖于地面的叶子多为心形,长6~10 cm,宽5~9 cm;
攀附于树干或其他物体之上的叶子多为卵状披针
形,长6~12 cm,宽2.5~4.5 cm。山蒟喜阴湿环境(特
别是幼苗期),忌强光,耐贫瘠,耐修剪,对土壤
要求不高,在潮湿、肥沃的赤红壤上生长最佳。山
蒟具有特化的攀援方式,既可以依靠特化的不定根
吸附在其他物体或树干上攀援向上生长,也可以覆
盖地面生长,通过不定根进入土壤吸收营养及水
分,短时间即可形成覆盖。山蒟的枝叶在向上攀援
生长时枝角较覆盖地面生长的大,这有利于其竞争
到更多的光照。
2.2 形态解剖学特征
禾雀花(Mucuna birdwoodiana)、艳桢桐
(Clerodendrum splendens)在华南植物园的生长及
栽培环境与山蒟相近,因此将三者的形态学指标进
行比较(表1)。由表1可知,山蒟的平均节间距、
栅栏组织厚、平均叶面积、单位叶面积干重、脉岛
数均小于艳桢桐和禾雀花,而平均每株枝条数、小
脉间距、栅皮比均大于艳桢桐和禾雀花;其枝角、
叶厚度、单位叶面积干重、下表皮气孔数居于二者
之间。艳桢桐则是阳生性植物,禾雀花和山蒟都是
中等偏阴生性植物,当处于弱光照或中度光的环境
下,山蒟和禾雀花通过其数量多的枝条和叶片来增
加对光的吸收。与禾雀花相比,山蒟具有更小的节
间距,更多的枝条和叶片,可更多地竞争到光照,
从而有效转化为生物量,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2.3 生理生态学特征
对山蒟进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
间 CO2 浓度(Ci)、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的测定可
见:山蒟平均光合速率为 4.07 μmol·m-2·s-1,蒸腾速
率为 3.87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WUE)为
1.68 μmol·mmol-1,气孔导度为 0.23 mol·m-2·s-1。
如图 1所示,净光合速率在 8:00为全天最低,
此段时间光合有效辐射(Par)低,光合作用最弱,此
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增加,山蒟
的净光合速率迅速升高,至 12:00 达到最高值,
之后逐渐降低,无明显“午休”现象,这表明山蒟对
午间强光照和高温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610 生态环境学报 第 18卷第 2期(2009年 3月)
山蒟叶片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过 程相似,净光合速率高时蒸腾速率也高,无稳定的
表 1 山蒟、禾雀花和艳桢桐的形态解剖学比较
Table 1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among Piper hancei, Mucuna birdwoodiana and Clerodendrum splendens
指标 山蒟 Piper hancei 禾雀花 1) Mucuna birdwoodiana 艳桢桐 1) Clerodendrum splendens
平均节间距/cm 6.8±1.3 12.6±3.8 14.8±2.7
枝角/(°) 55.5±13.3 47.4±17.1 70.3±5.2
平均每株枝条数 56.5±9.5 22.3±3.9 9.8±2.1
每枝条着叶数 13.3±6.14 13.1±9.0 14.5±2.9
着叶描述 整株分布 整株分布 整株分布
单位叶面积干重/(mg DW·cm-2) 3.3±0.7 7.9±1.0 5.5±1.6
平均叶面积/cm2 29.0±6.5 40.4±12.4 58.6±37.9
叶厚度/μm 210.1±49 410±170 202.5
栅栏组织厚/μm 15.0 60.0 50.0
小脉间距/μm 410 151 280
下表皮气孔数/(No·mm-2) 40 13 166
栅皮比 17.2 8.1 11.2
脉岛数/(No·mm-2) 1.3 17.1 6.2
注:1) 本文测定结果。


































图 1 山蒟叶片的光合有效辐射、叶片温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Fig. 1 Diurn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Par), leaf temperature (Tl),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transpiration rate (Tr),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0
300
600
900
12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时间 Time






Pa
r/
( μ
m
ol

m
-2
•s
-1
)
10
20
30
40
5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时间 Time




Tl
/(

)
0
2
4
6
8
10
12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时间 Time





Pn
/(
μm
ol

m
-2
•s
-1
)
0
2
4
6
8
1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时间 Time




Tr
/(
mm
ol

m-
2 •
s-
1 )
0
0.2
0.4
0.6
0.8
1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时间 Time




G
s/
(m
ol

m
-2
•s
-1

0
2
4
6
8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时间 Time






WU
E/

mo
l•
mm
ol
-1

简曙光等:山蒟(Piper hancei)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611
高峰期。这是由于光照增加了大气温度和叶温,气
温的提高能增强水分蒸发速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现比较一
致的趋势,最大值在 12:00 左右,此时气孔开度
最大,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和蒸腾速率的加快。
午后气孔导度逐渐下降,导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同时下降。随着水分散失的增多,气孔导度的迅速
降低又能减少植物水分的过度散失。
山蒟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随其光合和蒸腾
的日变化呈现倒单峰型曲线变化。日出后随着光合
有效辐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增加,但此时相对湿
度较大,温度较低,蒸腾速率较小,山蒟叶片光合
速率的增幅大于蒸腾速率的增幅,WUE 在 8:00
左右达到最大值;当净光合速率超过一定强度后,
光合速率的增幅小于蒸腾速率的增幅,WUE 逐渐
下降,在 16:00左右降到谷底;以后又逐渐上升。
此时光合有效辐射很小,但蒸腾更小。
2.4 群落学特征
山蒟主要分布于光照较弱的山地溪涧边,密林
或疏林中,攀援于树上或石上,群落结构具较强的
次生性质。山蒟主要呈零星分布,极少集中成片分
布。样地调查表明,山蒟各个种群的群落结构及生
境基本相似,群落内郁闭度为 0.30~0.60,光照太强
或太弱均难以生长。山蒟在群落内的盖度为
5%~25%,与山蒟伴生的主要物种有鸭脚木
( Schefflera octophylla)、单穗鱼尾葵(Caryota
monostachya)、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
水同木( Ficus fistulosa)、柏拉木( Blastus
cochinchinensis)、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
山椒(Uvaria grandiflora)、假鹰爪(Desmos
chinensis)、紫玉盘(Uvaria macrophylla)乌材
(Diospyros erianth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
等,林下主要有楼梯草(Elatostema involucratum)、
三羽新月蕨(Pronephrium triphyllum)、渐尖毛蕨
(Cyclosorus acuminatus)和半边旗(Pteris semip-
innata)等。山蒟通常攀附于其它植物树干之上,
或覆盖在地面及潮湿的石头上。
山蒟的群落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山蒟样方内
的温度和湿度介于密林中和附近空旷处之间,与附
近密林中较相近,表明山蒟适合在环境较潮湿,郁
闭度适中的环境中生长。在郁闭度极高的密林中及
郁闭度极低的林外空地,山蒟均难以生长。山蒟适
宜生长的环境郁闭度在0.30~0.60之间,湿度约为
50%~80%。山蒟生长地区的土壤以赤红壤为主,土
壤含水量为(26.64%±2.07)%,pH值为3.64±0.08,全
N含量为(0.31±0.02)%。
2.5 营养物质分布及其利用
山蒟植株平均含水量为72.4%,各营养器官总
营养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以下同)如表3所示。
叶片总营养元素含量最高,根其次,枝最低。植株
加权平均养分含量(即整个植株磨碎混匀后测定结
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全K(2.11%),全N(2.00%),
Ca(0.94%),全P(0.20%),Mg(0.15%),全Na
(0.05%);就各营养器官来说,叶片的全K、全N和
Ca含量最高,枝的全P和Mg含量最高,这些特点有
利于山蒟的生长、吸附攀援、光合作用及适应环境。
3 讨论与结论
山蒟为常绿木质藤本,多生长于光照较弱的山地
溪涧边,密林或疏林中,攀援于树上或石上,适合生
长于湿度较大,郁闭度适中的环境,但在光照较强的
环境也能生长一段时间。多数植物在人为干扰情况下
多数生长较差甚至死亡,而山蒟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的森林边缘、溪涧边、村旁,甚至路边物体上也能较
好地生长,显示出其对多变生境的强适应能力,在城
市园林绿化,特别是立柱或桥墩绿化中具有较好的应
用前景。山蒟既可以依靠不定根吸附树干或其它支持
物进行攀援生长,也可以覆盖地面、石头或在其他物
体之上生长,这使其能充分利用空间,竞争到更多的
表2 山蒟的群落学特征
Table 2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Piper hancei in the field
样方位置及生境 经纬度及海拔 对比生境 温度/℃ 湿度/% 郁闭度 生长状况
山蒟样方内 23.5 75.9. 0.32
附近林中 23.0 75.2 0.53
鼎湖山
飞水潭边林下
23°10.386 N
112°32.524 E
H 48.0m 林外空地 24.5 60.5 0.15
盖度约25%,山蒟攀附在树上,林外无分
布,叶多为卵状披针形
山蒟样方内 24.0 76.0 0.38
附近林中 23.5 74.0 0.65
鼎湖山
旅行社后林下岩石旁
23°10.219 N
112°32.698 E
H 46.0m 林外空地 26.0 63.1 0.16
盖度约10%,山蒟攀附在岩石及树上,叶
多为心形,少卵状披针形
山蒟样方内 21.8 78.0 0.45
附近林中 21.5 70.0 0.71
鼎湖山
老鼎河沟边林下
23°9.597 N
112°32.024 E
H 61.0m 林外空旷处 24.5 63.1 0.15
盖度约10%,山蒟主要生长在溪涧边地面
及石头上,少量攀附在树上,叶心形
山蒟样方内 24.0 75.0 0.35
附近林中 23.0 76.0 0.72
鹅凰嶂保护区
路边次生林下
21°54.021 N
111°29.574 E
H 194.0m 林外空旷处 25.5 55.5 0.10
盖度约20%,山蒟多生长在疏林下地面;
叶多为卵状披针形及心形

612 生态环境学报 第 18卷第 2期(2009年 3月)
光照,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植物叶片栅栏组织厚度与抗寒能力呈正相
关[11]。山蒟叶片及栅栏组织厚度一般,表明其耐寒
能力一般,仅适合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进行引种栽培。山蒟的节间距小、分枝多、叶片多、
栅栏组织较薄,这些特点均有利于其增加对光的吸
收,从而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山蒟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日变化
且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这表明山蒟虽然不是阳生
性植物,但对午间强光照和高温条件也具有较好的
适应能力,这有利于其积累生物量并向上生长。在
水分充足的生长条件下,山蒟可以维持较高的蒸腾
速率,这是其对光合系统的一种保护措施。
植物气孔是光合作用过程中 O2和 CO2进出及
水分散失的门户,气孔导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光合作
用和蒸腾作用[12]。山蒟的高光合速率、蒸腾作用和
气孔开闭对水分的灵敏控制等表明其对强光照和
高温具一定的适应性,但与其它已被广泛利用的园
林绿化攀援植物相比[13],山蒟在光合作用方面无明
显优势。野外观察发现,山蒟多在郁闭度适中的环
境中生长,光照过强会使其难以生长,叶片变小而
卷缩;但过于荫蔽又不利其进行光合作用,甚至无
法生长。因此,引种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光照强度及
湿度的控制。
植物营养元素含量体现植物在一定生境条件
下吸收和利用营养元素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植物的生长状况[14]。植物体中 N和 P是重要的结
构组成元素,N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提高光合作
用;P 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及新器官形成的能力,
并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能力;K虽然不是植物结构
组分元素,却是植物生理活动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Ca、Mg 则主要与蒸腾
作用相关[15]。山蒟具有数量多的分枝及叶片,其叶
片中 N、K 和 Ca 的含量最高,这有利于山蒟的生
长、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而枝部 P含量最高则有
利于其根系发育及新器官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其向
上生长、吸附攀援及适应环境。此研究结果在栽培
及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引种栽培和用于
立体绿化过程中应该适量增加 N和 P元素的供应,
以促进山蒟的生长、吸附攀援及适应环境。与已研
究的一些植物相比[6,16-18],山蒟植株总营养元素含量
较高。山蒟通常生长于林缘地带,土壤一般较为贫
瘠,这一方面表明山蒟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
另一方面也表明山蒟较粗生,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好。
综上所述,山蒟喜阴湿环境,耐贫瘠,适合在
郁闭度适中的环境,及潮湿、肥沃的酸性土壤上生
长;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日变化且呈
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既
可以依靠特化的不定根吸附在其他物体或树干之
上攀援,也可以覆盖地面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境适
应能力。山蒟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有利于其快速生
长、覆盖、吸附攀援和适应环境。因此,山蒟用于
城市园林绿化,特别是高架桥桥墩或立柱绿化等立
体绿化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引种、栽培、繁殖
及用于城市立体绿化时,应尽量营造郁闭度适中
(0.3~0.6)的阴湿环境,并用酸性土壤种植,适当
加施N、P、K复合肥。

致谢:感谢陈少微老师协助植物养分分析,户桂敏
协助生理生态指标测定,杨兴玉协助叶片表皮形态
和结构观测,刘楠对文稿提出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 韩桂秋, 魏丽华, 李长龄, 等. 石南藤、山蒟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
鉴定[J]. 药学学报, 1989, 24(6): 438-443.
HAN Guiqiu, WEI Lihua, LI Changling, et al. The isolation and iden-
tification of PAF inhibitors from Piper wallichll (Miq.) Hand-Mazz
and P. hanchi Maxim[J]. Acta Pharmacheutica Sinica, 1989,
24(6):438-443.
[2] 周亮, 杨峻山, 涂光忠. 山蒟化学成分的研究(Ⅰ)[J]. 中草药, 2005,
36(1): 13-15.
ZHOU Liang, YANG Junshan, TU Guangzhong. Chemical compo-
nents of Piper hancei( )Ⅰ [J].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5, 36(1): 13-15.
[3] 枉前, 曹健, 葛勤, 等. 山药提取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中国药房, 2005, 16(18): 1382-1384.
WANG Qian, CAO Jian, GE Qin, et al. The effect of Piper hancei ex-
tract on the atherosclerosis of rabbits[J]. China Pharmacy, 2005,
16(18): 1382-1384.
[4] 申仕康, 马海英, 王跃华, 等 . 濒危植物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 T. Chang)自然种群结构及动态[J]. 生态学报, 2008,
28(5): 2405-2412.
表3 山蒟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
Table 3 Nutrient content in different organs of Piper hancei w/%, mean ± SD
器官 全N 全P 全K Na Ca Mg 平均值
叶 2.14±0.04 0.18±0.02 2.71±0.21 0.06±0.01 1.42±0.31 0.15±0.03 1.11±0.10
枝 1.76±0.13 0.24±0.08 2.02±0.25 0.04±0.01 0.60±0.04 0.19±0.23 0.81±0.12
根 2.10±0.20 0.17±0.03 1.59±0.13 0.06±0.01 0.80±0.05 0.10±0.01 0.89±0.07
平均值 2.00±0.13 0.20±0.04 2.11±1.20 0.05±0.01 0.94±0.13 0.15±0.09 0.91±0.27

简曙光等:山蒟(Piper hancei)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613
SHEN Shikang, MA Haiying, WANG Yuehua, et al.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natural population of the endangered plant Euryodendron
excelsum H T Cha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5):2405-2412.
[5] 王发国, 叶华谷, 叶育石. 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
保育[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5(1): 77-79.
WANG Faguo, YE Huagu, YE Yushi. The resource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Ehuangzhang Nature Reserve,
Guang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 25(1): 77-79.
[6] 任海, 彭少麟, 戴志明, 等. 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的生态生
物学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12): 1529-1532.
REN Hai, PENG Shaolin, DAI Zhiming, et al. Ecological and bio-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kstroemia indica[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 13(12): 1529-1532.
[7] DUNCAN WG. Leaf angles, leaf area, and canopy photosynthesis[J].
Crop Science, 1971, 11: 482-485.
[8] 任海, 彭少麟, 孙谷畴, 等, 广东中部两种常见灌木的生态学比较
[J].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4): 386-392.
REN Hai, PENG Shaolin, SUN Guchou, et al. The ecological com-
parison of Psychotria rubra and Rhodomyrtus tomentosa in South
China[J]. Acta Phytoecologics Sinica, 1997, 21(4): 386-392.
[9] 巩合德, 杨国平, 张一平, 等. 哀牢山 4 类植物群落叶面积指数比
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5(3): 34-36.
GONG Hede, YANG Guoping, ZHANG Yiping, et al. Comparison of
leaf area index of four type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Ailao Moun-
tain[J].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35(3):34-36.
[10] 程用谦.中国植物志:胡椒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0(1):60-61.
CHEN Yongqia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Piperacea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2, 20(1): 60-61.
[11] SUN J. High light effects on CO2 fixation gradients across leaves[J].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1996, 19: 1261-1271.
[12] 张文标, 金则新, 柯世省, 等. 木荷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
子相关性分析[J]. 广西植物, 2006, 26(5): 492-498.
ZHANG Wenbiao, JIN Zexin, KE Shisheng, et al. Diurnal photosyn-
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chima superb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nvi-
ronment[J]. Guihaia, 2006, 26(5): 492-498.
[13] 林植芳, 吴彤, 孔国辉, 等. 8种城市绿化攀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
分关系特性[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7, 15(6): 473-481.
LIN Zhifang, WU Tong, KONG Guohui, et al. Photosynthesis and
water relations in eight urban landscape climbing plants[J].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2007, 15(6): 473-481.
[14] 刘鹏, 郝朝运, 陈子林, 等. 不同群落类型中七子花器官营养元素
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 土壤学报, 2008, 45(3): 304-312.
LIU Peng, HAO Chaoyun, CHEN Zilin, et al. Nutrient element distri-
bution in organs of Heptacodium miconioides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il nutrients[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8,
45(3): 304-312.
[15] 潘瑞炽. 植物生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31-32.
PAN Ruizhi. Plant Physiolog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79: 31-32.
[16] 陈有志, 庞新华. 龙眼叶片矿质营养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 2002,
31(2): 37-39.
CHEN Youzhi, Pang Xinhua. Nutritive elements in foliage of Dimo-
carpus longan[J]. Journal of Fruit Tree in South China, 2007,
24(2):240-245.
[17] 黄敏玲, 叶秀仙, 陈诗林, 等. 鹤望兰叶片矿质营养特征及配方肥
对其生长开花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6): 652-655.
HUANG Minling, YE Xiuxian, CHEN Shili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nutrition and influence of formula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and
blossoms of Strelitzia reginae[J].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 2007, 29(6): 652-655.
[18] 许方宏, 张倩媚, 王俊, 等. 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
的生态生物学特性[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1): 306-309.
XU Fanghong, ZHANG Qianmei, WANG Jun, et al.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18(1): 306-309.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iper hancei

Jian Shuguang 1, Li Ling1, 2, Zhang Qianmei1, Lu Qing3,Ye Yushi1, Ren Hai1*
1.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Botanical Garden,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Landscape Management Agency of Gaoming District, Foshan Municipality,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Piper hancei is an evergreen vine species with good ornamental value in landscape greening. The studies on the morpho-
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of P. hancei showed that this species mainly distribute
under forest, on the trunk and stone, or along rivulet side with moderate to shady condition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It prefers
to grow on the fertile, acidic lateritic red soil, under shady and humid condition in the field, and can grow well on impoverished soil.
The average photosynthetic rate,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ranspiration rate of P. hancei were 4.07 μmol·m-2· s-1, 0.023 mol·m-2· s-1
and 3.87 mmol·m-2· s-1, respectively. The weighte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P. hancei were N 2.00%, P 0.20%, K 2.11%, Ca 0.94%,
Na 0.05% and Mg 0.15%, respectively. P. hancei has a high level of nutri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has the highest N, K and Ca
content in leaf, P and Mg content in branch. The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 hancei favored its fast growing, cov-
ering, climbing and adaptability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results are very useful for introduction, cultivati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 hance in landscape greening.
Key words: Piper hancei; vine species;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greening;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