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头翁和漏芦的紫外光谱法鉴别



全 文 :·经验交流·
白头翁和漏芦的紫外光谱法鉴别
杨把生 (江西省丰城市药品检验所 , 331100)
  关键词 白头翁 漏芦 紫外光谱 鉴别
  目前市场上常见有将漏芦充当白头翁药用。白头翁来源
于毛茛科植物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的功能 ;主要用于阿
米巴痢疾 ;漏芦来源于菊科植物 ,具有清热解毒 ,消痈 ,下乳 ,
舒筋通脉的功能 ;主要用于通乳。 它们所含的化学成分各不
相同 ,但外观形状有相似之处 ,难以区分。本文用紫外吸收光
谱进行鉴别 ,操作简便 ,且重现性好。
1 材料及仪器
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 ( Bge. ) Regel. (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 ;漏芦 Rhaponticum unif lorum ( L. ) DC.
(本市医药公司提供 )并经鉴定。 乙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取白头翁及禹州漏芦粗粉各 0. 1 g ,加乙醇 10 ml,超声
波提取 20 min,密塞放置 30 min后滤过 ,取滤液稀释成含白
头翁为 40μg /m l;漏芦为 200μg /ml,取稀释液在波长 210~
350 nm范围内绘制紫外光谱图。 结果:白头翁在 276± 1 nm
有最大吸收峰 ,在 260± 1 nm处有肩峰 ;漏芦在 230± 1 nm
波长处有吸收峰。 二者紫外光谱有显著区别。 见图 1。
图 1 紫外光谱图
1 白头翁  2 漏芦
( 2000-04-10收稿 )
紫河车炮制方法的改进
于绍文 (安徽省界首市药品检验所 , 236500)
  关键词 紫河车 炮制方法 改进
  紫河车系人的胎盘 ,具有补精、养血、益气的功效 ,现常
用于年老体弱 ,久病体虚及小儿体虚者 ,但常因炮制方法不
当 ,不能被患者乐于接受 ,现就我们工作中总结的炮制方法
介绍如下。
1 炮制方法
将健康产妇分娩出的新鲜胎盘除去羊膜及脐带 ,洗净附
着的血液 ,挑破表面和血管 ,反复冲洗浸漂至洗净血液为度。
然后把胎盘置砂锅内加花椒 10 g与水共煮 ,至煮沸后加黄酒
10 g , 2~ 3 min后把胎盘捞出 ,冲洗干净 ,重新置砂锅内 ,加
入用枸杞子、熟地、黄芪各 50 g同煮后的药汁中 ,煮至胎盘漂
浮为度 ,取出撑开晾去水 ,放入瓷盘内 ,置 105℃左右的干燥
箱中干燥 10~ 12 h ,取出 ,喷洒黄酒 50 g ,再置 80℃左右的
干燥箱中干燥 ,至本品呈黄棕色取出 ,研细 ,装胶囊 ,贮藏干
燥处保存。
2 小结
2. 1 本品经与花椒水和黄酒同煮后 ,除去了其内大量的脂
肪和血污 ,矫正了其特异的血腥气 ,便于粉碎和服用。
2. 2 本品经与枸杞子、熟地、黄芪同煮后 ,增强了其补精、养
血、益气的功效。 再者 ,经黄酒炮制后 ,增强了其脂溶性有效
成分的溶解性 ,提高了有效成分利用度。 装入胶囊后作为一
种复方制剂 ,适宜于各种体虚患者。
( 2000-06-08收稿 )
牛黄解毒片洇片现象的研究
申建明 (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 , 455000)
史建荣 (河南省安阳路德药业
有限责任公司 , 455000)
  关键词 牛黄解毒片 洇片现象
  洇片现象是指包好糖衣的糖衣片 ,因基片或包衣层物料
中的某种物质 ,透过糖衣层 ,造成糖衣片表面出现花斑的现
象。 我们在牛黄解毒片生产过程中曾数度出现洇片现象 ,糖
衣片因其外观质量不合格而进行返工 ,造成人力 ,物力的极
大浪费 ,为此 ,本实验就洇片现象做了研究。 研究发现: 造成
洇片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方中的冰片。通过改进冰片的加入
方法 ,可以控制洇片现象的发生 ,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1 仪器设备
YK-160A型摇摆式颗粒机 (上海制药机械厂 ) ; P-19型
压片机 (衡阳医药器械厂 ) ; BY-1000型荸荠式糖衣机 (宝鸡
联盟机械厂 )。
2 实验材料
牛黄解毒片未加冰片时的干燥颗粒 (水份测定符合要
求 ) ;冰片粉末研细过 100目筛。
3 实验方法
第一种方法:取干燥颗粒适量 ,加入规定量的冰片细粉 ,
混匀 ,压片 ,抽查素片发现: 素片表面上有些无色或白色小斑
点。 第二种方法 (改进工艺 ): 取充分放凉后的干燥颗粒适量
与冰片混匀 ,用颗粒机 20目筛网筛过 ,加到剩余规定量干燥
颗粒中 ,混合均匀后 ,再经颗粒机过筛一遍 ,压片 ,抽取素片
检查发现 ;素片外表面色泽一致 ,没有无色或白色斑点出现。
取第一、第二两种方法制成的素片分别包衣 ,包好糖衣后 ,跟
踪考察糖衣片发现: 用第一种方法压成的素片包成的糖衣片
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洇片现象 ,第二种方法压成的素片 ,包
成糖衣片后 ,在保质期内未出现洇片现象。 (下转第 51页 )
—55—基层中药杂志  2001年 第 15卷 第 1期Prima ry Journal o 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DOI : 10. 13728 /j . 1673 -6427. 2001. 01. 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