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全 文 :第 34卷 第 5期 生 态 科 学 34(5): 7176
2015 年 9 月 Ecological Science Sep. 2015

收稿日期: 2014-08-08; 修订日期: 2014-09-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1360143 和 31560178)
作者简介: 蒋仁菲(1991—), 女, 研究助理, 目前主要从事云南地区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的研究, E-mail: 984882785@qq.com
*通信作者: 冯建孟, 男, 理学博士, 教授, 目前主要从事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的研究, E-mail: fjm@pku.org.cn

蒋仁菲, 徐成东, 冯建孟.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J]. 生态科学, 2015, 34(5): 7176.
JIANG Renfei, XU Chengdong, FENG Jianmeng. Species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west Yunnan
[J]. Ecological Science, 2015, 34(5): 7176.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蒋仁菲 1, 徐成东 2, 冯建孟 1,*
1. 大理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大理 671003;
2.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 楚雄 675000

【摘要】 利用大尺度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和野外考察资料, 探讨了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
结果表明, 滇西北地区分布有蕨类植物 50 科, 136 属, 624 种, 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蕨类植物的优势
科主要包括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和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等; 优势属主要包括鳞毛蕨属
Dryopteris、耳蕨属 Polystichum 和铁角蕨属 Asplenium 等。在科、属、种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表
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的区系起源可能与热带蕨类区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从科水平到属和种的水平, 热带区
系成分所占比重有所降低, 这可能与不同分类阶元所代表的地质历史和研究区域的地壳抬升历史有关。研究区域内分
布着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物种 205 种, 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这暗示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云南地区蕨类植物中国特有
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科和属的层次上,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这可能与研究
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地质历史有关。

关键词:蕨类植物;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地质历史; 滇西北地区
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15.05.011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5)05-071-06
Species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west Yunnan
JIANG Renfei1, XU Chengdong2, FENG Jianmeng1,*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3,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675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pteridophyte at large scale, we investigated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west Yunna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y area harbored 624
species, subordinated in 50 families and 136 genera, and was one of the richest regions of pteridophyte in China.
Predominant families were Dryopteridaceae, Polypodiaceae and Athyriaceae, et al. Predominant genera were Dryopteris,
Polystichum and Asplenium, et al. At family, genus and species level, tropical elements always dominated floristic
composition, suggesting strong linkage between their origination and the flora in tropical regions. However, from family to
genus and species level, the decrease of tropical element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tudy area’s geological history and
different geological histories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taxonomical levels. The study area had 205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eighborhood regions. It may imply that the study area may be one of the diversity
centers of endemic pteridophyte in China. At family and genus level, pteridophyte in Northwest Yunnan showed strong
specification, which may link with its complex topography and geological history.
Key words: pteridophyte; species diversity; floristic composition; geological history; Northwest Yunnan
72 生 态 科 学 34 卷
1 前言
蕨类植物是植物界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植物类群,
因为该植物类群既是高等孢子植物, 又是低等维管
植物, 在植物进化历程中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过渡
阶段[1–2]。所以, 蕨类植物在植物类群和区系构成中
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可能意味着, 了解蕨
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区系性质和区系组成, 对更
好地理解当地的植物区系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
义; 同时, 也可能为当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
用提供基础信息和理论依据。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滇西北地区分布着 10 个
植被型, 23 个植被亚型, 90 余个群系, 拥有北半球
绝大多数的生物群落类型[3–6], 同时, 该地区也拥有
全球最多样的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最丰富、
最集中的生物物种[6–7]。因而,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评
估中, 滇西北地区被列为全球 2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
热点地区之一[8]。所以, 有关该地区生物物种多样性
和区系组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但笔者发现, 截止目前, 有关该地区蕨类植物多样
性及其区系组成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人们似乎还
不清楚, 作为全球 25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
滇西北地区拥有多少蕨类植物物种?存在哪些优势
科、属?在区系性质和组成上表现出哪些特点?鉴
于此, 本研究试图利用大尺度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
和野外考察资料, 探讨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物种
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为更好地了解该地区蕨类植物
的多样性、区系起源和区系分化提供必要的信息和
理论基础。
2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云南西北部地区, 简称“滇西北
地区”, 面积 88,632km2。地理位置介于北纬 24°47N
—29°13N, 东经 98°08E—101°32E 之间。在行政单
位构成上, 研究区域主要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大
理白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市和怒江傈
僳族自治州等四个州(市)组成[9–10]。在地形格局上,
研究区域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 区域内分布着高
黎贡山、怒山、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等巨大山体, 同
时也分布着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等巨大峡谷[10]。
从气候角度来看, 滇西北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垂直气
候梯度, 即低海拔地区主要由亚热带气候和干热河
谷气候所控制, 而高海拔区域则主要受到高寒气候
控制[3,9]。与此相一致的是, 研究区域内存在着明显
的植被垂直带, 低海拔地区主要分布着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或干热河谷植被, 而高海拔地区则主要分布
着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3,10]。
3 材料与方法
蕨类植物源数据来自《云南植物志》[11–12]和
本研究团队近 5 年来的野外考察资料。源数据中的
《云南植物志》[11–12]是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经过数
十年大范围、高强度的野外植物采集、整理和编纂
而成; 同时, 源数据也结合了本研究团队近 5 年来
在滇西北地区的野外考察资料。因此, 笔者认为,
源数据可以较为全面地反应研究区域内大尺度下
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利用秦仁昌(1978)的分类系
统[13]对源数据中蕨类植物的类群归属和分布信息
进行收集和整理, 据此获得了分布于滇西北地区
蕨类植物科、属、种的分类阶元信息, 并建立了滇
西北地区蕨类植物数据库。
以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数据库为基础, 根据各
科、属所包含的物种多少, 进行排序, 获得了排名前
10 的优势科和属, 以此说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类
群的总体构成; 为了解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区系
组成和起源, 本研究利用陆树刚(2007)的区系成分
划分方法[14]分别在科、属、种水平上对研究区域内
蕨类植物的区系成分类型进行划分。研究区域内植
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共划分为 13 个类型, 即世界分布
区类型(T1)、泛热带分布(T2)、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
间断分布(T3)、旧世界热带分布(T4)、热带亚洲至热
带大洋洲分布(T5)、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分布(T6)、
热带亚洲分布(T7)、北温带分布(T8)、东亚和北美洲
间断分布(T9)、旧世界温带分布(T10)、温带亚洲
分布(T11)、东亚分布(T12)和中国特有分布(T13)。
其中, T2-T13 通称为非世界分布类型; T2-T7 为
热带区系成分, T8-T12 为温带区系成分。根据这
一区系成分分类系统 , 按照陆树刚(2007)建议的
方法[14]计算了各区系成分类型的比重。同时为了
解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 本研究
参照沈泽昊等(2004)提出的方法 [15], 利用种数与
属数的比值以及种数与科数的比值分别代表属和
科的区系分化强度, 进行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区
系分化强度的探讨。
5 期 蒋仁菲, 等.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73
4 研究结果
4.1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优势科、属组成
通过对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数据库的统计分析,
共获得蕨类植物 624 种, 分属于 50 科, 136 属。从表
1可见, 比较重要的科(物种数排名前 10的科, 下同)
依 次 为 鳞 毛 蕨 科 Dryopteridaceae 、 水 龙 骨 科
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 Athyriaceae、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凤尾
蕨科 Pteridaceae、铁线蕨科 Adiantaceae 和叉蕨科
Aspidiaceae。从表 2 可见,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优
势属依次为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
铁角蕨属 Asplenium、蹄盖蕨属 Athyrium、假瘤蕨属
Phymatopteris、瓦韦属Lepisorus、短肠蕨属Allantodia、
铁线蕨属 Adiantum、凤尾蕨属 Pteris 和石韦属
Pyrrosia。
4.2 不同分类阶元下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
从表 3可见, 在科的水平上, 泛热带分布(T2)占
据了主导地位(61.5%), 所占比重超过了非世界分布
区类型的 50%; 其他比重较大的区系类型主要为热
带亚洲分布成分(T7)和北温带分布成分(T8), 所占
的比重分别为 15.3%和 7.7%。同时, 笔者也注意到东
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T9)、旧世界温带分布(T10)、温
带亚洲分布(T11)和中国特有分布(T13)均未在科水平
的区系组成中出现。总体而言, 在科的水平上, 热带
区系成分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其所占比重高达
89.7%, 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仅 10.3%。从表 3
可见, 在属的水平上, 泛热带分布成分(T2)所占比重
最大, 所占比重达到了 26.9%。其他所占比重较大的
区系成分类型主要为东亚分布成分(T12)和热带亚洲
分布(T 7), 所占比重分别为 25%和 13.0%。总体而言,
在属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为 60.2%, 而
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仅 37.3%。从表 3 也可见, 在
种的水平上, 热带亚洲区系成分(T7)在所有非世界分
布成分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所占比重达到了
51.1%。其他相对比较重要的区系成分为东亚分布成
分(T12)和中国特有分布成分(T13), 所占比重分别为
10.1%和 32.9%。总体来看, 在种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
成分仍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比重占非世界分布成分
总和的 54.1%, 其次为中国特有分布成分, 所占比重
为 32.9%; 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仅 13.3%。
表 1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重要科的组成
Tab. 1 Family com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
western Yunnan
科名 物种数/种 省内比重/% 国内比重/%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129 56.8 24.3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100 63.3 29.3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85 43.8 20.4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44 53.0 28.6
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 34 73.9 34.7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28 29.8 8.6
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 18 62.1 52.9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17 34.0 17.0
铁线蕨科 Adiantaceae 17 56.7 14.5
叉蕨科 Aspidiaceae 14 25.9 13.3
表 2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重要属的组成
Tab. 2 Genus com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in North-
western Yunnan
属名 物种数/种 省内比重/% 国内比重/%
鳞毛蕨属 Dryopteris 58 64.4 41.4
耳 蕨 属 Polystichum 50 57.5 27.5
铁角蕨属 Asplenium 37 54.4 29.4
蹄盖蕨属 Athyrium 29 51.8 30.5
假瘤蕨属 Phymatopteris 23 71.9 44.0
瓦韦属 Lepisorus 21 70.0 41.2
短肠蕨属 Allantodia 19 35.8 23.5
铁线蕨属 Adiantum 17 56.7 40.5
凤尾蕨属 Pteris 16 32.7 15.7
石韦属 Pyrrosia 16 69.6 43.2

表 3 科、属、种水平上不同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
Tab. 3 Flora composition of pteridophyte at families, genus and species levels
世界分布成分/% 热带区系成分/% 温带区系成分/% 中国特有成分/%
分类阶元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T13
科水平 20.7 61.5 2.6 5.1 2.6 2.6 15.3 7.7 0.0 0.0 0.0 2.6 0.0
属水平 20.0 26.9 8.3 0.0 3.7 8.3 13.0 7.4 1.9 1.0 2.0 25.0 2.8
种水平 0.62 1.1 0.0 0.8 1.4 0.6 51.1 2.9 0.3 0.0 0.2 10.1 32.9
74 生 态 科 学 34 卷
4.3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特有性分析
从表 3 可见, 在科的水平上, 未见中国特有
分布成分的存在。在属的水平上, 中国特有分布成
分属仅 3 属, 所占的比重仅 2.8%。但在种的水平
上, 中国特有种数量达到了 205 种, 占非世界分布
种总和的 32.9%。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特有种主要
来自鳞毛蕨科(40 种)、蹄盖蕨科(33 种)和水龙骨科
(30 种)。在属的层次上, 中国特有种主要来自耳
蕨属(16 种)、鳞毛蕨属(16 种)、蹄盖蕨属(12 种)
和铁角蕨属(12 种)。总体上, 从科的水平到属和
种的水平, 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种所占的比重呈递
增趋势。
4.4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科、属和种的数量
的分析, 发现在科的水平上, 区系分化强度为 12.8;
在属的水平上, 区系分化强度为 4.7。因此, 无论从
科的层次上, 还是在属的层次上, 滇西北地区蕨类
植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从表 1、2 可见,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化较强的科主要为鳞毛
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铁角蕨科、中国蕨科、
金星蕨科和裸子蕨科等; 在属的层次上, 滇西北地
区蕨类植物区系分化强度较大的属主要为鳞毛蕨
属、耳蕨属、铁角蕨属、蹄盖蕨属、隐子蕨属和瓦
韦属等。
5 讨论
通过与中国[16–20]及云南地区[11–12]蕨类植物分
布信息的比较和分析, 笔者发现滇西北地区以近
20%的土地面积拥有云南地区近 45%的蕨类植物
物种。同时, 滇西北地区以 0.9%的土地面积拥有
中国蕨类植物的 25%左右。同时相关分析也表明,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均超过了河北(104
种) [21]、秦岭(120 种) [22]、海南(438 种) [23]、浙江
(542 种) [24]和台湾(599 种) [25]等多个地区。因此,
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云南、乃至中国蕨类植物多样
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值得人们关注和保护。在
属水平上, 假瘤蕨属、瓦韦属、石韦属、鳞毛蕨属、
耳蕨属、铁线蕨属、铁角蕨属和蹄盖蕨属所涵盖
的物种数均占云南地区相应属物种数的 50%以上,
这可能暗示着, 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上述蕨类植物
属在云南地区的分布中心。同时, 假瘤蕨属、石韦
属、鳞毛蕨属、瓦韦属和铁线蕨属所包含的物种
数均占中国相应属物种数的 40%以上, 这也可能
意味着该地区可能是上述蕨类植物属在中国的重
要分布地区之一。在科水平上, 笔者发现分布于滇
西北地区的中国蕨科、水龙骨科、裸子蕨科、鳞
毛蕨科、铁线蕨科和铁角蕨科各自所涵盖的物种
数均超过了云南地区相应科的物种数的 50%, 这
意味着, 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上述科在云南地区的
分布中心; 而且, 滇西北地区所拥有的裸子蕨科
植物物种数超过了该科植物在中国的 50%, 这可
能意味着滇西北地区不仅是云南地区裸子蕨科植
物的分布中心, 而且也可能是裸子蕨科植物在中
国的分布中心之一。
在植物地理学上, 科一般被认为可能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植物进化历程中较为古老的区系起源信
息[3], 而属和种则被认为可能反映了相对较近的地
质历史和区系起源特征。结果表明, 在科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高达 89.7%, 这可能意味着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区系起源可能与世界热带蕨
类植物区系密切相关。同时, 从科到属和种的水平,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分别递减到 60.2%和
54.1%。这可能是因为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 滇西北
地区相对温暖的气候可能适合起源于热带地区的
蕨类植物的分布和生长; 同时 , 研究区域内蕨类
植物区系也可能受到泛热带蕨类植物区系的强烈
影响[3]。因此, 在科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占很大的
比重; 但自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以来, 受青藏高原抬
升运动的影响, 滇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逐渐趋于温
凉。与此相一致的是, 部分蕨类植物为适应环境的
巨大变迁, 出现了趋向温凉区系特征的强烈区系分
化。因此, 与科水平相比, 在属和种的水平上, 热带
区系成分所占比重有所降低。总体而言, 笔者认为,
科水平所代表的更可能是青藏高原隆起之前的蕨类
植物区系组成, 故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而属和种水平所代表的更可能是青藏高原隆起之后
的蕨类植物区系组成, 故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相
对较低。
研究结果表明, 在科的水平上, 滇西北地区蕨
类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为 12.8, 在属的水平上, 区
5 期 蒋仁菲, 等.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 75
系分化强度为 4.7。统计结果显示, 滇西北地区蕨类
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均明显高于滇东北地区的药山
自然保护区(科、属的区系分化强度分别为 5.4 和 2.6,
下同) [26], 滇西的哀牢山地区(9.3 和 3.8) [27], 滇东南
的文山自然保护区(5.8 和 2.6) [28], 滇中的昆明西山
(4.3 和 2.1) [29]和西双版纳(5.9 和 2.8) [11–12]。上述结
果表明,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上述周边地
区相比, 拥有相对更高的区系分化能力。这可能与
滇西北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复杂地形有关。在地质
历史上, 滇西北地区受到了青藏高原隆起的强烈
影响 , 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 , 即相对温凉的
环境取代了相对温暖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3]。
蕨类植物区系为了适应这一巨大的气候环境变迁,
至少部分蕨类植物类群发生了明显的区系分化 ,
进而分化、衍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蕨类植物物
种。另一方面, 滇西北地区海拔高差巨大, 地形复
杂, 生境多样, 尤其是高山峡谷的地理阻隔作用,
可能导致了部分蕨类植物类群独立进化, 分化、衍
生出新的物种。因此, 滇西北地区较强的区系分化
强度既可能与其地质历史有关, 也可与其复杂地
形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 , 滇西北地区拥有中国特有种
205 种, 占非世界分布种总和的 32.3%。同时, 笔者
通过文献查阅和统计分析, 发现研究区域内中国特
有种蕨类的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均明显高于滇西的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81 种, 比重 18.5%)[27]、滇南的
西双版纳地区(38 种, 比重 12.3%)[11–12]、滇中的昆
明西山(82 种, 比重 27.1%)[29]和滇东南的文山地区
(105 种, 比重 20.4%)[28]。这可能意味着滇西北地区
是云南地区蕨类植物特有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
之一。这同样可能与滇西北地区复杂的地形所引起
的物种生殖隔离和特殊地质历史变迁所引起的区
系分化有关。
6 结论
本研究利用大尺度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和野外
考察资料, 探讨了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
性及其区系组成,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滇西北地区分布着蕨类植物 50 科, 136
属, 624 种, 可能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
之一。
(2) 在科、属和种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始终
占据主导地位, 表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的区系起
源可能与热带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联系。
(3) 从科水平到属和种的水平, 热带区系成分
所占比重的降低, 可能与不同分类阶元所代表的地
质历史和研究区域的地壳抬升历史有关。
(4) 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云南地区蕨类植物中国
特有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5)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
化特征, 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
地质历史有关。
参考文献
[1] 谷海燕, 李策宏. 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2): 381–387.
[2] 臧得奎.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
报, 1998, 18(3): 459–465.
[3] 《云南植被》编写组. 云南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4] 李锡文 . 中国特有种子植物属在云南的两大生物多
样性重心及其特征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4, 16(3):
221–227.
[5] 李锡文. 云南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J]. 云南植物研究,
1995, 17(1): 1–14.
[6] 杨家伟. 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J]. 林
业资源管理, 2002, 13(3): 61–65.
[7] 李贵祥, 孟广涛, 方向京, 等. 云南金沙江流域主要森林
植被类型分布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50–55.
[8] MYERS N, MITTERMEIER RA, MITTERMEIER CG, et
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J].
Nature, 2000, 43(24): 853–858.
[9] 冯建孟, 董晓东, 徐成东, 等. 取样尺度效应对滇西北地
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纬度分布格局的影响[J]. 生物多
样性, 2009, 17(3): 266–271.
[10] 冯建孟, 徐成东, 查凤书, 等.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植物
区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1): 65–72.
[1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 20 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76 生 态 科 学 34 卷
[1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 21 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3] 秦仁昌.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J].
植物分类学报, 1978, 16: 1–19.
[14] 陆树刚 . 蕨类植物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
[15] 沈泽昊 , 胡会峰 , 周宇 , 等 . 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
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J]. 生物多样性 , 2004, 12(1):
99–107.
[16]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3 卷) (第
1 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17]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5 卷) (第
1, 2 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2001.
[18]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6 卷)(第
2 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9]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2 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20]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4 卷) (第
1, 2 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1]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河北植物志[M]. 石家庄: 河
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22]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M].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1976.
[23]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 海南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24]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第 1 卷) [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5] KUO CM. Taxonomy and phytogeography of Taiwanese
pteridophytes[J]. Taiwania, 1985, 30(1): 5–100.
[26] 彭明春, 王崇云, 党承林. 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
样性及保护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7] 徐成东, 陆树刚.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
物区系地理研究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6, 26(11):
2351–2359.
[28] 杨宇明, 田昆, 和世钧. 中国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
学考察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9] 张光飞, 苏文华. 云南昆明西山蕨类植物区系地理[J].
山地学报, 2004, 22(2): 193–198.


《生态科学》征订启事
《生态科学》是经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由广东省生态学会
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所刊论文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
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和数据库收录。
本刊主要刊登生态学、环境科学、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原创性论
文。本刊坚持“弘扬生态学术精华、服务生态学者精英”的办刊宗旨, 秉承“优质为先、创新为快”的选稿录
稿原则, 为读者传递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论文类型主要有研究报告、综述和专论。读者对象
主要为从事生态学专业工作的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生态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
本刊为双月刊, A4开本, 每期200页, 单月出版,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定价50元/期, 全年300 元(含邮
费)。国内统一刊号: CN44-1215/Q,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8-8873。本刊自办发行, 需订阅者请直接与本
刊编辑部联系。
编辑部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水生态所《生态科学》编辑部
邮编: 510632; 电话: 020–85228257; E-mail: ecolsci@163.com
投稿与查询网址: www.ecolsci.com

《生态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