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青海省西宁地区苣荬菜生物学特性与危害研究



全 文 :文章编号:1003-935X(2002)01-0021-04
青海省西宁地区苣荬菜生物学特性与危害研究
郭青云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青海西宁 810016)
  关键词:苣荬菜;生物学特性;危害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1-08
  苣荬菜(Sonchus brachyoutus DC.)别名曲
荬菜 、苦苦菜 ,多年生杂草 ,以根状茎和种子
繁殖 ,平地 、渠边 、坡地均有分布 ,危害油菜 、
小麦 、青稞 、蚕豆 、豌豆等作物 。1999 ~ 2001
年在青海海东等 9个县的 23个乡(镇)、7个
国营农场 ,共调查 378块样田 ,苣荬菜危害率
为56.3%,比 1986年危害率增加 19.9%,农
场调查样田多数为 3级以上危害 。苣荬菜已
成为青海省农田发生面积较大 、危害严重 、难
以防除的恶性杂草之一。本研究旨在摸清其
发生规律 ,为更好防除苣荬菜提供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苣荬菜地上部生物学特性
1.1.1 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观察 春季油
菜播种后 ,田间定株标记观察苣荬菜生育期 ,
每5d记录一次 ,系统观察苣荬菜生长 、分枝 、
开花习性和结果量 ,明确繁殖能力 。
1.1.2 生长竞争测定 在苣荬菜自然发生
的油菜田内 ,于油菜 2 ~ 3叶期 、4 ~ 5 叶期 、
蕾薹期 、盛花期及结角期取样 ,测量油菜 、杂
草株高及地上部鲜重 ,每期取样 30株 ,计算
杂草与油菜的株高比与单株重比。在油菜 4
~ 5叶期 、蕾薹期 、盛花期及结角期 ,随机取
油菜 、苣荬菜植株 ,分析N 、P 、K含量。
1.1.3 种子体眠性 采集苣荬菜成熟种子 ,
分别在温度 15℃左右 、湿度 36%的室内网袋
放置和田间埋土存放 ,种子埋在本研究所试
验田内 ,含水量 19%,埋深约 15cm 。从 1999
年 8月下旬至翌年 4月中旬 ,15cm处平均地
温 4.2℃。另每月取 300粒种子 ,在 15℃左
右的试验室内做发芽试验 ,重复 3次 ,10d后
记录萌发种子数 ,计算萌发率 。
1.2 苣荬菜地下根状茎生物学特性
1.2.1 苣荬菜根状茎出土规律 田间定点 ,
每点面积 1m2 ,共 3 点。自 4 月初油菜出苗
开始 ,每隔 7d观察一次 ,记录各点内苣荬菜
苗数 ,计算苣荬菜根状茎出土百分率。
1.2.2 苣荬菜根状茎分布 从苣荬菜出苗
起 ,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附近田块 、沟边等处
人工刨挖地下根状茎 ,观察其分布特点 。
1.2.3 苣荬菜根状茎的萌发 春季人工刨
挖 ,将挖出的新鲜根状茎分为四组 ,第一组将
根状茎的有芽部位截取 15cm长 ,分别埋植于
深度为 0 、2 、3 、4 、6 、8 、10 、12 、14 、16 、18 、20cm
的土壤中 ,小区面积 1m2 ,取样 30株 ,重复 3
次。第二组将根状茎的有芽部位分别按
0.5 、1 、2 、3 、5 、7 、9 、11 、13 、15 、17 、22cm 长度截
取 ,埋植于 5 ~ 6cm 深的土壤中 , 小区面积
1m
2 ,每长度取样 30 株 ,重复 3 次。5 月 18
日 ,在自然犁翻的农田中 ,随机挖取苣荬菜 ,
检查根状茎长度与发芽数 。第三组将根状茎
的有芽部位截取15cm长 ,分室内晾晒和室外
暴晒两种处理方式 ,暴晾晒时间为 0 、3 、24 、
—21—杂草科学 2002年第 1 期
49 、72 、96 、120 、144 、188 、212 、216h ,分别播种
在农田。第四组将根状茎的有芽部位截取
15cm长 ,分别在 0℃、3℃、-10℃、-17℃的
温度下冷藏或冷冻 0 、4 、17 、24 、48h ,分别播种
在温度 18℃、湿度 80%的温室 。四组试验均
在30d后检查发芽情况 。
2 结果与讨论
2.1 苣荬菜生长发育及繁殖特性
连续 3年观察 ,西宁地区苣荬菜 4月中
旬(平均气温约 10.4℃, 10cm 处地温约
11.8℃)开始出苗至9月上旬生育期结束 ,全
生育期约 140d。成熟期株高平均 104.6cm ,
平均主茎叶片约 21.9 片 , 平均单株鲜重
56.9g 。5 月中旬出现分枝 , 主茎分枝数约
6.2个 ,总分枝数 10.2个。6月下旬显蕾 ,显
蕾期约 50d ,盛蕾期 7月上旬。7 月中旬显
花 ,花期约 37d ,盛花期 7月下旬。7月中下
旬初果期 ,盛果期 8月上旬 ,果期 33d 。单株
平均结果数为 21.8个 ,单果平均种子数为
182.3粒 ,单株平均种子数为 3 974.1 粒 ,最
高单株种子数约为15 678.0粒 。苣荬菜种子
易脱落 ,成熟种子随风吹散 ,形成“种子雨”落
入土壤 ,成为以后农田中苣荬菜的主要发
生源 。
2.2 苣荬菜与油菜的营养竞争
2.2.1 苣荬菜与油菜的生长竞争 苣荬菜
出苗后 ,即进入营养生长阶段 ,生长发育速度
是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具体表现在单株生
长量(鲜重)和株高的增加及与油菜之比(表
1)。表 1表明 ,在油菜生长前期(抽薹期前),
苣荬菜与油菜的鲜重及株高比呈上升趋势 ,
表明油菜抽薹期前 ,苣荬菜竞争力强 ,影响油
菜抽薹 、分枝。油菜抽薹期至成熟期 ,苣荬菜
的鲜重及株高增长较油菜慢 ,但苣荬菜地下
根状茎发育繁殖快 ,与油菜争肥 、争水 ,阻碍
油菜根系发育 ,严重影响油菜生长 。油菜整
个生育期 ,苣荬菜对油菜均表现竞争 ,但防除
苣荬菜的关键期是油菜 3 ~ 5叶期 。
2.2.2 苣荬菜与油菜对 N 、P 、K吸收比较 
表1表明 ,除油菜 4 ~ 5叶期时苣荬菜N 、P 、K
含量比油菜低外 ,在油菜蕾薹期 、盛花期 、结
角期 , 苣荬菜植株体中含 N 量较油菜高
45.1%、175.9%、21.2%;含 P2O5 量较油菜高
40.9%、28.0%、17.2%;含 K2O 量较油菜高
115.5%、39.3%、60.2%。进一步说明了苣荬
菜与油菜争夺养分的竞争 。
表 1 不同生育期的苣荬菜与油菜的株高 、鲜重及 N、P 、K 含量比较 2001年 ,西宁
油菜
生育期
作物及
杂草名称
株高
株高
(cm)
草菜比
(%)
单株鲜重
鲜重
(g)
草菜比
(%)
N含量(%)
含量 草菜比
P2O5 含量(%)
含量 草菜比
K2O 含量(%)
含量 草菜比
2~ 3叶 油菜 4.55 0.67
苣荬菜 4.91 107.9 0.75 112.0
4~ 5叶 油菜 5.34 1.33 4.52 1.05 3.50
苣荬菜 5.92 110.9 1.53 115.0 4.16 92.0 0.91 86.7 1.32 37.7
抽薹期 油菜 37.5 28.7 2.24 0.88 1.69
苣荬菜 15.6 41.6 5.60 19.5 3.25 145.1 1.24 140.9 3.62 215.5
盛花期 油菜 1.45 0.75 1.78
苣荬菜 4.00 275.9 0.96 128.0 2.48 139.3
结角期 油菜 99.8 76.0 1.13 0.58 1.71
苣荬菜 56.1 56.2 11.7 15.4 1.37 121.2 0.68 117.2 2.74 160.2
成熟期 油菜 121.4 120.0
苣荬菜 104.6 86.2 56.9 47.4
—22— 杂草科学 2002年第 1 期
表 2 苣荬菜实生种子休眠性
保存方式
不同保存时间的种子萌发率(%)
1d 15d 48d 76d 95d 129d 160d 220d
室内干燥 0 0 0 1.0 3.5 7.0 1.5 1.0
埋入土层 0 0 3.0 11.0 10.0 22.0 17.5 5.5
2.3 苣荬菜实生种子休眠性
表2表明 ,苣荬菜实生种子刚成熟时基
本不发芽 ,干燥保存 76d ,种子打破休眠 ,有
1.0%的种子萌发;保存 129d ,7.0%的种子萌
发。埋入土层 48d ,种子打破休眠 ,有 3.0%
的种子萌发;保存 129d ,22.0%的种子萌发。
2.4 苣荬菜根状茎萌发出土规律
1998~ 2000 年连续 3年观察 ,苣荬菜 4
月上旬(平均气温 11.4℃,10cm 处平均地温
11.1℃)开始出土 , 7 月上旬(平均气温
6.0℃,10cm 处平均地温 19.9℃)出苗结束。
图1是 1998 年西宁市廿里铺地区苣荬菜根
状茎萌发出土规律 。整个出苗期持续约
96d ,高峰期在 5月上旬(平均气温 11.8℃,
10cm处地温 16.8℃),出苗数占总出苗数的
27.6%以 上;5 月中 旬 (10 cm 处 地温
15.0℃)、5月下旬 (10cm 处地温 12.1℃)出
苗数分别占总出苗数的 14.5%、11.4%。苣
荬菜根状茎出土萌发高峰 ,与油菜浇苗头水
(5月上旬)、抽薹水(5月中旬)有关。结合地
温初步得出 , 16.8℃为苣荬菜根状茎萌发出
土适宜地温 ,地温过高 、过低均不利于根状茎
萌发 。地温对根状茎萌发的影响有待进一步
研究 。
2.5 苣荬菜根状茎分布
苣荬菜根状茎是横行或斜行于土壤中 ,
具有较多的分枝 , 其中横行走向的约占
60%,分布深度约 13.4cm ,分布幅度约 0.1 ~
94cm ,鲜重变化范围为 0.5 ~ 60g 。从环境 、土
壤疏硬度 、肥力上有差异的三个调查点比较
看 ,分布深度为平地 >渠边 >坡地 ,分布幅
度 、总茎长及鲜重则表现为平地>坡地 。表
明苣荬菜有很强的适应性 。
2.6 不同土壤深度中苣荬菜根状茎的萌发
把苣荬菜根状茎截取 15cm 长 ,埋入 0 ~
20cm的土层中 ,在地表及 20cm 以下土壤中
的根状茎不能萌发 , 4cm、6cm 深处的萌发率
高达 86.7%, 3cm、8cm 深处的萌发率为
80.0%、83.3%, 18cm处萌发率为 6.7%。青
海气温干燥 ,最适萌发深度约为 6.6cm 。
2.7 不同长度的苣荬菜根状茎的萌发
2.7.1 人工刨挖截取不同长度苣荬菜根状
茎萌发 把截取不同长度的苣荬菜根状茎埋
入6cm深的土壤中 ,结果表明 ,苣荬菜根状茎
长度在 0.5 ~ 22cm 范围内都可萌发 ,萌发率
为 10%~ 100%,不同长度根状茎对应萌发
点为 1.0 ~ 8.6个 。长度在 13cm 以上 ,萌发
率在 70%以上。萌发最适合长度为 13 ~
22cm ,芽点最多的长度为 9cm(表 3)。
2.7.2 自然梨断苣荬菜根状茎发芽 苣荬
菜严重发生田 ,秋季翻耕 ,春季在自然休闲田
随机挖取苣荬菜已萌发根状茎约 300个 ,统
计结果表明 ,5cm长度的约占总数的 22.1%,
所占比例最高;15cm 以上长度所占比例很
少 ,仅占 4.7%;9cm 长度平均芽点最多 ,为
5.9%个(表 3)。
—23—杂草科学 2002年第 1 期
表 3 不同长度苣荬菜根状茎萌发特性
处理 项目
长度(cm)
0.5 1 2 3 5 7 9 11 13 15 17 22
人工种植 发芽比例(%) 10.0 26.7 25.0 46.7 58.3 53.6 46.7 63.3 70.0 71.4 100 100
平均单株芽点(个) 1.0 1.6 2.5 3.2 3.7 6.5 8.6 7.6 7.2 5.2 6.1 6.5
自然犁断 发芽比例(%) 0 1.2 7.0 9.3 22.1 18.7 16.3 8.1 7.0 4.7 3.5 2.3
平均单株芽点(个) 0 1.0 1.5 1.4 3.6 5.6 5.9 4.7 3.5 3.2 4.3 4.1
  人工埋植与自然翻挖相比 ,萌发芽点最
多的长度均约为 9cm ,基本吻合 。但萌发率
最高长度有差异 ,自然犁翻过程中 ,15cm 以
上长度极少 ,大多随犁翻而断 ,进一步说明了
苣荬菜根状茎很强的适应能力 。
2.8 春季挖取放置不同时间的苣荬菜根状
茎萌发
表 4结果表明 ,室内晾晒 ,随采样随埋
入 ,苣荬菜根状茎失水率为 0 , 萌发率为
100%;室内晾晒 3h ,失水率为 12.8%,萌发
率为 100%;室内晾晒 24 ~ 72h , 失水率为
34.2%~ 75.0%,萌发率为 85.7%~ 14.3%;
室内晾晒 96 ~ 216h , 失水率达 78.1% ~
83.8%,萌发率为 0。室外暴晒 ,随采样随埋
入 ,苣荬菜根状茎失水率为 0 , 萌发率为
100%;室外暴晒 3h ,失水率为 33.1%,萌发
率为 87.5%;室外暴晒 24 ~ 216h ,期间虽下
过雨 ,失水率达 70.0%以上 ,萌发率为 0。根
据试验分析 ,春季翻土 1 ~ 3d后 ,在地表暴晒
的苣荬菜根状茎应失去发芽能力。
表 4 不同暴 、晾晒时间苣荬菜根状茎的发芽率
处理 项目
时间(h)
0 3 24 49 72 96 120 144 188 212 216
室内晾晒 原鲜重(g) 14 13 14 14 14 12 14 10 10 10 10
栽时重(g) 14 11.34 9.21 5.5 3.5 2.0 2.95 2.19 1.62 2.05 1.92
失水率(%) 0 12.8 34.2 60.7 75.0 83.3 78.9 78.1 83.8 79.5 80.8
发芽率(%) 100 100 85.7 21.4 14.3 0 0 0 0 0 0
单株芽点数(个) 5.19 4.38 3.69 2.69 0.31 0 0 0 0 0 0
室外暴晒 原鲜重(g) 14 12 12 11 15 10 14 14 13 13 13
栽时重(g) 14 8.03 3.58 3.0 3.0 2.0 2.33 4.29 3.39 1.45 1.46
失水率(%) 0 33.1 70.2 72.7 80.0 80.0 83.4 69.4 73.9 88.8 88.8
发芽率(%) 100 87.5 0 0 0 0 0 0 0 0 0
单株芽点数(个) 4.31 4.19 0 0 0 0 0 0 0 0 0
2.9 不同冷冻(藏)温度苣荬菜根状茎萌发
表5结果表明 ,在 0.3℃、3℃下 ,冷藏 4 、
17 、24 、48h ,苣荬菜根状茎均能萌发 ,萌发率
表 5 冷冻(藏)不同时间苣荬菜根状茎萌发情况
温度
(℃)
不同冷冻(藏)时间苣荬菜萌发率(%)
0h 4h 17h 24h 48h
3 70.2 82.8 76.7 56.7 75.0
0.3 75.0 48.0 55.0 46.6 65.0
-10 76.1 0 0 0 0
-17 90.0 0 0 0 0
为 46.6%以上 , 3℃冷藏 48h , 萌发率为
75.0%。在-10℃、-17℃冷冻 4 ~ 48h ,均不
萌发 。经试验分析 ,秋季机(犁)翻后 ,冬季气
温达到-10℃以下时 ,露出土表的苣荬菜根
状茎均能被冻死 ,失去发芽能力。
参考文献:
[ 1] 涂鹤龄 ,等.青海高原农田野燕麦发生特性及除草剂技
术的初步探讨[ J] .植物保护学报 , 1979 , 6(1):71~ 82.
[ 2] 郭青云 ,等.野芥菜生物学特性与化学防除研究[ A] .
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M] , 1995 , 256~ 82.
—24— 杂草科学 2002年第 1 期