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期间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及理化因子进行研究,分析了苏州河浮游植物现状及水质现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水温、总磷、总氮、CODcr等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均存在临界值,分别为水温15℃、总磷0.6mg·L-1、总氮10mg·L-1、CODcr20mg·L-1.即在苏州河的浮游植物群落恢复中,当理化因子小于其相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临界值时,小球藻的出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高、密度百分比高;而当理化因子大于其相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临界值时,小球藻的出现频率高,密度百分比高,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因此在对苏州河进行生态恢复时,应考虑到各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影响的临界值,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确定水质恢复应达到的目标.
A research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were conducted from Apr. 2005 to May 2006 in Suzhou Creek,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atus and the water quality statu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toplankton and water quality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TP, TN, CODCr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the impact had thresholds which were as follows:water temperature:15℃,TP:0.6 mg·L-1, TN:10 mg·L-1, CODCr:20 mg·L-1.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uzhou Creek, whe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were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s,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 were low, while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were high; whe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were higher than the thresholds,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 were high, while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were low. So the threshold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impacting on phytoplankt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restore the water quality in Suzhou Creek.
全 文 :顾笑迎,由文辉.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恢复的生境条件研究[J]. 生态科学, 2010, 29(1):030-034.
GU Xiao-ying, YOU Wen-hui. Research on the habitat condi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s restoration in Suzhou Creek[J].
Ecological Science, 2010, 29(1):030-034.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恢复的生境条件研究
顾笑迎 1 ,由文辉 2 *
1. 华东师范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062
2. 华东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系,上海 200062
【摘要】 于 2005 年 4 月至 2006 年 5 月期间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及理化因子进行研究,分析了苏州河浮游植物现状及水质
现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水温、总磷、总氮、CODcr 等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均存在临界
值,分别为水温 15 ℃、总磷 0.6 mg•L-1、总氮 10 mg•L-1、CODcr 20 mg•L
-1。即在苏州河的浮游植物群落恢复中,当理化因子
小于其相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临界值时,小球藻的出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高、密度百分比高;而当理
化因子大于其相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临界值时,小球藻的出现频率高,密度百分比高,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
因此在对苏州河进行生态恢复时,应考虑到各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影响的临界值,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确定水质恢复应达
到的目标。
关键词:苏州河;恢复;浮游植物;临界值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0.01.005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0)01-030-05
Research on the habitat condi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s restoration in
Suzhou Creek
GU Xiao-ying1, YOU Wen-hui2
1. Librar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 Dep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A research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were conducted from Apr. 2005 to May 2006 in
Suzhou Creek,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atus and the water quality statu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toplankton and water quality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TP, TN, COD cr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the impact had thresholds which were as follows: water temperature: 15 ℃,TP:0.6 mg•L-1,
TN:10 mg•L-1, CODcr:20 mg•L
-1.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uzhou Creek, whe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were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s,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 were low, while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were high; whe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were higher than the thresholds,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 were high, while the appearance frequency and density percentage of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were low. So the threshold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impacting on phytoplankt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restore the water quality in Suzhou Creek.
Key words: Suzhou Creek; Restoration; Phytoplankton; Thresholds
收稿日期:2009-11-24 收稿,2010-02-20 接受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中心城区河流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06231209)
作者简介:顾笑迎(1982—),女,硕士,从事水域生态研究
*通讯作者
第 29 卷 第 1 期 生 态 科 学 29(1): 030-034
2010 年 2 月 Ecological Science Feb. 2010
1 引言 (Introduction)
生态恢复的含义是恢复被受损生态系统到接近
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
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及有关的物理、化学及
生物学特征[1]。在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同时,
及时了解生态系统状态、生态恢复程度是防治生态
退化的首要前提。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
水体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在这种背景下,许多
关于水生生态恢复的工作不断得到开展,大大促进
了受损水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发展。在水生生态
系统中,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对整个生态系
统具有重要的影响[2]。因此,水生生态系统恢复过
程中对浮游植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此方面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以及以浮游植物为指标来评价水质状况[3-9],或富营
养水体中浮游植物在综合恢复措施下的响应[10-13],
对恢复条件的研究相对较少[14]。
作为流经上海境内的重要河流,苏州河治理根
本目标是恢复该河流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促进物
质迁移、转化途径通畅,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维
护与增加生物多样性,实现良性循环,完善生态服
务功能[15]。
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
从1998~2002年,主要目标为到2000年基本消除苏州
河干流水体的黑臭,基本消除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
的黑带。二期整治工程从2003~2005年,主要目标为
进一步改善苏州河干流水质,干流主要水质指标(化
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等)稳定达到V类水
(景观用水)标准;进一步改善苏州河支流水质,主
要支流基本消除黑臭;苏州河内环线以内初步建成自
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相协调的滨河景观廊道。三期工程
从2006~2010年,主要目标为进一步改善水质,对生
态指标体系和各阶段的生态目标作进一步的研究;对
可加快实现生态目标的生态技术进行研究,为鱼类回
归提供合适的生存场所等[16]。
随着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竣工,基本消除了苏州
河干流水体的黑臭现象,水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本文以以三期整治中的苏州河为例,分析其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现状和水质现状,并耦合两者,分析其间关
系,并研究了这些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恢复的临
界值,为河流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2.1 采样点设置
为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苏州河的真实情况,在设置采
样点的时候考虑到上游、中游、下游以及市区和郊区等
因素,分别设置了赵屯(上游),黄渡(中上游),北新
泾(城乡交接),浙江路桥(下游)4 个样点(图 1)。
淀 浦 河
黄
浦
江
苏
州
河
浜
藻
蕴
江
苏
省
赵屯
黄渡 浙江路桥
北新泾
图 1 苏州河底栖动物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of
zoobenthos in Suzhou Creek
2.2 浮游植物的采集与处理
浮游植物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标本的采集,方法
按《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2]进行、标
本鉴定参照国内外相关工具书进行[17-21]。
2.3 浮游植物的数量测定
数量测定用 0.1 mL 记数框显微记数,每个样品
重复 2-3次,取其平均值。计数框面积是 20×20 mm、
容量 0.1 mL,其内划分横直各 10 行格,共 100 个小
方格。计数方法浮游植物采用的是计数框内 30 个小
方格进行计数,浮游动物采用全片计数。
2.4 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确定
优势种的确定一般由出现频率和密度百分比确
定,由于本文对各月各样点的结果分别进行分析,故
不计出现频率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确定某个种的
密度占该月该点浮游植物总密度的 10%以上,则把该
种定为该月该点的优势种[22]。
1 期 顾笑迎,等: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恢复的生境条件研究 031
呈耋塞耋塑蟹荔黪篓誓一
2.5 理化指标的测定
在采集水样的同时测定水温、总磷、总氮、氨氮、
溶解氧、CODcr 等理化指标,方法按《湖泊富营养化
调查规范》(第二版)[2] 进行,数据分析参照国标《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23]。
3 结果 (Results)
3.1 苏州河水质现状
苏州河水质现状见表 1,从表 1 可以见:CODcr
在Ⅲ~Ⅳ类水之间, NH3-N、TP、TN 则劣于Ⅴ类水。
DO 上 游 达 到 了 Ⅳ 类 水 , 下 游 则 劣 于 Ⅴ 类
(GB3838-2002)[23]。可见,苏州河目前主要的污染
仍为有机污染,尤其是在市区段,有机污染仍然较
严重。
苏州河水质沿程变化较明显,黄渡以上河段为相
对清洁带,北新泾以下为重污染河段,浙江路桥以下
河段为消减河段,污染程度有所缓解。
表 1 苏州河水质现状 (mg•L-1)
Tab1 the water quality of Suzhou Creek
水温
(℃)
DO TN NH4-N TP CODcr
赵屯 20.6 3.1 9.2 6.4 0.9 36.5
黄渡 20.1 3.0 8.8 5.8 0.7 31.6
北新泾 19.4 1.5 9.8 6.5 0.7 35.2
浙江路桥 19.6 1.6 9.7 5.5 0.6 27.7
3.2 浮游植物群落现状
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 173 种。其中蓝藻门
25 种,绿藻门 87 种,硅藻门 38 种,裸藻门 11 种,
黄藻门 5 种,金藻门 6 种,隐藻门 1 种(图 2)。
图 2 苏州河浮游植物各门比例
Fig2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Creek
苏州河浮游植物密度季节变化较大,夏季密度
明显高于其余三季,最高密度出现于 2005 年 8 月的
赵屯,达到 18977 ind.•L-1。(图 3)
图 3 苏州河各浮游植物密度变化
Fig 3 Changes of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in Suzhou
species in Suzhou Creek
苏州河浮游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较复杂,但清
水种较少,主要优势种为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3.3 水质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将苏州河水质各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的种类数
密度、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作相
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与水温,浮游
植物密度与水温、总磷、总氮、CODcr,多样性指数
与 CODcr,丰富度指数与 CODcr,两两之间呈显著
相关,因此,水温、总磷、总氮、CODcr 四个理化
因子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具有较大的影响。
3.4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动态变
化关系
3.4.1 水温
将主要优势种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在不同水温
下的密度百分比取平均值,得出图 4,从图 4 可见,
15 ℃是一个临界值,水温<15 ℃时小球藻的密度百
分比较高,且无梅尼小环藻作为优势种出现,15℃时
小球藻的密度百分比大幅下降,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又
有升高的趋势,15 ℃时梅尼小环藻作为优势种开始
出现,且随着水温的升高其密度百分比逐渐升高。
3.4.2 总磷
分析发现,总磷<0.6 mg•L-1 时,小球藻的密度
蓝藻门
14%
绿藻门
50%
硅藻门
22%
裸藻门
6%
黄藻门
3%
金藻门
4%
隐藻门
1%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20000
A-
05
M-
05
J-
05
J-
05
A-
05
S-
05
O-
05
N-
05
D-
05
J-
06
F-
06
M-
06
A-
06
M-
06
密
度
(i
n
d
•L
-1
)
采样时间
赵屯 黄渡
北新泾 浙江路桥
样点平均
032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29 卷
百分比相对较低,最小百分比 0.11,平均百分比 0.2,
梅尼小环藻在<0.6 mg/L 时作为优势种出现的频率
高,为 61.9%。总磷≥0.6 mg•L-1 时,小球藻的密度
百分比相对较高,最小百分比 0.12,平均百分比 0.3,
而梅尼小环藻作为优势种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仅为
14.3%,且其密度百分比也有下降的趋势。小球藻和
梅尼小环藻的密度百分比变化趋势见图 5。
图 4 不同水温下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的平均密度百分比
Fig4 Different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 and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at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
图 5 不同磷浓度下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的平均密度百分
Fig5 Different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 and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at different P consentration
3.4.3 总氮
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的密度百分比变化见图 6,
由图可见,当总氮<10 mg•L-1 时,小球藻的密度百
分比相对较低,最低为 0.11,平均为 0.22,而梅尼小
环藻作为优势种出现频率在总氮<10 mg•L-1 时较高,
为 69%,且其密度百分也比较高,平均为 0.2。当总
氮≥10 mg•L-1 时,小球藻的密度百分比有明显上升,
最低为 0.19,平均为 0.3,梅尼小环藻作为优势种出
现的频率明显降低,为 23%,且其密度百分比则出现
明显的下降,为 0.14。
3.4.4 CODcr
当 CODcr浓度<30 mg•L
-1时,梅尼小环藻作为优
势种出现的频率较高,为 65.4%,当 CODcr≥30 mg•L
-1
时,梅尼小环藻作为优势种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为
16.7%。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的密度百分比变化如图 7,
从图 7 可以看出,当 CODcr>20 mg•L
-1后,小球藻的
密度百分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且随后随着浓度的升高
其密度百分比变化不显著,而梅尼小环藻的密度百分比
则在 CODcr浓度大于 20 mg/L 后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图 6 不同氮浓度下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的平均密度百分比
Fig6 Different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 and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at different N consentration
图7 不同CODcr浓度下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的平均密度百分比
Fig7 Different density percentage of ChlorellaandCyclotella
meneghiniana at different t CODcr consentration
4 结论与分析 (Conclusion & Analyze)
随着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竣工,基本消除了苏州
河干流水体的黑臭现象,水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16]。
苏州河浮游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较复杂。在一期整
治工程过程中,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颗粒
直链藻、小颤藻、蛋白核小球藻、梅尼小环藻等[23]。
而到本研究进行的三期整治工程中,代表重污染的蓝
藻门优势种小颤藻已不是主要优势种,小球藻和梅尼
小环藻成为主要优势种。说明苏州河的整治工程在一
定程度上使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得到了优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有较
大影响,其中水温、总磷、总氮、CODcr 等对浮游植物
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均存在一定临界值。经过分析发
现,各主要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临界值分别
0
10
20
30
40
0 10 20 30 40
密
度
百
分
比
(
%
)
水温(℃)
小球藻密度百分比
梅尼小环藻密度百分比
0
5
10
15
20
25
30
35
0.2 0.4 0.6 0.8 1
密
度
百
分
比
(
%
)
TP(mg/L)
小球藻密度百分比
梅尼小环藻密度百分比
0
10
20
30
40
5 7 9 11 13 15 17
密
度
百
分
比
(
%
)
TN(mg/L)
小球藻密度百分比
梅尼小环藻密度百分比
0
10
20
30
40
5 15 25 35 45 55
密
度
百
分
比
(
%
)
CODcr(mg/L)
小球藻密度百分比
梅尼小环藻密度百分比
1 期 顾笑迎,等: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恢复的生境条件研究 033
为:水温 15℃,总磷 0.6 mg•L-1,总氮 10 mg•L-1, CODcr
20 mg•L
-1。当理化因子小于某临界值时,小球藻的出
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高、密
度百分比高,大于某临界值时,小球藻出现频率高,密
度百分比高,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
结合主要理化指标对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密度
百分比的影响可以推出,小球藻和梅尼小环藻这两个
主要优势种的密度百分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苏州河水质的恢复状况,即若小球藻密度百分比高且
梅尼小环藻密度百分比低则说明苏州河水质状况较
差,受到较严重的有机污染;若小球藻密度百分比低
且梅尼小环藻密度百分比高则说明苏州河水质有恢
复的迹象,受到的有机污染有所减轻。
在耐有机污染藻类种的排名中,小球藻排 11 名,
得分为 29 分,梅尼小环藻排 14 名,得分为 27 分[25]。
小球藻在排名中较梅尼小环藻靠前,分析的结果也显
示,随着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的升高,小球藻的密度
百分比随之上升,而梅尼小环藻则是随之下降,说明
小球藻较梅尼小环藻更耐有机污染。而一个健康的浮
游植物群落应是耐污种少,密度低,清洁种多,密度
高。相对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而言,梅尼小环藻密度
高,小球藻密度低是一个相对较健康的群落结构,要
恢复到这样的群落结构应充分考虑各理化因子对浮
游植物影响的临界值。各理化因子必须恢复到小于某
一临界值才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的恢复。
程曦等人对淀山湖的研究也表明,水体总氮浓度
超过临界值(3.5 mg•L-1)的频次越多,淀山湖爆发蓝藻
水华的可能性越大[14]。据此推论,理化因子在对浮
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特定的水体(如苏州河、淀
山湖)中确存在临界值,因此在对这样的水体进行生
态恢复时,必须考虑到各理化因子的临界值,综合权
衡各方面因素,确定水质恢复应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Cairns J Jr. The new frontier-rehabilitating damaged
ecosystem[J]. Restoration Ecology, 1988, 1:1-11.
[2] 金相灿,屠清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M]. 北
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239-252.
[3] 刘冬燕,赵建夫,张亚雷,等. 富营养水体生物修复中浮
游植物的群落特征[J].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29(2):177-183.
[4] 吴波,陈德辉,徐英洪,等.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
其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2006,
35(5):64-70.
[5] 郭沛涌,林育真,李玉仙.东平湖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J].海
洋湖沼通报,1997,4:37-42.
[6] 李利强,张建波. 洞庭湖浮游哦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J].
1999, 12(4):14-16.
[7] 钟恒,谢永泉,刘伟灵,等. 用藻类评价铬渣污染水体的
恢复程度[J]. 生态科学, 1993, 2:101-106.
[8] Thomas F C, Micheal R, Meador S D, Porter M Gurtz.
Responses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to a Gradi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the Yakima River Basin[J]. Washingt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0, 6:259-270.
[9] 何国全,韩博平. 飞来峡水库蓄水初期浮游植物组成与数
量的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6):657-662.
[10] 方东,许建华,徐实. 生态工程治理玄武湖水污染效果的
检测与评价[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1, 13(6):36-38.
[11] 陆开宏,姚礼一,周少勤,等. 杭州西湖引流冲污前后浮
游藻类变化及防治富营养化效果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1992, 3(3):266-272.
[12] 刘冬燕,达良俊,由文辉,等.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
级叶绿素 a 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6):963-968.
[13] Sparks R. The Upper Misisipi River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M]. Nat Acad Press. Washington D.C, 1992.
[14] 程曦,李小平. 淀山湖氮磷营养物 20 年变化及其藻类增
长响应[J]. 湖泊科学, 2008, 20(4):409-419.
[15] 刘宝兴,由文辉.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22(3):23-28.
[16] 刘宝兴. 苏州河生态恢复过程中底栖动物的研究[D]. 华
东师范大学. 2007:12.
[17] 胡鸿钧,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80:4-6.
[18] 韩茂森. 淡水浮游生物图谱[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19] 周凤霞,陈剑虹. 淡水微型生物图谱[M].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 2005.
[20] Kormarex J F, B Chlorococcales. In Huber-Pestalozzi
G.(ed.)Das phytoplankton des Susswassers 7/1[M]. Stuttgart
E: Schweizerbart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1983.
[21] Uherkovich G. Die Scendesmus-Arten Ungarns[M].
Budapest: Akademiai Kiado, 1966.
[22] 徐兆礼.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生态特征[J]. 生态学报,
2006, 26(4):1151-1158.
[23] 国家标准局. GB 3838-2002 地表水评价标准[M]. 北京:中
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4] 刘冬燕. 苏州河生态恢复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
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1-2.
[25] 沈韫芬,章宗涉,龚循矩等.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034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29 卷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恢复的生境条件研究
作者: 顾笑迎, 由文辉, GU Xiao-ying, YOU Wen-hui
作者单位: 顾笑迎,GU Xiao-ying(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62), 由文辉,YOU Wen-hui(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
系,上海,200062)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010,29(1)
参考文献(25条)
1.胡鸿钧;魏印心 中国淡水藻类 1980
2.刘宝兴 苏州河生态恢复过程中底栖动物的研究 2007
3.刘宝兴;由文辉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期刊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03)
4.何国全;韩博平 飞来峡水库蓄水初期浮游植物组成与数量的变化[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6(06)
5.Thomas F C;Micheal R;Meador S D;Porter M Gurtz Responses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to a Gradi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the Yakima River Basin 2000
6.钟恒;谢永泉;刘伟灵 用藻类评价铬渣污染水体的恢复程度 1993
7.李利强;张建波 洞庭湖浮游哦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 1999(04)
8.郭沛涌;林育真;李玉仙 东平湖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 1997
9.吴波;陈德辉;徐英洪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6(05)
10.刘冬燕;赵建夫;张亚雷 富营养水体生物修复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 2005(02)
11.金相灿;屠清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1990
12.沈韫芬;章宗涉;龚循矩 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 1990
13.刘冬燕 苏州河生态恢复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2003
14.国家标准局 GB 3838-2002,地表水评价标准 2002
15.徐兆礼 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生态特征[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6(04)
16.Uherkovich G Die Scendesmus-Arten Ungarns 1966
17.Kormarex J F,B Chlorococcales 1983
18.周凤霞;陈剑虹 淡水微型生物图谱 2005
19.韩茂森 淡水浮游生物图谱 1980
20.程曦;李小平 淀山湖氮磷营养物20 年变化及其藻类增长响应[期刊论文]-湖泊科学 2008(04)
21.Sparks R The Upper Misisipi River Restoration of AquaticEcosystems 1992
22.刘冬燕;达良俊;由文辉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 的影响[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3(06)
23.陆开宏;姚礼一;周少勤 杭州西湖引流冲污前后浮游藻类变化及防治富营养化效果评价 1992(03)
24.方东;许建华;徐实 生态工程治理玄武湖水污染效果的检测与评价[期刊论文]-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1(06)
25.Cairns J Jr The new frontier-rehabilitating damaged ecosystem 1988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徐淑庆.徐文立.XU Shu-qing.XU Wen-li 桂林漓江藻类植物生态学研究[期刊论文]-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3)
2. 程谦伟.孟陆丽.易弋.许金蓉 柳江市区段底栖动物的生态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
3. 朱英.顾詠洁.王耘.徐娜娜.ZHU Ying.GU Yong-jie.WANG Yun.XU Na-na 苏州河水文条件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期刊论文]-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4. 许学鹏.向文英.王晓菲 嘉陵江河口段枯水期水质分析[期刊论文]-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0(9)
5. 吴波.陈德辉.吴琼.王全喜.WU Bo.CHEN De-Hui.WU Qiong.WANG Quan-Xi 黄浦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的指示作用[期刊论
文]-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5)
6. 张丽娜.于洪贤.ZHANG Li-na.YU Hong-xian 牡丹江海浪河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评价[期刊论文]-水产学杂志2010,23(1)
7. 陈浒.秦樊鑫.林陶.代先俊.戴晓光.张国敏.CHEN Hu.QIN Fan-xin.LIN Tao.DAI Xian-jun.DAI Xiao-guang.ZHANG Guo-min 乌江主要
支流夏季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与汞污染的相关性[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2010,23(8)
8. 徐立.徐顺清.孙芳.陈文革 汉江武汉段浮游藻类动态监测与水质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1)
9. 刘冬燕.林文鹏.赵敏.LIU Dong-yan.LIN Wen-peng.ZHAO Min 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8(1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100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