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花檵木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全 文 :中国药房 2012年第23卷第11期 China Pharmacy 2012Vol.23No.11
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别名红桎木、
红檵花,为金缕梅科檵木属檵木的变种,属常绿灌木或小乔
木,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特产于湖南与江西交
界罗霄山脉[1]。红花檵木花红叶红、色彩绚丽,一年内有多次
花期,极富观赏性,而且花、根、叶均可药用[2],收载于1977年版
《中国药典》(一部),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药用资源。它具有止
血、止泻、止痛等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
血、肺结核出血、产后出血以及各种烧、烫伤[3]。目前,对红花
檵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培养、扦插繁殖和遗传多样性
等方面 [4~6];而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仅见总黄酮提
取与含量测定[7]、花色素提取分离纯化[8,9]以及抗菌活性[10~12]的
报道。为了阐明其药效作用物质基础,笔者对红花檵木叶的
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D101大孔树脂柱、硅胶柱、
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RP-ODS柱色谱方法从红花檵木叶
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采用波谱技术对得
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
1 仪器与试药
Avance-600FT型核磁共振光谱(NMR)仪(瑞士Bruker公
司);HP5973型质谱(MS)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RE-52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ODS(美国 GE 公司);Sephadex LH-20凝胶(美国 Pharm-
acia公司);各种柱色谱硅胶(200~300目)及GF-254薄层硅胶板
(0.25mm)均购自青岛海洋化工厂;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红
花檵木叶于2009年4月采集于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卜集镇,经
笔者鉴定为金缕梅科檵木属植物红花檵木 L. chinense var.
rubrum,标本存放于河南中医学院(标本号:09041)。
2 提取与分离
取干燥红花檵木叶3kg,粉碎后以8倍量70%乙醇回流提
取3次,每次提取1h,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310g。取
浸膏300g 溶解于3L 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取上清液上于
D101大孔树脂柱,先用水洗脱,除去多糖类成分,再以不同浓
度的乙醇(30%、50%、70%、100%)梯度洗脱,收集50%和
70%乙醇洗脱部分。70%乙醇洗脱部分经硅胶柱色谱、氯仿-
甲醇梯度洗脱、薄层色谱(TLC)指导合并相同馏分,再经反复
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纯化,得到化合物1、2。50%乙醇洗
脱部分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指导合并相同
馏分,再经反复 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和 RP-ODS 色谱纯
化,得到化合物3~5。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黄色粉末,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Molish反应显
阴性;UV(MeOH)λmax:367、266nm。ESI-MS m/z:285[M-H]-;
1H-NMR(600MHz,DMSO-d6,δ,ppm,J/Hz)δ:12.47(1H,s,
OH-5),8.03(2H,d,J=8.9Hz,H-2′,6′),6.92(2H,d,J=8.9
Hz,H-3′,5′),6.41(1H,d,J=1.8Hz,H-8),6.17(1H,d,J=1.8
Hz,H-6);13C-NMR(DMSO-d6,150MHz)δ:175.8(C-4),163.8
(C-4′),160.6(C-8a),159.1(C-7),156.2(C-5),146.7(C-2),
135.6(C-3),129.4(C-2′,6′),121.7(C-1′),115.3(C-3′,5′),
103.0(C-4a),93.4(C-8),98.2(C-6)。以上NMR数据与文献[13]
*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zyyx2006@126.
com
红花檵木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伏 晓*,樊建领,张秋颖(河南省中医院药剂科,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 R284.1;R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408(2012)11- 021-02
DOI 10.6039/j.issn.1001- 408.2012. 1.23
摘 要 目的:研究红花檵木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101大孔树脂分离富集红花檵木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成
分,应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RP-ODS柱色谱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光谱、紫外光谱和电喷雾质谱等谱学手段
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花檵木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槲皮素、杨梅素、杨梅
素-3-O-α-L-鼠李糖苷、异槲皮苷。所有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红花檵木的进一步开
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红花檵木叶;黄酮;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lavonoid Constituents from Loropetalum chinense
FU Xiao,FAN Jian-ling,ZHANG Qiu-ying(Dept. of Pharmacy,Hen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
cine,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flavonoid constituents of Loropetalum chinense. METHODS:The flavonoid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ethanol extract of L. chinense by the column chromatography of D101macroporous resin coupled
with silica gel,Sephadex LH-20and RP-ODS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ompound were elucidated by
NMR,UV and ESI-MS spectral analysis. RESULTS:Five flavonoid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kaempferol(1),
quercetin(2),myricetin(3),myricetin-3-O-α-L-rhamn-oside(4),isoquercetin(5). All of the flavonoid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CONCLUSION:The results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of L. chinense.
KEY WORDS Loropetalum chinense;Flavonoid;Chemical constituents;Isolation;Identification
··1021
China Pharmacy 2012Vol.23No.11 中国药房 2012年第23卷第11期
中山柰酚数据对照一致,故确定化合物1为山柰酚。
化合物2:黄色粉末,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Molish反应显
阴性;UV(MeOH)λmax:370、255nm。ESI-MS m/z:301[M-H]-;
1H-NMR(600MHz,DMSO-d6,δ,ppm,J/Hz)δ:12.50(1H,s,
OH-5),9.38(3H,s,OH-3,3′,4′),7.68(1H,d,J=2.0Hz,
H-2′),7.54(1H,dd,J=2.0,8.4Hz,H-6′),6.88(1H,d,J=8.4
Hz,H-5′),6.40(1H,d,J=1.8Hz,H-8),6.18(1H,d,J=1.8
Hz,H-6)。以上NMR数据与文献[14]中槲皮素数据对照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2为槲皮素。
化合物3:淡黄色粉末,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Molish反应
显 阴 性 ;UV(MeOH)λ max:373、254nm。 ESI-MS m/z:317
[M-H]-。1H-NMR(DMSO-d6,600MHz,δ,ppm,J/Hz)δ:12.50
(1H,s,OH-5),6.18(1H,d,J=1.9Hz,H-6),6.37(1H,d,J=1.9
Hz,H-8),7.24(2H,s,H-2′,6′);13C-NMR(DMSO-d6,150MHz)
δ:146.9(C-2),135.9(C-3),175.8(C-4),160.8(C-5),98.3
(C-6),163.9(C-7),93. (C-8),156.2(C-8a),102.9(C-4a),
120.8(C-1′),107.2(C-2′,6′),145.8(C-3′),135.9(C-4′),145.8
(C-5′)。以上 NMR 数据与文献 [15]中杨梅素数据对照基本一
致,故确定化合物3为杨梅素。
化合物4:淡黄色粉末,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Molish反应
显 阳 性 ;UV(MeOH)λ max:256、358nm。 ESI-MS m/z:453
[M-H]-。1H-NMR(DMSO-d6,600MHz,δ,ppm,J/Hz)δ:12.48
(1H,s,OH-5),6.89(2H,s,H-2′,6′),6.36(1H,d,J=1.8Hz,
H-8),6.19(1H,d,J=1.9Hz,H-6),5.20(1H,s,H-1″),0.84
(3H,d,J=6.2Hz,CH3)。以上 NMR 数据与文献 [16]中杨梅
素-3-O-α-L-鼠李糖苷数据基本一致,故确定化合物4为杨梅
素-3-O-α-L-鼠李糖苷。
化合物5:淡黄色粉末,盐酸镁粉反应呈阳性,Molish反应
显 阳 性 ;UV(MeOH)λ max:258、356nm。 ESI-MS m/z:463
[M-H]-。1H-NMR(600MHz,DMSO-d6,δ,ppm,J/Hz)δ:7.58
(1H,dd,J=2.2,9.0Hz,H-6′),7.57(1H,d,J=2.2Hz,H-2′),
6.84(1H,d,J=9.0Hz,H-5′),6.40(1H,d,J=2.1Hz,H-8),6.19
(1H,d,J=2.1Hz,H-6),5.47(1H,d,J=7.3Hz,H-1″),3.08~
3.58(6H,m,glu 上的 H);13C-NMR(600MHz,DMSO-d6)δ:
156.9(C-2),134.0(C-3),178.1(C-4),161.9(C-5),99.4
(C-6),164.7(C-7),94.1(C-8),156.9(C-9),104.7(C-10),
122. (C-1′),115.9(C-2′),145. (C-3′),148.9(C-4′),116.8
(C-5′),121.9(C-6′),101.6(C-1″),74.8(C-2″),77.2(C-3″),
70.6(C-4″),78.1(C-5″),61.7(C-6″)。以上NMR数据与文献[17]
中异槲皮苷数据对照一致,故确定化合物5为异槲皮苷。
4 讨论
综上,从红花檵木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
合物,采用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
(2)、杨梅素(3)、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4)和异槲皮苷
(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红花檵木中
主要的活性物质为多酚类、鞣质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10],黄酮
是一类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多酚化合物,包括抗氧化、抗炎、
抗诱变、抗肿瘤形成与生长等多种药理活性[18,19]。大孔树脂对
黄酮类成分具有很好的分离富集作用,广泛应用于黄酮类成
分的分离纯化中[20],故前期采用大孔树脂柱来进行分离。本试
验结果可为红花檵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72.
[2] 侯伯鑫.红花檵木特色花卉产业的发展与展望[J].技术与
市场(园林工程),2006,12(11):4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1977
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528.
[4] 李 达,于晓英,熊兴耀.红花檵木的AFLP分析及分类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2):
169.
[5] 章志红,吴向明.红花檵木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试验
[J].江苏林业科技,2009,36(2):41.
[6] 唐前勇,唐雪辉,赵翠荣.红花檵木短穗扦插育苗技术研
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30.
[7] 王 辉,赵虹桥,熊玉双.3种类型红檵木叶总黄酮含量
测定及花与叶红色素的 TLC 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7):5132.
[8] 唐克华,于华忠,龚 剑.红檵木花色素的微波提取与特
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568.
[9] 唐克华,申仕康,方 锤.红檵木花色素分离纯化及其光
谱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3):68.
[10] 周国海,于华忠,卢成英.红檵木叶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初
步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6):74.
[11] 钟以举,唐克华,钟 维.红檵木叶抑菌活性物提取分离
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10):225.
[12] 卢成英,唐克华,黄早成.红檵木花红色素提取物抑菌活
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10):107.
[13] 李 航,李 鹏,朱龙社,等.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房,2006,17(13):1035.
[14] 万近福,袁 琳,谭宁华.虎尾草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
物研究与开发,2009,21(6):966.
[15] 司传领,刘 忠,惠岚峰.核桃楸树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J].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8,28(1):29.
[16] 程新萍,陈 晟,田 棣.荞麦七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
材,2010,33(11):1727.
[17] 田雅娟,罗应刚,李伯刚.山荔枝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
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3):18.
[18] 罗艺萍.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
医药,2010,6(4):126.
[19] 农朝赞,黄华艺.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应用
[J].中国药房,2004,15(9):588.
[20] 李 伟,李 茜,王 媛.大孔树脂在中药黄酮及皂甙类
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0,30(5):87.
(收稿日期:2011-09-08修回日期:2011-10-2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