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栽培性状及个体间差异的研究



全 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 9 9 3 年 第 1期
山幕 ( R u b u s e o r e h o r i f o l i u s L · )
栽培性状及个体间差异的研究
赵昌民 . 吴文龙 ’ 顾女即 缪启新 ’
【摘要】经引种栽培研究了山葛的植株性状 、 花期 、 果期 、 单株产量 、 果实 、 大小等栽培性状 , 对 15 个
单株的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表明 , 单株间具有较大差异 , 单株产量和果实大小的差异尤其显著 . 认为山
毒具有驯化栽培价值 , 并有很大的选优潜力 .
【关键词】山毒 栽培性状 个体间差异
A比 t r a e t
P lan t s o f a R u b哟 seP e i e s ( R . co cr h or i肠 Ii us ) w 七 r o e u l t ica t曰 , t h e e u l t u r a l e h a r e t e r i s t i cs -一 P l a n t sh a pe , fl o w e r 卿 osn , f r u i t es -
瑰 n代 , i n d i v i d ua l y i七 Id , f r u i t s l z e , a n d ot h e r e h a r a e t七 r s` t i e i s w e r e s t u d i e d 。 B y m e an s o f s t a r is 吸ica j e n a l y s i s w t` h 15 i n d i e i d u a l s , l a r g e
ca r i a t i o n s a m on g i
n did d ua l
s , es pe
e i a l ly i n y i e ld a n d fr u i t 5 12七 , w e r e f o u n d
.
R
.
e o r e h o r i f Io li u s w a s 1 h o u g h t t o be
v a l u a b l e f o r a e e u It u r a t i o n
a dn e u l t i v a t io n
, a n d lar 畔 因宜e n t i a l i n e ha r a e t e r 州 e e t io n w a s P r曰 j e t司 .
k留 w o rds : R u b us co r e ho r i f o l iu s , e u l t u r a l e ha r a e et r is t i cs , i n d iv id u a l d i v e r g e n e e
野生悬钩子属 ( R ub us L . ) 植物中有许多种类的聚合果 , 肉质多浆 , 果味酸甜适 口 , 含有
有机酸 、 蛋 白质 、 糖 、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营养丰富 .s[ 门 。 我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利用仅限于中
药配方和 民间闲食图 , 未曾作为果树引种栽培 。 欧美引种栽培本属植物的历史较长 , 并已育成
许多品种 。 其中黑毒 b( l ac kb er r y ) 、 树毒 ( r as pbe r r y) 已成为第三代新兴果树的主要种类 , 在
美国每吨的产值达 1 30 0 美元闭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丰富我国水果市场的种类 ,
发掘利用新的野生资源也是果品研究的主要方 向 。 我国悬钩子属植物共有 8 组 、 】94 种 〔’ 〕 , 西
南地区是现存的分布 中心和可能的起源中心 3[] , 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 江苏省植物研究
所自 19 8 5 年开始 , 先后在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湖南 6 省调查悬钩子属植物的种
类及分布状况 8[, ’ ” · ” 〕 , 同时也有人报道了部分地区的野生悬钩子种类和果实营养成份 .6[ 7 〕 , 相
继提出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种类 。 山毒具有茎杆直立 , 果实鲜艳 、 汁多味美 、 有特殊香味
等特点 , 被认为是有利用价值的野生种类之一 〔’ “ 〕 , 值得深入研究 、 引种利用 。 笔者首次引种
栽培野生山葛 , 观察研究了不同个体的栽培性状 , 分析了个体间差异 , 为野生种类的驯化栽
培 , 优株选育提供了可靠依据 。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观察所用 山毒 ( R u b u s e o r e h o r sr o r sf o lsu s L . ) 植株 , 为 一9 8 9 年 4 月由紫金山挖回的
野生苗 。 定植于南京本所试验地内 , 株距 1. s m , 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19 0~ 19 1 年分别观察 15 个单株的植株形态 、 发枝习性 、 花期 、 授粉习性 、 果实成熟期 、
单株产量 、 果实大小和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 , 经统计分析 , 比较个体间的性状差异 。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 南京
DOI : 10. 16202 /j . cnki . tnrs . 1993. 01. 018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 99 3 年 第 1 期 7 5
2 结果
2
.
1 植株性状
将野生山萄定植于试验地后 , 对其发枝性状进行了细致观察 。 山毒与栽培的黑萄 、 树毒
一样为多年生灌木 , 地上部枝条为两年生 , 地下部分为多年生 。 每年春季由地下根部生出新
枝 , 当年进行营养生长 , 不开花结果 , 冬季落叶休眠 。 第二年春季老枝开花结果 , 果熟后 15
~ 2 0天二年生老枝枯死 , 仅留当年生新枝越夏过冬 , 次年开花结果 , 如此循环反复 。 1 9 9 0~
1 9 1年对发枝性状进行了单株观察 , 结果如表 1 。
表 1 山薄的生长习性
株高
( m )
冠幅
S N ( m ) X EW ( m )
萌枝数 萌枝范围
S N ( m ) X E W ( m )
1 9 9 0 1 9 9 1 1 9 9 0 19 9 1
2
.
0 5火 1 .
2
.
6 0沐 1 .
19 9 0 1 9 9 1 19 9 1
号株
一合ó”0nt了ù0几亡dQUZùb八0nn1
.
6 0 X I
.
4 0
2
.
0 0沐 2 . 1 5
1
.
8 5 X I
.
50
2
.
0 5 X 2
.
2 5
1
.
6 0 X I
.
50
2
.
4 0 X I
.
7 0
1
.
9 5 X 2
.
2 D
2
.
1 0 K 2
.
5 0
1
.
9 5 X I
.
50
1
.
8 0只 2 . 2 0
1
.
8 0 X I
.
8 5
1
.
8 5 X I
.
7 5
1
.
3 3 X I
.
5 5
1
.
9 5 X I
.
2 5
1
.
2 0 X I
.
5 5
1
.
8 3士 0 3 0
X 1
.
7 9士 O , 二
1
.
7 0士 0 . 4 2
1 3
1
.
0 5 X I
.
30
1
.
5 0 X I
.
15
9075
5
亡JùU一lj尸09八nn材5Uù匕」口U一吕J,IJnù介bn6自人J71 . SO X I . 1 5
2
.
2 0 X I
.
6 0
0 5 0 X 0
.
7 0
尸01从dsJ勺,通?1,二`宁d
l O
亡J八U丹Jn1的j丹hù一匀
.…
5 2
.
1 5
性`
8
q`一h
45602一
口J
Dn
ó八ULa亡d曰rJZ今dōh勺口n刁祷`吸1
40一37.40l70一钧
1
.
1 0沐 1 .
1
.
5 0欠 1 .
1
.
3 0火 2 .
1
.
5 0 X I
.
1
.
7 0 X 2
.
1
.
7 5 X I
.
1
.
6 0 X I
.
1
.
6 0只 1 .
1
.
3 5 X I
.
1
.
2 5 X I
.
1
.
5 7士 0 .
l 0
1 99 0
0
.
4 0 X 0
,
0
.
6 0 X 0
.
0
.
15 X O
.
0
.
8 8 X 0
.
0
.
0 5 X 0
.
0
.
3 8 X 0
.
0
.
7 0 X I
0
.
7 5 X I
.
0
.
1 0 X 0
0
.
6 0 X 0
.
0
.
4 5 X 0
.
0
.
3 0 X 0
.
0
.
3 0 X 0
.
0 2 5 X 0
.
0
.
3 0 X 0
.
0
.
4 1士 0 .
1 5
2 7
0
.
9 0 X 0
.
1
.
1 5沐 0 .
0
.
1 0 X O
.
0
.
9 0 X I
.
0
.
7 5 X 0
.
0
.
9 5 X I
.
0
.
6 5 X 0
.
0
.
5 0 X I
.
0
.
5 5 X I
.
0
.
2 5 X 0
.
0
.
7 5 X 0
.
0
.
3 0 X 0
0
.
7 0 X I
.
0
.
7 3士 0 .
X 0
.
9 8士 0
X 0
.
7 7士 0
35204D67一.20.7
75908362一867910n2345
又 4 . 9 6 6
士 0 . 2 7士 0
X 1
.
4 9 士 0
X 1
.
5 6土 0 . 4 3
X 1
.
68士 0 . 4 2
士 2 . 1 士 3 . 0
5
.
8 士 2 . 7
X 0 5 6士 0 . 2 9
0
.
5 7士 0 . 35
山毒株高的变异系数 (c . v 一 s/ 又 x ] 0 0) 为 1 8 . 1% , 冠幅的变异系数为 24 . 7% 。 山毒的枝条
为两年生 , 每年都有新枝由地下长出 , 变异系数分别为 朽 . 6 %和 61 . 4% (南北 ) x 53 . 2 %
(东西 ) 。
2
.
2 开花习性 19 89 一 19 91 年观察了山幕在南京的开花情况 。 山葛在 3 月上旬现蕾 , 3 月中下
旬始花 , 花期 15 ~ 30 天 , 盛花期在 3 月底至 4 月上旬 , 终花期在 月月中下旬 。 个体间初花期
相差约 20 天 , 终花期相差约 7 天 。 平均开花天数为 咒 夭 , 最长的 0] 号为 31 天 , 最短的 l 号
仅为 13 天 (表 2 ) 。
19 1年春 , 通过人工套袋观察了山毒的授粉习性 。 实验显示 , 75 朵套袋后未授粉和 28 朵
套袋后取同株花粉授粉的花均未结果 , 29 朵套袋后取异株花粉授粉的花有 21 朵正常结果 , 结
实率为 72 . 4% 。 说明山幕自花和同株授粉不育 , 属异株授粉型 。
.2 3 结果性状
对 15 个不同单株的结果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 。 在南京地区山毒一般于 5 月上 、 中旬开始
成熟 , 5 月底 、 6 月初结束 , 个体略有差异 , 平均果期 19 夭 , 果期最长的 14 号达 28 夭 。 山
毒平均单株产量为 1 02 1 . 6 9 。 单株间产量的差异较明显 , 最高的 4 号为 2 2 4 6 . 79 , 最少的 巧 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 993 年 第 1期
农 2 山薄不同单株的花期 (1 9 91 年 )
株号 现曹
(d
.
/m o. )
初花
(d / n 1o
.
)
盛花
(d
.
/m
o
.
)
终花
(d
.
/斌泊 . )
开花天数
1 9 / 3 6 / 4 8 / 4 1 8 / 4 13
2 9 / 3 2 3 / 3 8 / 4 19 / 4 2 8
3 9 / 3 1 / 4 4 / 4 17 / 4 1 7
4 9 / 3 1 / 4 4 / 4 2 1 / 4 2 1
5 9/ 3 6 / 4 8 / 4 2 1 / 4 1 6
6 9 / 3 2 1 / 3 1 / 4 18 / 4 2 9
7 9 / 3 2 3 / 3 3/ 4 18 / 4 2 7
8 9 / 3 1 / 4 4 / 4 18 / 4 18
9 7/ 3 2 3 / 3 2 / 4 1 6 / 4 2 5
10 7 / 3 1 8 / 3 3 1/ 3 17 / 4 3 1
1 1 7 / 3 2 3 / 3 6 / 4 18 / 4 2 7
1 2 7/ 3 2 8 / 3 6 / 4 17 / 4 2 1
1 3 7 / 3 2 8 / 3 7 / 4 18 / 4 2 2
14 9 / 3 7 / 4 1 1/ 4 2 3 / 4 1 7
15 9/ 3 1 / 4 8 / 4 18 / 4 1 8
又 ’ 2 2士 6
为 2 3 3 . 4 9 , 变异系数 ( C . v = S /又X ] 0 0 ) 为 5 7 . 7 8% 。
各单株随机取 30 个果实 , 测量单果重 、 果长和果径 。 经统计 , 群体平均单果重为 1 . 0 09 ,
平均果长 1 . 2 c9 m , 平均果径 1 . Z l c m 。 由统计结果 , 各单株的平均单果重 、 果长 、 果径有明
显的差异 。 单果最大的 9 号平均单果重 1 . 5 79 , 平均果长 1 . 5 c8 m , 平均果径 1 . 45 cm , 单果最
小的 5号平均单果重 0 . 6 05 , 平均果长 1 . 0 cI m , 平均果径 1 . 04 cm 。 为判明个体间果实大小的
差异是否显著 , 分别将各单株单果重 、 果长 、 果径与群体的平均单果重 、 果长 、 果径进行显
著性测验 , 得 3 组 10 值 。 测验结果表明 3 号 、 7 号 、 9 号 、 n 号的果实显著大于群体平均值 ,
其中 9 号单株果重 、 果长 、 果径三项指标与群体平均值相比 , 差异显著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
(P < 0
.
0 1 )
.
1号 、 2号 、 4号 、 5 号 、 6 号的果实显著小于群体平均值 , 其中 1号 、 5 号 3 项
指标的差异程度同样达到极显著水平 。
山墓果实为近球形 , 果长 /果径的群体平均值为 1 . 07 , 最大为 1 . 1 3 , 果小为 0 . 97 。 果长
与果径之 比小于 1 的仅 5 号 、 6 号两个单株 , 果实呈扁球形 。 据观察 , 果实较小者果实的单果
数较多呈 扁球形 ; 果实较大者果实的单果数较多 , 果实常呈圆锥形 , 顶部较小 , 基部较大 。 果
形的变异的幅度不大 , 果长与果径之 比的群体变异数仅为 4 . 58 % 。 可溶性固形物群体平均值
为 9 . 7 4% , 最高 12 . 7% , 最低 8 . 2% , 群体变异系数为 1 4 . 4写。
3 讨论
山幕是悬钩子属 中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 , 果实品质优良 , 风味甚佳 , 被认为是栽培利用
价值较高的一种 l0[ 〕 , 我国除东北 、 甘肃 、 青海 、 新疆 、 西藏外 , 全国均有分布 l[] 。 山落果实
中 v e 含量 2 3 . 5 2m g八 0 0 9 ; 有机酸 一 7 0 89 / 1 0 09 ; 蛋白质 2 . 0 5 49八 0 09 [s ] . 出汁率 6 0 . 6 8% , 果
汁中总搪 8 . 12 ~ 8 . 2 0% , 还原糖 7 . 0 ~ 7 . 74 % , 糖酸比为 7 . 52 ~ 9 . 3 l0[ ] 。 果实营养丰富 , 风
味较好 , 适于生食和加工 , 是很有利用价值的野生小果类资源 。
以一种栽培小果类果树来要求 , 山幕的主要缺点是果实比较小 , 成熟不一致 , 单株产量
不高 , 这些都与生长和开化结果习性有关 。 针对上述缺点 , 观察了单株间的差异 , 以寻求选
习上与自然资源研究 1 9 9 3 年 第 l期
优的可能性 。 观察发现 . 不同个体在萌枝数 、 萌枝范围花果期 、 单株产量及果实性状等方面
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 , 与经济性状有关的单株产量 、 果实大小的变异尤为突出 。 单株产量最
高为 2 2 46 . 79 , 最低 2 23 . 45 , 相差近 10 倍 , 群体变异系数为 57 . 8肠 . 15 株单株中 8 个个体
的果实大小与群体平均值有显著差异 (P < 0 . 0 5 ) , 6 个个体的差异程度达到极显著水平 ( P <
0
.
01 )
, 个体平均单果重最大与最小相差 2 . 6倍 。 9 号单株单果重 、 果长 、 果径 3 项指标都显
著超过群体平均值 , 差异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 (P < 0 . 0 1 ) , 表现出明显的大果特性 。 果形也
存在个体间差异 。 个体间差异的存在 , 为实生选择改 良野生山葛的产量和果实大小等栽培性
状 、 提高经济价值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
参考文献
1 俞德浚 , 陆玲娣等 . 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七卷 招一 2 J 6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5
2 江苏新医学院编 . 中药大辞典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1 97 7
3 陆玲娣 。 植物分类学报 , 19邢 , 21 (1 ) : 13 一 25
4 顾端 。 中国水土保持 . 19 8 9 , ( 8 ) : J峨一通5
5 何业华 。 中国野生植物 . 19 87 , ( 3) : 21 一 25
6 何业华 . 亚热带林业科枝 . 19 a s , 一6 ( 1 ) : 3 4一 37
7 曲东 、 王保莉 . 中国野生植物 . 拍 90 , ( 3) : 10 一 12
8 赵昌民 , 蔡剑华 , 顾峭 , 郑生智 . 南京中山植物园研论文集 (1 9 9 0) : 13 4一 1刊
9 Y i n G u
, Z
.
J
.
S u n , e t
.
a l
.
1 9 8 9 人 c . a H or t i c u l t u r a o 2 6 2 , R u b us R i b七 s : 47一 5 5
1 0 Y
.
G u
,
C
.
M
.
Z ha o
,
W
.
J i n 1 9 90
, X X l l l ln r e r n a t ion a . l l o r ti e “ I t u r a I oC n gr 积洛
,
OC
n t r i b u t ed 钾 pe r : 4 0 1 4
刁户刁户翎阵翻七口七口匕口与碑翎阵刁碑 刘碑训碑刁户刁碑刁口翔口与挤刁碑刁碑创味刁眯刘碑刁碑 刁碑训限洲味训味刁碑刁户刁阵翻民洲阵训阵刁户诩阵刁碑刁户匀醉刘卜翎户刁碑
(上接 68 页 ) 开拓 4m 宽效应区的作木林全林层生长量 比对照提高 1 . 2% , 6m 宽的效应区的
比对照提高 20 . 5% , s m 宽效应区比对照提高 8 . 23 % , 同时在效应区内由于光照充分 , 促进 了
更新层的形成 , 更新幼树的地径和高生长明显加快 。
采用上述方式对次生林进行开发培育时 , 由于效应区内的林木被采伐 , 林地的环境要发
生变化 , 小气候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 。 经观测证明 , 效应区的长度和宽度与效应区的小气候
特征密切相关 , 面积较小的效应区仍受到周围森林的影响 , 因此与林内气候差异不大 , 而面
积很大的效应区因附近 已无森林 , 故与林内气候差异显著 , 所以 , 效应区的面积应有 “ 临界
范围” , 若效应区的面积在此范围内 , 则小气候与林内相近 , 若此范围过大 , 则效应区的小气
候与空旷地相近 。 我们借鉴前人的研究认为效应区的 “ 临界范围 ” 可以用效应区直径与周围
林木高度的比值来表示 , 称为 “ 效应区范围指数 ” , 经我们的观测 , 在一般条件下效应区范围
指数不应大于 20 . 否则效应区将变成空旷地 , 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稳定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
参考文献
丁宝永等 .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群落结构光能利用规律的研究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 85 , 13 ( 3) : 28 一 37
陈大坷等 . 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研究 ( I ) . 东北林学院学报 , 1 985 , 13 ( l) : 1一 18
王如松等 . 边缘效应及其在经济生态学中的应用 。 生态学杂志 1 98 5 , ( 2 ) : 38 一铭
姚国权等。 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探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 8 8 , 16 (6 ) : 86 一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