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法检测的结果则显示接近于正常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 Limits法检测的结果包含了中枢反应
时间 , 而 Levels法则排除了中枢反应时间 , levels法所测结果
应为周围传导的客观反映。这提示 Limits法表现出的阈值增
高 , 感觉减退 ,并不是因为感觉神经受损 , 而很可能是因为中
枢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所致的假阳性结果。抑郁症组在只
给予抗抑郁治疗后复查 QST, 结果显示用 Limits法治疗前升
高的阈值明显降低接近对照组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这一结果也支持抑郁症组并不存在周围感觉神
经受损的情况。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 ,原先被认为是功能性的精神疾患 ,
已发现有脑实质及超微结构的改变 [ 5] 。 情感障碍的脑功能
中枢位于皮层-皮层下网状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调节区域 , 越来
越多的研究发现 , 这些中枢功能异常可能是情感失调的原
因 [ 6] , 大脑影像学研究发现 ,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海马以及其
他大脑边缘区域的体积减少和细胞丧失 [ 7] 。病理学研究发
现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皮质 、扣带前部 、杏仁核和纹状体存在神
经原和神经胶质细胞结构形态及密度异常;分子反应机制研
究认为 , 抑郁症海马区受到过量的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攻击 , 细
胞内谷氨酸上升而中毒 、损伤 , 从而抑郁症患者产生注意力 、
记忆力下降 、认知障碍动机低下等症状 [ 8-9] 。除了结构性的
改变 , 可能还存在中枢功能性的改变 , 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
非躯体病因(周围神经病 、中枢器质性病变等)的感觉异常 ,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活动减弱 , 对刺激进行评价
所需的时间延长 [ 10] ,本研究对抑郁症用两种方法所测阈值出
现明显差别的结果似可有同样的解释。
本研究从电生理的角度对以往认为是功能性障碍的抑郁
症患者的感觉系统通路的功能进行探讨 ,这对精神疾病的深
入认识及探索 QST技术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 1] 孙学礼.精神病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 2] LangE, KaltenhauserM, SeidlerS.Persistentidiopathicfacialpain
existsindependentofsomatosensoryinputfromthepainfulregion:
findisfromquantitativesensoryfunctionsandsomatotopyofthepri-
marysomatosensorycortex.Pain, 2005, 118(1-2):80-91.
[ 3] 黄献 ,资晓宏.神经定量感觉检查及临床应用.临床神经电生理
学杂志 , 2003, 10(3):184-186.
[ 4] NovakV, KanardR, KisselJT.Treatmentofpainfulsensoryneurop-
athywithtiagabine:apilotstudy.ClinAutonRes, 2001, 11(6):
357-361.
[ 5] StrakowskiSM, DelbelloMP, AdlerCM.Thefunctionalneuroanato-
myofbipolardisorder:areviewofneuroimagingfindings.Molecular
Psychiatry, 2005, 10:105-116.
[ 6] BremnerJD, NarayanM.AndersonER, etal.Hippocampalvolume
reductioninmajordepression.Am JPsychiatry, 2000, 157:
115-118.
[ 7] LimKO, HelperJA.NeuropsychiatricapplicationsofDIT.NMRbi-
omed, 2002, 15(7/8):587-593.
[ 8] McEwenBS.Preventionofstres-inducedmorphologicalandcong-
nitiveconsequences.EurNeuropsychopharmacal, 1997 (3):
323-329.
[ 9] GieseckeT, GracelyRH, WiliamsDA.Therelationshipbetweende-
pression, clinicalpain, andexperimentalpaininachronicpainco-
hort.ArthritisRheum, 2005, 52(5):1577-1584.
[ 10] 姚树桥 , 吴大兴 ,郭文斌 ,等.抑郁症患者识别情绪词的事件相
关电位实验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2004, 26(4):
218-222.
婆罗门参提取液致突变的实验研究
余明泽 刘以农 葛宇杰 敬明武 周静 郭明
【摘要】 目的 婆罗门参提取液的致突变作用 。方法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小鼠睾丸染色体
畸变实验 、Ames实验 。结果 婆罗门参提取液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无明显的升高作用 ,小鼠睾丸染色体
畸变试验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Ames实验结果为阴性 。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 ,
婆罗门参提取液未显示有致突变作用 。
【关键词】 婆罗门参提取液;突变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5XY36)
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婆罗门参又称西洋牛蒡 , 为菊科婆罗门参属 2年生草本
植物 , 原产于欧洲南部的希腊 、意大利等地 ,有 200多年的栽
培历史。婆罗门参肉质根肥大 ,可烤 、煮 、炸或作汤 , 有一种牡
蛎鲜味 , 被称为 “蔬菜牡蛎” , 嫩茎叶也可生食。我国只有零
星种植 , 欧美国家栽培较多.婆罗门参具有治疗黄疸病 、提神
利尿的功效 , 还可作为观赏植物 ,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根茎
类蔬菜。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新的植物 , 在研究了一般
毒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微生物回复突变性实验(Ames实验)、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
色体畸变实验以了解其有无致突变作用 [ 1-2] 。保证食用安全
提供科学依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受试物婆罗门参提取液为微黄色液体 , 溶于
水。由汉氏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微生物回复突变性试验(Ames试验) 采用平板掺
入法。分别用加与不加 S
9
混合液两种方法进行试验。剂量
分别为每皿 5 000 μg、1 000 μg、200μg、40μg, 另设阴性空白
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一浓度三皿 , 每个剂量均重复一次。
菌株为 TA97、TA98、TA100、TA102。结果以回变菌落数超过
自发菌落数 2倍以上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为阳性。
1.2.2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 昆明种小鼠 50
只。由四川省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合格证
号为川实动质 2003-004号 ,体质量 25 ~ 30 g。随机分为 5组 ,
每组 l0只 ,雌雄各半。设 3个剂量组。分别为 5.0 g/(kg·
BW)、10.0 g/(kg· BW)、20.0 g/(kg· BW), 经口灌胃给药。
另设阴性对照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 40 mg/kg
· BW)。腹腔注射。该药由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 批
号 20000209)。采用 30 h给药法 , 即 2次给药间隔 24 h, 于第
2次给药后 6h取骨髓制片。每只动物计数 1 000个嗜多染
红细胞 , 计算微核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1.2.3 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雄性昆明
·49·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 9月第 3卷第 25期 ChinaPracMed, Sep2008, Vol.3, No.25DOI :10.14163/j.cnki.11-5547/r.2008.25.027
种小鼠 25只 ,四川省抗生素工业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合格证号为川实动质 2003-004号 , 体质量 30 ~ 35g, 随机分为
5组。每组 5只 ,给药剂量分别为 5.0 g/(kg· BW)、10.0 g/
(kg· BW)、20.0 g/(kg· BW)。一次经口灌胃给药。 另设阴
性对照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 40 mg/kg.BW)。
于动物处死前 6 h腹腔注射秋水仙素(4 mg/kg.BW)。 动物
处死后立即取出睾丸 ,剥除被膜。 用眼科剪充分剪碎后移入
离心管 , 加入 0.4%氯化钾溶液于室温下低渗 15 min,加固定
液固定二次。最后一次固定后吸出固定液 ,加入 60%冰乙酸
软化曲细精管 , 再加成倍量的固定液固定 , 离心 ,吸去上清液 ,
则制备细胞湿悬液。将细胞混悬液均匀地滴于冰水玻璃片
上 , 空气干燥法制片 , Giemsa染色 20 min。每只动物观察 100
个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记录发生畸变的类型和数量。将
断片和易位合并为染色体结构畸变。数据按 Kastenbaum和
Bowman所述方法处理 [ 5] 。 早熟分离(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单价体)则单独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各剂量组
在加与不加 S9混合液的两种情况下 ,各试验皿回变菌落数与
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未超过各测试菌株自然回变数的 2倍。结
果为阴性。试验数据见表 1。
表 1 婆罗门参 Ames试验结果(x±s)
受试物 剂量(ug/皿) TA97 TA98 TA100 TA102-S
9
+S
9
-S
9
+S
9
-S
9
+S
9
-S
9
+S
9
阴性对照 0.0 144±33.5 134±18.2 35±6.4 297±44.0 145±40.2 221±24.3 345±7.10 304±21.0
婆罗门参 40 128±22.5 146±235 33±4.6 36±3.4 176±42.1 175±33.6 325±22.7 301±22.4
婆罗门参 200 176±38.9 157±25.5 25±79.4 35±7.0 188±44.0 157±23.1 322±14.7 258±33.4
婆罗门参 1000 180±23.4 143±23.5 33±6.4 25±11.3 230±14.5 187±14.3 287±12.3 215±22.4
婆罗门参 5 000 1432±3.4 115±7.7 37±2.3 36±3.8 215±24.6 178±22.3 289±23.4 234±13.2
阳性对照(1) 1478±305.5 983±175.6 187±13.9 241±58.3 2180±248.3 354±18.9 1587±421.5 580±24.9
注:(1)表示-S9 时 TA97、TA98、TA100用四硝基喹啉 5mg/L, TA102用 MMC5mg/L, -S9 用 2-氨基芴 400mg/L
2.2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
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对照组
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 2。
表 2 婆罗门参提取液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组别 剂量(g/kg.BW) 动物数(只) 观察细胞数(个) 微核数(个) 微核率(10-3)
婆罗门参 5.0 10 10×1 000 22 2.2±1.8
婆罗门参 10.0 10 10×1 000 18 1.8±1.2
婆罗门参 20.0 10 10×1 000 16 1.6±1.3
阴性对照 0.0 10 10×1 000 21 2.1±1.1
阳性对照 (CP40) 10 10×1 000 320 32.0±3.9**
注:**与阴性对照和各实验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表 3 婆罗门参提取液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组别 剂量(mg/kg.BW) 观察细胞数(个) 结构畸变 单价体易位 段片 % 性染色体单价体(%) 常染色体单价体(%)
婆罗门参 5.0 500 1 1 0.4 15(3.0) 2(0.4)
婆罗门参 10.0 500 0 0 0.0 17(3.4) 2(0.4)
婆罗门参 20.0 500 0 1 0.2 18(3.6) 3(0.6)
阴性对照 0.0 500 0 0 0.0 14(2.8) 2(0.4)
阳性对照 (CP40) 500 3 19 4.4** 53**(10.6) 5(1.0)
注:**P<0.01
2.3 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 婆罗门参提取液
对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见表 3。与阴
性对照组相比 , 环磷酰胺 40mg/kg.BW能明显致小鼠睾丸初
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升高(P<0.01)。婆罗门参提
取液 3个给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个给药组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单体发生率与阴
性对照组相比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试验结果 ,
认为在本次试验剂量范围内。婆罗门参提取液对小鼠睾丸初
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婆罗门参提取液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 , 对其毒性研究国
内尚未报导。我们本次试验选用 Ames试验 、小鼠骨髓嗜多
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从细菌回复突变 、体细胞染色体改变和生殖细胞染色体改变
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致突变性进行了研究 [ 3] 。结果显示:婆
罗门参提取液对 TA97、TA98、TA100、TA102 4个菌株无诱变
作用 , 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无明显影响 , 也未引起
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 、性染色体和常染色
体的单价体的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 ,婆罗门
参提取液未见致突变作用。
参 考 文 献
[ 1] 黄幸纾.环境化学物致突变、致畸、致癌试验方法.浙江医科大
学技术出版社 , 1985:240-263.
[ 2] 卫生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 2003:33-60.
[ 3] HeddleJ.Arapidinvivotestforchromosomaldamage.MutatRes,
1973, 18:187-190.
[ 4] BowmanKO, KastenbaumMA.Overdispersionofaggregatedgenetic
data.MutatRes, 1992, 272(2):133-137.
·50·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 9月第 3卷第 25期 ChinaPracMed, Sep2008, Vol.3, No.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